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2014—2015年福建地区4期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得到该地区岩石圈磁场特征信息。经过5km、10km、20km、30km等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处理,对福建地区岩石圈磁场特征信息进行浅部与深部异常场分离,提取深部异常。结果发现在福建长乐—诏安断裂带出现比较明显的磁异常,即在该断裂带南部和中北部发现磁场正负高值的交替变化,这些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分布、地震活动性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系统地分析了山东西部及邻区流动重磁资料的变化特征,着重对鲁西测区地磁资料自2001年观测以来的变化特征详细地阐述,并与冀鲁豫交界地区重力资料进行了对比,结合地震活动关系进行探讨,发现鲁西重磁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这可能反映了地震不同孕育阶段的特征,为以后深入分析重磁场变化特征的相关性及变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测滨州—青岛剖面的地磁总强度,获取其岩石圈磁场数据,利用延拓方法对岩石圈磁场数据进行解析延拓,并对该剖面地下磁化率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剖面地质构造特征,发现磁场曲线在断裂分布较复杂地段有较剧烈的起伏波动,磁化率结构在断裂处多呈高磁化率团块分布。  相似文献   

4.
运用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冀鲁豫交界区开展的流动地磁9期次测量资料,分析相邻期、半年期、一年期的地磁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2015年11月、12月地磁场总强度相邻期异常变化较大外,其余期次的相邻期地磁场变化较小,在10nT左右;半年、一年尺度磁异常整体表现为上升。将范县附近8个测点磁异常变化与地震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磁异常变化梯度较大时,范县易发生小震群活动。  相似文献   

5.
利用小江断裂及其邻区2015年和2016年共4期地磁总强度观测资料,获得了相邻期岩石圈磁场的深部、浅表和居里面变化,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5年8月—2016年3月该区域岩石圈磁场总体表现为磁场能量从南段、中段到北段逐渐增强;(2)在个旧附近,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明显,在时间域上,磁场变化表现出增强、减弱、再增强的特征;(3)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岩石圈磁场的深部、浅表变化中,个旧附近都出现了磁场增强和减弱的明显边界。在岩石圈磁场的居里面变化中,个旧附近也出现了居里面起伏变化的明显边界。  相似文献   

6.
研究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磁异常场分布特征,对认识该区岩石圈结构和演化以及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面、航空、海洋和卫星磁测资料构建的最新一代高阶地磁场模型NGDC-EMM-720-V3,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壳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的展布规律、磁异常衰减特征、不同波长带对磁异常的贡献和磁异常与岩石圈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正负磁异常都较弱,周边地区磁异常强,其分界与高原区域构造的边界基本吻合.磁异常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呈近东西走向,西南部和东部形成弧形状,东南部为近南北走向,与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东、西构造结地区形成强的负异常焦点.青藏高原内部各新生代地块的磁异常无明显差异,磁异常与地壳厚度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在青藏高原弱磁异常背景上,拉萨地块、祁连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叠加有相对较强的地壳浅部的短波长磁场.喜马拉雅分布着东西向强负磁异常带,主要由地壳深部和中部的中长波长带产生.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磁性构造层稳定.高原南部不同高度处的磁异常变化较大,揭示出从地壳深部到浅层地表的磁性构造发生过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0中国地磁参考场模型》,计算川滇地区岩石圈磁场ΔX分量、ΔY分量及ΔZ分量,绘制岩石圈磁场图。将1970年以来川滇地区8次7级以上强震震中投影到岩石圈磁场图上,分析强震震中附近岩石圈磁场宏观分布特征。并对8次强震的震中岩石圈磁场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块体分界与岩石圈磁场分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正负异常区的分界线大多沿断裂带分布;强震震中多位于岩石圈磁场负值区,大多沿正负异常区的分界线分布。  相似文献   

8.
康国发等[1]"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地壳磁异常特征与区域构造"一文采用高阶地磁场模型NGDC-EMM-720-V3系统研究了青藏高原及邻区(24°~40°N,76°~108°E)的磁异常特征并分析与区域构造的一些对应关系.该文利用岩石圈磁场模型研究地质构造单元具有独特优势,但在使用岩石圈磁场模型时应对模型构建的局限性予以重视.NGDC-  相似文献   

9.
基于最新的全球模型LCS-1的近地面模拟值,结合中国地区1970—2011年测量的航磁数据,通过三维曲面Spline(3DSS)模型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地区的全球三维岩石圈磁场模型,重点考察中国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分布及几个磁异常极值点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并将所得结果与LCS-1进行分布特征的比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模型的磁场分布基本一致,尤其是俄罗斯的库尔斯克磁异常和中非的Bangui磁异常等区域,但在局部地区存在差异,在高空0.5 km处能明显地展示中国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分布情况,并在1 km处展示处更多的分布细节.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反映研究区域的大、中、小尺度的岩石圈磁场分布,几个显著的正负极值点随着高度而出现近似线性下降和上升的趋势.3DSS模型不仅能够兼顾全球磁场的大尺度变化,还能突出显示研究区域磁异常的复杂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10.
利用NGDC-720模型计算云南地区岩石圈磁场X,Y,Z分量,分析岩石圈磁场分布特征,并从空间分布及强度统计两方面研究1970—2019年云南省内31次M_S≥6.0地震与岩石圈磁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主要断裂的展布与岩石圈磁场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且研究区内M_S≥6.0地震大多分布在负值异常区或正负异常区的分界处。  相似文献   

11.
张丽晓  闫俊岗  张双凤 《地震》2022,42(1):155-168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南部, 研究该区地壳结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河北南部及其邻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发震机制、 发震规律。 本文收集了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两年84个地震台连续波形观测资料, 通过台站对波形互相关, 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 再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提取瑞利波频散曲线。 本文基于面波直接成像方法得到不同深度剪切波速度结构。 结果显示, 该区部分速度异常与该区地表地质构造单元存在相关性, 速度异常呈区域分布特征, 山区和盆地呈现非常显著的速度差异, 浅层上地壳结构速度变化特征与沉积层厚度、 结晶基底埋深等区域构造密切相关, 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存在不规则的速度异常, 与该区的地震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以基于周期谱分析基础上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对山东内陆主体及其邻近的南黄海、冀鲁豫交界等地区中强以上和中等地震进行了试验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初以新疆地区7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的强震预测方法,用于山东及其邻近区域的中强以上和中等地震也有较好的检验效果.对各分区的回顾性检验结果表明,方法的R值评分一般在0.6以上,最低为0.5.最后依据展望性预测结果对山东内陆主体区、冀鲁豫交界和南黄海地区未来几年的地震趋势做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3.
张双凤  张小涛  张丽晓 《地震》2020,40(2):130-139
以晋冀鲁豫交界区为研究对象, 利用古登堡的频次与震级关系式, 计算1970年1月~2018年6月该区b值, 进而判断未来强震危险地段。 计算结果显示, 邢台震源区西南端的未破裂区域为低b值异常区。 进一步研究该区的地壳物性结构等资料, 认为其具有高低速相间的地壳介质、 深切地幔的断裂、 大地震破裂空段等利于能量积累、 发生强震的特性。 综合分析认为, 低b值异常区附近的紫山西断裂与曲陌断裂交会区, 是未来晋冀鲁豫交界区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对2016—2019年华北中部地区(34.7°—41.1°N,110.3°—119.7°E)流动地磁矢量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连续3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数据,并对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磁异常分布与岩石圈结构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太行山隆起以西、临清坳陷、鲁西断隆和鲁西断隆以东等主要结构单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在各自单元内却呈现出较好的整体性,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H和东向分量ΔY要素分区特征较明显。从H矢量空间分布形态可以看出,高能量区多分布在太行山隆起以西和鲁西断隆周边。文水—日照ΔY要素剖面幅值变化形态与结构分区间对应较好,对主要结构单元ΔX、ΔY、ΔZ要素异常幅度均值和极值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太行山隆起以西近期岩石圈磁场变化幅度最大,异常能量最强,其次为鲁西断隆及以东地区,而临清坳陷周边磁场变化相对较平稳。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山东及周边区域地震台网1975—2014年1月期间记录到的1369个地震的13781个P波到时数据对山东地区地壳结构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沂沭断裂带介质速度结构复杂,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两侧块体速度存在差异,具有块体边界的构造特征.鲁西断块20km以下深度处存在大规模的低速异常区,这与该地区始新世发生的大规模滑脱拆离构造有关,可能产生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导致地幔热物质沿沂沭断裂带向上并向西涌动.历史大震及ML4.0以上中强震大部分为走滑型地震,主要发生于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且有深大断裂穿过的地区.震群主要发生于低速体上部或周边,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中上地壳,这与地下介质富含流体并导致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9年度大华北秋季复测156个测点的流动地磁矢量资料,获得河北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磁场半年变化图,分析归纳河北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磁场的总体变化特征,并研究测区内2019年12月3日河北怀安MS3.4地震和2019年12月5日河北丰南MS4.5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局部变化和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丰南MS4.5地震发生在H矢量的转向区,总强度F负异常的高值区,D要素负异常的高梯度带和Z值变化的高值区;怀安MS3.4地震则发生在H矢量幅值弱化且转向区,D要素零值线附近的正值区和Z值变化的低值区。  相似文献   

17.
豫鲁冀交界区应力场动态演化特征与中强震孕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豫鲁冀交界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研究,分析应力场动态演化过程,进而探讨应力场异常与其他反映孕震规律的物理量(中等地震演化、波速比异常)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域中强震的孕育情况进行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8.
伊犁盆地中部区域地处多个构造单元的交汇区,构造复杂,缺乏高精度地质资料,制约了对盆地构造演化的进一步认识.本文联合使用多种先验信息作为约束条件,利用高精度重磁数据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地下海拔-10 km以浅的三维密度和磁性结构,增强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揭示以白石墩次凸为中心发育了一个"北断南超"的南西-北东向不对称型凹陷,北部沉积厚度大于南部;区内主要断裂具有高角度特征,生烃中心受断裂控制,阿吾拉勒山前凹陷浅部可能发育逆掩断裂;火成岩以侵入的基性火成岩为主,伴有部分喷出火成岩和中酸性火成岩.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区域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基于2008年10月—2018年6月近震资料,对晋冀豫交界地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与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地震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形及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究区内控制性断裂和地震多分布在太行山隆起区的高、低速变化梯级带上。对比分析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及同一构造单元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小地震和历史强震的分布关系,结合研究区内历史强震和现今中、小震分析发震构造及深部孕震环境,为该区未来强震危险区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地震对应相关谱(ECRS)方法,对河北及周边3个研究区内的中强地震前多种地震学参数的综合异常特征进行定量化的识别研究,并进行多年的动态外推预测及其效能检验。结果表明,目前晋冀蒙交界地区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滑动极值相关度曲线未出现明显异常,唐山地区2010年下半年以来出现高值异常。对2002--2011年进行逐年动态外推预测检验,唐山地区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预测准确率均为56%。动态外推预测避免了使用目标地震发生以后的资料逆向贡献于震前预测,对于地震预报实践可能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