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渤海滩浅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结冰海区之一。因此,海冰是渤海滩浅海油田海上工程设计、勘探开发及生产作业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海洋环境要素之一。文章以冀东南堡油田为例,通过对2005-2013年海冰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并给出了该海域的冰情基本特征;同时分析了海冰对滩浅海油田海上生产作业和工程设施造成的影响,并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冰灾害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冰灾害的产生不仅于海冰冰情严重程度,而且同人类活动及人类防范海冰的意识有关。通过归纳整理1950年以来渤海海冰冰情等级以及国家海洋局公报内的海冰灾害,并应用5年滑移平均,以反映中国"五年计划"的社会活动与海冰灾害之间的响应,定量分析海冰灾害发生率同海冰冰情等级的关系,发现工业活动的频繁程度同海冰灾害发生率成正比;人类重视程度同海冰灾害发生率成反比;海冰冰情等级与海冰灾害发生率成正比;当海冰冰情等级减轻时,海冰灾害发生率并不一定减少。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针对目前渤海工业活动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加强海冰灾害的防范能力仍然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海冰灾害及其防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简要记述了渤海发生的海冰灾害,分析了灾害的成因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提出了防御海冰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由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资助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等著述的专著《工程海冰学概论》已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工程角度出发,集海冰理论和工程环境应用于一体,介绍了海冰区的工程环境及其对工程行为的影响以及海冰监测、海冰灾害预警和抗冰减灾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在经济上、国防上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然而,胶州湾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使其开发利用受到影响。文章利用近年来的卫星遥感、航空以及岸基监测所获取的冰情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对胶州湾的海冰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胶州湾的冰情基本特征;在分析海冰防灾减灾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胶州湾海冰防灾减灾实际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海冰灾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5-2011年冬季南堡油田海域海冰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该海域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在分析了海冰对海上工程作业的影响以及海冰防灾减灾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油田实际提出了防冰减灾工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士青 《海洋学报》2000,22(2):146-147
由国家科学技术着作出版基金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资助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等着述的专着《工程海冰学概论》已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工程角度出发,以海冰为主体,介绍了海冰区工程的环境及其对工程行为的影响以及海冰监测、海冰灾害预警和抗冰减灾技术等。该书集海冰理论和工程环境应用于一体。随着海洋工程,尤其是海上油气开发的蓬勃发展,海冰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海洋工程界的难题,也是制约海上工程活动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些问题,有些是目前海冰工程学所不能及的,因而就酝酿着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卤水体积和应力速率影响下海冰强度的统一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在地球物理尺度下研究海冰的动力学演化特性,还是在工程结构尺度下分析海冰与海洋结构物的相互作用过程,海冰强度均是影响海冰宏观变形和细观破坏规律的重要力学参数。本文通过对渤海海冰物理力学性质的现场和室内试验,分析了海冰压缩、弯曲和剪切强度参数与卤水体积、应力速率的对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海冰强度与卤水体积更好地呈指数关系,与应力速率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由卤水体积和应力速率共同表征的海冰强度统一函数关系,为工程领域对海冰强度的选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海冰的运动规律进行精确、连续和长周期的实时监测有助于海冰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也可保障冰区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针对辽东湾海冰的运动特点和工程需求,在JZ20-2油气平台上建立了海冰雷达监测系统。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海冰雷达监测图像进行了分析和软件开发,可对海冰密集度、速度和冰块面积等海冰参数进行提取。采用该海冰雷达监测系统和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在2011-2012年冬季对该海域的海冰运动规律进行了全冰期的连续监测,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海冰速度的雷达图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海冰速度场分布以及连续48 h的变化过程。以上结果为海冰的生消运移规律研究和油气作业区的海冰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现场监测数据。对海冰雷达现场监测及数字图像处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寒冷地区,海冰在核电站取水结构物前的堆积会对取水口造成阻塞和损坏,进而影响核电设备的正常运作。以红沿河核电站的取水设施为例,综合考虑该工程海域冰区特点及风和流的作用等因素。建立了海冰的离散元模型,用于模拟海冰在结构物前的堆积和破坏过程。该离散元模型由规则排列的球体颗粒构成,颗粒间采用平行黏结模型进行黏结。考虑了海冰的平均尺寸、密集度及流速三个因素对海冰堆积过程的影响,对海冰堆积高度进行预判。其中,堆积高度随海冰的密集度和流速的增大而增大,而海冰的平均尺寸对堆积高度没有明显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离散元数值模拟可用于评估和预测取水工程中海冰堆积造成堵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曹妃甸邻近海域的海冰状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妃甸邻近海域是渤海湾冰情严重海域之一.根据该海域的地理环境和大量的海冰卫星遥感、海冰航空监测、海冰船舶调查、岸站和海上平台等有关海冰监测资料及相邻海域的有关海冰监测资料,给出了该海域海冰的冰期、冰型和海冰时空分布变化等特征.另外,还给出了该海域一般年份和特殊年份的冰情状况.  相似文献   

12.
“海洋1号”卫星在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海洋1号A”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海洋卫星.2002~2003年冬季,该卫星首次应用于我国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建立了从卫星1B级数据开始的海冰反演系统,提供海冰遥感图像和海冰密集度、冰厚与冰外缘线数值产品,作为渤海海冰监测和海冰数值预报初始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以及海冰预报质量检验的参考依据之一.介绍所发展的“海洋1号A”卫星海冰反演系统的流程、算法和反演参数,海冰反演结果,及其在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北极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多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减小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楚科奇海是海冰面积变化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文章利用积累了9a的高分辨率海冰分布数据研究海冰面积的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年的冰情有显著的季节内变化,海冰面积距平曲线体现了不同时期海冰面积变化的动态过程.在1997~2005年间,楚科奇海海冰面积经历了轻(1997年)-重(2000~2001年)-轻(2002~2005年)的变化过程.9a的数据总体上体现了海冰面积减小的趋势,2005年的冰情呈现了历史新低.每年融冰期的长短与冰情轻重有密切的关系,冰轻年份融冰开始时间早,冻结结束时间晚.各年海冰面积最小值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各个年份海冰最小面积差别很大.有的年份只有4%,而重冰年可以大于50%.文章采用4个重要参数表达海冰多年变化.其中海冰面积指数反映了当年总体平均的海冰面积距平;海冰最小面积反映了融冰期海冰的极限情况;上一个冬季的气温积温也与翌年海冰面积有良好的关联;分析了风场对海冰的影响,表明风场在融冰期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海冰的覆盖面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渤海海冰预报业务化的需求,针对渤海海冰和MODIS数据的特点,结合MO-DIS-TERRA数据,编程实现了基于MODIS数据的渤海海冰遥感探测系统.系统以IDL和VisualC++作为开发语言,为海冰信息提取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了海冰面积、海冰外缘线、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信息提取,并以专题图和数值的形式输...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海冰监测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卫星遥感资料获取海冰面积的重要性,以第四代可视化计算机语言IDL和MapBasic语言为工具研制并开发了海冰面积信息提取监测系统.整个系统由解译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两部分组成.利用1996-2005年渤海NOAA/AVHRR数据和MODIS数据,在该系统的支持下进行了海冰面积信息的提取实例,得到渤海海冰面积解译图和面积数值统计表,结果表明:1996年至2005年,渤海海冰面积(相对最大面积)的变化范围为6 173.34~36 928.00 km2,其中1999年海冰面积最小,2001年海冰面积最大.该系统可为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海冰监测等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黏弹-塑性海冰动力学本构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对中小尺度下海冰动力作用过程中的漂移、重叠和堆积特征,在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黏弹塑性海冰动力学本构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海冰在屈服前的Kelvin Vogit黏弹模型、海冰塑性屈服的Mohr Coulomb准则、屈服后相关联的正交流动法则和影响海冰强度的静水压力.采用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对规则海域内的海冰堆积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其结果与传统黏塑性模型、改进的黏塑性模型和经典冰坝理论的解析解相符,可合理地模拟海冰堆积的动力过程.为进一步检验该黏弹塑性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对渤海海冰的动力过程进行了48h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海冰卫星遥感现场观测资料一致.通过与传统的黏塑性和改进的黏塑性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黏弹塑性模型在中小尺度海冰动力学模拟中的可靠性.在以上海冰堆积的数值试验和渤海海冰动力学模拟中均采用了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PH)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煜  白珊  刘钦政  吴辉碇 《海洋预报》2005,22(Z1):35-43
在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应用于渤海的质点-网格海冰模式.该模式采用质点-网格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海冰模式的数值扩散问题.该模式采用冰厚分布函数取代传统渤海业务海冰预报模式中平整冰、堆积冰和开阔水的三类海冰分型.应用质点-网格海冰模式对2003年~2004年冬季渤海冰情进行了业务化逐日数值预报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8.
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海冰生消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发布的2003-2008年高分辨率海冰密集度数据,分6个阶段对普里兹湾区域海冰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普里兹湾海区的地形和环流对这些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海冰冻结过程和融化过程分别经历7个月和5个月,海冰融化速度最快月份是10月和11月,主要表现形式为海冰密集度的减少;海冰冻结速度4月和6月最快,海冰外缘线向北扩展.由于普里兹湾近岸达恩利角冰间湖、普里兹湾冰间湖和Barrier湾冰间湖的存在,海冰的融化呈现大洋区由北向南、近岸区由南向北的双向融化特征;而在普里兹湾口、弗拉姆浅滩和四女士浅滩均存在不易融化的冰舌,两者之间的低密集度海冰区,则对应于暖水侵入普里兹湾的通道.南极绕极流在流经凯尔盖朗海台中部时向北偏转,造成此处在盛冰期较其它经度的海冰外缘更靠北,可达57°S.南极辐散带的表层流场和上升暖流抑制海冰冻结和聚集,形成了低海冰密集度区域.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冰现场监测的数字图像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渤海冰区油气开发中,海冰给平台结构、油气运输和施工作业带来很大影响.油气作业区海冰参数精确、连续、实时的现场监测对分析油气开发的可靠性、检验海冰数值模式、校正海冰卫星遥感数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渤海油气作业区的海冰运动和分布特性,通过数字图像技术对海冰的厚度、运动速度和密集度三个参数的提取进行了算法开发和软件研制.在2...  相似文献   

20.
跨北极海缆以其铺设成本低、海缆传输距离短、信息传输速率高等优点成为多个国家优先选择的海缆线路。文章简要介绍了环北极国家和我国的北极海缆建设现状。探讨了海冰对工程地质勘察区域的限制、海冰对工程地质调查取样的影响、海雾对工程地质勘察进度的影响和北极地缘政治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制约。提出增强调查船舶破冰性能、加速勘察技术革新、提升海冰气象预报能力和深化国际合作等建议,以提升我国北极区域海上综合勘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