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花菜(Gelidiumamansii)是1种重要的大型经济海藻,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对青岛石老人海域石花菜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46个位点,多态性比例为47.8%。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布范围在0.029~0.390之间。群体内Na(观测等位基因数)为1.504 3,Ne(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98 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5 5,Shannon信息指数达到0.263 3。UPGMA聚类分析将30个个体分为2个大的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老人海域石花菜群体遗传多样性不高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海蚀作用会诱发各种地质灾害,为研究青岛崂山地区的海蚀作用,本研究通过野外踏勘取样、岩石手标本鉴定和偏光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岩石学和构造特征对海蚀作用的影响,并以石老人地区为例分析了海蚀地貌的特征,探讨了崂山地区的海蚀地貌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崂山海岸基岩为I-A型复合花岗岩。抗海蚀能力最强的是白垩系莱阳群砂岩,其次为白垩系青山群火山岩和石英二长岩,再次为碱性花岗岩,黑云二长岩最弱。断裂构造破坏岩石稳定性,促进了海蚀作用;石老人地区以流纹岩为主,在海蚀崖后退过程中,安山岩的侵入体保留下来,形成了石老人海蚀柱;崂山地区发育多种海蚀地貌,受到海浪作用、气温条件、盐类结晶以及生物作用等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视频监测技术对青岛石老人海滩进行环境变化的监测,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聚类方法应用于数字影像中进行浒苔目标分割,并计算出浒苔的面积。分析结果表明,该项技术能够对海滩浒苔等海滩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从而避免浒苔在海滩的堆积,对浴场海滩的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鹰爪虾染色体数目与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于1990年,1994年,1997年每年4-7月,在青岛石老人沿海采集爪虾样品,以精巢,胚胎及无节幼体为材料进行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的研究。染色体的制备均采用干法,用Olympus显微镜进行观察,依据Levan等的分类标准进行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5.
大海情人     
我爱大海,爱游泳,更爱沙滩。到了知天命之年,这“爱”得到充分满足。住到了海边,住处距海水浴场仅几百米,更有机会常在沙滩上走走。每每漫步于松软平坦的沙滩,便会生出许多遐想。沙滩是蓝天、大海、陆地的连接点,与大海密不可分。有人说,沙滩是大海永远的情人。凡是好的海水浴场,总少不了各具特色的沙滩,国外如夏威夷,国内如广西北海银滩、海南三亚的亚龙湾、北戴河、青岛的石老人浴场,澳门凼仔岛的黑沙  相似文献   

6.
由于近岸视频监测技术具有构建成本低、时空分辨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已成为海岸动态监测的互补手段。在近岸视频监测中,水边线可作为岸滩边缘位置变化的替代指标,受复杂海滩地形及不规则的波浪及潮汐变化影响,如何从视频图像中准确检测水边线是近岸视频监测所面临的挑战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传统图像处理方法在水边线提取中存在的效率不高和抗噪声能力差等问题,将CIELab颜色模型和蚁群优化算法相结合,对台风风暴潮期间石老人海滩的水边线进行提取和定量分析,并与传统算法进行对比。对青岛石老人海滩2011年台风期间的实时影像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提取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数字视频影像的水边线监测应用中可靠性高,并具有良好的细节呈现能力和抗边缘噪声能力,适用于弱边缘水边线的提取。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方法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对视频影像中水边线动态变化的自动提取可行性,对构建长时序海滩岸线动态变化影像自动分析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海滩的稳定性及其演变是砂质海滩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砂质海滩普遍遭受侵蚀的背景下,分析部分稳定海滩的特征和原因可以为海滩维护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基于近 11 年 (2010—2020 年) 青岛第一、第三和石老人海水浴场共 8 条典型剖面的实地监测高程数据,对海滩滩肩宽度和单宽体积进行计算对比,研究表明,除石老人海水浴场一个剖面变化较大外,其他剖面的滩肩宽度只变化了 0~14 m,是 11 年前的 0%~23.3%;单宽体积变化了 8.5~46.5 m3,是 11 年前的1.0%~9.4%;海滩剖面垂向扰动范围一般在 30~60 cm 范围内。海滩存在局部小尺度淤积或侵蚀,剖面形态总体较为稳定。海平面变化、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因素是海岸轻微侵蚀或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对海滩的优化管理 (包括定期监测海滩、适度展开养护、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和加强执行力度等人为因素) 可以应对这些海滩变化,并且已成为近年来该研究海滩保持稳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青岛潮间带布设了显浪咀、太平角和石老人3个断面,进行了为期1 a(2006年8月~2007年11月)的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红藻种类最多,其次是褐藻,绿藻最少.2. 群落中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中、低潮带均大于高潮带;在水平分布上无明显差异.3. 底栖藻类群落优势种无季节性变化,第一优势种为孔石莼.4. 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43种,其中红藻门22属24种,占55.8%;褐藻门9属11种,占25.6%;绿藻门6属8种,占18.6%.  相似文献   

9.
海滩的稳定性及其演变是砂质海滩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砂质海滩普遍遭受侵蚀的背景下,分析部分稳定海滩的特征和原因可以为海滩维护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基于近11年(2010—2020年)青岛第一、第三和石老人海水浴场共8条典型剖面的实地监测高程数据,对海滩滩肩宽度和单宽体积进行计算对比,研究表明,除石老人海水浴场一个剖面变化较大外,其他剖面的滩肩宽度只变化了0~14 m,是11年前的0%~23.3%;单宽体积变化了8.5~46.5 m3,是11年前的1.0%~9.4%;海滩剖面垂向扰动范围一般在30~60 cm范围内。海滩存在局部小尺度淤积或侵蚀,剖面形态总体较为稳定。海平面变化、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因素是海岸轻微侵蚀或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对海滩的优化管理(包括定期监测海滩、适度展开养护、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和加强执行力度等人为因素)可以应对这些海滩变化,并且已成为近年来该研究海滩保持稳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0年4和10月青岛市区主要旅游海滩(一浴、二浴、三浴和石老人浴场海滩)的1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试验,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海滩沉积物粒度的季节变化较为显著,从4~10月,沉积物平均粒径变细,分选性变好。4月样品65%为细砂,以负偏、窄峰态为主,平均粒径为344μm(1.54Φ),分选性较差(σi=1.04);10月样品95%为细砂,以负偏、窄峰态为主,平均粒径为233μm(2.1Φ),分选性中等(σi=0.81)。滩肩和滩面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季节变化都较为明显。波浪特征是控制海滩沉积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海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使不同海滩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程度不同。由海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化可以推断其输移特征,二浴和三浴海滩基本是单向输运,而一浴和石老人海滩存在沉积物双向输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青岛近海的海草场及其附生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青岛近海的海草场海草场是遍布世界浅海水域最显著和广泛的群落类型之一.由于海草能利用根和根茎从基质中吸取和贮存养料,因而形成一个特有生产力的系统,碳的固定率几乎和热带雨林相似.海草为附生的微观藻类、硅藻和附着动物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固着基层.作为沉积物和悬浮微粒的植被都存在于这一群落生境;此外,海草场也为小型动物提供了独特的微生境.青岛近海的海草场分布较广,见于胶州湾西岸的张戈庄、红石崖、黄岛,东岸的双埠、女姑口、沦口以及胶州湾口的薛家岛,市内沿海各区和大麦岛、石老人、姜戈庄等处,其中姜戈庄为虾形藻场,其余多为大叶藻场.虾形藻的主要组成种类是红须根虾形  相似文献   

12.
半遮蔽型海滩由于一侧海岬的差异作用而影响海滩的演变过程。本文以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海滩为例,基于对3条典型剖面连续11年现场监测的高程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function,EOF)分析方法将该海滩各剖面高程数据组成的原始距平矩阵依次分解为相应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函数,分析了石老人海滩的形态演化特征、蚀淤趋势及驱动因素,并采用方差总占比超过77%的前3个经验正交函数来反映此类海滩的基本演化情况,分别为:表征长时间尺度砂质海滩滩面最主要蚀淤变化趋势的第一模态、表征季节性蚀淤变化及其引起的滩肩剖面形成增长或削弱消亡的第二模态和表征人类活动、偶发因素或海岸地形等引起的具有随机性的不规律蚀淤变化的第三模态。结果表明:11年来石老人海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平稳期(2009年1月—2011年7月),第二阶段为突变期(2011年7月—2012年9月),该阶段之后至今,是第三阶段的平稳期(2012年9月—2019年12月)。海滩剖面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高程变化范围在0.1—2.0m范围内。波浪是影响该海滩形态演化的最主要水动力因素,岬角对半遮蔽型海滩的差异庇护作用导致不同位置的剖面演化存在差异。高频率台风的影响、海平面阶段性升高并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导致了远离岬角的开放岸段存在明显阶段性调整,剖面滩肩宽度减少约30m,岬湾内部剖面则相对稳定,目前海滩剖面形态在第二阶段突变期后达到了新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浒苔绿潮消亡腐败过程中的营养盐释放规律以及浒苔绿潮聚积腐烂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在室外模拟近岸浒苔绿潮聚积腐烂过程,并于2018年6月在浒苔绿潮靠岸前开始对主要浒苔绿潮聚积地(鳌山湾、鳌山湾口的海参池、石老人海域)进行观测,实时记录浒苔腐烂状况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磷营养盐在浒苔腐烂分解过程中升高明显,且以溶解有机态、颗粒态为主。其中生物量为5 g/L实验组溶解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颗粒态氮(Particulate Nitrogen,PN)、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颗粒态磷(Particulate Phosphorus,PP)的浓度在浒苔腐烂分解过程中达本底浓度的5~10倍以上。现场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浒苔绿潮在青岛近岸聚积,各调查站点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DON、DOP受浒苔绿潮吸收影响均降至最低值,后随着浒苔绿潮腐烂逐渐上升,水质恶化。其中鳌山湾受浒苔绿潮腐烂影响最为严重,在调查期间水体甚至劣于二类水质。PN、PP为调查区内营养盐的主要赋存形式,其中鳌山湾海域PP变化最为明显,随着浒苔绿潮聚积腐烂达到最高值(2.02 μmol/L)。相比于鳌山湾,石老人海域海水交换能力强且在浒苔绿潮靠岸后进行了及时拦截打捞,受浒苔绿潮消亡腐烂影响较小。浒苔绿潮靠岸聚积腐烂,使海域内营养盐含量与结构明显变化,影响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可能引发赤潮等次生生态灾害。因此需要及时清理聚积在青岛近岸的浒苔,避免其腐烂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丝藻属由Nageli,C.1847年建立,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已报道的约有45种。近年来Wollaston等根据藻体小枝及腺细胞等特的,将原属于对丝藻属的一些种类移至凝对丝藻属Antithamnionella中。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于1963、1964、1965、1978、1980、1981和1982年,从黄岛、巾港、马蹄礁、黑澜、鲁迅公园、汇泉角和石老人等海区调查采集的标本。  相似文献   

15.
根据收集到的气象、水文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进行了青岛冬暖的气象水文学解读,研究表明,青岛冬季比周围的内陆城市温暖,也比周围的沿海城市温暖,其温暖区在沿海南界的范围为日照(石臼所)附近;青岛冬暖表现为在降温后回温更快且升温更高,在周平均尺度上就可以体现出冬暖的特征。青岛冬暖的形成原因是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气象水文因子综合而成的,青岛受海水的包绕比较充分,冬季盛行的NW—N向风在造成青岛寒冷的同时也造成青岛周边城市的寒冷,对青岛冬暖有反向衬托作用,也间接导致黄海暖流向青岛近海的补偿性抵近,从而成为青岛冬暖最重要的水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16.
沉积物中的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对于海洋氮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15N标记的培养技术是目前测定沉积物异化硝酸盐还原的主要手段。准确快速测定15N标记的产物(29N2、 30N2)是量化异化硝酸盐还原各个过程速率的关键。本研究自行组装膜进样质谱系统用于29N2和30N2的测定,对其测量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进样蠕动泵进样流速0.80 mL/min,进样时间3~3.5 min,恒温槽温度20~25℃,同时铜还原炉温度在300~600℃的条件下,^29N2/^28N2和^30N2/^28N2的测试精密度分别可以控制在0.1%和1%以内,比较适合29N2和30N2的测定。利用自组装的膜进样质谱系统结合15N标记的培养技术研究了青岛石老人沙滩沉积物中的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石老人沙滩沉积物不存在将硝酸盐完全还原为氮气好氧的反硝化。厌氧铵氧化、厌氧反硝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的潜在速率(以湿沉积物N计)分别为(0.05±0.01) nmol/(cm^3·h),(2.32±0.21) nmol/(cm^3·h)和(1.02±0.15) nmol/(cm^3·h)。厌氧反硝化是硝酸盐异化还原主要的贡献者,其比例接近70%,其次是DNRA,比例可达30%,而厌氧铵氧化的贡献最低,仅为1%。在N2产生过程中,主要贡献者是反硝化,厌氧铵氧化的贡献仅为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石老人海滩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体积磁化率的原地实测和所取表层样品粒度分级,结合海滩沉积动力环境因素综合分析得知,石老人海滩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磁化率值总体上都表现出东高西低,滩肩高滩面低的趋势。海滩沉积物颗粒夏季比冬季细,分选好。海滩磁化率和沉积物粒度在海滩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存在一定联系。海滩的侵蚀沉积过程主要受冬夏季不同的波浪、沿岸流和风的作用影响。通常磁化率值高的区域为颗粒较细的侵蚀区,磁化率值低的区域为颗粒较粗的沉积区。磁学方法作为一种简便快捷低成本易操作的新方法,可以代替耗时的粒度和矿物分析,来分析海滩的沉积动力作用过程,识别海滩的侵蚀和沉积区域。  相似文献   

18.
用5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胶州湾近岸污染环境可培养半知菌进行选择性分离,共得到235株半知菌,其中YM培养基、MPDA培养基对半知菌的分离效果最好,分别占分离总量的26.4%和24.7%。试验选择的3个站位:石老人潮间带、海泊河入海口、李村河入海口PAHs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石老人最低,平均为113.8 ng/g,海泊河 PAHs 为324.9 ng/g,介于中等水平,李村河含量最高为882.1 ng/g。可培养半知菌群体随PAHs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各站位的半知菌进行统计发现,污染不同的站位,可培养半知菌优势种群不同,说明PAHs的污染可对半知菌的菌落结构组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青岛文昌鱼卵巢和卵母细胞的发育作了周期性的观察。结果表明,青岛文昌鱼的卵巢和卵的发育,在繁殖季节前并不同步,早在第一年的12月就有卵黄生成期晚期的卵母细胞,而在第二年的6—7月达到成熟、产卵。文章还提出在沙子口的青岛文昌鱼可能有着季节性迁移的习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台风年鉴资料、地面及探空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数据以及NERA-GOOS海温数据,首先分析了1949—2019年在青岛登陆的四个热带气旋特征,然后对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山东半岛造成的降水强度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表明:1)1949年以来有4个台风于8月以登陆北上和登陆转向路径在青岛登陆,其在中高纬均是纬向环流占优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主体维持在我国东部沿海上空,中心强度较常年偏强,西伸脊线在30°~36°N之间摆动,青岛沿海海域表现为27℃以上的暖洋面特征。2)来自中高纬的冷空气和热带系统在青岛相互作用的差异,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中心位置的不同是影响登陆台风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3)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潍坊降水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过程中,对青岛则表现为台风低压环流前部东南气流的影响。4)台风过程中潍坊和青岛均具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和对流不稳定层结,但动力抬升条件差异明显:潍坊位于东北风和东南风辐合区以及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内,具有较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和上升运动;青岛没有冷空气侵入,但低空和超低空强盛的东南风急流为青岛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