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西部滨海湿地调查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遥感、单波束测量、地质取样、海水取样、钻探、地下水采集与监测等多种调查手段及工作方法,首次在我国华南西部开展1∶10万滨海湿地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对滨海湿地类型及分布、滨海海域地形地貌、沉积物环境质量、海水环境质量、生态地质演化、地下水化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项目系统查明了该区滨海湿地类型、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湿地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华南西部滨海湿地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滨海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建议,为后续我国南方滨海湿地调查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2.
基于栅格空间信息定量化的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湖南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利用栅格数据结构为主的数字环境模型,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数字高程模型迭加分析,研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探索适合以山高坡陡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山区生态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属一般. 总体环境状况东南部好于西北部,河谷盆地优于山地. 研究表明,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数据采集快速、客观,评价和制图自动化,评价结果空间定位精度高,直观性与实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依据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筛选出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生态环境地质系统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土壤环境、水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先进行单环境质量评价,求取综合指标;再利用模糊评判结合叠加法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综合质量分区。评价结果揭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沿线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对于调节该区生态环境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根据流域的特点,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和分级量化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塔里木河为例,对源流和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分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源流到干流,从干流的上游到下游,生态环境质量的脆弱性逐步加重,评价结果符合塔里木河流域的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法能较好地反映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5.
快速准确地掌握某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分布对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利用土地资源等问题具重要参考价值。以库车县林果特色种植区2009、2019年2期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模型,定量地对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快速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4个自然指标建立的RSEI指数可快速较好地反映库车县林果特色种植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时空变化。2009—2019年,库车县林果特色种植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生态环境质量"不变"的区域仍居于主导地位,且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远大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呈改善与恶化并存趋势,但改善明显大于恶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半干旱区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可是,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从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容量的角度出发,对该区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模式。在调控社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生物资源,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抑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力,使该区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重建,建立起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秦巴山区是我国人文、地理、气候等南北衔接过渡区 ,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是长江防护林体系重点整治区。本文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方法 ,以生态景观单元为评价客体 ,以地质 -生态环境质量为综合评价指标 ,建立多维评价信息空间 ,通过综合评价地质 -生态环境自然状态 ,对本区地质 -生态环境资源现状和危及生态环境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划分与探讨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地下水及其环境评价模型体系为支撑的、基于GIS的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HSIS),由空间数据管理、应用模型管理、空间分析、数据转换、空间数据查询与检索、系统管理6大模块组成。应用于河西走廊地下水及环境评价,实现了对地下水及其环境信息的动态管理,得到了区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分布规律。计算、分析了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及开采潜力与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集成,实现了计算过程的自动化、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利用HSIS提供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黑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黑河中、上游环境质量较好,下游额济纳盆地环境质量较差,基本反映了区内地质生态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9.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干旱半干旱区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可是,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从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容量的角度出发,对该区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模式。在调控社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生物资源,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抑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力,使该区农业生态环  相似文献   

10.
陕西秦巴山区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月树  马杰 《陕西地质》2000,18(2):77-89
秦巴山区是我国人文、地理、气候等南北衔接过渡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是长江防护林体系重点整治区,本文采用遥感影像解释和野外调查的方法,以生态景观单元为评价客体,以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多维评价信息空间,通过综合评价地质-生态环境自然状态,对本区地质-生态环境资源现代和危及生态环境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划分为探讨,提高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本文以直根尕卡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在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水资源、土壤资源及生物资源状况,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的3个问题,提出了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湖北省生态环境综合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级图。在定义生态环境背景指数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数的基础上,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图和土地利用程度图,分析了生态环境背景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证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背景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同时,对湖北省生态环境演变机制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对该区水、土壤、大气、区域稳定性、生态资源、地层条件、放射性、矿藏、地方病、旅游地质及垃圾等进行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利用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并利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木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属于生态缺水区。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该地区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做出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挥发酚的污染指数为0.40,污染分担率为57.2%,远高于其它指标,但其含量〈0.002mg/L,基本无污染;其它污染物污染等级均属于清洁级;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级标准。随着木里煤田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和水体生态环境有污染的趋势。提出了建设小型调蓄、引水工程,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管理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遥感生态指数能对区域环境进行快速监测和评价,可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可视化、时空分析及变化趋势预测。为评价兰州市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生态保持和恢复情况,本文以兰州市2014—201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兰州市在未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又以兰州市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定年2018年为起始,研究了兰州市2018—2021年的生态质量,计算结果显示,未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前,兰州市生态归一化指数均值为0.34,系统较稳定,环境整体质量较差;2018年以来,兰州市生态归一化指数均值为0.36,环境整体质量仍然处于较差的水平,但是生态系统的变化开始变得剧烈且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灰度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兰州市未来几年内环境质量不断好转,预计2023年生态质量评级达到良好。  相似文献   

16.
山东巨野矿区环境地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巨野矿区的全面开发,将使该区长期稳定的地质环境遭受严重影响甚至发生永久性改变。为进一步丰富矿区环境规划与修复治理的参照依据,文章以近期部分调查资料为基础,选取不同指标或环境要素,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对矿区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以及综合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同时对各类型环境质量区进行了划分,较全面地展示了矿区及各井田的环境地质背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宋茜茜  郑艺  李通  薛磊  张丽 《新疆地质》2019,(1):134-137
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地形、气象及土壤质量等数据,基于综合指数法,分析了2000—2014年则克台堰塞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近15年,则克台堰塞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区域随时间由研究区东北部向西南部迁移;(2)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3)该地区生态环境在遭到破坏后,通过自我调节或可在3年内得到明显改善。本文依据则克台堰塞湖地区生态环境背景建立了适用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环境修复及防灾救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陕北榆神府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采煤效应影响预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我国西部特大型煤田榆神府矿区为例 ,从环境工程地质学角度分析了该区煤炭资源开发中主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并进行了综合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采后变化预测评价。研究结果对该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宏观决策和规划设计有直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易武英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13,32(4):447-452
乌江位于云贵高原斜面上,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地质地貌独特,岩溶地貌广泛发育,由于长期不合理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质量受到重大威胁。本文以乌江流域(位于贵州省境内)41个地区为研究区,以2010年 TM 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 RS 和 GIS 技术获取景观格局信息,构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 GIS 图形叠置法相结合,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划分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将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Ⅰ)、较好(Ⅱ)、一般(Ⅲ)、较差(Ⅳ)4个级别。结果显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良好、较好、一般、较差的面积分别为7710.8 km^2、26208.3 km^2、15704.3 km^2、16106.1 km^2,所占比重分别为11.7%、39.9%、23.9%、24.5%。总体上,流域的西北、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而流域的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不同县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质量是评价宜居水平的重要指标,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可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我国山西省及其规划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在原有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y Index,RSEI)加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生境质量(Habitat Quality,HQ),分别用来表征碳汇水平和生境适宜度水平。选取2000—2018年有代表性的3个年份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基于耦合NPP、HQ和RSEI的新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NH-RSEI),评价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异质性,并结合缓冲区分析法、驱动力分析法,对规划矿区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8年,山西省的整体生态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有所改善,改善程度要小于矿区;晋东部的矿区生态环境处于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