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Ⅲ.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盐度,底质,潮流等环境生态因子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结合相似性比较及聚类分析,杭州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个类型:湾底群落,湾中群落和湾口群落。从湾底向湾口,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度d值皆呈增大趋势,而优势度D值逐步减小,表明群落结构比湾底到湾口由简单趋向复杂。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象山港、三门湾软底相潮间带中7个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根据断面的位置及其群落的变化特点,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开敞性程度高的湾口群落和屏蔽性程度高的湾底群落。湾口群落不稳定、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较大,湾底群落则相反,并且形成代表群落的特征种。从湾底到湾口,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和Pielou均匀度J均增加,而Margalef种类丰度d和McNauhon优势度D均减少。对环境诸因子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上与相似性群落数量的聚类分析结果相同,表明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杭州湾软相潮间带周年调查,共获底栖动物95种,以甲壳动物(34种)、鱼类(28种)、软体动物(21种)占绝对优势。生态类群以我国沿岸广温广盐性种和半成水特有种为主,生活方式多为活动性和埋栖类型。这与杭州湾水域盐度低且变化幅度大及动力作用强,底质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湾底到湾口,底栖动物种类增多,组成类群逐渐从低盐的河口种向广盐的海洋种演替,表现出明显的湾性分布。种类的垂直分布是中潮区大于低潮区大于高潮区,各类群生物在潮间带呈现随机镶嵌分布,无明显的分带现象。种数的季节分布呈现更、秋两季较多、冬季最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潮间带生物数量比其它河口湾偏低,这与该湾粉砂质底质及强烈的水冲刷作用导致的不稳定生境密切相关,从湾底向湾口,生物数量逐步增多,湾性分布明显;就垂直分布而言,中潮区的生物数量为最大;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栖息密度以夏季为最高,而生物量以秋季为最大,数量的低值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根据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在东海北部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拖网采集资料,对这两个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杭州湾的10个站位和三门湾的6个站位共获得61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甲壳动物最多(22种),其次是鱼类(20种)、软体动物(14种)、棘皮动物(2种)、刺胞动物(2种),多毛类最少(1种)。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出现3种,三门湾出现8种,脊尾白虾Palaemoncarinicauda是两个海域唯一的共同优势种。相比2017年,杭州湾和三门湾在2018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根据大型底栖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杭州湾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而三门湾则较为平均。对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相似度低,Q8、Q9、Q10站位群落结构与三门湾的站位更为接近,三门湾的底栖群落在2017年和2018年存在较大差异。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可能与环境因子、人类活动、厄尔尼诺事件等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杭州湾潮间带生物数量比其它河口湾偏低,这与该湾粉砂质底质及强烈的水冲刷作用所导致的不稳定生境密切相关。从湾底向湾口,生物数量逐步增多,湾性分布明显;就垂直分布而言,中潮区的生物数量为最大;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栖息密度以夏季为最高(402个/m2),而生物量以秋季为最大(189.03g/m2),数量的低值出现在冬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受软体动物决定,而栖息密度则受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多毛类三大动物类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象山港和三门湾地处浙江沿岸带中部,这两个半封闭型港湾的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均以广温广布性种占多数,其次为亚热带性种。种类的分布与盐度、潮流流速、悬沙含量以及港湾屏蔽程度等环境因子有关。象山港种类多于三门湾,同一港湾种类呈现湾底多于湾中多于湾口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2002年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得出上海石化处理达标后排放的工业废水对此段潮间带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自2002年到现在为止,本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一种适应性广、耐污染的结构组成.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2.00~3.50之间。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夏、秋、冬、春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女姑口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及Jaccard的群落种类相似性指数Ja分析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7种,其中软体动物24种,占42.11%;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各15种,占26.32%;鱼类2种,占3.51%;螠虫1种;女姑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均差别较大,两两群落相似性系数也比较低;3个多样性指数H′,D,J的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女姑口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明显,H′和J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D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相似文献   

10.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 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烟台3种典型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烟台典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1种,其中多毛类动物40种,甲壳动物37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1种,鱼类2种,其他动物2种(包括纽虫和腔肠动物各1种)。多毛类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36.04%和33.33%。从季节来看,3种类型潮间带物种数均为冬季最低,而秋季则普遍处于较高水平。物种丰度在3种类型潮间带的分布为泥沙质的渔人码头泥质的养马岛沙质的辛安河口,3种类型潮间带的丰度主要贡献者分别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渔人码头和辛安河口的生物量均以秋季为最高,而养马岛在冬季达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软体动物是3种不同类型潮间带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烟台3种类型潮间带出现的优势种多达15种,但多数优势种仅在某个潮间带的单个季节出现,优势种受季节和潮间带类型的影响明显;日本大螯蜚(优势度为0.29~0.82)是渔人码头全年的优势种,中型阿曼吉虫则是辛安河口的主要优势物种,养马岛的优势物种则为养殖逃逸的菲律宾蛤仔。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原有的潮间带经济种类已经严重退化或消失。  相似文献   

12.
对烟台海域6个岩礁潮间带生态学统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发现,东方小藤壶(Chthamallus challengeri)为第一优势种。其主要优势种-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常见种-笠贝(Patelloida spp.)、红条毛腹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沙参(Nereis spp.)、海葵(Anthopleura midori)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和功能有明显的区别,尽管6个岩礁潮间带群落的区系成分相近。对基于RIV、RB和RD的优势度曲线研究发现,基于RIV和RB的优势度曲线更适合于表示和描述受人为干扰和污染的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研究发现,6个潮间带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养马岛和芝罘岛所受的干扰最轻。6个岩礁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序列依次为:芝罘岛、养马岛、石沟屯、烟台山、玉岱山、月老湾。不同岩礁潮间带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差异主要由来自采集和旅游者的干扰,养殖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所致。  相似文献   

13.
秋季莱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6年11月在莱州湾及邻近海域的2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调查。运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邻近海域与渤海中部为2个不同的群落,这2个群落在各类群的丰度、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上有所不同:渤海中部群落以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Ringicula) doliaris)、豆形凯利蛤(Kellia porculu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和塞切尔泥钩虾(Eriopisella sechellensis)为优势种类,而湾内群落则以小亮樱蛤(Nitidotellina minuta)、杯尾水虱(Cythura sp.)、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sinense)和不倒翁虫为代表。莱州湾西部黄河口外的3个站位构成了不同于湾内其它站位的亚群落,该群落主要以日本强鳞虫(Sthenolepis japonica)、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理蛤(Theora lata)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为代表。群落结构的这种差异主要与水深、底盐、底温和底氧的变化有关,同时也受到沉积物Chla含量和异质性系数等沉积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海域的水层环境条件主要与水深和离岸的远近有关,而沉积环境条件特别是粒度组成主要受到黄河的影响,自西向东颗粒由细变粗,异质性增加,粉砂-黏土含量下降。沉积环境梯度的变化及其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莱州湾较渤海中部更加明显。与19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莱州湾及渤海中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总的来说是朝向更小型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比例增加,而体型较大的棘皮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减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年在华南沿海12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个调查断面99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等群落生态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海草群落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大门类199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9.7%。各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55.7 ind/m2,青葛—龙湾(琼海)的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珍珠湾(防城港)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平均生物量为118.36 g/m2,最低值出现在义丰溪(汕头),最高值出现在珍珠湾。各区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以潮间带泥沙滩常见腹足类、双壳类和多毛类为主;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12,最低值出现在唐家湾(珠海),最高值出现在铁山港(北海);各调查区域底栖动物主要群落参数大致呈现“北部湾>海南沿岸>珠江口及粤东”的规律。华南沿海海草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地理位置相近的海草床底...  相似文献   

15.
人为干扰对岩礁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烟台海域 6个岩礁潮间带生态学统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发现 ,东方小藤壶( Chthamallus challengeri )为第一优势种。其主要优势种——密鳞牡蛎 ( Ostrea denselamellosa )、短滨螺 ( Littorina brevicula)、紫贻贝 ( Mytilus edulis)和常见种——笠贝 ( Patelloida spp.)、红条毛腹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沙参 ( Nereisspp.)、海葵 ( Anthopleura midori )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和功能有明显的区别 ,尽管 6个岩礁潮间带群落的区系成分相近。对基于 RIV、RB和 RD的优势度曲线研究发现 ,基于 RIV和 RB的优势度曲线更适合于表示和描述受人为干扰和污染的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研究发现 ,6个潮间带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而养马岛和芝罘岛所受的干扰最轻。 6个岩礁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序列依次为 :芝罘岛、养马岛、石沟屯、烟台山、玉岱山、月老湾。不同岩礁潮间带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差异主要由来自采集和旅游者的干扰 ,养殖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所致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8月,对舟山群岛12个岛屿的不同底质潮间带设置的14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并进行了相似性群落聚类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序(nMDS)及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69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节肢动物20种、腔肠动物4种、环节动物3种,脊索动物3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泥螺Bullacta exarat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沙蚕Nereis succinea。14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 941.96g/m2,平均丰度为1 663个/m2,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10,0.749,1.815。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舟山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急剧下降,优势种也有所变化,但其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即岩相断面群和泥沙滩断面群。泥沙滩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扰动,群落稳定性下降,而岩礁断面生态环境好于泥沙滩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扰动。舟山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滩涂围垦、水产养殖与海岸工程等人为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杭州湾软相潮间带周年调查,共获底栖动物95种,以甲壳动物,鱼类,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生态类群以我国沿岸广温广盐性种和半咸水特有种为主,生活方式多为活动性和埋栖类型。这与杭州湾水域盐度低且变化幅度大动力作用强,底质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的沉积结构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漏斗状的地形、强劲的潮流和长江入海泥沙的输入是制约杭州湾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根据沉积结构特征可将杭州湾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沉积环境:东部湾底、西部湾底、庵东浅滩、近岸深槽和水下沙脊。杭州湾内潮流脊发育不好的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粗屑物质。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海沿岸的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是沙滩,这主要是由于波浪的强烈冲击所致。与碎石、石砾滩一样,沙滩对底栖生物的生存显然不利,因而其栖息生物种类比较贫乏,数量也少,完全缺乏大型植物,除了某些特定的沙栖种外,主要是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河口附近和内湾水下平台则例外,丰富的有机物质使之成为完全不同的生境。 虽然潮间带生态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关沙滩生境的研究较少,对沙滩生物的生态特点缺乏系统的探讨。有的学者直接采用岩岸潮间带生态研究方法,这不仅与客观实际不符,而且造成术语上的混乱。另外,在群落结构的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往往没有按生态特点区别底内生物和底表生物,造成对区系性质的错误判断。为此,我们想通过对小场沙滩生境的调查研究,对沙滩潮间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2016年5月、8月、11月和2017年2月的调查数据, 研究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广西防城河口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4个季度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0门252种, 以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为主。调查区域的优势种包括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腕和尚蟹Mictyris longicarpus、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青蛤Cyclina sinensis、南海鸭嘴蛤Laternula nanhaiens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红树蚬Gelolna coaxans等8种, 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03个?m-2和276.58g?m-2, 其中软体动物占69.58%和83.73%。盐度和底质类型因素是影响群落密度、生物量和群落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 季节和潮带因素影响较小。其中盐度对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大于底质类型, 但底质类型对种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度等群落指数的影响大于盐度。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可以将群落划分为3个类型, 基本对应于盐度和底质类型影响。从多样性水平判断防城河口湾潮间带总体上处于中度扰动之中, 盐度、底质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综合影响了该湾潮间带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