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京地区地震活动与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庆华  宋新初 《地质学报》1993,67(3):195-207
本文讨论了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并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区域稳定的影响因素特点将其模糊信息化,建立了模糊识别模型,并根据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等条件对北京地区区域稳定性作了模糊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2.
新近沉积层是北京地区典型的浅部相对软弱土层,土层力学指标变异性较大。依据北京地区大量实际工程的勘察资料,采用土层分布随机场模型,对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典型地层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空间概率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层的自相关距离一般为3~4 m,是比较合适的取样间距。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重磁数据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地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对北京地区重力和磁力数据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技术及流程,解译了重磁数据图像处理结果,分析了重磁数据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地质效果,得到了一些对北京地区成矿预测有益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建设用地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方法及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是北京地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方法及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北京地区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长敏  齐干 《城市地质》2015,(Z1):117-121
通过多年参与北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发现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过程中,技术人员对有些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把握不准,从而影响评估级别。因不同评估级别的评估报告技术要求不一,因此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划分正确与否,最终影响评估报告的质量。本文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11/893—2012)为基础,结合相关标准和北京地区的实际,修改了北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案,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发生频率较低,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工作,但多是专注于一类或几类灾害或是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规律总结的依据主要为地质灾害隐患数据,难以准确反映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2004~2014年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近10年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任凯珍 《城市地质》2007,2(1):39-41
本文主要从砂石坑对北京地区大气质量、地下水和土地三方面,阐述了砂石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近沉积土自上世纪50年代被认识并引起工程界重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的判别分析仍存在难点。为加强认识,通过比较总结前人的知识经验,并结合笔者在北京地区从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阐述了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基本特征与分布,着重探讨了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及地基承载力等工程特性,并对其定性、定量判别方法作了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北京地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日益发展,应用了泥浆正循环、气举反循环、高压喷射、泡沫增压等钻探工艺,地热井钻探工艺不断完善和多样化。论述了北京地区地热井钻探工艺的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北京地区地热井钻探工艺方法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频繁,人为活动剧烈,故地质灾害较为发育。主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泥石流、采空塌陷、崩塌以及地裂缝等。本文在北京市各区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对北京地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采用袭扰系数法,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影响地质灾害演变趋势的降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岩组结构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度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将北京地区划分出了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地质灾害中风险区及地质灾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1.
昆明岩溶断陷盆地的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明岩溶断陷盆地处于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面积2920km^2。随着昆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滇池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滇池及地下水污染,在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岩溶塌陷、地面沉降以及石漠化、山地灾害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日愈加剧,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昆明岩溶断陷盆地地质环境条件及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形成机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可靠的地质环境信息,从而提出环境地质问题治理对策,对于昆明市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气候突变:史实与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国际上有关气候突变研究的最新结果,综述了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突变的史实,重点探讨了近2000年以来的气候突变问题,结果表明:无论是呈是暖期,气候 存在突变。特别是发生于Eemian期间和近2000年以来的气候突变,为暖期气候民存在突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同时还发现:发生于1230AD年的气候突变,虽然其幅度较冰期与间冰期气候要小得多,但同样具有全球性。这些结果动  相似文献   

13.
依据清代《翁同龢日记》中天气状况的描述,整理出公元1860~1898年间逐月的沙尘天气日数,基于记录完整月份的沙尘天气日数,统计分析了公元1860~1898年北京沙尘天气日数的平均状况和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公元1860~1898年,北京年均沙尘天气记录为10.4天,即使不考虑与现代观测记录标准的差别,亦肯定高于1990年代7.7天/年的平均频次;春季是沙尘天气的高发季节,其占全年沙尘日数的百分比达到70%,其中4月和5月两个月的接近53%;其次为冬季,占20%。与公元1961~2000年相比,公元1860~1898年的春季沙尘天气日数百分比偏高10.9%,沙尘天气在春季的集中程度明显偏高。公元1860~1898年间,年沙尘日数和春季沙尘日数均呈波动减少之势;研究时段内,共出现23次2天以上连续(或持续)的沙尘天气过程,最长的一次持续了4天。这些发现将有益于研究气候变化对沙尘天气影响和分析北京沙尘天气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新疆乌勇布拉克盐湖的形成及硝酸钾矿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铁栋 《新疆地质》2005,23(1):36-40
详细论述乌勇布拉克盐湖的沉积的全过程,并将其划分成3个阶段,每阶段沉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趋势是由机械沉积过渡到化学沉积,通过蒸发试验和“干盐湖”理论进一步确定钾硝石矿产牛在当代干盐湖向沙下湖转化阶段.乌勇布拉克盐湖固相、液相KNO3矿体特征具有代表性,对其他盐湖钾盐找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燕  白晓华 《水文》2019,39(1):60-65
为明确星云湖主要入湖河流向湖体的氮素营养盐输送特征,研究以星云湖南岸4条主要入湖河流单元雨季与旱季不同形态氮素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了星云湖南岸主要入湖河流单元不同形态氮的入湖浓度时空变化及不同形态氮对入湖TN的贡献,并探讨了已建南岸带状调蓄系统入湖污染削减效果。结果表明:①星云湖南岸主要入湖河流单元TN浓度为1.1~18.69 mg/L,DTN浓度为1.88~8.61 mg/L,且农田径流污染导致雨季TN浓度均高于旱季。②南岸大多数入湖河流单元样点中氮素以NO_3-N为主,占TN 39.49%;PN和NH3-N含量相近,分别占TN的28.50%与24.75%;DON含量相对较少,占TN的9.97%。雨季NH3-N、NO_3-N及PN对入湖TN的贡献显著增加。③星云湖南岸四条入湖河流在经过调蓄系统调蓄后,TN浓度均呈现下降趋势,TN平均削减率达到32.35%。不同形态氮素削减效果以NO_3-N最佳,平均削减率达到58.22%;NH_3-N及PN削减效果相对不显著。④星云湖南岸带状调蓄系统应考虑不同形态氮污染季节性差异,并进一步与湖滨湿地串联,提升调蓄系统对NH_3-N与PN的削减效果。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密布,全新世该区湖泊沉积的模式还不清晰。本研究在长江中下游的南漪湖、升金湖和菜子湖这3个湖泊开展了多钻孔AMS^14C测年工作,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湖泊沉积地层中广泛出现长时间尺度的沉积物缺失。南漪湖湖泊钻孔的沉积物14C年龄介于5668~7828cal.aB.P.,菜子湖湖泊钻孔的沉积物^14C年龄介于6221~7929cal.aB.P.,升金湖围垦区钻孔14C年龄介于6302~7049cal.aB.P.。结合该地区以往湖泊钻孔研究资料,发现全新世长江中下游两岸洼地湖泊存在较广泛的6~3ka的沉积间断。结合长江水位重建资料,笔者提出关于全新世湖泊沉积存有长期间断的新认识:即6~3ka,长江水位相对平稳,湖泊沉积物虽有堆积,但易于被侵蚀搬运造成沉积间断;与此对应的是,在约8~7ka,海面上升造成长江水位较快上升,由于顶托作用,湖泊沉积物持续堆积;在约3ka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长江水位的进一步上升,湖泊沉积物也易于堆积,但在一些湖区沉积物也会被侵蚀。在6~3ka之间湖泊沉积物易于被侵蚀的一个可能原因是该时段长江上游来沙来水减少,自然堤易被破坏,对两岸湖泊洼地的封堵作用减少,使得湖泊泥沙易被侵蚀入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诗中,有15首记载了公元768和769年唐代荆湘地区连续2年冬季出现的寒冷气候。公元768和769年冬季,洞庭湖及以南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地区出现降雪,公元769年早春甚至出现洞庭湖局部结冰的现象。杜诗记载的冷冬及洞庭湖结冰事件,在其他史料中未曾发现,是对史料中唐代洞庭湖地区寒冷和结冰记录的补充。公元768和769年气候寒冷事件发生在8世纪中叶以后,是公元750年之后唐代气候变冷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8.
《翁心存日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记录天气现象最为详细的历史天气日记,保留了难得的19世纪中叶北京的沙尘天气记录。归纳了对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沙尘天气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翁心存日记》,重建了19世纪中叶北京沙尘天气情况。分析发现当时北京年平均沙尘日多达31.36天,高于近60年来北京沙尘天气的平均水平。而19世纪中叶的北京沙尘天气中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构成和现代基本相似,年内分布特征也较相似。但19世纪中叶夏季沙尘比例较现代明显偏多46%,而冬季沙尘比例仅为现代比例的75%,这说明古今间沙尘天气的季节分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另外,19世纪的沙尘天气同样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本地降水是影响年际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分别选取8个和6个已发表的持续时间较长和分辨率相对较高的古气候记录,对比分析了我国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以Younger Dryas和Bφlling/Allerφd 事件为主)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所表现出的趋势和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的主要事件在我国基本均有显...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干枯湖床沉积粒度组成与东亚沙尘天气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调查了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湖、阿拉善高原居延泽及民勤盆地猪野泽等北方众多的现代干枯湖泊,重点分析了干枯湖床沉积物粒度组成。干枯的玛纳斯湖、古居延泽以及民勤盆地古猪野泽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干枯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占60%以上,干涸湖床上沙质草原地表也含有大量小于10μm的粘土颗粒,含量接近50%;而弃荒土地地表细颗粒物质散失迅速,民勤盆地弃荒土地地表粘土含量仅存不到13.9%。中国西北地区活动沙丘粒度组成小于63μm粒径的颗粒很少,小于10μm的颗粒微乎其微。因此西北沙漠地区活动沙丘沙对华北或华东地区影响相对较小。认为沙尘暴、扬沙或浮尘天气虽然多发生于中国西部沙漠、阿拉善高原沙区、河西走廊北部沙区以及蒙古东部、中部地区,但由于粗颗粒沙扬起高度与搬运距离有限,真正影响整个华北、华东地区的沙尘物质是小于63μm的粉砂级别的颗粒,特别是小于10μm的粉尘。认为影响东亚地区的粉尘天气物源不仅是中国西部的内陆沙漠、沙地,更重要的是干枯的湖泊、弃耕的荒地与裸露的沙砾草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