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樟树市1960—2018年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结合游程理论和Copula函数分析了该地区干旱特征。结果表明:樟树市干旱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均呈减弱趋势,且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Frank-Copula函数可作为描述该地区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二维联合分布最优函数;在相同干旱历时和烈度下,“且”的重现期大于“或”的重现期,樟树市历史干旱事件的干旱历时多小于5个月,“且”的重现期小于10 a。  相似文献   

2.
基于标准降水指标的新疆干旱特征演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标准降水指标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对新疆地区53个雨量站1957—2009年日降水量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了不同干旱等级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同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各月份标准降水指标值、干旱强度和干旱历时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新疆地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疆易发生中等及以上干旱,而南疆易发生轻度干旱。总的来说,北疆干旱强度有下降的趋势,干旱历时趋于缩短,南疆南部干旱强度和干旱历时有轻微上升,东疆中部干旱情况显著恶化。具体来说,北疆冬季干旱程度有减弱趋势,而对于农业生产较重要的春、夏、秋季,西部干旱加剧;南疆夏季干旱有减弱趋势;东疆中部四季干旱程度有轻微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种大范围干旱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日本APHRO格点降水数据计算格点SPI序列,兼顾时空连续性,定义了一种大范围长历时干旱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以我国国土面积的10%作为大范围干旱事件影响范围的最小阈值,同时给定了干旱事件影响区域的空间连续和时间连续的判定标准,另辅以干旱烈度计算方法和干旱中心的识别方法,给出了此类干旱事件的面积、历时、烈度及干旱中心的指数定义和事件的识别过程。在此基础上,识别了我国1961—2015年以来的69次大范围干旱事件,得出这69次大范围干旱事件的平均面积指数为30.49%,平均干旱历时为8.15个月,平均干旱烈度为-4.192。利用此方法对1998—2002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持续性区域干旱事件进行再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干旱事件不仅局限于华北地区,同时也波及到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等地,涉及了4次大范围长历时的干旱过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修订Copula函数的中国干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613个站点1961~2010年逐月降水数据,基于游程理论从月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序列中分离出干旱事件,并通过K-S检验方法对其干旱强度和干旱历时2个特征量的分布函数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Copula函数建立2个特征量的二维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对比分析干旱历时分布函数修订前后对不同类型干旱联合概率及重现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强度特征量符合Gamma分布,而干旱历时特征量并非完全符合指数分布,因此需对干旱历时分布函数进行必要的修订。在干旱历时分布函数修订情况下,大部分干旱类型的联合概率减小,少部分干旱类型的联合概率增大;且不同类型干旱的联合重现期增大。在干旱历时尺度相同时,随着干旱强度的增加,最大和最小联合重现期的差异无明显变化;但在干旱强度相同时,最大和最小联合重现期的差异随着干旱历时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鄂尔多斯市1961—2010年11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鄂尔多斯市近50a来干旱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干旱的发生在时间序列上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前期和90年代末期干旱最为严重,80年代为持续性干旱阶段。用经验正交函数对鄂尔多斯市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干旱的空间分布既有显著的一致性,又有一定的区域性。将鄂尔多斯市具体细分为西北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4个区域,80年代之前,东北部干旱较为严重,80年代以后西部干旱化趋势加剧,西北部尤为明显,东部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6.
基于辽宁省1114个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台站1961年以来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利用距离平方反比法差值生成了1717个乡镇的气象资料序列,采用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统计分析了辽宁省2017年4—8月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干旱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辽宁省春夏季异常高温,同时降水异常偏少,致使气象干旱不断发展;干旱在4月5日前从中部和北部开始,4月末扩展到西部,5—6月再向东南发展,波及88%的乡镇,7月以来气象干旱程度开始减轻;气象干旱持续时间长的乡镇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最长持续时间153d;受气温偏高和降水过程的影响,中度以上气象干旱面积呈阶段性变化,且极端干旱的发展伴随高温时段。由于气象干旱不同于农业干旱,在开展为农服务时要因地制宜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长江流域干旱事件频发,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及防旱抗旱能力,开展典型旱区干旱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衡邵娄干旱走廊”是湖南省干旱最严重区域,利用该区域33个气象站1971—2022年逐月降水量构建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序列数据集,以邵阳县为示例,应用游程理论整合干旱事件,基于Gumbel-Copula函数构建干旱历时和强度联合分布函数,计算干旱联合重现期并推广至整个研究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分析整个研究区域各等级干旱概率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邵阳县Ⅰ型和Ⅱ型干旱历时和强度理论联合重现期峰值分别约97、27 a,表明长历时且高强度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很小,远低于长历时或高强度干旱事件发生概率,这是研究区干旱事件的共性。基于干旱历时和强度联合分布组合可有效避免单一变量在识别干旱等级时对干旱事件整体的分割,能够更准确评估干旱的复杂性及大范围影响。近52 a来,“衡邵娄干旱走廊”西部轻旱最频繁,重旱与特旱发生频率低,特旱主要分布在邵阳县、邵东县及双峰县一带...  相似文献   

8.
王胜  田红  张存杰  谢五三 《气象科技》2015,43(2):295-301
干旱是安徽冬小麦生育期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安徽冬麦区36个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分别计算冬小麦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CWD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降水距平百分率(PA),并对上述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及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4种干旱指数得到的干旱日数时空分布趋势基本一致;SPI和PA指数计算相对简便、稳定,但由于没有考虑水分支出,易导致干旱程度跳跃发展,CI和CWDI指数考虑了最近的降水情况,同时考虑了水分的收支情况,能够较好的表征干旱过程发生发展机制及特征,尤其是CWDI考虑到生长季作物系数,能反映作物水分亏缺状况。通过干旱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CWDI在安徽冬小麦生育期干旱监测评估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河南干旱指标的客观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河南1951-1998年的降水资料及干旱灾害对农业影响的实况资料,分析评价了已有的干旱指标,结果表明,根据有限长样本资料序列研究建立的干旱指标,其应用客观性随着干旱灾害过程资料样本增大而降低,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以降水Z指数为基础的干旱评价指标及监测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干旱气候分区及其降水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杨绚  李栋梁 《干旱气象》2008,26(2):17-24
利用中国614个气象台站1974~2006年历年月平均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及其干旱等级序列,采用REOF等方法,对干旱等级序列进行气候分区,并分析各区域50a左右干旱等级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国降水量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其西北地区年代际变化十分突出,其中新疆西部地区在21世纪以来降水量的增加非常明显,增加的程度也是近33a中最强的。根据干旱等级序列的旋转载荷向量将中国划分为11个区域,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旱涝特征。干旱等级序列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50a东北、华北及河套地区的干旱明显加重,而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渭河流域干旱特征及干旱指数计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和宛琳  徐宗学 《气象》2006,32(1):24-29
利用游程分析、马尔可夫平稳概率、随机过程等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近44年(1958-2001年)渭河流域降水连续多水(少水)期多持续2~3年,单独多(少)水年出现的概率比连续多水(少水)年的概率大,连少年的概率比连多年的概率大,平均连续少水年数大于平均连续多水年数;枯(丰)水与偏丰(偏枯)之间的转移突变较大,对用水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偏枯年出现的概率最大,偏丰年次之,丰水年最小;渭河流域连续少水2~3年不仅发生频率较高,而且干旱强度也较大。同时根据降水和同期气温、天然径流量资料建立了适用于渭河流域的S干旱指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冬半年最低气温概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55-2005年中国160个站冬半年 (当年11月至翌年4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分析了近50 a中国冬半年最低气温的突变事实,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气候变暖前后最低气温的概率分布,比较了变暖前后时段全国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1)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冬半年最低气温发生了显著突变,进入异常增暖时期,其增温程度比平均气温明显;2) 增暖后中国最低气温的概率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低气温偏冷的概率显著减小,偏暖的概率明显增大;3)气候变暖后除西南地区最低气温上升幅度不显著外,其余地区均呈现显著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冬半年最低气温概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55-2005年中国160个站冬半年 (当年11月至翌年4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分析了近50 a中国冬半年最低气温的突变事实,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气候变暖前后最低气温的概率分布,比较了变暖前后时段全国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1)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冬半年最低气温发生了显著突变,进入异常增暖时期,其增温程度比平均气温明显;2) 增暖后中国最低气温的概率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低气温偏冷的概率显著减小,偏暖的概率明显增大;3)气候变暖后除西南地区最低气温上升幅度不显著外,其余地区均呈现显著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演变的非线性振荡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  陈小敏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5,24(3):299-303
将描述局地气温变化的非线性振荡方程应用到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安多、当雄、托托河、班戈、格尔木、那曲、西宁、拉萨及五道梁)局地年气温演变研究中,根据各测站1966—1997年逐年年气温距平资料和反演理论获得具体描述各测站局地气温的非线性振荡方程。在不考虑外源强迫项的情况下,以经典非线性力学理论为依据,研究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的气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局地气温系统是明显的非线性系统,其演变周期大致在3~6年之间,气温振幅随时间增加而衰减。其平均预报准确率为75.4%,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京1905—2004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引用帕尔默旱涝指数计算方法,建立适用于南京地区并能够反映旱涝演变过程的动态旱涝监测指标M。由于考虑了时间因子的影响,M指数比Z指数更能反映出动态旱涝的累积演变过程。分析M指数发现,近百年南京地区极端干旱月份多于极端湿润月份,夏季和秋季出现旱涝的机率大于春季和冬季,且旱涝具有连续性,持续时间都在2 a以上。南京地区各季动态旱涝监测指数在近百年中主要以20~15 a、9 a的周期振荡为主,部分时段还存在5 a左右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16.
Probabilistic 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logical drough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is proposed to use the joint distribution of probabilities of minimum water discharges and the river runoff depth to characterize the severity and danger of durable low-flow periods. The copula theory is used to construct this distribution that enables to take account of differences in the types of one-dimension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initial variables and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The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vegetation periods using the data of the runoff depth measurements in Georghiu-Dej on the Don River in 1895–1980 and in Kirov on the Vyatka River in 1878–1980. The selection of copulas was based on comparing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joint distributions of low-flow characteristic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est results for 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joint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low-flow characteristics are obtained from the Frank copula. Plotted are the dependences of low-flow frequency on the specified values of corresponding minimum water discharges and the river runoff depth during vegetation periods. Estimated are the probability and frequency of some most severe lowflow periods observed on the Don and Vyatka rivers.  相似文献   

17.
Monte-Carlo模拟方法在风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Monte- Carlo模拟方法建立了上海的台风年最大风速概率分布 ,由此推算的 30 a、50 a一遇风速 (韦伯尔分布 )和实测风速值接近。表明由 Monte- Carlo模拟方法得到的台风年最大风速概率分布较为合理 ,在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区域 ,该方法是产生年最大风速概率分布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Various meteorological studies require probabilistic modeling such as the flood, drought, and wet and dry spell occurrences. The most commonly employed approaches are based on the binomi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pdf), which is valid for homogeneous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babilities. However, in practice, heterogeneous probabilities are very common, and in this case, the classical binomial pdf cannot be employ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rigorous probabilistic methodology for heterogeneous probabilities by considerations from the random field concept. The general form of the binomial pdf is derived and it is shown that for homogeneous probabilities it yields the classical binomial pdf exactly. The necessary analytical formulations are derived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eteorological occurrences at a set of sites or time periods (day, month, and year) are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 The probability statements derived in this paper are helpful in predicting the regional and temporal probable potential future meteorological occurren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presented for annual precipitation occurrences at six meteorology stations around Istanbul, Turkey.  相似文献   

19.
利用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1957~2001年各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对长江水系通天河的径流量变化规律及与气候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天河月平均流量具有很好的持续性,尤其是7~12月,其显著落后自相关可达4~6个月以上;近45年来,通天河流量经历了小-大-小的演变过程,期间出现过径流量的多次转折,其中1967年由大变小,径流量持续减小直到1979年,长达11年;1979年径流量由小变大,直到1989年达到历史(有记录以来)最大值,持续时间长达10年;1990年代径流量持续减小;从1998年开始,径流量又开始表现出增大趋势;年径流量表现出较明显的准2年短周期和7.5及12.3年的长周期变化;年平均径流量与同期6~9月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关系不显著.对径流量丰枯划分的标准不同,进行径流量转移概率的预报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树木年轮重建了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的年平均气温(763—1998年)、年降水序列(1518—1983年)。利用小波分析,发现10年时间尺度上气温可分为14个暖期和13个冷期,在30年时间尺度上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表现明显;降水从30年左右时间尺度上看,大致上只有1591—1640年、1671—1730年和1770—1950年降水偏多,其余时间降水都偏少。现今依然处在暖干期。功率谱分析发现,气温主要周期为2.0,2.5,3.6,7.2,22.8和117.7年,降水主要周期为2.1,3.1,4.5,7.7,11.3,20.8,28和6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