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利用在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布设的57个台站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为期一年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环境噪声数据,通过短周期地震环境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地壳25km深度范围的S波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区域10km以上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断裂的分布形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速度结构控制了龙门山主要断层的深部延展特征;在15km及以下深度,S波速度结构呈现沿龙门山和沿岷山隆起走向的交叉构造格局,由此造成的速度结构差异可能影响了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2)速度结构随深度的分布特征为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断层的深部延伸形态给出了良好的约束,结果进一步确认了龙门山断裂中段的高角度铲型断裂构造特征;(3)研究区的南端发现了龙门山断裂下方20km以下深度具有与松潘地块中地壳低速层相关的低速结构的迹象,这可能是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22km左右深度存在脆韧转换带的一个证据.研究结果显示出密集台阵和短周期环境噪声成像方法在地壳浅部精细结构和断层探测研究中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地震测深(DSS)资料约束下,使用做过地形校正的重力资料对太行山山前地区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在4条测线上通过分层剥离的方法分别得到沉积层和莫霍面的空间图像以及深部密度界面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西面高原地区沉积层较薄,平均在4 km以下;东侧华北平原地区多数在5 km以上,且起伏剧烈,对应于华北平原地区一系列次级的凹陷与隆起构造.莫霍面和康氏面在两侧均相对平缓,康氏面从东部的大约18 km增加到西北部山区的28 km左右;莫霍面深度从东南侧平原地区的大约34 km左右向西北侧埋深陡然增加到42~43 km.太行山断裂带表现为太行山重力梯级带,并在太行山山前地壳内各界面均发生错断,莫霍面和康氏面错断距离达4~5 km,这还证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确是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3.
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不同于一般做法,文中用地震的活动性来分析断裂带的活动特征.为了解邯郸市周边存在的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基于邯郸市附近地震台网监测的地震数据,利用地震纵波速度和震源位置联合反演方法,得到了邯郸市周边主要断裂带上地震波速度及震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确定了地下壳质的纵波速度结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邯郸市周边小震的活动主要由磁县断裂和林州-武安断裂引起,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南端(邯郸-磁县段)几乎没有活动;地震活动集中在6 ~ 10km的范围内;活动时间特征是,从开始的2条断裂带同时活动逐渐演变为以磁县断裂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4.
《地震》2017,(3)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北京及其邻区(38°~42°N,113°~120°E)范围内2002年1月~2015年12月的11 796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9 311个重定位结果,结合北京及其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了小震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信息。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结果显著提高了原始定位结果的精度。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6~16km,显示孕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且平原区的震源深度比基岩山区深。小震的空间分布明显受活动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的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山西断陷盆地带和华北平原断拗区内,并多沿活动断裂(带)呈线状分布或在不同方向活动断裂交会区呈面状分布。小震活动可明显反映断裂(带)的活动性,如程各庄—夏垫—固安断裂带、唐山—沧东断裂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等均呈明显的分段活动性。小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揭示断裂的倾向、倾角及其延伸展布情况。沿二十里长山断裂至蓟运河断裂一线可能存在地下贯通的NW向隐伏活动断裂带,过文安地区可能存在走向为NNE—SSW的隐伏活动断裂带,永定河断裂可能延伸至平原区内部,到达廊坊一带。  相似文献   

5.
甘东南地区基于射线追踪面波频散三维成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甘肃东南部地区(32.2°~33.5°N,102.7°~105.5°E)62个流动台站的垂直分量连续背景噪声记录数据,经过处理得到了所有可能台站对的面波互相关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得到了观测台站下方5~20km深度范围内的剪切波速度分布图像。结果表明,5km深度对应的剪切波速度横向变化与地表断裂带分布和沉积层厚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以北地区多为低速区,漳县盆地、临洮盆地低速是沉积层较厚(近几km)的一种表征;10km深度对应的剪切波速度在西秦岭北缘断裂以南、临潭—宕昌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之间的区域为低速区,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周围为高速区;在15km深度左右,迭部—白龙江断裂附近形成了高低速相间的分块结构;在18km深度左右,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附近呈现高速特征,10~18km深度范围内速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其变化幅度一般为0.2km/s。  相似文献   

6.
山西高原北部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建狮  祝治平 《地震地质》1997,19(3):29-226
对自河北文安经山西大同至内蒙古岱海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厚度由太行山山前地带的36.0km向山西高原增厚至44.0km。在太行山山前基底断裂、紫荆关断裂的下方和大同盆地的东侧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断裂带;太行山隆起区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偏高,太行山山前地带和大同震区上地壳的下部有强烈的速度反转,大同地震与这里的异常的壳幔构造有关,太行山山前地带存在着发生潜在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分别利用纯S波波形反演和T函数法计算了太行山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100km以上的壳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太行山构造带在南、中、北段的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南段邢台邯郸地区地壳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下地壳存在一个厚度近10km的低速层;中段石家庄—保定地区靠近山脉的各台地壳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越向盆地区发展,结构愈加复杂化;北段到达北京地区,由于该区是太行山与燕山构造带的交汇地区,中下地壳出现薄高低速转换层位,呈现不稳定状态。沿太行山构造带东缘是地震活动带-河北平原地震带,通过对比速度结构与地震空间分布,发现不同区段小震分布特点与地下低速或不稳定结构关系密切。结合该区域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认为太行山中段与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运动关系密切,而南北两段当前地幔物质比较活跃,构造运动相对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8.
<正>晋冀豫交界地区分布着磁县断裂带、安阳断裂带以及林县断裂带等。磁县断裂带是华北地震区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以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邯郸断裂为界,其西为新生代的太行山隆起区,以东为华北平原凹陷区,该断裂走向为NWW,是中生代以来长期发育的一条断裂[10]。林县地区处于太行山隆起区的南部,断裂带走向为NNE,为林县历史时期与近期地震活动的一个重要地质背景。这些断裂带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强震或者中强震,如1830年磁县发生7.5级强震,具有中强地震的发生背景。精确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多年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使用多震相走时成像方法获得了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速度结构图像在浅部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地质构造的特征,深部显示地壳速度具有明显的横向变化特征。12km深度以上显示研究区北部太行山隆起区地壳主要呈现为高速区,南部沉降区为低速区,而12km深度以下具有反转的特点。整体显示速度异常的走向大致与邻近活动断裂走向一致。垂直速度剖面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分层特征,上地壳厚约10km,速度横向变化较小;中、下地壳的界面呈现局部上隆或凹陷状,横向起伏变化较大。通过分析速度、断裂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推测研究区具备发生中强震的深部孕震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太行东断裂的性状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新生代断裂,主要有早第三纪NE向保定-石家庄断裂带、太行山南端的新生代NNE向汤东、汤西断裂带,均为倾滑兼右旋走滑断裂。前者经人工地震探查为白垩纪-渐新世早期形成的断裂,之后,在地层中未发现明显的活动记录。后者形成于始新世-第四纪,由错列的汤东、汤西断裂组成,作右阶排列。在断裂间出现反向调节性凸起带——NNE向大赉店凸起。需特别强调的是,汤东、汤西断裂带活动性很强。而在石家庄-安阳间的山前地带不存在大尺度的新生代断裂,构造上为太行隆起的东斜坡带。  相似文献   

11.
Pangusi-Xinxiang Fault is a great-scale, deep-incising buried active fault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activities of Pangusi-Xinxiang Fault, shallow reflection profiles with six lines crossing the buried faul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high-precis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we obtained clear image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ngusi-Xinxiang Fault is a near EW-trending Quaternary active fault and its structural feature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gmen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fault behaves as a south-dipping normal fault and controls the north boundary of Jiyuan sag;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fault is a north-dipping normal fault and a dividing line of Wuzhi uplift and Xiuwu sag. The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veal that the up-breakpoint of the Pangusi-Xinxiang Fault is at depth of 60~70m, which offsets the lower strata of upper Pleistocene. We infer that the activity time of this fault is in the lower strata of late Pleistocene. In this study, not only the lo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ngusi-Xinxiang Fault are determined, but also the reliable geological and seismological evidences for the fault activity estimation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2.
库车坳陷的地震孕震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中强地震前的小震活动不明显 ,而跨断层和流动重力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所反映的异常却相对清晰 ,笔者认为这是由其孕震环境所决定的。文中从库车坳陷的地质构造、地壳结构、地震活动、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等方面对地震孕震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是天山南缘和塔里木北缘的挤压破碎带 ,是具有前古生代基底的中、新生代沉积区 ;地壳结构不均一 ,地震震源分布在高低速过渡带附近 ;受塔里木地块周边 7级大震的启动 ,库车坳陷的地震活动具有后发性、成丛性、持续性和准周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峰值速度和加速度对环境剪应力的依赖性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导出的地震定标律和地震破裂过程的断裂力学模式出发,得到了震源平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谱的表达式,进而又推导出震源的峰值位移d_m,速度v_m和加速度a_m的表达式:d_m=k_dM_0~2/~3τ_0~(2/3),v=k_vM_0~(1/3)τ_0~(4/3),a_m=k_aτ_0~2式中M_0是地震矩,τ_0是环境剪应力值,k_d,k_v,k_a为适当的常数.我们选用了66个地震的观测资料,这些地震的矩震级范围包括了从1级左右的极微震,3-5级的小震,直到6-7级的大震;地震矩从10~9-10~(20)Nm,跨越了10个数量级,并用这些地震检验了上述公式. 令所有地震的平均应力为5MPa,定出常数k_d,k_v,k_a,进而由速度和加速度观测资料求得66个地震的环境剪应力τ_0值,这些数值相当稳定.多数极微震的τ_0值在2-4MPa之间;小震的τ_0值多数在4-8MPa左右;大震的τ_0值为10MPa左右。τ_0值对震源深度和断层类型有明显的依赖性.一般深度很浅的小震和极微震,τ_0值很低;正断层地震的τ_0值相对较低;逆断层地震的τ_0值较高;走滑断层地震的τ_0值则居中.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上部地壳结构的三维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总被引:34,自引:12,他引:22  
采用正方形网格对华北地区速度模型进行参数化、网格维数为649×90×16,网格间距为1km. 通过对华北地区30条深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三维有限差分速度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该地区上部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 反演结果显示,低速的"棱形"华北盆地被高速的隆起所包围;而华北盆地又由两个大的断陷带中间夹一个隆起所组成.两个大的断陷带又被分割为多个小的断陷盆地.研究区内的断层多为铲式正断层,结晶基底深度变化较大. 所有这些表明华北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发生强震的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15.
冯锐  T.V.McEvilly 《地震学报》1984,6(3):249-263
1978年,在美国中加利福尼亚完成了一条横跨圣安德烈斯断层带的地震反射波剖面.由于断层带存在着强烈的侧向非均匀性和低速结构,观测结果极为复杂.这种断层带上的侧向速度急剧变化还有其它表征,诸如震中定位的偏移、地震节平面的变形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反射波资料的常规计算与解释方法,已经难以实施.本文采用 May 和 Covey(1981)[11]的射线反演方法,根据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建立初始模型,再利用真实振幅的迭加剖面,推断出其阻抗对比的分布,通过反复迭代反演,获得了速度模型.反演计算的非唯一性固然存在,但该结果与断层带地区的各种地球物理证据是一致的,并揭示了圣安德烈斯断层带的细致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联合使用云南、四川和贵州地震台网的85个地震台站在2008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记录的49130个地震、317366个初至Pg震相绝对到时数据和2674110条高精度的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区域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川滇南部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39621个地震的震源参数,探究了川滇南部中下地壳流和腾冲火山区岩浆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滇南部上地壳的速度异常特征与地表地形密切相关;(2)小江断裂带的中下地壳存在一条绵延近二百多公里的低速异常结构,最南端受到红河断裂带的阻挡而终止于断裂带南段北侧,这可能是川滇南部的一条中下地壳流,低速异常结构在红河断裂带南段转而向南东流动反映了红河断裂带可能为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3)红河断裂带各段速度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重定位后的震源分布显示红河断裂带中段和南段虽然不如北段地震活动强烈,但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较北段深;(4)腾冲火山区西侧和北侧下方10~2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的低速异常体推测为通过怒江断裂带形成的岩浆通道从中地壳涌入上地壳的岩浆囊,可能反映了自更新世延续至今的以橄榄玄武岩和安山岩为主要岩性的壳内岩浆活动,持续的岩浆活动为地表热活动提供了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