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我国的地名中,有些是由人名构成的,如河南的禹县、陕西的志丹县、吉林的靖宇县等等,这就是以人名名地现象;而在人名和字号中,也常常含有地名,比如郭沫若,名中含沫、若两条河名,韩昌黎,含昌黎县名等等,这就是以地名名人现象。以人名名地及以地名名人现象,古今都有。分析起来,这两种现象都有规律可寻,绝非随意命名。下百就二种现象分别加以探讨。一、以人名名地现象以人名名地现象的规律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以名地的人物多是著名人物,二是这个著名人物同这一地区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果将所有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汇集起来,我们…  相似文献   

2.
基于组织与机制的“地王”现象政治经济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启焰  曾文 《地理研究》2011,30(10):1847-1860
"地王"现象作为一种城市政治经济现象,是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市政治经济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运用其中的城市政体论与增长机器论对"地王"现象的上层建筑进行了解构,通过分析该现象背后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认为"地王"这一土地投机泡沫现象,是城市尺度内土地开发领域的各方政治经济群体博弈的城...  相似文献   

3.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地名西化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在新楼盘命名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个别人看来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市场经济步伐”的“先行”之举。殊不知,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国人的感情,是一种丧失民族气节的可耻行径。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10,(14):61-62
近日,国内四川、江西、浙江等地相继出现“天坑”,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同样不平静,南美危地马拉也出现了一个直径30米的大“天坑”。如此密集出现的“天坑”现象,不免让人联想起此前上映的美国灾难片《2012》中的一些场景,一时间各大网站论坛上,都有不少网民热议“地陷”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会义 《地理研究》2013,32(4):744-754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空间上逐步向新疆集中,这一变化不仅促进了新疆地区耕地的扩张,也强化了新疆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域功能,同时还加速了该地区的荒漠化进程。目前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区域尺度,关注棉花生产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区域棉花产业的优势与发展战略,对生产格局变化的成因还缺乏清晰认识。本文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通过比较全国主要植棉省市棉花生产中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的差异,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对于判断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变化的未来趋势以及其他农产品生产格局变化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通达性被广泛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的空间变化。该文从通达性的概念、度量方式及其主要应用领域三个角度来介绍西方在通达性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沈辉 《地理教学》2015,(5):62-63
汉字具有集形象、辞义和声音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汉字这一特性往往可以引发我们大胆而美妙的联想,很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特性并结合自己的积累和思考,有意识地用汉字对有关地理事物、现象甚至规律进行独具匠心的解读,这一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奇妙的导入笔者在听一位地理教师讲授人教版“中东”一节课时,该地理教师首先用PPT呈现一个大大的汉字——  相似文献   

8.
肖鼎平 《地理教学》2010,(4):31-31,24
地理学科有理科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这常常令学生学习地理心生畏惧,部分学生从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导致班级地理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我曾经也因为这一现象而苦闷,后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我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并产生了良好效果,学生兴趣上来了,地理成绩也慢慢好转了。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所产生的各种消极现象,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因为个人的独立性仍然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来看,这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只在于它能够自觉地克服这些消极现象,使个人真正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罗秋官 《地理教学》2014,(1):47-49,46
正区域地理历来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任何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对众多地理事实、地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每一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区域,可以说,区域地理既是系统地理的"出发点",又是系统地理的"归宿"。因此,在高中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除江苏、上海、海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云南省施甸县土地利用综合情况,共选取该区域社会经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3方面13个相关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施甸县进行土地利用综合评价,再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划分,并结合施甸县的地理特征,将施甸县划分为了中部山区半山区土地利用综合区、西南部山坝结合土地利用综合区、西北部山坝结合土地利用综合区、南部山坝结合土地利用综合区、东南部高寒山区5个土地利用综合区。同时,运用ArcGIS技术绘制施甸县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图。分析施甸县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情况,区域特点明显,差异较大。应在不同区域内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根据区域实际,融合“多规合一”理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其空间布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等。  相似文献   

12.
以滇中经济区42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滇中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协调度的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滇中经济区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显著;(2)1999—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波浪式扩大趋势,空间结构由极核式向点轴式演变,县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步扩大。为了滇中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历来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主线。通过运用加权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数学方法对泉州市县域经济进行研究,探讨了三次产业以及地区(沿海与内陆)内、地区间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缩小;(2)第三产业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率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3)地区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而地区内差距特别是沿海内部差距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的贡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县——内蒙古武川县为例,计算出武川县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气候调节和维持营养物质循环等服务的总价值为6179638.49万元,是2000年该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51倍,而其中草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研究该县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试图为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粤西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探讨——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斌  雷春芳 《山地学报》2006,24(6):709-715
受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粤西地区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整体发展层次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加速推进县域城镇化是加快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以高州市为例,全面总结了粤西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系统分析其城镇化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完善城镇体系,加强产业集聚,提升建设品位,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等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蔡人群 《地理学报》1989,44(1):77-85
珠海在坚持以工业为主的同时,不能忽视剖汇农业及其深度加工业的发展,旅游业在特区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与澳门的全面经济协作,建设共同使用的供水、供电、供气、机场、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并进一步台作开发地处珠澳边境的湾仔,符台积方利益,有利于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珠海特区可考虑易名为中山特区。  相似文献   

17.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2003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明显向玉米、水稻两种作物集中,而相对低产的大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地区被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取代。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增产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提高,受粮食作物结构影响较小。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处于不安全级至临界安全级阈值范围内,其中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所占比重为97.01%,集中呈片状分布,亟待调整区域种植结构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总目标为145.20万hm2,其中农牧交错带调减113.23万hm2,冷凉区调减31.97万hm2,调减地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市等玉米为主的类型区。东北西部各县市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安全、农民的生计替代和利益补偿等问题,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8.
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以湖南省炎陵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南方山丘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聚居区--炎陵县为例,采用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提取技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5个角度,提取了炎陵县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该县客家人以开放性“围堡式”的血缘宗族聚居模式,与畲、黎、瑶等少数民族通婚繁衍在山丘区的山谷地带;在“入乡随俗”谋求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了基本的客家精神及风俗;并以当地炎帝神农文化为主要文化参照,形成了独具炎陵县特色的客家文化。2)该县客家文化的景观基因在不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衣、食、住、行、商等物质性方面的表达载体和地方语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民情风俗、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性方面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9.
县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产业承接载体,对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以NICH指数和人均实际GDP为县域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状态和时空演变进行动态分析,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地理探测。结果表明:2001—2015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就经济发展活力而言,其县域与城区发展不平衡,且经济发展活力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县域经济逆势提升具有很大挑战;经济发展活力冷热点区保持相对稳定,重心向西北倾斜的“哑铃状”空间格局不断强化,热点区呈现明显的“点-轴”发展格局;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主导因子包括工业化水平、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单一因子的贡献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对不同分区主导因子驱动机制的分析,可以为科学制定四大分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及地区协调统筹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宫怡文  刘键  李祥妹 《山地学报》2003,21(Z1):113-117
建设小康示范村是西藏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合理选择。文章以山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品并以常规方法分析了琼结县下水村、乃东县昌珠村、桑日县吉荣村、扎囊县孟嘎如村等小康示范村土壤养分含量,研究了养分指标之间以及与农作物能量的关系,结果如下: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总体上为中等偏下、全量养分低磷中氮富钾、速效养分高磷中氮、钾,但速效磷含量变幅大的特点;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各养分指标中除全K含量和pH外,其余养分指标间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极显著性水平,具有极显著的直线相关性;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农作物能量值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最后,提出了研究区土壤施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