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1979-1988年4-6月、9-10月逐时雨量资料、地面逐日云观测资料和济南、青岛的探空资料,分析了阴天与降雨日的关系,全省阴天时降雨日占阴天日的50.1-82.8%。文中还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降雨日的分布和可播云状的地理分布。认为黄淮气旋是所有天气系统中层、波状云降雨日最多和自然降雨量最大的天气系统,其次是黄河气旋、江淮气旋和西北冷锋。针对不同天气系统,文中设计了不同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航线,分析了不同月份的作业高度,并根据不同系统的可作业天气计算了作业机率。  相似文献   

2.
根据作业云块的雷达回波资料及作业云块和非作业云块雷达回波的对比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火箭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使用WR-1B型火箭进行防雹,只要作业时机、部位准确、及时,作业剂量适宜,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1998-08-17 用WR-1B型火箭在麟游县进行消雹作业试验, 效果明显, 火箭作业区未有降雹, 对此个例进行分析, 得出WR-1B型火箭防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区域趋势控制协变量回归分析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区域趋势控制和气象-物理协变量相关设计了三套非随机化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评估方案,个例作用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分析评估方案和气象-物理协变量多元回归分析评估方案,对河南省实例评估计算表明,利用物理协变量作为控制因子,可以提高作业区自然水量估计值的准确度,从而能提高随机化作业的效果评估效率。  相似文献   

5.
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参数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郧西县17个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点1979-2001年的统计报表资料,统计分析了人工增雨(消雹)作业时的云状、云量、云向,作业时间、耗弹量等参数。结果表明:积雨云最适合于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云量以2-4成(较为开阔的作业点云量为3-6成)为宜,在5-9月份特别是7-8月份(一天中以15-21时)进行作业效果最佳,一次高炮人工增雨、消雹的适宜耗弹量分别在30发以内和50发左右。  相似文献   

6.
郜邦勋 《贵州气象》1996,20(4):12-15
本文分析了铜仁市和石阡县境内1992-1994年三年的人工降雨降机回归试验研究资料,结果表明;人工降雨作业试验期间,A组和B组试验目标区作业单元实测雨量与该单元2估计雨量之差统计上均是显著的,作业试验有效,置信度达95%。  相似文献   

7.
王建波  张杰 《山东气象》2003,23(1):39-39
利用近30年的降水和常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泰安市春季各月(3-5月)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降水日数和云层状况的分布情况,指出,西北冷锋和黄淮气旋是泰安市春季适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为有利和作业机会最多的天气系统,3月以层状云为主要作业对象,4-5月则以白积状云为主要作业对象。  相似文献   

8.
周颖  尹炳武 《贵州气象》1999,23(1):25-29
贵州春末夏初的插花性干旱,对局地春耕生产影响极为严重。4-6月贵州山地局地对流云发展极为频繁,由于其发展时间短,空间尺度小,给贵州人工增雨试验工作增加了技术难度。该文利用雷达回波资料,探讨空资料等。对1998年5-6月在贵西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首次WR-1B型火箭火工增雨试验情况作了初步探讨,同时从降水催化原理上对火箭和高炮的作业效果作了对比分析。认为:(1)箭作业效果优于高炮的原因是火箭射和高炮的  相似文献   

9.
杨太奇  向本亨 《四川气象》1996,16(2):33-36,38
介绍了宜宾地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江安县境内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检验分析,阐述了搞了人工降雨的地区与没有搞人工降雨地区情况大不一样,搞好人工降雨的地区一般增雨量可达40-60%,没有搞人工降雨的地区只有一般降水或没有降水。  相似文献   

10.
黄淮气旋与山东飞机人工增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以琳  赵增亮 《气象》1994,20(12):42-45
依据1979-1988年4-6月、9-10月逐时降雨资料,分析了影响山东的黄淮气旋天气、气候特征、认为在山东人工增雨作业中黄淮气旋是最适宜的天气系统,中还分析了一次黄淮气旋的宏、微观特征,得到了云滴粒子、降水粒子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给出了云滴谱的拟合表达式。在这个黄淮气旋的北部,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为0.16g·m^-3。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北京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BJ-RUCv2.0)在北京地区降水日变化的预报偏差特征及其成因,利用2012—2015年夏季BJ-RUCv2.0系统第2重区域(3 km分辨率)预报结果和北京地区122个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以及观象台探空观测资料,分析模式对北京地区降水日变化预报偏差的区域性特征和传播特征,研究模式局地环流预报偏差特征及其对降水预报偏差的可能反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J-RUCv2.0系统多个更新循环的预报在北京平原地区均存在夜间降水漏报问题,降水预报偏差表现为模式预报降水在西部山区降水偏多,预报降水雨带难以在平原地区增强发展,造成了模式降水在傍晚山区偏多而夜间平原地区降水明显偏少。通过分析模式局地环流预报偏差及其响应机制发现,由于白天平原地区近地层偏暖偏干,山区底层偏冷中层偏湿,造成了山区-平原地区间的温度梯度强度偏强且强温差出现时间提前,西部山区午后降水偏多;由于平原地区地面气温预报持续偏高,入夜后偏北风难以到达平原地区,造成了山区-平原间的地形辐合线位置偏北,影响山区降水雨带向平原地区移动,同时平原地区近地层内水汽持续偏低,抑制降水雨带在东移过程中的发展,造成模式在平原地区夜间降水预报容易出现漏报。模式冷启动所用的GFS资料土壤湿度在北京平原地区明显小于实际观测,是模式预报偏暖偏干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1998-2012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合肥地区夏季(6、7、8月)不同类型降水的降水强度和频次的水平空间分布、降水垂直结构、日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等特征,揭示了城市化效应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降水特征在时空上的分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主城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强度低于周边区域,对流降水频次也低于周边区域,但层云降水频次则相反。可见城市化发展是改变降水的空间分布的因素之一,且对不同的降水类型空间分布影响不同。(2)主城区降水回波信号高度高于周边区域,而降水强度低于周边区域,表明城市效应促进降水云发展而未造成降水强度增强。(3)合肥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的强度和频次日循环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其中城区的对流降水强度和频次日循环与城市热岛效应日循环具有一致性。总体来看,城市化对局地降水强度影响较大,而对局地降水频次的总体影响不是很明显。(4)通过降水气候变化分析表明,城区两种类型降水强度和频次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周边区域降水强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频次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层云降水频次下降趋势较显著。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及其周边区域降水不均匀性逐年增强。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城市周边区域强降水频次高于主城区,尤其在城市的下风区高出主城区75%;而周边区域弱降水发生的频次低于主城区,城市下风区最低,低于主城区约18%。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1~2017年遂宁市主城区气温观测资料、MODIS卫星遥感资料,Landsat TM影像资料,结合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对遂宁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评估,得到以下结论:气象观测资料显示遂宁市主城区存在城市热岛效应,且从2011~2016年,其热岛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遂宁主城区夏季热岛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基于MODIS卫星资料分析得到:2011~2014年,遂宁主城区的城市热岛范围逐渐扩大;强热岛和极强热岛主要集中市中心,2016年到2017年,城市热岛出现了一定的缓解,强热岛和极强热岛被消除。2017年极端高温下的遂宁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比2006年的弱。海绵城市建设增加了遂宁市主城区绿地面积、水域面积、改变了城市路面、合理规划了城市建设,使遂宁市主城区热岛效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相似文献   

14.
杨瑜峰 《干旱气象》2014,(5):701-705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陕、甘、宁、青4省(区)170个测站的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东部1961-2010年降水量区域分布、地域相关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较高的整体一致性,其次表现为东西相反和南北相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存在4个基本相关的区域:陇东南和陕西中南部区、陇中宁夏和陕北区、青海高原区和河西走廊区。近50 a来,陇中宁夏和陕北区、河西走廊区各年代降水呈反位相变化;陇东南和陕西中南部区、青海高原区1961年以来的前40 a各年代变化趋势一致,本世纪初的10 a变化相反。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区则向湿转变,陇中宁夏和陕北区、陇东南和陕西中南部区干旱程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两个气候期的月平均气温数据,对中国大陆地区建筑气候分区进行对比,讨论建筑气候分区的变化;并基于近气候期的建筑气候分区以逐日气温为基础,讨论了1951-2018年不同分区采暖气候条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严寒地区范围有所缩减,南界北移;寒冷区、夏热冬冷区、夏热冬暖区北进,温和区西扩,夏热冬暖区范围增大。中国大陆采暖度日数、采暖日数、采暖日均强度分布一致,东部随纬向增加,西部随海拔增加;采暖度日数严寒地区最大,寒冷地区其次,夏热冬暖地区最小;1951-2018年,中国大陆各建筑分区的采暖度日数都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严寒地区最大,温和地区最小;夏热冬冷地区距平百分率的波动最大,严寒地区波动最小。1998-2012年,全国各建筑气候分区采暖度日数和采暖日均强度在此期间均表现为增加,其中夏热冬暖地区增加趋势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宜播种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熟制的相互关系,得到农作物潜在播种面积,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和其他因子对其综合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实际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空间差异明显,华中实际播种面积占比最大而新疆最少,西南、华中、东北和新疆面积增加,西北、华南、华东和华北减少;在≥10℃积温指标下,1986-2009年我国潜在的不可耕地面积平均值相对1961-1985年减少约34.33%,一年一熟区面积有所减少,但仍占约50%面积,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地区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综合≥10℃和≥0℃两个积温指标,我国潜在播种面积缓慢增长,与实际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他综合因子则在总体上对潜在播种面积的增长有微弱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辽宁地区暖区和锋面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晓锋  王元  徐昕  吕童  聂安祺 《气象科学》2017,37(5):700-708
2013年7月1—2日,辽宁地区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其中包括两次暖区降水和一次冷锋锋面与暖区降水共存的过程,第一阶段的暖区降水和第三阶段的锋面降水形成了西北雨带,第二阶段的暖区降水形成了东南雨带。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自动站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卫星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过程中各阶段降水产生的机制以及锋面降水和暖区降水的主要物理差异。结果表明:暖区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干线冷湿气团一侧或地面辐合线附近,并且由于暖区高温、高湿的特点,其产生的降水通常比锋面附近强,同时暖区降水与锋面降水在触发机制、中尺度环境条件、动力、热力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2-2016年MODIS逐日积雪遥感产品(MOD10A1、MYD10A1),采用日产品合成法、临近日分析法、空间滤波法和相邻时间合成法,生成天山山区逐日晴空积雪遥感产品数据集,研究分析了天山山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5a,天山山区平均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不明显,呈略微减少趋势,但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变化;分季节来看,天山山区积雪覆盖面积冬季 > 秋季> 春季 > 夏季;积雪面积从9月开始积累,1月达到峰值,占天山总面积的50±25%,3月开始消融,8月达到最低值,仅占天山总面积的为3.5±2%。;天山山区大部分区域积雪开始时间在第300天之后,积雪结束时间在第40~150天左右,海拔较高的区域积雪开始时间较早;天山山区平均积雪日数小于60天的不稳定积雪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坡、北坡边缘地带,占整个天山面积的44.57%,平均积雪日数在60~300天之间的区域占比为53.4%,主要分布在天山中部和北坡部分区域,平均积雪日数大于300天的永久积雪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800以上区域,占天山面积的2.03%。  相似文献   

19.
The influence of mesoscale circulations induced by urban-rural differential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roughness on convective boundary-layer (CBL) flow statistics over an isolated urban area has been examined using large-eddy simulation (LES). Results are analyzed when the circulations influence the entire urban area under a zero background wind. For comparison, the CBL flow over an infinite urban area with identical urban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same backgrou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s generated as a control case (without circulations). The turbulent flow over the isolated urban area exhibits a mix of streaky structure and cellular pattern, while the cellular pattern dominates in the control case. The mixed-layer height varies significantly over the isolated urban area, and can be lower near the edge of the urban area than over the rural area.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turbulence statistics over the isolated urban area vary horizontally and ar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case.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KE) sources include wind shear, convergence, and buoyancy productions, compared to only buoyancy production in the control case. The normalized vertical velocity variance is reduce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case except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where it is little affected. The low-level flow convergence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enhanced horizontal velocity variance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while wind shea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dditional local maximum of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variance near the middle of the CBL outside the central area. Parameterizations in the prognostic equation for TKE used in mesoscale models are evaluated against the LES results over the isolated urban area. We also discuss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urban-induced circulations occur and when they may affect the entire urban area. Given that urban-induced circulations can influence the entire urban area within hours for an urban area of a realistic size, it is inappropriate to directly apply empirical relations of turbulence statistics derived under horizontally-homogenous flow conditions to an urban area.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主要的粮食作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对比的方法,对使用两种型号叶面积仪和手工方格纸方法测得的叶面积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方格纸法测量的叶面积数据为参考,对两种型号叶面积仪的测量精确度和准确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法测量的叶面积数据的差异随着作物植株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大;采用GStar-Ⅲ型叶面积仪测量的叶面积数据重复性更好,测定结果更为稳定,测量精确度和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