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AMSR-E卫星微波遥感海表温资料运用到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模式当中.数值预报模式利用伴随方法实现了预报模式的初值场优化.微波遥感海表温资料与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模式有机结合后的试验结果表明:将预报结果和船舶报资料进行比对时,将遥感资料引入到数据同化的结果要明显优于仅同化船舶报资料的结果,且均方差大部...  相似文献   

2.
为了证实海表面温度(SST)的锋面和捕鱼场之间的关系,印度空间部与中心海洋渔业研究所(CMFRI)和政府渔业部联合实施了航海计划以后,印度捕鱼船队现已常规地使用EOSST数据来鉴别捕鱼区.  相似文献   

3.
变分伴随数据同化在海表面温度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将变分伴随数据同化技术应用于海表面温度(SST)数值预报.采用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模式,将船舶测报海表面温度同化到该模型中,对SST初始场进行优化.文中给出了中国近海SST数值预报同化模型5d试报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整个区域的均绝差由同化前的2.71℃降至0.87℃,即变分伴随数据同化对改进SST数值预报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表明它可成为SST数值预报初始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海表面温度预报在海洋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随着遥感信息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区域内海表面温度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得到了保障。现今大多数方法在预报海表面温度时,只考虑了海表面温度的时间相关性,并未利用其空间相关性,使得预报精度受到限制。针对该问题,本文将区域内每天的海表面温度数据作为一个矩阵输入模型,便于时间和空间信息的提取,并提出了CA-ConvLSTM模型来预报海表面温度。该模型首先利用卷积层对海表面温度矩阵进行局部特征提取,然后通过注意力模型为矩阵序列分配权重,将权重与矩阵序列对应相乘得到加权特征序列,最后,利用ConvLSTM进行预报,获得未来一天或五天内的海表面温度。通过实验确定模型的结构、输入尺寸和k值,再将CA-ConvLSTM与SVR、LSTM和ConvLSTM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A-ConvLSTM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预报精度(Prediction Accuracy,PACC)指标均要优于其他三种预报方法,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北印度洋船测数据评估基于卫星的海表面温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一次夏季在西北印度洋进行的调查船水文测量,用船测数据评估卫星海面表温度,并寻找影响海表面温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我们考虑了两种卫星数据,第一种是微波遥感产品——热带降雨测量任务微波成像仪TMI数据,另外一种是融合了微波,红外线,以及少部分观测数据的融合数据产品——可处理海表温度和海冰分析OSTIA数据。结果表明融合数据的日平均海表面温度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都比微波遥感小。这一结果证明了融合红外线遥感,微波遥感以及观测数据来提高海表面温度数据质量的必要性。此外,我们分析了海表面温度误差与各项水文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包括风速,大气温度,想对湿度,大气压力,能见度。结果表明风速与TMI海表面温度误差的相关系数最大。而大气温度是影响OSTIA海表面温度误差最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想对湿度与海表面温度误差的相关系数也很高。  相似文献   

6.
夏季黄海表面冷水对大气边界层及海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气界面上的1个物理量,受到海洋潮汐、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并对海洋大气边界层有着重要的影响.夏季的黄海,由于黄海冷水团的存在和陆架锋的影响,或是潮汐混合的作用导致海水的垂直混合,使海表面温度的分布产生复杂的结构.通过对卫星观测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分析,发现在夏季黄海有几个SST冷中心的存在:辽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的顶端、朝鲜半岛的西侧、山东半岛南侧、江苏外海和黄海南部等.本文利用一系列船舶观测资料、卫星遥感数据、再分析数据分析等,并运用数值模拟研究黄海的冷中心对其上大气的影响.在冷区之上,大气稳定度增加,抑制了近海面大气的垂直混合,使海表面风速减弱.通过对船测数据的分析,在冷区位置有海雾多发区的存在,黄海南部冷区上的海雾发生频率达到15%以上.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的数值模拟表明,冷中心降低上空的温度,使海表面风速减弱,形成厚度达500m的逆温层,为海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船测数据结果所不同的是黄海南部冷中心之上的海雾发生频率可以达到30%,去掉冷区影响的试验表明冷区较冷的海表面温度最多可以使海雾的发生频率增加15%以上.  相似文献   

7.
卫星遥感已成为海洋现象研究的主要手段。由于卫星数据资料数据量大,操作复杂,目前很难找到一种卫星数据的可视化工具,用以实现卫星数据的反演和可视化。基于Matlab开发了一套基于SSM/I亮温的反演海表面温度和风速的可视化应用系统。该系统集数据匹配、遥感反演方法及可视化于一体,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和反演产品可靠,易于拓展的特点。该系统反演的海表面温度和风速产品与文献中其他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卫星遥感获取海表面温度实时性强,但其数据质量随大气环境而波动;利用同化技术求解的海表面温度局部精度高,但覆盖面与实时性差.鉴于两种技术适应不同情况,拟使用信息融合技术实现两者优势互补,即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对数据点进行一致性评价和加权融合计算,在提高精度的同时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和评价.以我国东部海域海表温度为例的采样试验结果表明,融合法更适应复杂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介绍海洋要素时-空变化大数据量主成分分析方法,讨论并澄清主成分分析在海洋大数据序列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和易混淆的概念。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卫星观测的海表面温度红外资料,对加拿大温哥华岛西部大陆架区8个夏季海表面温度的空间变化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促进主成分方法在海洋大数据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海洋和大气相互制约,预报海表面温度变化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是栈面上大气的温度变化.因此,准确预报出1 000hPa大气温度变化对提高海表面温度预报水平将有很大的帮助.长期温度预报的方法有多种.如Adem[1]的模式,它主要以热力学为基础;还有我国长期数值值预报小组[2]和巢纪平等[3]的模式.他们的预报结果都有一些很成功的预报个例,但仍需作大量的例子才能检验其方法的可倍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影像反演渤海海表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境卫星热红外遥感影像,结合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数据,运用覃志豪单窗算法(MW),修订了该算法的主要参数计算公式,建立了反演海洋表面温度的流程.利用2009年10月4日渤海上空的热红外遥感影像进行反演试验,同时对比反演结果和美国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海表温度产品(MOD28)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海洋大数据序列时—空变化主成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海洋要素时-空变化大数据量主成分分析方法,讨论并澄清主成分分析在海洋大数据序列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和易混淆的概念。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卫星观测的海表面温度红外资料,对加拿大温哥华西部大陆架区8个夏季海表面温度的空间变化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促进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海洋大数据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国近海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海洋模式和"两洋一海"海洋-大气耦合预报系统,构建了由区域到近海的降尺度预报框架,建立了东中国海水动力短期预报系统.预报系统采用后报-预报循环计算方式运行,可以合理避免误差累积.结合多源观测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高度资料,评估了...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海表面温度实况分析和预报是密切相关的两个环节,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海表面温度分析结果还可用来预报海水的垂直热结构,因而对许多海洋、天气现象都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世界许多海洋国家已广泛利用其成果为海洋气象预报部门、海洋渔业部门和其它有关的国民经济部门服务。 为在我国邻近海域开展海表面温度实况分析与服务业务,我们对黄海海域表面温度实况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在一九八二年二月开始向用户提供“黄海海表面旬平均海温实况图”。  相似文献   

15.
赤潮卫星遥感监测与实时预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韦艮  毛显谋 《海洋预报》1998,15(3):110-115
本文根据赤潮水体光谱特征和赤潮环境要素,提出了赤潮卫星遥感监测与实时预报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成功地监测和预报了1997年11月发生在广东沿海的金囊藻赤潮和1997年7月发生在汽油嵊泗海区的液光藻赤潮。  相似文献   

16.
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在多模式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北美多模式集合产品数据,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在不同模式中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可预报性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的有效预报时效在不同模式中差别较大,从2个月到4个月不等。其中东极子海温异常在不同模式中预报技巧的差别较西极子海表面温度异常更明显,表明模式误差和初始误差对东极子海表面温度异常演变的影响更为显著。另外,印度洋偶极子的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预报技巧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潜在预报技巧高的模式,其实际预报技巧也高。最后,本文诊断、分析了厄尔尼诺对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的影响,发现在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相关性较高的气候模式中,印度洋偶极子实际预报技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1个等密度面坐标大洋环流模式,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局地混合率变化对局地海表面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局地混合率的变化对热带中-东部地区以及海盆东边界处的海表面温度影响较强,而对海盆西部的海表面温度影响较弱,这些影响主要与局地温跃层的深度有关,此外海洋表层与温跃层的温度差等也会对局地海表面温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LEVITUS方法对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历史观测的温度和盐度资料进行客观分析,生成累年各月标准层1/2°×1/2°的格点数据集.文中选择给出一些深度标准层次上的平面等值线图.并用该方法分析船舶观测SST数据,将其分析结果应用于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的变分伴随资料同化试验中,表明资料的客观分析对海洋数值模拟和预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红外和微波辐射计反演海表面温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测量海表面温度的原理,分析了它们各自在反演海表面温度时的差异。在全球范围的海表面温度的遥感监测中,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的遥感精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传感器本身的噪音、算法反演精度、传感器分辨率、搭载卫星的全球覆盖率等自身因素使辐射计的探测资料产生差别;大气状况、海面风速、测量海洋不同深度海水的表征温度等外界因子也同时影响着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的遥感精度。了解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的辐射计在各方面的优劣,有助于发挥各自特长,有效提高卫星监测海表面温度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变分同化技术,将船舶报资料与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模式有机结合,实现了渤、黄、东海的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本预报模式利用伴随方法实现了预报模式的全局优化,不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船舶报资料,而且初始温度场的调整由自动的数值迭代过程来实现。在渤、黄、东海海域,4个季节的典型月份的SST连续1个月的24h后报结果与船舶报资料均方差均降至0.8℃以下。同化后海表面温度初始场的绝均差较同化前有显著下降。与以前所用的客观分析方法比较的结果表明,伴随同化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客观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