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顾强民  王向阳 《气象》1978,4(10):7-7
在沿海地区工作的预报员,很重视台湾省地形对台风的影响,例如台湾地形的屏障作用(使台风强度减弱),台风付中心或台湾地形槽的形成,以及台风正面袭击时的路径左偏现象等。为了分析台湾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俄们分析了1959—1977年从东南方登陆台湾省或在台湾省北侧100公里以内经过的台风,  相似文献   

2.
借助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识别了1949—2014年间所有台湾岛东岸贴岸北行的台风,并利用1987年以来台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日降水数据,分析贴岸北行台风影响期间台湾岛日均降水量及日极端降水分布,比较贴岸北行台风与非贴岸北行台风影响下台湾岛的降水特征差异。此外,综合分析台风最佳路径数据及NCEP/NCAR的2.5°×2.5°再分析数据,确定所有台风开始侵袭台湾时期的位置、移动特征、大气环流状况,建立四个可能与台风出现贴岸北行路径相关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贴岸北行台风虽然出现频率不高,66年间仅出现6例,但这些贴岸北行台风出现的时间恰与副高的季节性移动有关系。在贴岸北行台风影响下,台湾山脉东侧及西北麓的日降水均值和极值都较大。当某个台风的位置因子、移向因子、副高因子及涡度因子四项影响因子的限定条件都满足时,则该台风很可能会在台湾岛东岸贴岸北行。  相似文献   

3.
利用WRF-ARW 3.2.1模式,对台湾岛地形对2010年第11号超强台风"凡亚比"的路径、降水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台湾岛前,迎风坡地形低压作用使台风中心南落并出现逆时针打转;背风坡地形低压和台风西北侧台湾海峡出现弧状正涡度带,使台风进入台湾海峡时出现"V"型异常路径;台湾岛地形作用使台风西北侧水汽辐合和正涡度减小,而使其东侧、南侧水汽辐合和正涡度增加,台风出现西北弱、东南强的不对称结构和降水不均匀分布;台湾中部山脉地形对台风低层流场的阻挡抬升作用对台风降水具有明显的增幅作用,造成台湾岛降水分布呈南部、东部强而西北部弱的不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4.
张婉佩  董克勤 《气象》1978,4(7):2-3
7504号台风形成在我国台湾省东南约400公里的洋面上。与过去一些近海台风类似,这次台风发展很快,从低压环流出现到台风形成,只有一天的时间。从台风编号到登陆我国大陆也只有48小时的间隔,  相似文献   

5.
由模拟实验研究提供的几点台风预报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鼎文 《大气科学》1979,3(4):326-333
从台风模拟实验发现,当台风从偏东方或偏南方移近台湾省,其中心到达距台湾省一定距离后,会在台湾海峡一侧产生新的低压扰动,能吸引或诱导台风折向西行。据此,我们对移近台湾省的台风路径预报提出三条判据,并用历史天气资料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台风圣帕的空心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安  郑秀专  潘娅婷 《气象》2008,34(4):48-52
详细分析"圣帕"的空心现象,发现登陆时"圣帕"的气压仍然较低,理论上仍然可以达到台风强度,但由于台风眼结构被破坏,近中心风力并不大."圣帕"临近登陆时,雷达回波图上气旋中心的空白并不是台风眼,没有对流发展旺盛的眼壁回波存在,圣帕的台风结构上已经不完整.台湾山脉对穿越的热带气旋造成低层结构性破坏影响巨大,同时也导致干舌的出现."圣帕"产生空心现象主要是受到台湾中央山脉的影响及干舌的卷入、海温较低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登陆台风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联寿 《气象》1977,3(11):10-12
我国从有气象和水文观测以来,打破降雨量历史记录的三场特大暴雨都和台风活动有关。这三场特大暴雨中占首位的是1967年10月17—19日台湾省新寮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672毫米,三天降雨总量达2749毫米,主要降雨系统是6718号台风的倒槽。第二位是1963年9月10—12日台湾省百新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248毫米,三天降雨总量为1794毫米。这场暴雨是由6312号台风造成。著名的“75.8”(1975  相似文献   

8.
利用非静力模式MM5模拟台风“海棠”(0505)穿过台湾岛再次登陆的移动路径,分析了“海棠”登陆台湾岛前后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台风自身的非对称结构与台风异常移动路径密切相关。另外,就台湾岛地形对台风“海棠”登陆台湾前打转和在台湾海峡出现“V”型移动异常路径影响进行数值试验表明:台湾岛地形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台风移动路径,而且通过影响台风非对称结构来改变台风移动路径,因此,登陆台湾前逆时针打转异常路径是在弱引导气流中台风自身非对称结构和台湾岛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台湾岛地形有使台风东北-西南向非对称增大趋势,而在台风进入台湾海峡前后对东南。西北向非对称有明显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4年7月18—25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 Project)和FY-2云图资料等,分别从环流形势、台风垂直结构、水汽输送及冷空气作用等方面,采用诊断分析方法分析台风"麦德姆"空心结构的形成和特征。结果表明:台湾岛、福建沿海山脉及武夷山脉等地形是影响台风"麦德姆"强度减弱和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高低空涡度与散度场、水汽输送与水汽通量、地面冷空气入侵与干舌卷入等,均为台风"麦德姆"结构发生变化并出现"空心"现象的重要原因。对比相似的登陆台风可知,即使台风的路径和影响区域极其相似,不同台风的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说明登陆台风的结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台风特大暴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ina(7503)台风于1975年8月在河南林庄造成24 h 1062 mm的特大暴雨,成为中国大陆台风暴雨之最。1975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这场特大暴雨,冲垮水库河堤,洪水泛滥,酿成大灾。中国24 h 1000 mm或以上的台风特大暴雨,称之为极端暴雨(Extreme rain),除这次外,还出现过多次,但都发生在台湾。分析表明,台风特大暴雨并不完全依赖于台风强度或内核对流强度,还和环境不同尺度环流系统与台风的相互作用、下垫面对台风环流的作用及台风上层云微物理过程有关。因此,登陆台风残涡复苏所下暴雨往往会超过强台风的暴雨;台风外围尤其是台风倒槽辐合区所下的暴雨也可能会超过台风中心暴雨。造成极端暴雨的台风有一些显著特点:极端暴雨产生在登陆或近海台风维持和停滞时段;低空急流、季风涌、双台风作用及内陆大面积水体是登陆台风获得水汽和潜热能量的主要来源;中纬度槽与登陆台风或残涡相互作用,可向台风或残涡提供位能和不稳定能量,使其产生更大降水;山脉地形对极端暴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台风高层云团中的微物理过程,对极端暴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景奎 《气象》1976,2(7):23-23
1949—1975年7—9月,太平洋上西移并在台湾省东海岸登陆后又进入台湾海峡的台风,共有34次,除1次在台湾海峡转向外,其余33次均越过台湾海峡,在福建、广东沿海再次登陆。再次登陆的地点,最北在福建连江,最南在广东宝安,南北的距离与台湾岛南北长度(约  相似文献   

12.
影响台湾岛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台湾岛附近海域(20~27°N,117~125°E)为计算区域,对1949~1999年发生在该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的路径分类、月际变化、年际变化、周期特征、移速和强度等要素进行了气候统计学分析,得出7~9月是台风发生的关键月份,台风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且1995~1999年近5年时间台风频次一直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用Mann-Kendall方法做突变分析和t检验,没有明显的突变年。利用小波分解技术,计算得出影响台湾岛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年发生频次具有4~6年和13~14年左右的周期。西北行路径西太平洋台风是登陆台湾岛和进一步登陆我国大陆的主要台风,西行路径台风51年来没有登陆我国大陆的记录,转向行路径台风强度最大,平均移速最快。  相似文献   

13.
朱福康 《气象》1991,17(6):54-57
台湾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暴雨、干旱和低温四种。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台湾省这四种灾害性天气的出现频率、影响程度及其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14.
1959—2012年我国极端降水台风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江漫  漆梁波 《气象》2016,42(10):1230-1236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59—2012年台风最佳路径和台风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单站台风极端降水阈值,针对单个台风影响过程中所造成极端降水的影响范围、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异常等指数进行逐个评估,建立了极端降水台风综合指数,依据该指数确定了影响我国的57个极端降水台风,并统计分析了这些台风个数及强度的月际分布特征和路径特点。结果表明:台风极端降水阈值在我国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小的分布特征。极端降水台风影响我国的路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穿过台湾或经过台湾北部洋面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另一类则于华南沿海登陆或在其近海活动。极端降水台风在20世纪60—70年代及2000年以后相对频发,70年代平均综合指数最高。极端降水台风均出现在5—10月,7—8月频次最多。57个台风中达到台风和强台风级别的最多。  相似文献   

15.
齐向华 《气象》1977,3(3):14-15
1975年第4号台风于8月10日20时在我国台湾省以东附近的海面生成,以后向偏北移动,11日20时在东海西折,向西北方向移动,12日下午在浙江省温岭地区登陆。以后台风继续西行,进入江西省北部减弱成低压。 对这次台风路径西折的原因,中央气象台和浙江省气象台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与高空冷涡有关。10—11日由于切断冷涡在台风北侧出现,使台风当时向偏北移动。11日20时以后冷涡移到台风西侧(见图1),由于冷涡和台风之间互相作用,使台风突然西折。  相似文献   

16.
台湾岛地形对“麦德姆”台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俊  平凡  王秀春  李梦夏 《大气科学》2017,41(5):1037-1058
采用WRF模式,以2014年10号台风"麦德姆"为例,针对台湾岛中央山脉的局部地形,设计精细化地形试验,数值模拟了"麦德姆"台风登陆台湾岛前后地形对其路径、强度及风雨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真实的地形能更好的模拟和再现"麦德姆"台风发生发展的过程;台湾岛中央山脉地形对登岛"麦德姆"台风的路径有实质性的影响,降低台湾地形高度试验导致台风路径向西南偏转,而提高台湾岛地形高度则导致台风路径向东北偏转,地形高度改变的程度与路径偏转程度成正相关,地形高度改变所导致阻挡效应及台风环流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是导致路径偏转的主要原因;台湾岛地形高度的改变对台风强度有明显的影响,增加或减少台湾岛地形高度,都会使台风强度有所减弱,这与地形变化引起的动力狭管效应、云水物质分布及外围云带的对流运动有关;台湾岛地形影响"麦德姆"台风降水的机制更为复杂,其不仅与地形引发的台风强度及结构变化有关,更与地形引起的眼区对流活动和螺旋云带及外围云系的时空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0—2014年上海台风所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和中央气象台路径和强度综合预报资料,分析登陆台湾岛的台风在登陆前48 h和登陆后18 h期间的强度和路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有35个台风登陆台湾岛,其中29个资料完整的自东向西登陆台湾岛的台风过程中有26个发生在7、8、9月,登陆频数为89.7%。台风在登陆前48~18 h内强度逐渐增强,以后基本保持不变,一直持续到登陆前6 h,之后开始减弱;从登陆前6 h到离开台湾岛后6 h的时间内,强度由41.0 m·s-1减小到29.6 m·s-1,共减小了27.8%。台风经过台湾岛前48~36 h预报移向比实况偏北,30~0 h预报路径偏南。另外,登陆前24 h和登陆后6 h台风强度变化线性回归关系式在2015年登陆台湾岛的台风个例中得以验证,可以在业务预报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8.
《气象》1975,1(2):9-9
为了体现祖国政府和人民对台湾省骨肉同胞的亲切关怀,保护在台湾海峡地区捕鱼的台湾省渔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从1973年10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增设了《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遇有台风、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将影响台湾省及附近海区时,也及时发布消息和警报,专门为台湾省骨肉同胞服务。一年多来,受到台湾省同胞尤其是广大渔民同胞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9.
近46年影响福建的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对1960~2005年46年间影响福建的台风降水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福建的台风降水主要发生在5~11月,8月是台风降水最多的月份;自1960年以来台风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地域分布上台风降水由闽南沿海向闽西北内陆逐渐减小,最大台风降水出现在闽南和闽东北地区;台风暴雨是福建地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之一,台风暴雨频发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及闽西南地区;受福建山地地形作用山脉以东的台风暴雨发生的概率要大大高于山脉西侧地区.台风降水的异常与亚洲地区500 hPa大气环流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它们可能主要通过大气环流的改变进而对影响中国台风北上路径起到调制作用,并最终引起福建地区台风降水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台湾有三分之二陆地是凹凸不平的山地,最高的中央山脉与台湾岛的长轴走向一致(NNE-SSW),长300公里,宽120公里,平均高度2公里,四周环海,对过岛台风造成独特的影响。本文介绍自60年代以来台湾气象学者有关台湾地形对台风的影响研究成果,供作参考。1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多个个例统计分析研究,台风靠近台湾时,路径北翘,过岛后路径南折,移速加快,强度减弱。台风的环流结构也发生变化,如形成次生低压、地面气压槽脊,迎风坡上降水增强,背风波上出现焚风效应等。HSS(1960)发现弱台风在袭击台湾岛时会填塞消失,往往形成次生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