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专稿]长江上游水库改变干流磷通量、效应与修复对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周建军  张曼  李哲 《湖泊科学》2018,30(4):865-880
磷主要随河川径流循环,是水域重要营养或污染物质,是长江及河口浮游生物限制因子.在自然与人类活动作用下,磷循环规律及变化对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实测资料、理论和模型系统分析了长江磷自然循环属性、水库作用及可能的环境影响.长江磷以颗粒态为主,与泥沙关系密切,受水库影响大量沉积;颗粒磷的潜在生物有效磷(BAP)较高,总量超过人类排放;自然背景下磷与淡水系统关系较小,到河口及周边海域释放BAP是这里生态系统关键的营养资源;水库拦截使在底泥沉积并在缺氧环境释放的BAP成为河流上游潜在污染源.水库拦沙也破坏了下游河流泥沙的磷缓冲机制,增加环境脆弱性,降低污染承受能力,抬高水库下泄背景溶解磷浓度和河口碳、氮的相对程度,增加干流最下游大型水库污染和水华风险.另一方面,实测资料对比研究表明,我国河流地表水环境监测规范中的磷分析方法存在问题,采用"澄清样"方法使磷大量漏测,上下游、河湖库及汛枯期间磷通量监测口径不同、标准不一,很难适应流域一体化管理要求;依此监测的评估也会严重低估水库作用,忽视其拦磷和抬高背景溶解磷等机制,误导污染源解析,影响环境管理与决策.流域水库改变泥沙、磷及循环规律是当前长江干流环境条件的实质性改变,是长江保护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修复重点之一,建议在大型水库持续挖泥用以功能性修复河流物质通量和消除上游潜在污染内源.  相似文献   

2.
自成库以来,三峡水库CO2、CH4等温室气体通量较蓄水前发生明显改变。如何科学认识和客观评估三峡水库修建及运行对其CO2、CH4等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简要回顾了自2009年以来在三峡水库开展CO2、CH4等温室气体通量监测与分析工作,综述认为,现阶段三峡水库温室气体排放以水-气界面扩散释放为主要途径。陆源输入的有机碳是主导三峡水库CO2、CH4产生的主要碳源,但在局部区段或时段自源性有机碳的贡献亦十分显著。同蓄水前相比,三峡水库碳排放量呈现为净增加,淹没效应约占水库C净增量的20%,库区内点面源污染负荷并未对CO2排放的净增量产生显著贡献,阻隔效应和生态系统重建效应对三峡水库碳排放的净增量产生显著贡献。近10年来,监测方法比对、监测点位优化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三峡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监测体系。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也为三峡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监测分析提供了有利支撑和保障,但复杂水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水库干支流水环境状况及水华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三峡水库水环境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三峡水库干支流水动力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并展望了三峡水库水动力相关研究的新视角、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后干支流水流分化特征明显,干流水体从上游的河流型水体逐渐转变为坝前的过渡型水体,而支流库湾则更偏向于湖泊型水体特征;(2)干支流密度差(温度差)驱动的分层异重流,水库日调节调度驱动的高频水流振荡,气象驱动的近表层水体混合是三峡水库支流库湾普遍存在的水动力现象,主导着支流库湾的水温分层和混合过程;(3)三峡水库特殊的水动力现象对支流库湾水温分层结构、营养盐输移补给、水华生消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等产生深远影响,应用生态调度调控支流库湾水动力过程来改善其水环境问题已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如何将上述新发现上升为具有三峡水库特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并形成大型深水水库生态环境研究技术体系,服务于大型梯级水库群联合多目标优化调度实践,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水库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对区域气候变化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然而,目前对水库溶存温室气体的空间异质性及垂向特征的认知仍然欠缺。为了揭示水库分层期和混合期溶存温室气体空间特征及排放通量,也为厘清水库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的关键过程提供重要支撑。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大型水库——汤河水库为对象,于2021年7—9月和10月(分别代表水库分层期和混合期)对水库不同位置(坝前、库中和库尾)开展溶存温室气体垂向分层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水库CH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0.018~0.174 mmol/(m2·d),是大气CH4的源,空间分布为库尾>库中>坝前;CO2通量为-4.91~58.77 mmol/(m2·d),除分层期东支库尾,其余点位均表现为大气CO2的源,空间分布为坝前>库中>库尾。时间上,分层期CH4排放通量(0.071±0.044 mmol/(m2·d))高于混合期((0.027±0.008) mm...  相似文献   

5.
湖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微生物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氮素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对湖泊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控制和治理.本文综述了湖泊生态系统(特别是富营养化湖泊)中氮素的输入、输出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规律,着重分析和比较了藻型湖泊和草型湖泊的不同食物链中的氮素营养循环过程,重点讨论了微生物参与的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生物固氮和厌氧氨氧化等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氮循环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小结.最后指出当前国内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湖泊氮循环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南丘陵山区水质良好水库现状与天目湖保护实践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东南丘陵山区是我国水库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水库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优先保护.然而,水库水环境保护正面临丘陵山区开发强度持续增加,开发方式和空间布局不合理,氮、磷污染及富营养化趋势严峻,缺乏完善监测和管理体系等众多问题.本文以2000年以来天目湖水库保护实践过程为例,从库体水环境治理、流域污染物削减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天目湖沙河水库保护的措施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良好湖库优先保护的建议:建立具有部门协调能力的水库管理机构,实行基于湖库水生态目标的水质目标管理,治理丘陵山区茶果园的面源污染,注重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恢复,禁止上游水源涵养区和临湖地带的开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和限制的开发类型与规模,加强湖库及流域的监测和预警,开展必要的水库水体治理工程,并针对性地制定湖库管理条例.天目湖十几年的保护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流域开发与水库水质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天目湖水质由快速恶化转为稳步好转,为东南丘陵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库的环境保护探索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消落带是河流、湖泊和水库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水陆生态系统间物质能量转换最活跃、最重要的区域,消落带的淹水-落干的频率和时间对消落带有机质和营养盐的形态转化与水界面的交换过程有重要影响.在密云水库的平水期(3月),对内湖消落带有机质、氮、磷含量分布进行调查,研究不同高程、土地利用和土壤深度的情况下,有机质和各营养盐含量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关系,计算有机质和各营养盐在各高程下的储量,为消落带氮磷入库风险负荷量的评估,维护密云水库的水质安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密云水库内湖消落带有机质、总磷、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无机磷含量分别为23.15±13.65 mg/g、0.17±0.09 mg/g、1.44±0.81 mg/g、10.86±3.54μg/g、8.07±2.73μg/g、0.41±0.71μg/g、9.09±4.18μg/g;土地利用情况对总氮、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大,而对有机质和总磷含量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在垂直分布上,有机质、总磷和总氮含量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利用相关分析得出有机质和土壤水分是影响氮、磷转化的重要因素;133~146 m高程范围内有机质、总磷和总氮的储量分别为5324.07、59.56和414.02 t.密云水库内湖消落带是有机质和营养盐的重要贮存库.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庆华  孙志禹 《湖泊科学》2012,24(2):169-177
伴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全面竣工,三峡水库于2010年正式进入年水位落差达30 m的正常运行阶段.水库湖沼学可为环境友好型大坝建设和水库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三峡成库8 a以来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峡水库水环境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水环境动态的时空异质性、水库纵向分区与群落组成、垂向分布及藻类水华的成因和动态,并对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预警与生态-水文调控机制展开了论述.最后,本文尝试给出以下两方面的展望:1)大型水库湖沼学观测研究应有长期的策略;2)近期研究应重点关注水华暴发水动力学机制的量化和水华预警模型及生态水力调度平台的耦合.  相似文献   

9.
《湖泊科学》2023,35(2)
三峡水库专辑 编者按(381) 许全喜,刘德富,夏军强,毕永红,李哲 综述 近20年来三峡水库水动力特性及其水环境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383) 龙良红,黄宇擘,徐慧,纪道斌,赵星星,崔玉洁,杨正健,刘德富 三峡消落带土壤植物微生物作用下的氮循环关键过程研究进展(398) 李姗泽,王雨春,张家晖,赵建伟,温洁,包宇飞,陈铭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特征(411) 林莉,董磊,潘雄,杨文俊 三峡水库CO2、CH4通量监测分析研究(423) 李哲,杨柳,吴兴华,陈永柏,鲁伦慧,王殿常 研究论文 ——生物地球化学与水环境保护 三峡水库出水断面磷通量及形态研究(19982019年)(435) 娄保锋,欧阳雪姣,杨霞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气界面CO2、CH4扩散通量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三峡水库为例(449) 欧阳常悦,秦宇,刘臻,梁越 三峡库区沉积物还原性无机硫形态的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对内源磷释放的影响(460) 王耀,茅昌平,贾志敏,王帅,饶文波 氮和磷是影响三峡库区香溪河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473) 朱智杰,陈默,薛思敏,周仕伟,焦一滢,田小方 藻型湖区氧化亚氮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83) 廖远珊,肖启涛,刘臻婧,胡正华,张弥,肖薇,段洪涛 ——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控 三峡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生态评价(493) 苏新然,于潘,尤庆敏,庞婉婷,王全喜 基于非线性时序分析的三峡支流浮游植物因果响应(507) 何孟奇,闪锟,王兰,杨柳,李哲,尚明生 分层异重流背景下降雨对三峡水库香溪河水华消退的影响(519) 陈聿奇,崔玉洁,黄浩昇,张必昊,成再强,纪道斌,龙良红,唐静 澜沧江梯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530) 张琦,陈宇琛,林育青,陈求稳,张建云,丁珏,马宏海 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540) 孙兴,蒋小明,宋高飞,郑鹏,张昆,高海鹏,窦筱艳,艾雪 ——淡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群落演变趋势及优势植物适应策略(553) 张志永,向林,万成炎,史方,张道熙,郑志伟,朱稳,许盼,袁玉洁,朱利明 三峡库区与西南库区消落带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比较(564) 江维薇,杨楠,肖衡林 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湿地植被生产力演变(577) 戴雪,杨桂山,万荣荣,李彦彦 三峡库区涪陵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及其对水文和水温特征的响应(586) 杨志,龚云,胡挺,朱其广,金瑶,曹俊,唐会元,徐薇,陈小娟 近40年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599) 温舒珂,彭凯,龚志军,秦伯强,蔡永久 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驱动因素(610) 濮梦圆,徐锦前,胡恺源,彭凯,龚志军,蔡永久,项贤领 金沙江支流黑水河松新电站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过坝后上溯行为(622) 焦易林,石小涛,许家炜,李冬晴,白天翔,陶宇,王永猛,孙干,朱冬舟,柯森繁 ——泥沙冲淤与河床演变 近20年来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及其对库区的影响(632) 袁晶,许全喜,董炳江,王涛,杨成刚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调整沿程变化特点(642) 周美蓉,夏军强,邓珊珊,毛禹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特征及其影响(650) 许全喜,董炳江,袁晶,朱玲玲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三峡水库高洪水期入库水沙特性(662) 高宇,任实,王海,吕超楠,赵汗青 三峡水库蓄水后上荆江不同河床组成江心洲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673) 毛禹,夏军强,周美蓉,邓珊珊 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分汇段航道水深资源及碍航驱动机制(684) 杨云平,周良平,张华庆,冯小香,朱玲玲,刘万利,李明,王建军 ——流域水文与水资源安全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的径流过程变化(696) 周建银,高菲,元媛,黄仁勇,闫霞 模拟分析揭示三峡水库成库以来的气候效应:局地和近地层,而不是区域(709) 艾泽,常蕊,肖潺,陈鲜艳,张强,李威,李帅,龚文婷 基于误差分布估计的三峡水库入库洪水概率预报方法(722) 张俊,冯宝飞,牛文静,王乐,徐雨妮,田逸飞,严方家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气界面热交换过程及水体稳定性(730) 杨忠勇,张亚超,汤正阳,纪道斌,崔玉洁,李昌文,吴家阳 逐时降雨概率密度的适用函数与理论密度函数(743) 沈铁元,向怡衡,廖移山,祁海霞,王俊超,余德康  相似文献   

10.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其生境具有重要关系.三峡水库消落带独特的水文状况和不同地区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其不同区域不同水位高程的植被群落结构差异.为研究三峡水库消落带典型区域植被群落结构特征,调查分析了位于三峡水库腹地的消落带上、中、下部3个不同间距高程(145~155、155~170、170~175 m)的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发现49种草本植物,上、中、下部分3个高程物种数分别为4、18、45种,随高程的增加物种数呈较为显著的增加;3个高程草本植物平均盖度、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范围分别为(2.58%±1.29%)74.83%±2.57%、(43.58±85.93)466.08±48.04株/m2和(4.89±0.56)77.02±9.31cm.综合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腹地小范围流域消落带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和结构趋于简单化,由于受水淹胁迫影响及不同高程微生境的差异,不同高程消落带植物多样性有所差异,呈现出的群落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充分考虑不同水位高程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差异性特征,分类(区)配置物种搭配、优化种间关系可促进消落带草本植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三峡澎溪河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模型估算及其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斌  李哲  姚骁  郭劲松  陈永柏  李翀 《湖泊科学》2017,29(3):705-712
模型估算法是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的主要方法,所得成果也不胜枚举.然而监测过程中诸多环境因素会对最终结果产生不确定的影响.结合三峡库区澎溪河背景条件,利用模型估算法进行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以CO_2为例)估算,并且采用修正Morris筛选法尝试分析模型估算法中各个参数对温室气体扩散通量(以CO_2为例)的局部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模型估算法计算三峡澎溪河流域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风速、水温以及pH值会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且风速越强、水温越高、pH值越小,CO_2扩散通量就越大;pH值是高灵敏参数,风速和水温是灵敏参数.在三峡库区澎溪河监测过程中更应注意pH值的精确性,每次采样前需校正仪器.  相似文献   

12.
林莉  董磊  潘雄  杨文俊 《湖泊科学》2023,35(2):411-422
三峡水库举世瞩目,是长江保护与治理的关键性枢纽工程,水库自2003年蓄水运行后库区水沙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对库区水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系统综述了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的水流动力特性和泥沙淤积特性,总结了蓄水后水库的新水沙运动情况;从水库蓄水运行后水质参数特征,营养物质、重金属和典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的赋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三峡水库库区新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水环境响应特征;基于水库蓄水前后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等重点生物群落的现存量和群落特征变化规律,探索了三峡水库新水沙变化条件下库区的水生态响应特征;最后对未来三峡水库运行下的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出展望,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新的认识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甲烷(CH4)对全球温室效应有着较大的贡献。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其CH4排放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但三峡水库反季节的运行方式,使支流库湾CH4的产生和传输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其CH4排放效应尚不十分明确。本文综述了三峡水库支流CH4排放的研究进展,典型支流的CH4排放通量普遍高于干流,位于三峡水库库尾的部分支流CH4排放通量高于三峡水库库首及库中支流。大多数典型支流的CH4通量在夏季均达到全年峰值,而在冬季高水位运行期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本文主要从水环境条件、水动力条件、人类活动及气象条件4个方面阐述了三峡水库支流CH4排放的影响因素。1)水环境条件:支流水华后藻类衰亡分解过程会驱动CH4释放,且藻类的演替过程会加剧CH4的产生;温度可以直接影响CH4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也能通过促进藻的生长间接影响CH4排放;支流相对较低的甲烷氧化菌丰度是其CH4通量较高的原因之一。2)水动力条件:蓄水期CH4主要以扩散的方式进行释放,支流较低的流速促进了悬浮物的沉积,上游沉积物中的CH4含量高于下游;泄水期CH4主要以冒泡的方式进行释放,下游沉积物中TOC急剧增加,但干流的入侵会削弱支流的温度分层,破坏藻类生长环境,间接影响CH4通量。3)人类活动:农业耕作使支流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增加,甲烷氧化菌的丰富度降低,细菌群落的营养相关代谢增强;建设用地扩大、支流筑坝增加抑制了有机物的传输,增加了水体中的产CH4底物,促进了CH4的产生。4)气象条件:降雨会携带更多营养物质进入支流,同时会增加水体浊度、破坏水体的温度分层,从而对CH4的产生和传输过程造成影响。最后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三峡水库CH4排放的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郭劲松  黄轩民  张彬  方芳  付川 《湖泊科学》2012,24(2):213-219
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间(2010年4月),对库区巫山-重庆主城区段消落带土壤有机质(OM)和全氮(TN)含量分布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消落带土壤OM和TN含量均较低,分别为10.70±4.03和0.84±0.39 mg/g,且服从正态分布.消落带土壤碳氮比(C/N)较低,推测消落带土壤无机氮在淹水期间存在向上覆水体释放的可能性.在与其它关于土壤OM和TN含量研究的比较中,研究区域内土壤OM和TN含量处于偏低的水平;而在与对照带样品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消落带样品的OM和TN含量变异系数均偏低,因此消落带干湿交替可减小不同区域消落带之间土壤OM和TN含量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消落带土壤pH、ORP、TN与OM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研究范围内消落带土壤氮形态可能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有机质中,而C/N与TN呈负相关,与OM相关性不显著,表明C/N的大小主要取决于TN含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tlab的三峡水库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Matlab为平台,编制了相应的程序代码,实现了SAC二进制数据读取、地震观测报告数据检验、频谱分析、地震数据的互相关计算和各种地震数据成图等项功能,并将它们运用于长江三峡水库地震加密台网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地震都属于水库诱发地震,在仙女山断裂过江段、九湾溪断裂附近的地震属于断层因蓄水诱发的错动事件;巴东库区神龙溪两岸地震明显呈现出3条线性分布,这是由于水库蓄水后库水从神龙溪两岸等地下暗河渗入而诱发的地震;在长江三峡库区泄滩乡以西的两岸则存在着一些与蓄水相关的塌陷地震.  相似文献   

16.
对三峡水库一级支流神农溪2008年夏季蓝藻水华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神农溪蓝藻水华优势种是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暴发水域面积约0.2 km2,持续时间约50 d.本次水华暴发与水体总磷浓度呈正相关,温度、降雨、光照和营养盐等对水华暴发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尽管神龙溪水域总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但局部水域由于水流缓慢、水体滞留时间长、营养稀释扩散速率小,在夏季出现富营养化状态,这是蓝藻水华暴发的根本原因.建议开展包括流域综合治理在内的环境整治,确保神农溪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郭劲松  陈海燕  李哲  肖艳  方芳 《湖泊科学》2018,30(5):1177-1186
自三峡工程论证以来,其建设和运行可能引发的问题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一期蓄水.检索发现,2002年之前有关三峡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移民和工程建设风险等方面,与水环境相关的论文数量不足5%,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重点对2002-2017年期间,在SCI-E/SSCI上刊发的520篇研究型英文论文和在中国核心期刊上刊发的777篇中文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关于三峡水库水环境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中国在三峡水库水环境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和《环境科学》分别是刊发英文论文和中文论文最多的期刊;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和三峡大学是三峡水库水环境研究最活跃的机构;"消落带"、"水华"、"浮游植物"、"营养盐"和"水温分层"等方面是三峡水库水环境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分析关键词还发现,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的兴趣点和重点不同.一方面,这有利于更全面的研究和多学科之间的碰撞交流;另一方面,即使是表达同一事实,由于学科差异而采用了不同的学术术语和关键词,又妨碍了学科之间的顺畅交流.因此,从科学凝炼不同类型水域共性问题和整合及运用多尺度、多维度的研究手段两个方面着手,不仅可以深度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学术思想,还能深化三峡水环境的研究并提升我国在水库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峡水库是中国最大的水库,其潜在的CH4释放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此地区现存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气界面通量观测,对库底沉积物同底层水体CH4浓度变化之间关系的认知仍然欠缺.为探究三峡水库泥沙主要沉降淤积的中段区域库底水体CH4浓度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7年8月2018年11月在涪陵南沱镇、忠县石宝寨、万州小周镇采集库底上覆水体和底泥样本,并结合三峡水库调度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中段库底上覆水CH4浓度范围为0.02~0.91μmol/L,二氧化碳(CO 2)浓度范围为0.006~0.105 mmol/L,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范围为7~90 g/kg,总氮含量范围为0.27~45.6 g/kg.另外,三峡水库低水位运行时期(59月),上游及陆源输入大量异源性有机碳是该时期三峡库中段底部CH4积累的充分条件.在水库高水位运行时期(10月次年4月),水位与径流变化对三峡水库中段底部CH4的影响并不明显,库底自源性有机质相对比重有所增加,温度是该时期影响水库底层水体CH4浓度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