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层学研究近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中包含了地球演化过程的许多重要信息,它是建立全球地质年代系统的重要基础。统一年代地层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基础地质工作、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一直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国际地层表》已建的110个阶中,已有65个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简称GSSP)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认,其中有10个GSSP被确立在中国,我国是拥有GSSP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的102个阶中,也有59个阶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部分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标准。虽然我国的地层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在中国区域地层标准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区域地层单位与GSSP的对比、变形和变质较强烈地区地层学研究方法的确定、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划分对比、中国典型地层剖面保护和规范化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急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过五年两个阶段的工作,涉及近50个阶和几个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建阶界线层型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其中,二叠系至三叠系界线、三叠系乐平统底界、石炭系维宪阶底界等成果显著,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在中国立“金钉子”,作为全球划分地层、确定界线的标准。滹沱系地层建系研究已初步建立起同位素地质年代格架,  相似文献   

3.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7,31(2):140-140
《国际地层表》(2004)中曾取消了第四纪,因而第四纪是否作为一个正式的年代地层单位继续存在、其在《国际地质年表》中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在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为此,“国际地层委员会”与“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于2005年成立“第四纪联合工作组”就第四纪的划分问题展开工作,目前“第四纪联合工作组”对第四纪归属问题提出以下两种划分方案:第四纪(系)是《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一个正式的地质年代、年代地层单位,其时间延限自晚更新世格拉斯期(Gelasian Age)起(2.59Ma)至今,格拉斯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为其地层划分起点,是新生代中的一个纪(工作组中获6/8赞成票)或亚代(获5/8赞成票)。  相似文献   

4.
消息报道     
国际地层委员会秘书长Ogg博士访问南古所国际地层委员会秘书长、美国Purdue大学教授JamesOgg博士应邀于2005年5月26日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并做了题为“国际地质年代表(2004)(GeologicTimeScale2004)”的学术报告。借此机会我刊编辑部通过他向国际地层委员会赠送了中文版“国际地层表(2004)”及29卷2期《地层学杂志》。(边步供稿)国际地科联批准了两个新的GSSP本刊最近从有关方面获知,2005年3月底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新批准了两个中生界的GSSP,它们是:中三叠统拉丁阶(Ladinian)界线层型剖面,该GSSP位于意大利北部B…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的海相三叠系建阶及下三叠统分阶界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殷鸿福  童金南 《地球科学》2002,27(5):490-497
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出将在近年内完成各地质年代中阶间界线层型的选定工作.全国地层委员会也于第3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上提出了中国各时代地层的建阶方案.因此, 以阶为实体的年代地层学研究已成为当前地层学研究的焦点.介绍了国际三叠系年代地层划分方案及确定过程, 并列述了中国海相三叠系建阶方案.重点讨论了中国海相下三叠统各阶顶、底界线及其确定标准和标志, 提出了中国下三叠统建阶工作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层表”与GSSP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近年来,“国际地层表”不断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更新,用GSSP来定义年代地层单位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地层表”,使得大家在叙述地质历史时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有一个全球性的标准。在显生宇的96个阶(统)中已有4 6个阶(统)确立了GGSP,其余的有望在2 0 0 8年全部确立。我国已取得了4枚金钉子,即将取得3枚,还有可能再获得4—6枚。根据区域特点,我国已编制了“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并正在开展区域性建阶工作  相似文献   

7.
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生恐龙的绝灭是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陆相地层是恐龙绝灭等事件信息的重要载体。全球白垩纪、古近纪陆相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单一的白垩系-古近系全球界线层型(GSSP)不能满足建立一个明确而可操作的界线标准的需要,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很有必要,其意义和重要性实际上不亚于建立GSSP。中国的白垩系、古近系绝大多数为陆相沉积,且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中国目前正在做陆相地层建阶和完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工作,不解决好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问题,中国古近系最下面的一个阶便建不好,"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将不完善,所以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对于中国更加迫切并具实际价值。全球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连续陆相生物地层记录十分匮乏,寻找合适的剖面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非常困难。从轮藻角度出发,湖北当阳跑马岗组露头剖面拥有全球迄今所知最连续丰富多样的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陆相生物地层记录。界线层段的介形类生物地层记录也非常连续且丰富多样,并具建立界线层型的其他许多条件。它是中国至今所知惟一具有潜力成为全球(或大区性、或中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也即中生界-新生界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露头剖面),从而也可能是中国古近系、也即新生界最下面一个阶的最合适的建阶剖面或层型剖面。为此,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无疑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古近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国际地层委员会古近系分会在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工作上的新进展和我国陆相古近系分阶情况。中国陆相古近系分为8个阶:上湖阶(下古新统)、池江阶(上古新统)、岭茶阶(下始新统)、卢氏阶(中始新统下部)、垣曲阶(中始新统上部)、蔡家冲阶(上始新统)、乌兰布拉格阶(下渐新统)和塔本布鲁克阶(上渐新统)。其中,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和始新统-渐新统界线与国际上相应界线接近或一致。近来,在湖南衡东地区获得碳同位素负向漂移的数据,使得该剖面可与新近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的伊普里斯阶层型剖面对比,其余各个阶的界线缺少磁性地层学和同位素地层学的证据,同时也有待于国际上“金钉子”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关于国际(年代)地层表与中国地层区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地质科学中,时空框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时间框架的代表是地质年代表,由于纪年主要依靠地层,也称全球(年代)地层表。空间框架是指地球表层物质的空间分异,表现为构造区划。“中国地层区划图”是以构造格局及其演化为根据的。1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的统、阶划分问...  相似文献   

10.
童金南  殷鸿福 《地球科学》2015,40(2):189-197
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SubcommissiononTriassicStratigraphy,简称STS)成立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建立全球统 一的三叠纪年代地层划分方案.以国际地质对比规划项目IGCP-4(特提斯地区的三叠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经过STS 专家的深入研讨,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于1991年确定了将三叠系划分为3统7阶的国际年代地层格架.随后的焦点集中于各 阶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lobalStratotypeSectionandPoint,简称GSSP)的选定工作.但时至今日只确定了3个阶的GSSP,而 且只有三叠系底界,即印度阶底界的GSSP获得的研究最多,且应用广泛;另外2个阶(拉丁阶和卡尼阶)底界的GSSP仍以传 统的菊石作为首选定义标志,其推广可应用性还待实践检验.其他4个阶的界线层型选定工作正在推进中,但都存在一些困 难,其中尤以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的选定工作面临重大挑战.鉴于国际年代地层研究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 专家于2000年提出了中国的年代地层划分和建阶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开展研究和推广应用.由于三叠纪时期中国处于从海向 陆的重要转折时期,海、陆相地层在中国都有广泛发育,因此提出了海、陆相两套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划分和建阶方案.经过十 多年的建阶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建阶方案逐步得以改进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三叠纪地层规范化研究,为相 关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国际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胡钧 《上海国土资源》1999,(1):26-30,38
针对新颁国家标准,采用改进的测试技术,对桩基动力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不同类型基础所相应的测试方法,桩基动力特性参数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Near the outskirts of the Albanian port of Durres on the Adriatic Coast, at a place called Porto Romano, an old chemical complex has been producing chromate salts for a period of ∼20 years (1972–1993). As a result large quantities of chromite ore processing residue (COPR) waste were released mainly as suspended particles and/or dissolved species in effluents, which settled in a decantation pond area, 200 × 250 m in size, east of the industrial plant. Unfortunately, pollutants were spread out with time. Knowing that chromium mobility and toxicity in natural settings is species dependent, the species characteriz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sampling media (pond sediments, lagoonal sediments and water samples). Five pond profiles were sampled within the decantation area up to a depth of ∼1 m, till the underlying Quaternary lagoonal silty-clays were reached. Total Cr content is highly variable with values between 1,130 and 24,409 mg/kg which is clearly higher than the defined local background values for lagoonal silty-clays (198 mg/kg of Cr). Leaching of Cr(VI) especially occurs in the pond sediments, which are low in OC, CEC and clay content, under acidic and neutral pH conditions (e.g. up to ∼2,230 mg/kg Cr(VI) leached from a sample containing a total concentration of Cr 12,200 mg/kg). Moreover, leaching of the Cr(III) occurs only under strictly acidic conditions (maximum 1,144 mg/kg leached from a sample containing a total Cr-concentration of 17,608 mg/kg). In this study also a number of natural attenuation conditions (i.e. reaction with lagoonal clays rich in organic matter and iron as well as isomorphous substitution) have been recognized.  相似文献   

13.
王长虹  朱合华  钱七虎 《岩土力学》2014,35(Z2):386-392
岩土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存在取样数据之间自相关和互相关的特性,未知点的岩土参数属性可通过特定的方法内插或外推,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难以确定周围的数据样本点以及相应的插值系数。首先介绍地统计学中基于距离加权的普通克里金(ordinary kriging, OK)算法、泛克里金算法(UK)和协克里金算法(CK)。由于基于滑动距离加权的OK算法无法度量局部空间的奇异性,将引入多重分形理论弥补该缺陷。以2010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区域(长525 m,宽80 m)为工程背景,区域内共有42个取土钻孔,以典型的粉质黏土层3个重要的物理力学指标,即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压缩模量验证以上算法。对于岩土参数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预测精度由高至低为多重分形联合模型(MK)、协克里金模型(CK)、泛克里金模型(UK)、普通克里金模型(OK);对于岩土参数压缩模量,相应的顺序为泛克里金模型和普通克里金模型位置互换。研究结果证明,在岩土参数空间场的分析中,辅助信息有助于提高数据预测精度,并且多重分形联合模型有助于分析空间局部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14.
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历程及未来环境演化趋势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海水古盐度作为反映古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古环境反演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广西北海近岸海域BBWZK8沉积柱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分析,运用ARIMA时间序列模型对沉积物中反映古盐度的重要地球化学指标——w(Sr)/w(Ba)比值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拟合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ARIMA(1,1,0)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4 200 a以来沉积物中w(Sr)/w(Ba)比值的演化规律,模型的拟合曲线与过去环境演化历程基本吻合,也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400 a中北海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的w(Sr)/w(Ba)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即海水的盐度将持续增大),但相对于以往的变化幅度(过去1 200 a),其降低的趋势明显放缓,据此可推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区域气候将保持缓慢干旱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山东蓝宝石的主要致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蓝宝石颜色深暗,与其主要致色元素有着直接关系.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认为:Cr2O3是红色、橙黄色、黄色的主要致色因素.而w(TiO2)低,w(TFeO)高,尤其是Fe3 大于全铁的90%,TFeO/TiO2比值大是山东蓝宝石颜色深暗的主要原因.对其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Cr3 离子的d-d电子跃迁、成对Fe3 离子、单Fe3 离子的d-d电子跃迁、Fe2 -Ti4 之间的电荷转移、Fe2 Fe3 之间的电荷转移等是山东蓝宝石致色的本质.代表绝大多数山东蓝宝石颜色的深蓝色蓝宝石,缺失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的575~711nm吸收带,即缺少Fe2 -Ti4 之间的电荷转移.因此,针对性地选择w(TiO2)高的蓝宝石进行改善,或是设法加入TiO2、减少Fe3 含量、在还原条件下改变其TFeO/TiO2的比值,应是目前山东蓝宝石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各种类型的金矿脉常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产出,对它们用欧几里德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不仅难以精确地说明其几何形态特征,有时甚至无法作出实际测量,因此也就很难掌握其产状变化的准确趋势,给金矿床的定量定位预测造成了困难.分形理论为获得有关隐伏矿床(脉)分布的更为准确的信息提供了有利工具.通过对招远灵山和河东两个典型金矿床矿脉分维数、几何丰度和有效紧密度等研究,讨论了分形理论在紧密结合地质特征条件下,客观准确揭示不规则矿脉变化规律及在找矿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地震干涉法(SI)是一种用来计算两个信号接收点之间格林函数(GF)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是以其中一个接收点位置为虚拟源,可用来计算两点间震源传播的旅行时间。然而采用直接叠加的方法压制干扰信号,计算得到的干涉格林函数效果不佳,因而计算得到的旅行时间也不够精确。这里基于奇异值分解法(SVD)对叠加前的互相关矩阵进行分解及重构,可以有效压制两点间来自干扰源的信号,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固有几何拓扑结构降维特性提取主信号,计算得到新的干涉格林函数。数值模拟及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使用SVD和PCA综合处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干涉格林函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研了国内外近些年在页岩油(气)微尺度流动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分子动力学方法(MD)、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孔隙网络模型(PNM)3种计算模型的角度展开分析,同时结合作者的前期工作,分析了影响页岩油(气)流动输运的关键因素,指出3种方法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认为PNM方法可作为微尺度流动研究的基础模型,并将3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有机地体现在研究路线框图中,为页岩油(气)微尺度流动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Samples of groundwater were collected from 17 sites in the Jianghan plain in July 2007. Sixteen phthalate esters (PAEs) were detected in samples collected by us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gas chromatography (G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one or several PAEs in all the sample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AEs ranged from 80.12 to 1882.18 ng/L. Four PAEs, i.e. di-isobutyl phthalate (DIBP), di-n-butyl phthalate (DBP), bis (2-ethoxyethyl) phthalate (BEEP) and di (2-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Among these, DIBP, DBP and DEHP concentration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ter supply from the Yangtze River, Hanjiang River and Honghu Lake.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of BEEP was irregular,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kind of products containing BEEP in the related areas. PAE distribution was irrelevant to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sample depth.  相似文献   

20.
The spatial sampling offered by TOPEX and Jason series of satellite radar altimeters and its continuity during the last twenty years are major assets to provide an improved vision of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GMSL).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recent GMSL variations (1993–2012)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MSL and 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pisodes. For this purpose, a mean sea level anomalies time series, obtained from TOPEX, Jason-1 and Jason-2 measurements,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rend of GMSL changes by using a simplified form of an unobserved components model (namely UCM). Then,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ENSO phenomenon on the GMSL changes, we considere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 index over the Niño3 region (5N–5S 150W–90W). Cross wavelet transform and wavelet coherence analysis are performed to expose common power between the GMSL changes and the SSTA index and their relative phase in the time–frequency spa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in the estimated GMSL's trend a number of fluctuations over short periods that are least partly related to the El Niño/La Niña episodes. Cross wavelet transform and wavelet coherenc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MSL and ENSO occurred during 1997–1998, 2006–2007, 2009–2010 El Niño events and 2007–2008 and 2010–2011 La Niña ones. All these areas show in-phase relationship, suggesting that GMSL and SSTA index vary synchronous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