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树植物的药用和食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树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比如具有防浪护岸、积淤造陆之功能,并且是潮涧带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此外红树植物在许多方面也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我国和亚太地区红树林海岸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在医学、食品和工业原料等多方面利用红  相似文献   

2.
一、红树林资源现状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海岸潮涧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防浪护岸、促淤造陆、净化环境、为海洋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和饵料等多方面的作用。 我国现有红树林面积14000公顷,红树植物种类37种,其中真红树26种,半红树11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多样性、功能及其保护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4个方面对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植物进行论述:(1)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伴生植物、红树林区的大型藻类和浮游植物种类;(2)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红树植物生理和形态适应的多样性、产物的多样性;(3)红树林的生态功能;(4)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保护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南三亚铁炉港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三亚铁炉港红树林资源相对较典型和丰富,有真红树植物8科9属13种、半红树植物6科6属6种以及红树林伴生植物6科6属6种。白骨壤群落、正红树群落、榄李群落和木果楝群落等为该区4个主要类型。随着铁炉港地区的不断开发,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生境受到极大威胁。目前,该区红树林正处于濒危状态,亟须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5.
于2009年6—7月,采用对卫星影像图的分析和解译与实地样方、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分布、红树植物种类及红树植物群系进行了调查,红树林保护区共有真红树植物11科24种,有半红树植物10科12种,常见的优势种类主要有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角果木、秋茄、海莲和榄李等。主要群落类型有白骨壤群落、红海榄群落、桐花树群落、木榄群落、角果木群落、正红树群落、海莲群落、榄李群落、杯萼海桑群落。文章简介了海南省保护区红树林引种修复现状,指出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与经济价值,对海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红树林资源受到开发活动的影响而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因此红树林得到了更多的保护,退塘还林、植树造林工作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大风江与南流江河口红树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植物在河口植物群落构成、海岸防风消浪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本地种桐花树胚胎浸泡下沉实验与北部湾南流江和大风江河口段水体盐度、沿线潮间带植物群落结构与地貌分析,探讨红树林在河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主要表明:南流江河口和大风江河口红树林自海向陆基本展现“红树林纯林(桐花树、秋茄、无瓣海桑种类混生)→红树植物与半红树植物(黄槿、苦朗等)混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与非红树植物混生→红树植物镶嵌→稀疏红树林小苗”的分布格局,但大风江河口向陆界限主要以红树、红树幼苗及半红树混生为主。此外,红树被浸淹时长是控制河口红树空间分布结构的主要因素。潮水上溯时长影响红树向陆生长的极限位置,宜林滩地是红树发育生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红树林保护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森林资源,它包括红树林生态系及相关的土壤、海水、底栖动物、鸟类和红树植物。我国现有红树植物37种,自然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面积14 000公顷。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不合理开发对红树林资源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造成面积锐减,资源濒危,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先后建立了1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约50%的红树林面积。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地区特有的植物群落。关于红树植物的概念,从广义方面理解,认为红树植物包括了潮水所能到达的海岸上所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其组成成份并非全部都具有红树科植物的特征。因此,有人根据其组成种类和群落生境,分为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从狭义方面理解,认为红树植物只包括受海潮浸及的、红树科植物特征显著的木本植物群落。本文指的红树植物是广义方面的概念,包括了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  相似文献   

9.
杨宗岱 《海洋科学》1993,17(3):17-18
1 中国红树林的种类及其分布 红树林和珊瑚礁一样是热带海岸独特的景观。红树主要生长在潮间带区域的高、中潮带,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在高潮线附近具有水、陆两栖现象。在组成红树林的种类中不仅包括红树科植物,而且包括多种其他科的植物共同组成红树林群落。根据资料记载,全世界的红树植物已达24科30属82种,目前我国已发现16  相似文献   

10.
九龙江口红树植物分子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涵韬  林鹏  郑文竹  孙晟  郑志强  林凡  陈鹭真 《台湾海峡》2001,20(1):66-71,T005
本研究工作以福建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浮宫种苗园内7种红树植物为材料,采用改进的CTAB法获得了纯度较高(A260/A280在1.6~2.0之间),得率高(DNA平均得率约为120×10-6m/m,FreshWeight),片段完整(片段大小约为23kb左右)的基因组DNA,并运用RAPD技术对这7种红树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有效引物,并利用这9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352条DNA带.利用UPGMA法对红树植物的7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得出7个种的DNA分子分类系统图,并与传统的分类进行比较,发现结果相符,从而确定了RAPD技术用于红树植物分子分类研究的可行性,并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红树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广西的红树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梁士楚 《海洋通报》1999,18(6):77-83
简述了广西红树林的生境条件和群落类型。从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硅藻、大型底栖动物、游泳鱼类、昆虫、鸟类等方面,对红树林区的生物类群进行了统计和论述。同时对红树林资源的特点,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功能的特点,分析了生境条件、物种和种植措施等因素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红树...  相似文献   

13.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上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的红树林海岸是个特殊的生态环境。近几年来,红树林生态系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对红树植物方面的研究较多,而红树区动物方面的报道很少。Macnae,W.(1968)定性地综合报道过印度-西太平洋红树区动物的种类、分布和某些底相动物的个体生态。红树上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的研究至今未见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强潮海岸红树植物对潮流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今,关于红树植物对潮流的调制作用的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红树植物对垂向流速剖面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升降架于大潮期间对浙江南部乐清湾西门岛秋茄种植区的红树林滩进行垂向多点观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红树林内,整个垂向剖面的流速普遍较低。树干和冠层引起的拖曳力在垂向上的增加,使得红树林内垂向流速剖面呈现"流速随距底高度增大而减小"的规律。此外,湍流能量密度在垂向上也呈现出与红树植物垂向结构相对应的变化。与光滩(半对数)和盐沼(近"J"形)内流速的垂向结构相比,红树植物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对垂向流速剖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红树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内容,全球环境变化中以气候变化以及其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对红树林的影响最大,预测了温度升高2℃后,我国红树植物可能的分布北界,温度升高后,红树植物的分布区将扩大,但受到海岸人工实施(如海堤等)的影响。对海平面升高以及风暴和巨浪对红树林的影响也进行了阐述,最后,讨论了红树林在防御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后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植物分子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涵韬  林鹏  孙晟 《海洋科学》2001,25(8):42-46
运用RAPD技术对福建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浮宫种苗园内白骨壤(Auicenmia marina),桐花树(Ageiceras corniculatum),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atal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thiza),海莲(B.sexangula),尖瓣海莲(B.sexangula var,rhynchopetala)等7种红树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有效引物,利用这1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630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5条,占总扩增条带的84.92%,利用Nei指数法得出7种红树植物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A统计分析法对红树植物的7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7个种分为A,B两个大组,白骨壤,酮花树,无瓣海垒同属于A组,秋茄,木榄,海莲,尖瓣海莲分聚类在B组,分子聚类结果和传统的分类学相吻合,由此表达这15个有效引物的PAPD分子标记技术能较为客观地反庆出红树植物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并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红树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红树植物养分利用、分配以及环境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由海向岸不同演替阶段的三种红树植物(白骨壤、秋茄和木榄)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器官碳(C)、氮(N)、磷(P)以及沉积物中有机碳(sedimental organic carbon, SOC)、全氮(total nitrogen, 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三个演替阶段的红树植物不同器官和沉积物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C、N、P含量在三个演替阶段植物中均表现为叶、茎大于根(P<0.05),白骨壤叶和茎的N、P含量显著高于秋茄和木榄(P<0.05),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对于养分的利用策略不同,演替初期为竞争,演替后期为防御。相关性分析显示,秋茄茎与根中的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木榄叶与茎中的N含量、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红树植物叶、茎的N、P含量与土壤SOC、TP以及C:N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随着由海向岸的群落演替,红树植物生长从N限制转为...  相似文献   

18.
刘玉  魏洁  李艳萍 《海洋学报》2013,35(3):239-245
一般认为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物量高于非根际,这与植物根际分泌多种物质有关。不同种类的红树林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林内富营养化现象,浮游藻类生物量很高,认为这部分地与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s,REs)对林内生物的调控作用有关。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是调控红树林生态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壬二酸(Azelaic acid)是初次在红树植物中检测到的一种二元羧酸类根泌物,选用壬二酸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为代表,以不同浓度壬二酸培养藻,在藻生长周期内定期观测其密度、形态、胞内甘油含量、色素含量等指标,进行室内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对藻类的影响作用的初步的机理实验。主要结果如下:在低浓度0.5~1.5 mg/L时,壬二酸可作为营养物质被藻细胞所吸收。而在较高浓度2和4 mg/L时,壬二酸主要起化感抑制作用。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导致胞内甘油含量上升,色素体产生应激反应,色素合成量加大,特别是多甲藻黄素含量增加。通过细胞代谢产生更多的内含物质,如淀粉粒和脂肪,导致液泡增大。色素体是应激反应和抗逆作用的重要细胞器之一。由于壬二酸可以较低浓度出现较高的抑制效应,因此对红树林内的生态效应非以营养效应而以化感效应为主。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林内生态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应加强野外条件下的红树植物多种根系分泌物的混合效应原位试验。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王文卿  林鹏 《海洋科学》1999,23(3):45-48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对维护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由于人口的增加,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进入红树林区的了农业废弃物和废水不断增多,所以必须了解这些废弃物及废水对红树林的作用及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如何捕集这些污染物的。对于红树林沼泽作为废物、污水自然处理厂已引起关注[18,19],但目前对红树林区重金属污染尚无系统的研究,有关的认识主要是间接的。1 红树植物对重金属耐性的研究了解有关红树植物重金属耐性研究出发点有二:一是由于利用生物指示种检测海洋环…  相似文献   

20.
张娆挺  黄敦勤 《台湾海峡》1992,11(4):372-373,T001
近年来,作者在进行海岸植物调查研究中,于1985年在我省龙海、漳浦发现红树植物一新种厦门老鼠簕(Acanthus xiamenensis R.T.Zhang),1989年又在我省云霄县采到红树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m L.)(图1)。这样,福建红树植物由原来记载的7种,增加到9种。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倪正泉等(1987)。在《福建水产》发表了“福建海岸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一文中,报道了福建红树植物有10种,但其中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 Vahl.)属于植物鉴定上的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