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微藻脂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因子在决定微藻脂类的种类和数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有关环境因子对微藻脂类组成影响的研究进展,表明环境因子的变化往往引起脂类组成的变化,这些变化既表现在细胞膜膜脂性质的变化,又体现在贮存脂类合成和利用速率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2.
脂类分析在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目前脂类研究在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上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海洋微藻脂类都含一定的脂肪酸和甾醇,而不同种类的海洋微藻都有其特殊的脂肪酸和甾醇组成特征,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特性来判别微藻可能所处的化学分类学地位:如果运用从某些藻类中发现的部分罕见脂类成分,还有可能对微藻的个别种类进行确定。随着对微藻中脂类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质谱、核磁共振等结构分析手段和脂类衍生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可以构建海洋微藻脂类物质组成结构快速查询信息库,并使其成为微藻化学分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微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藻体中脂类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及种类可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其含量的影响,以期寻找既能促进藻类较快生长,又能使其体内PUFA含量较高的培养条件,对于促进水产养殖的发展,乃至使其成为生产EPA和DHA的工业原料,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系列研究I中我们报告了我国沿海水产养殖中常用的7种微藻的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在其基础上,我们选择了脂肪和DHA含量比较高的球等鞭金藻3011(Isochrysis galbana),用不同的营养液、并在不同的生长期、温度、盐度等条件下,对其进行培养,分析藻体中PUFA含量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同时探讨用其作为生产PUFA的工业原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秦皇岛扇贝养殖区褐潮暴发期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9年开始秦皇岛附近海域连年暴发大规模褐潮,对当地的扇贝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破坏。本研究用构建克隆文库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2012年6月褐潮暴发期内秦皇岛附近海域扇贝养殖区微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微藻种群结构在空间上的变化以及褐潮暴发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确为该种褐潮的原因种;不同站点群落组成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多变量冗余分析(Multivariate 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硝酸盐浓度降低、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以及该海域水产养殖活动的增加可能是造成该海域微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周文俊  郑立  韩笑天 《海洋科学》2012,36(2):136-142
微藻因其富含脂类、蛋白质和多糖,且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可再生等突出特点,在食品、医药、保健品及生物能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2]。但是,如何通过人工大规模培养技术高效率地获得微藻生物量是微藻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现在的微藻培养技术多集中于光自养体系,包括户外开放式养殖和各种光生物反应器。然而,户外的开放式养殖生产效率低、占地面积大且易染菌;  相似文献   

6.
甜菜碱脂在14种海洋微藻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 -Q- TOF MS),对4个微藻门中的14种微藻的甜菜碱脂的分子组成及其相应脂肪酸的组成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4种微藻中共鉴定出133种甜菜碱脂,包括53种DGCC、41种DGTS和39种DGTA。其中甲藻和定鞭藻中主要的甜菜碱脂种类为DGCC,绿藻中主要的甜菜碱脂种类为DGTS;而在硅藻中的甜菜碱脂主要包括两种:中心硅藻纲中为DGCC,羽纹硅藻纲中为DGTA。此外,不同微藻中甜菜碱脂脂肪酸组成差异仅限制在门或纲的水平上,在较低的分类水平上差异不明显。硅藻门、甲藻门和定鞭藻门中均含有DGCC,其脂肪酸链的组成均含有C14?C18的脂肪酸以及C20和C2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是甲藻的C14?C18脂肪酸链为饱和的,而C19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链仅在硅藻中发现。认为海洋微藻甜菜碱脂的研究可以为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以及缺磷极性脂类的生理、生态作用和功能特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脂类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脂类含量的高低。微量元素Fe3+对于微藻的生长不可或缺,且影响着微藻中油脂的累积。本实验以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铁限制(0.000 03mmol/L)和高铁胁迫(0.3 mmol/L)2种Fe3+胁迫条件下,不同种群生长期中性脂累积及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的基因表达受到的影响。结果显示:铁限制条件下,微藻种群生长及其中性脂的合成受到抑制,DGAT的表达量下降;高铁胁迫条件下,高浓度Fe3+可促进中性脂合成与DGAT的表达,但抑制微藻种群生长。因此,富铁条件下更利于总脂的收集。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微藻对改善养殖水质和增强对虾抗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引入固定化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于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环境中,检测与凡纳对虾抗病力有关因子的变化和测定主要水质因子,研究固定化微藻改善养殖水质对对虾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的藻珠能改善水质,凡纳对虾的血细胞数目,血清蛋白的含量以及酚氧化酶、溶菌酶、抗菌酶的活性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对氨氮的吸收能力较强,而固定化微绿球藻对亚硝酸盐氮的吸收能力较强。试验期间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的褐藻胶藻珠中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约10倍和17倍,证明它们的生理活性不会因固定化而受干扰。因此,固定化微藻可应用于虾池微藻生态调控防病。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微藻的生长速度,获取高生物量的产出,同时保持较高的脂类含量是目前微藻生物质能源研发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对比研究了3种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以及3种多胺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对巴氏杜氏藻生长和脂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激素和多胺对藻细胞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Spm实验组的细胞密度提高了35.2%,其次为IAA,提高了26.6%.Spm处理同样提高了藻的生物量,达26.1%,而IAA则仅为9.4%.植物激素和多胺同样影响了藻细胞的脂类含量,其中Spm实验组藻细胞脂类含量最高,达29.7%,比对照组提高了22.7%,其次为IAA,提高了20.1%.因此,适量添加植物激素和多胺可有效促进巴氏杜氏藻的生长,提高脂类含量.  相似文献   

10.
养殖水体环境与对虾白斑综合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养殖对虾病害频发的现状,就养殖水环境中理化因子、微藻、细菌与对虾白斑综合症(WSS)的相关关系,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分析表明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将引起养殖对虾WSS的爆发,微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也与养殖对虾WSS发生有一定关联,提出通过观测水质和藻相可以预警养殖对虾WSS的爆发,构建良好的藻-菌关系和调控良好水质对养殖对虾WSS的预防控制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海春季和秋季中华哲水蚤脂类含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类物质在哲水蚤的休眠、繁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2010年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脂类组成,对脂类各组分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秋季中华哲水蚤雌体脂类平均含量占干质量的10.6%和12%,C5期个体脂类含量偏高,占到干质量的17%。中华哲水蚤所含脂类主要由蜡脂和磷脂组成,两种脂类约占总脂的90%,三酰甘油含量约占总脂的6%。结合种群结构对脂类的生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1)蜡脂作为主要的能量储存方式,其含量变化反映出不同发育期、不同季节中华哲水蚤的能量需求变化;(2)磷脂作为结构性脂类在中华哲水蚤个体生长与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三脂酰甘油在中华哲水蚤中的含量不高,但是可能在脂类转化利用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微藻脂肪酸组成测定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藻脂肪酸测定步骤一般是先将微藻样品进行前处理(脂类抽提、皂化、甲酯化以及脂肪酸甲酯的萃取),然后将得到的脂肪酸甲酯在气相色谱-质谱仪上分析并计算,得出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文中概述了测定微藻脂肪酸时,样品前处理过程中不同的皂化、甲酯化和萃取方法,以期为微藻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皂化的方法主要有氢氧化钠甲醇法、氢氧化钾甲醇法等。甲酯化的方法主要有酸催化法(盐酸甲醇法、硫酸甲醇法、三氟化硼甲醇法和三氯化硼甲醇法等)、碱催化法(氢氧化钾甲醇法)以及其他一些甲酯化的方法(乙酰氯甲醇法、硅烷化试剂法以及重氮甲烷法等);其中乙酰氯甲醇法可直接对干燥的微藻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而得到脂肪酸甲酯,具有操作简便、用时短、效果好的优点。脂肪酸甲酯的萃取方法主要有正己烷萃取法、石油醚萃取法、戊烷萃取法以及其他一些萃取方法(乙醚、环己烷、乙酸乙酯等)。上述各种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微藻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在赤潮演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海洋微藻群落生态和种群生态研究的深入,微藻群落组成的演替及种间关系愈来愈受到重视,成为现代海洋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1-3].微藻群落演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涉及的驱动因素比较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不同微藻种类对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有差别,需要应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微藻的脂肪酸组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选取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为对象,比较研究了对培养基限氮和添加钨酸钠时,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限氮时,16∶0、16∶1、和18∶1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均显著提高,其中16∶0和18∶1均在限制96h达到最高值,分别提高了24.77%和95.27%,而20∶4和20∶5则显著降低.添加钨酸钠培养时,16∶0、16∶1、和18∶1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均显著提高.在钨酸钠浓度为0.1mmol/L时,与对照组相比,18∶1含量提高了1.13倍.该结果与培养基限氮培养时一致.因此,添加钨酸钠可实现氮限制.本研究旨在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探索微藻生物量积累后富集油脂的可能性,为微藻生物柴油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于2015年5、6和9月对辽河口芦苇湿地积水进行营养盐昼夜变化监测,分析了其不同形态氮、磷组成和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温度、盐度、pH、DO和叶绿素a理化因子,与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芦苇湿地积水中总溶解态氮(TDN)昼夜变化相对稳定,芦苇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TDN含量范围依次为1.35-3.12mg/L(平均为2.07mg/L)、0.82-3.06mg/L(平均1.31mg/L)和0.31-12.59mg/L(平均3.26mg/L);虽然TDN的组成结构不断变化,但是DON始终是TN的主要组分,约占81-99%。总溶解磷(TDP)含量范围依次为0.04-0.12mg/L(平均为0.07mg/L)、0.03-0.12mg/L(平均0.06mg/L)和0.02-0.13mg/L(平均0.07mg/L)。芦苇生长期内水体中溶解性氮磷比(N/P)除5月4点外,均小于12,芦苇快速生产期(1.28)和成熟期(2.40)积水中的N/P比平均水平低于芦苇生长初期(5.47),积水中氮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可能与芦苇对氮的大量吸收相关。温度、盐度、pH、DO和叶绿素a与不同形态营养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系统不仅存在旺盛的芦苇生产活动,也存在较强的微藻初级生产和微生物再生产活动,环境因子通过影响芦苇和积水微藻的初级生产,以及积水中微生物的再生产活动,显著影响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一种饵料微藻的脂肪酸甾醇分析及化学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一种重要的未知生物饵料微藻在充气和瓶中静态两种生态条件下进行培养,设计了一种分步衍生化脂肪酸与甾醇的GC/MS连续分析法,对微藻脂肪酸甾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微藻主要含有丰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C14:0,C16:0,C16:1以及一定量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5(n-6)和C18不饱和脂肪酸;共鉴定出11种甾醇组分,主要是24-甲基(乙基)胆甾醇,碳数分布从27到30,特别含有甲基巴夫甾醇和乙基巴夫甾醇;可以把这种微藻归到Prymnesiophyceae纲Pavlovales目Pavlovaceae科.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脂类分析结果可以作为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东风盐场不同盐度的卤水中可溶性糖的变化及其与微藻优势种的组成和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卤虫对可溶性糖的调节作用及嗜盐菌对可溶性糖的消耗。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在低卤区和硅藻、甲藻等微藻密切相关,在中、高卤区与蓝藻和盐藻等密切相关,卤水中的卤虫能通过滤食微藻而有效地控制卤水中可溶性糖的浓度,在结晶卤水中接种嗜盐菌能有效地降解卤水中的可溶性糖,从而达到提高盐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芝罘湾底质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3年8月所做的芝罘湾环境调查资料,选取底栖生物中的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多毛类及其中10个代表种与12项环境因子进行了典型生物种类与环境因子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对重金属和石油在生物体的累积以及一些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进行讨论,并与该海域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导致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4种海洋单胞藻生化组成的环境因子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应用14C示踪法测定4种海洋单胞藻的光合作用速率,研究光、温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藻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适宜生长的光强范围为5.8×103~15×103lx.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大,其中盐藻和等鞭金藻的光响应比较明显.随光强增加,4种单胞藻细胞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量呈增加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及其变化量则减少,脂类含量变化很小.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14、26、21、26℃左右.在上述4个实验温度时,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最高,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及其变化量也达到最大值.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光合作用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分别为:23.2、38.5、22.4和61.7KJ/mol,温度系数(Q10)分别为:1.74、1.74.1.38和1.69.三角褐指藻和中肋骨条藻在氮磷比(N/P)为16时,盐藻和等鞭金藻在氮磷比为28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在N/P为16时,4种单胞藻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和变化量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微藻是单细胞小型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食品、能源、医药和环境等行业领域有重要应用。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良微藻株系,除了通过筛选获得外,还可以利用基因诱变或者基因工程等方法获得。利用基因诱变方法获得的突变株,不是转基因作物,且具有更适宜生产需要的优良性状。本文主要综述基因诱变在微藻育种中最新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微藻产业化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