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引言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机联接的优点,1975年全球开始在地震观测系统中采用数字记录方式,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我国于1987年开始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通过“八五”、“九五”期间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尤其是正在建设中的“十五”项目,经过中国地震局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广大地震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模拟地震观测在为人类做出约100年的贡献后,作为地震观测的一种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十五”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7年底完成“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该数据备份中心可以准实时地接收并存储全国1000多个固定地震台站的信号,具备海量数据校验、数据格式转换、以用户定制方式截取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和数据网络下载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内10多个科研单位开展的70多项研究提供了近70TB海量波形数据的服务,特别在快速开展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相关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汶川特大地震数据服务快速响应、大地震快速响应波形数据自动截取系统建设,以及对地震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数据支持情况.  相似文献   

4.
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地质过程与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子项目《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于 2 0 0 3年 1月 2 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启动。《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项目由国际著名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负责。项目主要内容如下。1 中国数字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建设   1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硬件平台。2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软件系统。3)通过实施“中美合作延庆 -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的地震活动性的对比计划” ,与现有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互为补充 ,…  相似文献   

5.
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至今已20多年了,通过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建成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在我国已运行了16个年头,它为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我国数字地震学的研究和地震预报工作开展。 第2代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不仅具有远程数据快速传输的能力,而且具有动态范围更大,记录频带更宽的特点。从STS-1地震计中滤波出来的UH信号,能观测地球的自由振荡信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和地震信息化工程不断建设,地震台站数量激增,观测数据量呈指数型增长。为实现海量地震台站实时观测数据汇聚到国家中心,缩减数据汇集流程,本文开展了基于分布式技术(Hadoop技术框架)地震实时波形观测数据汇聚系统的研究,实现地震观测数据的云端采集,并以网络中断重连机制和实时流数据双链路接入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实现地震观测数据汇集的统一调度和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7.
叶建钢 《地震学刊》2001,21(2):63-66
“九五”期间,我国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在模拟地震观测向数字地震观测的转变中,从仪器的管理维护到地震的观测分析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我台用数字地震仪观测一年多来,积累了一定经验,摸索了一些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于此,以便于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通过"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全面完成了从模拟记录向数字记录的转变,建成了地震前兆观测台300余个,共观测30000多个分量数据,分量采样频率一般为秒、分采样。这种大面积、多分量、高采样率的地震数据采集,使得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所观测到的每日前兆数据以GB、甚至更高的规模产出,带来数据量的指数膨胀。地震数据的膨胀对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既是机遇,又是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通过对山西模拟地城观测系统现状的回顾及分析,指出了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优越性,说明模拟系统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这的是数字系统,结合“九五”期间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展望了山西地震观测系统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地震前兆串口通讯设备的网络接入方案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震前兆台网在不同时期项目建设时的技术限制,对前兆台网技术系统进行整合,在全国开展“九五”及模拟观测系统整体并人“十五”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台站网络改造和“九五”仪器接人改造两部分。对于具有仪器改造任务而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台站进行网络通讯改造;通过增加地震前兆通信协议转换器和升级数据采集器两种方式进行“九五”仪器的接人改造改造后的仪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观测数据的汇集,从而实现前兆台网统一的运行监控、采集数据、存储、交换、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11.
Geotech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为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持续发展,“九五”期间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实施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项目,其中有对区域模拟遥测地震台网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建设。这些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系统大都采用由国内生产的JCV系列或FSS3型短周期地震计(频带1s~20Hz)和部分FBS3型宽带地震计(频带20s~20Hz)以及16位EDAS3型数据采集器,台网中心采用的是国内EDSPMCRTS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3)。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海省“九五”新、改建数字地震台地震数据传输方式的研究,用X.25组建数字地震台网广域网,可方便地实现数字地震数据的准实时传输,其组建简单,台站终端设备接入方便,运行成本低;同时,数字地震台网广域网也可用DDN、RF组建,使“九五”已建台站和“十五”待建台站数据传输良好地衔接。  相似文献   

13.
大连地震台数字与模拟记录测定震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大连地震台在“九五”计划后期安装了宽频带数字化地震观测仪器。2000年10月,经专家组验收合格并投入正常运转。现已取得近1年的观测资料与7个月的正式数字仪器地震观测报告。  相似文献   

14.
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型观测平台——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网),是一种基于海底光电复合缆的光电传输技术,将传统的陆地地震观测台站向海区延伸、弥补海区地震观测台站的不足,实现实时、长期连续观测地球内部过程的新技术,目前已成为海洋科学的创新性研究平台,相关的技术方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2018年,我国研发建设的"福建近海海底地震观测台",在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网)关键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具备进入地震行业网的能力.经过超过三个月的试运行检验,证实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详细介绍了福建浯屿岛海底地震台(网)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建设流程、关键技术环节相关规范和检测结果.地震采集数据结果表明,浯屿岛海底地震观测台实现了数据实时流服务,并可接入中国地震局JOPENS系统,数据实时传输正常,并自动存储实时波形数据;试运行期间以实际99%以上的高运行率,达到了国家测震台网管理规定的优秀标准.研发结果可为我国今后的海底地震观测台(网)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指标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流动地震数据采集器 ,除必须具备固定地震观测台站地震记录仪器相同的技术性能 ,如大动态范围、高分辨率外 ,还须具有野外流动观测的特殊性 :1高可靠性 .仪器必须能够在无人值守运行中长期稳定可靠工作 ;2强野外环境适应能力 .野外流动观测可能经常遭遇恶劣的工作环境 ,如潮湿、灰尘、环境温度等 ,仪器必须能够在各种野外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3良好抗振性能 .仪器必须能够抵抗流动观测中的长途颠簸运输 ;4巨大数据存储能力 .地震观测数据量巨大 ,但野外流动观测数据收集困难 ,如何可靠存储和收集巨大的地震观测数据一直是困扰流动观测技术领…  相似文献   

16.
“九五”期间实施的《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网技术改造项目》使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由模拟到数字实现了质的飞跃,本文对项目的技术思路,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及建设特色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地震观测数据平台体系架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实施,我国建设了现代化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日产出数据约40GB.如何对地震观测数据进行规划,实现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建设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为地震观测业务系统的持续发展和新业务拓展提供支撑,发挥地震观测数据的效益,使之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地震观测数据系统建设的关键.本文基于我国地震观测系统现状,结合地震观测台网的组织结构和数据分布、产出特点,阐述了地震观测数据汇聚、存储、交换和服务模式,探讨了我国地震观测数据平台的架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分布式地震观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云南地震观测数据库建设和云南地震业务系统运行管理模式,在对云南地震观测数据的产生、流程和运用需求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按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技术特点和规范,详细设计了分布式地震观测数据库的节点分布构架、数据分布策略、数据分布存储、节点间数据库复制计划,并以省中心节点和红河州节点为例,实现了云南分布式地震观测数据库系统,对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环境下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为实现“十五”项目“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提出的数据共享目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新安江地震台根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总体设计和“浙江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的要求,对原有的观测楼、观测山洞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1]。原观测楼拆除,新建440m2观测楼,并在原有设备基础上新增甚宽带地震计KS-2000和强震计PS-23。改造设计严格按照《地震及前兆数字化地震观测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DDN作为一种传输实时数据的通信途径,已被广东数字遥测地震观测台网用来传输地震数据3年多了,本文介绍了DDN业务及其特点,总结了广东省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网在使用DDN方面的经验,包括安装、故障排除。另外还介绍了一些新的数字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