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资料估算青藏高原降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间隔为3h的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上云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1981 ̄1983年6、7、8月的红外云图资料与相应地区的降水资料,建立利用卫星云圈资料估算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模式。检验表明该方法对称补青藏高原上地面站稀少,降水资料不足的缺陷很有帮助,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状况、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次大到暴雨的GMS卫星云图分析》的来稿中写道:包头市气象局郝玉花,王玉霞本工作探讨的是1995年在GMS云图上影响包头地区大到暴雨的一次典型个例。从本次过程中GMS云图上的云系变化可以看出,在青藏高原上空(33—46。N,89一99”E)如有大范围...  相似文献   

3.
童乐天 《气象》1983,9(7):34-34
早在1972年,原中央气象局即编辑出版了由我国云天观测和研究人员自己拍摄的第一本《中国云图》(内部发行)。1975年经个别修改后,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并公开发行。这本云图已成为我国广大气象台站观溅云天、判别云状的主要依据之一。 十年来,云天观测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摄影技术设备也有了相应的改善。应广大气象台站观测人员的要求,新版(即第三版)《中国云图》依据1979年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1981年的云码规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灾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以及溃变理论的预报工具V-3θ图,对2005年6月30日至7月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省区域性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应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外围西南风气流控制青藏高原东北侧,当东北低涡、西风带的冷空气与西南风交汇时,触发强对流;850~200hPa有深厚的水汽层;700 hPa稳定的低涡切变为暴雨提供了强烈持续的辐合上升运动;卫星云图表明持续性暴雨由多个相继生消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造成的.基于溃变理论的预报方法在西北区域性持续暴雨的起报、结束及落区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期间获得的地面辐射资料和从TIROS-N卫星云图照片得到的云量和地面冰雪覆盖资料,采用2°×2°的经纬网格,计算并绘制了青藏高原1979年5—8月的月、旬辐射平衡分布图.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高中心往往出现在35°N以南83°—93°E的地区内.  相似文献   

6.
卫星云图综合分析业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介绍了利用GMS-5云图资源研制的《卫星云图综合分析业务系统》,系统在静止卫星资料定量应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对2011年8月14-15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对流有效位能、云图演变特征等方面,对此次区域性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系统的合理配置,副高西北侧β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区出现在低对流有效位能区。  相似文献   

8.
卫星云图上有很多特殊的云型都与飞机颠簸相联系,有的甚至会出现严重颠簸,对它们的识别,对保障飞行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06年的风云二号卫星云图资料,统计和分析了我国高原地区产生飞机颠簸的大尺度云系的出现和分布规律。分析表明:在我国高原地区,产生飞机颠簸的大尺度云系主要有高空急流云系、未闭合的细胞状云系、山地波中的波状云系和积云线。这些大尺度的云系主要出现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在这些云出现的地区飞行,都会出现中度到强烈的飞机颠簸。   相似文献   

9.
《气象科技》1975,(7):21-21
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四川省气象局科研所)1974年12月编印的《青藏高原气象》译文选,已分上、下两册编印分发。主要内容介绍国外有关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天气、气候与模拟试验等方面的近期论述。共选外文资料13篇,内有《西藏高原在季风中的作用》、《亚洲季风区内大气环流特  相似文献   

10.
李海红  戴升 《气象》2000,26(10):53-55
对1980 ̄1999年造成青藏高原东部17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及1999年9月9 ̄10日出现的大到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形成暴雨云带的影响系统模型和物理量场变化规律,对预报高原暴雨天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测站观测资料、欧洲中心FGGE-Ⅲb资料、GMS1地球同步卫星云图资料、河流水文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的资料,详细分析了1979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高原西部地区的水汽状况、水汽输入的通道,讨论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高湿状况的维持机制. 通过研究,发现在1979年盛夏青藏高原西部也是一个高水汽区域,有利于大量的湿对流系统活动,但西部比东南部的水汽含量要略低些;潜热加热是夏季高原西部重要的热源之一;除了过去已知的在高原东南和仲巴、定日一带的两条水汽通道外,水汽还可从高原西侧边界进入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5年9月3-7日塔里木盆地特大暴雨的发生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用卫星红外云图的云顶黑体温度揭示出青藏高原对流单体北上与低涡云系结合造成和田地区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强对流引发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FY-2E、FY-2D气象卫星云图和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5月20-21日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进行分析,归纳此次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形势及一些物理量分布特点,结合环流演变和影响系统特征分析,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可能原因,为今后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暴雨的监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气象》1985,(1)
图1 1983年8月i3日12 Z红外云图8305台风云系图3 1983年8月14日13 Z红外云图8305台风云系图4 1983~9月24日A N红外云图8310台风 图6 1983~9月25日12 Z红外云图8310台风云系云系《同心双眼台风眼区演变的云图分析》附图  相似文献   

15.
李海红 《青海气象》2000,(1):33-36,61
本文重点对1981-1999年造成青藏高原东部15次大-暴雨大气过程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及1999年9月9-10日大-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量场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了形成暴雨的云量影响系统模型和物理量场的变化规律,这项研究对预报员预报高原暴雨天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海红  戴升  史津梅  裴少阳 《气象》2000,26(10):53-55
对 1 98 0~ 1 999年造成青藏高原东部 1 7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及 1 999年 9月 9~ 1 0日出现的大到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形成暴雨云带的影响系统模型和物理量场变化规律 ,对预报高原暴雨天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面向空间数据挖掘的MCSs移动和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8年6~8月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及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值(HLAFS),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的相关分析技术对青藏高原MCSs的移动和传播与其周围环境场中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东移出高原(105(E)与其东侧在400、500hPa上的高度(H)、涡度(VOR)、散度(DIV)、水汽通量散度(IFVQ)、垂直速度(W)、指数(K)等6个物理量的特征值,以及其自身形状密切相关.这对MCSs的移动和传播这一迄今的难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预报高原MCSs东移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夏浣清  陶遐龄  林长城 《气象》1984,10(4):29-31
在1983年《气象》第一期上刊登的《用增强显示红外云图测梅雨锋强降水的探讨》一文中,我们提出了由统计回归分析得出的定量估计梅雨锋强降水的模式P_n=-1.03 0.42n~2 0.02nS_n,其中n为增强红外云图上云区的增强灰阶数,S_n为n灰阶在云图上经过换算后的面积(毫米~2),P_n为n灰阶覆盖区的每小时降水量(毫米/小时)。该模式是在低分辨GMS云图上的原11、12、13、14、15—16灰阶被分别增强调整为1—5灰阶时统计得出的。对其它增强情况,应用此模式时需作适当修正。研究区间为28—34°N、111—123°E,云型为中尺度或中间尺度云团。本文对该模式加了经验修正;为着眼于强降  相似文献   

19.
由于青藏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气象学报》于2018年第6期推出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专刊,共刊载16篇文章。赵平等介绍了TIPEX-Ⅲ的总体目标、外场观测布局、研究内容、特色以及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王本富  童乐天 《气象》1982,8(1):39-41
美国先后发射的诺阿-6、诺阿-7号气象卫星,与泰罗斯-N属于同一系列。因此,它的低分辨率云图定位网格的制作方法也与泰罗斯-N基本相同。 本刊1979年第2期刊登了柳振华同志《泰罗斯-N气象卫星APT低分辨率云图定位网格的制作》一文,并在当年第8期第41页上又对该文的某些数据和公式作了更正。 此后,本刊又陆续收到多篇关于诺阿-6低分辨卫星云图定位问题的改进文章,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