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下的教学,首先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必须充分考虑,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显示出来,使他们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去涉猎知识,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2.
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专题13“人类活动与气候”一章以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与雨岛为例,介绍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本章节的内容难度不大,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之前,对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的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此,笔者认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细心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4.
汪清 《地理教学》2011,(23):19+7-19,7
在设计气候专题时,教师应该打破第一轮复习中知识和技能固有结构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复习。教师要带领学生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让学生重视气候知识系统的梳理和知识结构的构建,总结气候分布规律,分析气候要素的时空联系,多角度比较异同,归纳特征,从而强化学生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并将学生已经具备的气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气候知识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学习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难度太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反之则不利于知识的扩充。学习目标难度是教科书学习难度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二级知识点的内容层次和数量多少,包括知识广度和知识层次两个维度。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材国际比较课题组提出的"教材学习难度"指标体系,将学习目标难度定量化,对美国和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共有主题之一"天气与气候"进行学习目标难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在这一主题的学习目标难度得分为7.26,大于美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的6.575,说明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相较于美国学习难度偏大。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初中地理教科书在这一主题上的学习目标难度差异,在编写相关教科书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6.
邱旭 《地理教学》2001,(3):24-25
“欧洲西部”一节知识点多且繁杂,光是大纲上要求记忆的就有17项内容之多,如果只采用单一教法,过多的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只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十分的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7.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黑色人种的故乡”、“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特征基本上可以体现大部分非洲的地理特征,但更突出本区的人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地理特征服务,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特点。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种族之间要平等、国家之间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理技能的学和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而形成的执行某种活动的活动方式与能力倾向。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地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为基础.例如,根据气温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要以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特知识作为基础。而地理技能的掌握叉大大促进地理知识的掌  相似文献   

9.
变教具为学具 化被动为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现象常常难以理解。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演示教具,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并通过各小组同学之间密切合作来模拟演示地球的运动,使教具变为学具,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文彬 《地理教学》2012,(13):28-29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复习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一堂题为“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课堂上,老师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归纳,从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气候要素与农业、气候类型与农业等角度开展复习教学,对学生错题进行整理再现,精选各地高考题进行真题演练。教者能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和能力生成角度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2.
伏成云 《地理教学》2012,(19):41-44,37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智力上的差异,所以学生对课堂教学领悟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但在现行众多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设计者多针对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设计,使得设计过于整  相似文献   

13.
杨家蕊 《地理教学》2021,(12):38-40,51
结构化思维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知识的内化有直接影响,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碎片化"的获取趋势在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培育.本文以新教材中易混淆的"沟谷"和"河谷"的辨析为知识基础,进行结构化拆解与贯通,并尝试将其运用于"流水地貌"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增强课堂中对学生地理结构化思维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李坚  袁秀霞 《地理教学》2011,(21):14-16
一、设计意图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是整个高一地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如何将这个难点突破,教师选择了本篇的“专题9行星风系”中的“行星风系与气候”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各个知识难点分解(教师设计了5个小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世界地理教学中,有三个区域是把不同大洲的地区合二为一进行编排的,它们是“西亚和北非”、“欧洲东部和北亚”、“拉丁美洲”。相比而言,西亚和北非这两个地区的可比性更多、更强,本章教学效果好坏除了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外,还对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许多方法如联系比较、归纳综合、以图导学等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6.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的方法。一、疏通思路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是气候类型的  相似文献   

17.
程涛 《地理教学》2021,(8):35-37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本文选择欧洲西部有代表性的国家"英国",通过它与已学习过的、与英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日本"进行比较教学,完成"欧洲西部"部分内容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在对比中进行迁移、辨别概念、分析成因、探究变化、建构体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马海英 《福建地理》2004,19(4):54-56
探究学习作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解、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困惑。本文以《隆教湾古火山口探究学习》课题为例,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取得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和能力培养、教师知识的完备和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夏方才 《地理教学》2015,(7):25-26,45
一、在合作讨论中,突破教学重点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乡土案例是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有  相似文献   

20.
王友苹 《地理教学》2005,(10):44-45
经纬网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具体体现。地理新课程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注重“活动”教学,切实让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本人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以下活动,对巩固“地球仪”知识和应用经纬网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