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空急流在北京“7.21”暴雨中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美兰  刘海文  朱玉祥  程龙 《气象学报》2013,71(6):1012-1019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重点研究了高空急流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7.21”)暴雨中降水突然增强时刻14时(北京时)和降水最强时刻19时的动力作用。结果表明,“7.21”暴雨的发生和西来的高空急流东移至北京上空有关,高空急流及其散度场和与高空急流相伴随的次级环流对“7.21”暴雨的发生起重要的动力作用。7月21日14时,高空急流轴的经向度开始增大,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散度场南北范围明显扩大,北京上空为深厚的对流运动,受来自低层的东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的影响,北京地区降水量突然增大;20时,对流层高空急流轴的经向度进一步增大,此时由于北上西北低涡导致的低层辐合,使得北京上空对流层高层出现强辐散区,北京上空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加之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使得北京地区降水量在19时达到最大值。“7.21”暴雨中降水突然增强时刻和降水最大时刻,上升支均出现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但是,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均发生在北京的东南部,这是影响“7.21”暴雨次级环流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登陆热带气旋降水增幅的合成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对登陆后降水增幅类和非增幅类热带气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做了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结果表明:增幅类热带气旋处于强经向型环流之中,中高纬度为阻塞形势,高层有急流入口区南侧的强辐散,并与西风槽相互叠加;低层有急流和水汽通道的长时间联结;热带气旋东侧还有次级环流相伴.非增幅类热带气旋环流背景相对平直,高空辐散弱,无西风槽叠加;低空急流减弱迅速,且水汽通道较早出现断裂;无次级环流出现.增幅类热带气旋高层存在显著非地转运动,高层南风急流入口区的强次地转运动和降水增幅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ECMWF的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揭示2015年12月9日广东暴雨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来自东欧高纬度的干冷空气南下对暴雨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干冷空气流经青藏高原时发生绕流,南支气流绕过青藏高原并在孟加拉湾反气旋环流的挟卷作用下经南支槽抵达华南,形成了干冷空气的主要通道。暴雨发生前,暖湿气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暴雨发生期间,偏东气流转为偏南气流,使南海成为9日暴雨的主要水汽源地。冷暖空气的汇合使暴雨区上空等θse线陡峭,沿等θse面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但上升运动区不存在深厚的位势不稳定。冷空气的南下激发了暴雨区700 h Pa的锋生,其中水平变形项和水平辐合项对锋生有正贡献。锋生激发了正的次级环流,环流中心也位于700 h Pa,这有利于气流的抬升,故锋生及次级环流是暴雨区上升运动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次冬季暴雨过程中的锋生和条件对称不稳定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芳华  陈涛  杨舒楠  孙军 《气象》2014,40(9):1048-1057
基于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中尺度数值模拟,对2012年1月14—15日我国江南和华南冬季暴雨过程中的锋生与条件对称不稳定(conditional symmetric instablility,CSI)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支锋区上短波槽东移配合低层冷空气活动,在江南南部到华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锋生过程,构成了有利于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来自孟加拉湾异常充沛的水汽输送形成了冷季暴雨所必须的水汽条件,异常强盛的高空急流人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区也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在降水过程中锋面附近有多条中尺度雨带活动,锋生函数分析表明,14日夜间广西境内锋生明显增强,在潜热释放的影响下CSI开始发展,相应的锋生次级环流也有所发展,锋前暖区中的上升运动随之增强,导致广西北部形成较强的中尺度降雨带。分析表明,锋生次级环流和CSI实质是锋面次级环流方程(Sawyer-Elissen方程)在不同稳定性条件下的解,锋生强迫环流的性质可由湿位涡作为等价判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低层锋生型暴雨特征合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湖北省县级以上84个气象观测站点24 h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8—2011年5—8月低层锋生类型10场暴雨的雨量特征,对天气系统和各种物理量特征进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低层锋生型暴雨主要是由于低层锋生强迫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同时形成跨锋面的次级正环流,其上升支与高层次级反环流的上升支在暴雨区上空叠加,形成深厚的上升运动区,触发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在中层槽前正涡度平流、低层西南急流风速辐合以及锋面倾斜导致倾斜涡度发展等共同作用下,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中尺度低涡中心区域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动力水汽辐合最强烈,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及与之相关的环流和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年际差异较明显,当降水异常偏多(少)时,蒙古高压及中国广大南方地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偏低(高),而亚洲附近的洋面上则异常偏高(低);500 hPa上,巴尔喀什湖附近的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均偏弱(强);高层东亚西风急流异常偏弱(强),中东地区急流异常偏强(弱);中国东部20~30°N出现显著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低纬度地区出现异常下沉(上升)运动。影响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主要有两支:来自西风带绕高原的南支气流,经过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向华南的输送水汽;来自低纬西太平洋,经南海向中国西南的水汽输送。此外,东亚冬季风与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从变形场驱动锋生及通过锋生引起倾斜涡度发展的角度对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诊断结果发现:北京地区降水产生时,变形向量与等位温线走向一致或有较小夹角,北京地区有较强的变形场局地锋生过程。锋生函数分析发现,变形项对引发暴雨的低层锋生有重要贡献。锋生能够引发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的调整,伴随大气锋生过程的高空急流加强和转竖使得北京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中,其带动低层空气辐合,有助于暴雨的加强维持。分析还发现,“7.21”暴雨过程中,垂直涡度存在爆发性发展,尤其是锋面降水阶段,而大气斜压度的增长趋势与垂直涡度增长趋势十分一致。分析全型涡度方程中与变形场有关的斜压度个别变化项发现,与变形场相关的垂直涡度驱动项异常正值区与垂直涡度爆发性增长区相对应,表明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对垂直涡度发展有重要贡献。基于变形场沿其压缩轴方向气流汇合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加入水汽作用的水汽通量变形场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水汽通量变形场的正值区与暴雨具有很强的相关,且水汽通量变形场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比湿平流,其对未来暴雨区位置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一部分为变形场项,其对水汽通量变形场分布起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红专  叶成志  陈静静  罗植荣 《气象》2019,45(9):1213-122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分析了2017年6月下旬至7月初湖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然后引入NOAA的轨迹模式HYSPLIT,分阶段定量分析了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以及区域水汽收支情况。结果表明:天气系统的有效配置和稳定维持是强降雨持续的主要原因,持续性暴雨与全球范围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相联系,低空急流的演变和进退与暴雨落区和强度的演变关系密切。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通道主要有三支,第一支由索马里越赤道急流经孟加拉湾和我国西南地区输入暴雨区,第二支由印度洋中东部越赤道气流经孟加拉湾南部和南海北部输入暴雨区,第三支由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自南海南部一路北上输入暴雨区,第三阶段还有一支水汽由赤道西太平洋穿越菲律宾进入南海后再北上输入暴雨区。过程第一、二阶段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其次是南海,第三阶段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包括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各占一半。受地形影响,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主要输送至暴雨区700 hPa,其他来自低纬洋面的通道水汽主要输送到850 hPa及以下各层。暴雨区水汽输入主要来自南边界和西边界,且主要由低层输入暴雨区,以水平水汽通量辐合的形式在暴雨区上空低层大量汇聚,经由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输送至对流层中高层积累和凝结,从而导致降水的产生,降水的强弱与边界水汽输入和区域水汽辐合的强弱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9.
2013年6月26—29日江西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况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连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典型的梅雨环流背景条件下,南亚高压,副高和西南季风的爆发,加之高空低槽和中低层持续性切变等系统共同配合造成了此次暴雨过程。此次过程水汽条件充沛,有2条明显的水汽输送通道:一条从孟加拉湾由西南季风分别通过云贵高原和中南半岛北部输送至副高西北侧;另一条从南海西北部由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向北输送。两股水汽在副高西北侧汇合加强并沿副高边缘向江南上空输送。西南季风是此次梅雨锋暴雨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另一方面触发了一次次的强降水天气。西南季风加强的时段与几次降水加强时段一一对应。低层锋生作用对梅雨锋有维持和加强作用。梅雨锋区的南侧存在垂直反环流圈。有次级环流上升支触发时,降水增大,造成暴雨增辐。  相似文献   

10.
云南倒春寒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红  周泓  杨红  姜莹 《气象》2013,39(6):738-748
利用常规观测和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总结1980-2011年云南15次低温雨雪强倒春寒天气过程,得出500 hPa形势高纬为两槽一脊和横槽型,700 hPa为典型北高南低特征.重点分析2011年3月14-19日和2005年3月2-6日不同类型下两次强过程,过程中均有昆明准静止锋增强和川滇切变线南下,新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自东北向西南侵入云南.前者地面强降温由中低层强冷平流引发,而后者是由低层强冷平流和高层强冷平流下传共同造成.强雨雪天气对应有深厚垂直上升运动或对流层中低层以下层存在强上升运动柱.孟加拉湾为水汽源地,强高、低空急流和其垂直耦合的次级环流输送了水汽和热量.强降雪期间,无南支槽时需要大而强的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有南支槽配合时中低层水汽通量有迅速增加过程.低层为冷层或近地面强冷平流利于降水物冷凝成雪.过程中均有强锋生作用推动锋面南下,锋面前进方向锋生函数零线对应低层850 hPaQ矢量辐合线,锋区梯度大,能量积聚多对应降雪范围大.低层等露点线有Ω型特征,露点锋抬升作用触发干湿交界面上干冷、暖湿气流交汇,露点锋和低空急流位置强度及Q矢量辐合区与云南强倒春寒降雪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地面降温幅度与850 hPa锋生函数正值强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最大日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统计拟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肖卉  姜爱军  沈瑱  彭海燕 《气象科学》2006,26(2):177-182
本文根据江苏省内60个观测站1961~200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省域日最大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度变化,建立了省内日最大降水的概率分布模式,从而推算分析出现大降水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模式能够较好的拟合大暴雨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广西6、7月份若干日内最大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西16站用6、7月逐日降水量资料估计了日降水量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并递推得1~20天内最大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主要结果是:分布能较准确地逼近前一日有雨和无雨两种条件下日降水量的样本频率分布;大多数站在1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在20~30毫米的概率最大,约0.2,2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在30~50毫米的概率最大;北海和钦州10、2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的概率明显大于其它站.  相似文献   

13.
欧亚环流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林海  何敏 《气象学报》2004,62(3):355-364
文中利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 ,分析了 5 0 0hPa环流与中国降水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 ,夏季高度场和降水场相互的空间分布与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紧密联系 ,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对夏季旱涝趋势有较好的表征能力。冬、春季高度场和夏季降水场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与夏季相类似的遥相关分布型。利用高度场与降水场奇异值分解的结果及前期环流异常信息 ,可以为夏季降水趋势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EAA相关链与中国汛期降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讨论了 EAA 相关链在南、北半球结构,分析了 EAA 相关链与中国汛期旱涝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它们与前期环流以及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就厄尔尼诺现象、反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区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从中得出:厄尔尼诺现象当年及反厄尔尼诺现象次年,全区月、季、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属偏少及正常的范围;厄尔尼诺现象次年及反厄尔尼诺现象当年,全区月、季、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属偏多及正常的范围;非上二类的年份,全区月、季、年平均降水量属正常范围的较多。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2002~2003年7~9月36个不同时刻1.5°、2.4°基本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回波面积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与同时刻地面雨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合并对流单体整个生命期间的液态含水量,比强对流单体液态含水量少269.76×106m3,比对流单体多198.68×106m3。强对流单体的降水效率最大,平均值为25.74%,比对流单体多15.74%,比合并对流单体多13.21%。  相似文献   

17.
登陆台风与我国降水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卓嘎  谢金南  马镜娴 《高原气象》2000,19(2):260-264
利用1951~1994年全国范围内160个站历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台风活动资料,分析了台风活动与我国降水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台风活动与青藏高原东侧年降水量之间的联系相对而言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范金松  陈开喜 《气象科学》1997,17(3):237-245
本文对近百年来(1905-1994年)南京实测降水量资料序列和降水的其他统计特征作了详尽的诊断分析,得到如下十分有益的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北京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7  
谢庄  曹鸿兴 《气象学报》1996,54(4):501-507
运用1940年以来北京各个月历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资料,研究其总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月份最低气温的线性增加率为4.08℃/100a;7月份最高气温以-0.245℃/100a的递减率线性降低。其结果导致日较差减小。另外揭示了对研究全球增暖有重要意义的事实:1940年代增暖主要在白天,1980年代增暖主要在夜间。  相似文献   

20.
GAME-TIBET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综合观测概况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对中日合作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试验项目中云和降水的多普勒雷达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和获取的资料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那曲地区水的日变化,不同 雨量计测量降水的对比分析,风速对测量降水影响,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个例分析及云的数值模拟的等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