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鹏  杨红生  孙丽娜 《海洋通报》2013,32(2):178-183
触手、管足是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摄食和运动器官,对食物选择和生境斑块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组织学、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仿刺参触手、管足的组织结构,粘液细胞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触手和管足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查明了仿刺参触手柄部组织结构由外至内为角质层、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神经丛、纵肌层、间皮;触手末端与柄部结构组成基本相同,仅乳突腹面上皮加厚。管足吸盘由外自内依次为角质层、上皮、神经丛、结缔组织、端板、间皮。触手和管足细胞多含酸性粘多糖。触手乳突腹面分布有一种含有颗粒囊泡的粘液细胞,管足吸盘腹面存在有纤毛的非分泌细胞(CNS)、支持细胞(SC)、无纤毛细胞(NCS)  相似文献   

2.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的精巢结构及精子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头斜齿鲨是闽南近海的常见板鳃类。本文研究了其精巢的结构及精子的发育。尖头斜齿鲨的精巢属于放射型,其基本单位是圆形或圆形的壶腹,生精区位于精巢的一侧,生精壶腹由此区向精巢对壁发育,每一壶腹中的细胞处于同一发育时期。在精巢靠近成熟壶腹一侧有精子输出管。精子的发生可分为3个时期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期、精子形成期。尖头斜齿鲨的精子细长、呈流线形,头部钝圆,其形成期约为7个月。粗巢的结构随体长和季节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于闽江的人工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金忠  王军  苏永全 《台湾海峡》1999,18(4):378-381
1997年10月20日首次将中华鲟受精卵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空运至福建省莆田市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23日孵化出仔鲟,喂养至1998年12月4日,选择全长78 ̄98cm,体重2 ̄5kg的1龄幼鲟400尾,闽侯白沙镇的闽江段进行标志放流。1998年12月21日至1999年5月10日分别在福清市、惠安县肖厝管区、福鼎县、长乐县和连江县沿海的流刺网作业中误行情流放标志和2尾丢失标志的中华鲟幼  相似文献   

4.
篮子鱼两极虫,新种Myxidium siganum sp.nov.寄生于篮子鱼Siganus sp.胆囊。孢子缝面观菱形,正面观椭圆形。孢子表面具有6条条纹。孢子长11.4μm,宽6.9μm;极囊直径3.3μm;囊间距2.8μm。尖吻鲈尾孢虫,新种Henneguya latesa sp. nov寄生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鳃部。孢子呈倒梨形。孢子长8.9μm,宽5.7μm;极囊长2  相似文献   

5.
绿色杜氏藻被膜泡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0年5月-1991年5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绿色杜氏藻,对该氏藻被膜泡囊的形态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观察表明,绿色杜氏藻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膜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被膜泡囊;这些被膜泡囊由泡囊及其表面的网状结构构成,其直径在45-120nm之间;在细胞膜附近的被膜泡囊直径较大;在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上还观察到被膜泡囊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篮子鱼两极虫,新种Myxidiumsiganumsp.nov.寄生于篮子鱼Siganussp.胆囊。孢子缝面观菱形,正面观椭圆形。孢子表面具有6条条纹。孢子长11.4μm,宽6.9μm;极囊直径3.3μm;囊间距2.8μm。尖吻鲈尾孢虫,新种Henneguyalatesasp.nov寄生于尖吻鲈Latescalcarijer鳃部。孢子呈倒梨形。孢子长8.9μm,宽5.7μm,厚4.9μm;极囊长2.8μm,宽1.8μm;尾长16.0μm。  相似文献   

7.
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软体部 (腕式、胴体长与宽等 )测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4个自然群体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结果发现腕式不完全一致。繁殖群体中 ,雌性平均体重明显高于雄性 ,4对腕明显短于对应的雄性腕长。对角质颚的上颚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为 :头盖长 a、冠部长 b、吻长 c、翼状部长 e以及吻端至翼状部下端的距离 g随体重、胴体长的增长而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 ;b/a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 ,区分不同种群。对莆田、南澳和湛江 3群体的齿舌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未发现齿舌在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关头斜齿鲨是闽南近海的常见板鳃类。本文研究了其精巢的结构及 精子的发育。尖头斜齿鲨的精巢属于放射型,其基本单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壶腹,生 精区位于精巢的一侧,生精壶腹由此区向精巢对壁发育,每一壶腹中的细胞处于同一 发育时期。在精巢靠近成熟壶腹一侧有精子输出管。精子的发生可分为3个时期。精 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期、精子形成期。尖头斜齿鲨的精子细长,呈流线形,头部钝 圆,其形成期约为7个月。精巢的结构随体长和季节的更动而变化。根据采得的标本 做组织切片,发现若发育过程中精巢发生断裂、分成两段,断裂处可各自愈合,并不影 响其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南海新发现了一种具分技吻的纽虫——疣多技吻纽虫(Polydendrorhynchus papillaris).这种新发现的纽虫在分枝吻的形式上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s)的种类相似,但在吻的组织结构上和神经系统上则完全不同。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吻主枝的基部仅有一层纵肌,吻主枝基部以上的部分则有三层肌肉,吻主枝的环肌层没有肌肉交叉,却有一肌肉质疣状突起(muscle papilla)。脑的腹神经纤维髓周围有2对巨型神经索细胞。本文主要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的特点以及构成新属和新种的分类依据,并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与已报道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做了系统比较.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东风螺脱壳病和吻肿病与体内外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相关性,测定了东风螺养殖水体环境中异养菌菌落总数,并对病螺及健康螺体内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经兔血培养基、TCBS培养基和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用生化试验和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发生脱壳病的方斑东风螺螺池水体中的异养菌菌落总数为1.34×106 cfu/mL,病螺体内分离的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河流弧菌、Vibrio hepatarius、腐败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芽孢杆菌,其中优势菌株为副溶血性弧菌溶血菌株和哈氏弧菌;脱壳病与吻肿病共患的泥螺螺池水体中异养菌的菌落总数为1.46×107 cfu/mL,病螺体内分离的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鲍鱼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芽胞杆菌,优势菌株为海藻希瓦氏菌、鲍鱼希瓦氏菌和哈氏弧菌;健康东风螺螺池水体异养菌菌落总数为7.6×104 cfu/mL,健康东风螺螺体内的优势菌株为副溶血性弧菌非溶血菌株和Vibrio hepatarius.试验结果表明,东风螺脱壳病和吻肿病与养殖水体环境中异养菌的总数及螺体内部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鳜侧线管结构和行为反应特性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梁旭方 《海洋与湖沼》1996,27(5):457-462
于1990年8月-1992年4月在汉阳县军江渔场采集鳜标本。运用形态学和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其侧线管的形态结构和捕食行为反应特性。结果表明,鳜眶上管、眶下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大,部分管道未埋入骨组织中;躯干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小,全部埋入鳞片中;前鳃盖下颌管、眼后管等头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神经介于前二者之间,全部埋入骨组织中。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方法和特定感官刺激方法对半滑舌鳎摄食行为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主要依靠侧线摄食,其侧线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嗅觉起辅助作用,头部各边缘部位和躯干中上部各鳍具有部分作用;视觉在捕食中的作用不大,味觉在食物吞咽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由于半滑舌鳎主要利用侧线捕食猎物,嗅觉起辅助作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应根据其摄食生理特点,设计投喂饲料,制定投喂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文对中华鲟脑垂体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的神经垂体较小,腺垂体可分为前、中和后腺垂体三部分,神经垂体形成分支插入后腺垂体。中华鲟垂体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分支的垂体裂。前腺垂体位于垂体前侧,细胞间隙大,细胞分散呈窦状。中腺垂体细胞间隙小,细胞密集呈条索状,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区分明显。后腺垂体包围在神经垂体周围。腺垂体中有长且分支的垂体裂,腺垂体形成许多突起深入其中,垂体裂周围的细胞密集,染色深,排列成类似上皮组织的形态。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中华鲟脑垂体ACTH细胞主要分布于后腺垂体。ACTH的前体基因是POMC,RT-PCR证明其主要分布在脑垂体中,在体内其他组织中基本检测不到。编码ATCH的片段位于POMC中最保守的区域。预测发现POMC基因有一个26氨基酸的信号肽,将不带信号肽的POMC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再转染HELA细胞POMC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而带有信号肽的POMC蛋白在细胞内很少,推测可能分泌到胞外,信号肽对POMC表达和功能发挥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在中华鲟神经内分泌研究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是鲑鳟鱼类和温水性鱼类肠炎红嘴病的主要病原,可引起病鱼体表出血、肠道肿胀发炎等临床症状。本研究从患出血症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YR-H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YR-H01株为鲁氏耶尔森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肛门红肿、外突明显,部分鱼鳍基部和下颌处有出血现象,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施氏鲟的半致死浓度为7.2×106CFU,且攻毒剂量越大,临床病症出现越快。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该菌感染鲟鱼后肝细胞发生明显病变,淋巴细胞侵润,肝索结构消失,细胞肿胀,核空泡变性或核仁边缘化。  相似文献   

16.
李海波  李桂芬  梁佳  王婷  谢超 《海洋与湖沼》2015,46(5):1088-1095
传统的鱼肉肠主要以鱼糜为原料,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各种辅料而制成的营养价值很高的产品。本文以低值小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鱼糜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质构(硬度)等特征为考察指标,研究了脂肪含量、淀粉含量、猪肉含量对带鱼鱼肉肠的质构特性和感官指标的影响,确定了带鱼鱼肉肠的最佳生产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脂肪添加量为6.8%,淀粉添加量为7.4%,猪肉和鱼肉质量比为1︰5时,鱼肉肠的质构和感官指标均均达到最佳状态。本研究为低值小带鱼鱼肉肠的加工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有毒赤潮藻种Pfiesteria piscicida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1992~1999年国外发表的资料,对有毒赤潮藻种Pfiesteria piscicida Steidinger et Burkholder sp.nov的结构、行为、生活史、毒素及分泌方式、危害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该藻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赤潮新种,是美国东海岸危害渔业的主要有害藻,具有复杂多变的结构、“幽灵般”的和赤和生活史、高活性的毒素及特殊分泌方式,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8.
饲料中主要能量物质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1999年6-8月,采用正交设计统计方法,对主要能量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对大菱Ping幼鱼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L16(4^3)正交设计了16组大菱Ping幼鱼饲料,在各级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6%-45%、8%-20%和0%-6%,共进行了60d的喂养实验,并对饲料及鱼体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各主要能量物质对鱼体增重和配合饲料转化率的影响顺序为蛋白质>糖类>脂肪,且蛋白质的变化对增重率的影响极显著,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22±2)℃条件下,采用周期性停食胁迫方法研究鱼幼鱼摄食、生长和消化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饥饿组与对照组的特殊生长率差异性显著(P<0.05);不同停食时间胁迫下,试验组的摄食率和特殊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停食3天鱼幼鱼的食物转化率比对照组高,表明鱼幼鱼具有部分补偿能力;消化酶在不同的组织中变化情况各不相同,饥饿开始后各器官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均下降。随饥饿时间延长,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出现上升现象,但上升程度各不相同。恢复投喂后各组织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均上升;随恢复投喂时间延长,各试验组中鱼幼鱼各器官组织中的消化酶变化情况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东平湖畔涝洼地年仅亩产细苇400—500kg,价值10—20元。采用渔农牧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亩产鱼、粮、猪1000kg。其措施为: 1.改涝洼荒地为台田、鱼池。2.台田种粮食。3.鱼池采用光合细菌微生物技术并产体养殖,多种鱼及蚌、珍珠等。4.产品循环利用。粮食作物的副产品做猪饲料;猪粪做鱼饲料肥料;鱼粪回田做作物的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