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复杂地形上三维局地环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复杂地形上的三维雾模式研究了重庆市冬季局地环流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冬季夜间四周山区有下坡冷空气向市中区汇集,中午前后逐渐向谷风环流转变。这种局地环流结构对重庆雾的生消起着重要作用。并就成雾、山脉、初始大气稳定度等因子对局地环流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运用地形追随坐标系处理复杂下垫面上三维流场的方法,对重庆市区冬季晴天的局地环流结构进行了客观分析。结果指出,夜间四周山区有下坡冷空气向市中区汇集,午后逐渐转为谷风环流。这种局地环流结构对重庆雾的生消与污染物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诚  牛涛  陆尔 《大气科学学报》2019,42(2):267-279
采用1981年1月—2017年2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雾、霾数据集资料、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哈德来中心的海冰资料,分析了秋冬季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变化与东亚冬季风暨中国东部冬季雾和霾日数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对亚洲区中高纬纬向环流有重要影响,秋季海冰异常偏少是冬季亚洲区中高纬异常纬向环流形成的诱因之一。该地区秋季海冰偏少年,冬季亚洲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亚冬季风减弱,这为大气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海冰偏少年,对流层从中层向下均为正温度距平,与地表温差减小,不利于对流发展,使得大气的状况变得更加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易发生霾天气过程。虽然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是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过程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但其对冬季中国东部雾天气发生日数多寡的影响并不显著。亚洲区纬向环流指数相比经向环流指数更能反映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雾-霾日数的变化,冬季亚洲中高纬纬向环流越强,中国东部地区雾-霾日数越多。  相似文献   

4.
尤莉  宫德吉 《内蒙古气象》2001,(3):22-24,27
受大气环流影响和地形作用,冬季呼市地面流场主要呈地方环流特征,风速小、静风频率高,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而下垫面的局地作用是形成呼市地方环流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了2003年夏季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夏季雨带的移动与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紧密联系。当淮河流域发生强降水时,在淮河流域上升和华南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尤为显著,该环流圈主要由潜热加热、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等物理因子所驱动;(2)潜热加热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强度,反映了梅雨锋对流系统的重要作用;(3)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及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则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北移,其中热量垂直输送、与强(弱)斜压槽活动有关的经向温度平流和涡动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纬向温度平流和平均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对上升支北移的作用在华南地区汛期后期(在其余夏季降水阶段)较突出。以上这些物理因子具有预报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演变和雨带移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维数据的纬向空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北半球冬季环流的特征纬向波数及其与特征纬向波数相对应的北半球冬季环流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环流的特征纬向波数分别是3,2和1。北半球冬季环流的3波活动主要在中纬度,2波活动主要在高纬度,1波活动则主要在低纬度。中纬度3波环流的槽脊线走向是东北-西南向,高纬度2波环流的槽脊线走向是西北-东南向,低纬度1波环流的槽脊线走向则又是东北-西南向。对应于各特征纬向波数,北半球的冬季环流从1949—1999年均表现出一种显著的系统东移特征,初步估计,北半球的冬季环流在过去50年中已大约向东移动了近5个经距。  相似文献   

7.
东亚低纬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75—2008年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1975—2001年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东亚低纬度地区之局地Hadley环流的结构及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局地Hadley环流异常时对应大气臭氧的空间距平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东亚低纬度地区局地Hadley环流既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又具有明显区别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自身结构特征:除冬季存在明显向南、向北输送的两闭合环流圈外,局地Hadley环流在其余季节均以向南输送为主;(2)该局地Hadley环流具有不同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在整个研究时段上以振荡变化为主,并没有表现出象纬圈平均值那样明显的增强趋势;(3)区域赤道上空平流层20~50 hPa大气臭氧的正负距平异常中包含有局地Hadley环流的异常信息:当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强时,区域赤道上空20~50 hPa大气臭氧有一显著负距平异常中心,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0—2017年1月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信息、1980—2016年1月NCEP再分析资料等,基于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发展对平均气候态出现异常变化的综合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冬季典型雾-霾多寡年大气环流的三维结构及其遥相关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7年冬季1月,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季雾-霾的发生日数呈增加趋势,雾-霾发生日数线性增加拟合趋势相关确认系数为R2=0.36,超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基于气候平均态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雾-霾污染出现多、寡年的对流层大气大尺度环流分布差异显著。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多雾-霾年,在冬季1月影响中国的冷空气主要路径上,自极地区泰米尔半岛,经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到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层与高层位势高度距平呈现"高—低—高"的分布,在低层则出现"东高西低"的气候平均态异常分布;少雾-霾年,该分布型不复存在,并出现反位相特征。多雾-霾年的这种异常环流分布型可为中原至华北平原冬季雾-霾的频发提供有利的气候背景,是该区域冬季雾-霾多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齐瑛  傅抱璞 《高原气象》1992,11(1):12-32
本文建立了一个二维定常大气中尺度数值模式,并用该模式讨论了由下垫面粗糙分布非均匀(局地动力强迫)和温度分布非均匀(局地热力强迫)而产生的局地大气环流与大气边界层湍流的相互作用。结果指出:下垫面存在温度分布非均匀时运动方程中的湍流交换项与水平气压梯项一样可促使局地热力环境的形成,由粗糙度分布非均匀强迫产生的局地环流与由下垫面温度分布非均匀强迫产和的局地热力环流间的非线笥相互作用是通过湍流交换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由测风资料推算局地环流速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抱璞 《气象科学》1997,17(3):258-267
山区或湖区实际观测到的风速,往物证理自然风速和局地环流风速综合的结果,很难将二者抠分开来。本文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根据我资料推避地风速的方法,可纠正过去确定局地环流速度的一些不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用国家气象中心1992年6月10日至7月23日T42中期数值预报模式格点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度夏季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发现中高纬度纬向垂直环流与热带纬向环流不同存在着20-40天的局地低频振荡,在热带季风中断时,35-45°N范围内中高纬度纬向垂直环流主要表现为120°E附近区域内下沉气流加强。初步探讨了中高纬度地区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所选范围为100-120°E平均低频经向环流,热带季风中断时,下沉气流在30-40°N区域内加强。通过对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而的低频振荡的分析,探讨了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与华北地区夏季干旱的可能联系。由于热带季风中断时,主要降雨带位于我国江淮一带,此时垂直环流表现为在对流层低层28°N左右范围内为上升运动区,在35-45°N区域附近内下沉气流加强,即我国华北地区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应于该地区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12.
用亚洲冬季环流指数做赤峰地区夏季降水趋势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亚洲地区冬季纬向环流、经向环流的强弱对赤峰地区夏季降水影响很大。冬季纬向环流偏强、经向环流偏弱时,有利于夏季降水,反之则不利于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3.
定量诊断2008年初南方罕见冰冻雨雪天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每三小时一次的TRMM 3B42降水资料,利用改进后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不用地转风近似而用旋转风估算水平环流经向分量),定量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垂直分量(-ωMC)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当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强降水时,局地经向环流的强上升支气流((-ωM...  相似文献   

14.
东亚冬季风三维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CMWF/WMO逐日客观分析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分析了冬季风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都表现出显著的准40天振荡特征,高低层水平环流的低频变化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附近的低频涡旋系统的影响,纬向环流的低频变化表现为Walker环流的加强和减弱。经向环流则表现为局地振荡特征,它的低频振荡起着联接南北半球和高低层季风环流低频振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程玉琴  张少文  徐钰强  胡桂杰 《气象》2001,27(11):44-46
夏季旱涝与冬季环流关系密切。亚洲地区冬季纬向环流异常偏强,经向环流偏弱,同时1月的极涡所在纬度(简称极涡纬度)偏南时,极易造成赤峰地区夏季洪涝;相反,纬向环流偏弱,经向环流偏强,同时1月份的极涡纬度异常偏北时,极易造成赤峰地区夏季干旱。据此,把冬季环流进行分型,预测赤峰地区夏季旱涝。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夏季热带内外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对1984年南海地区4月28日~5月31日每日两个时次的局地平均经向环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反映出1984年南海夏季风形势的建立是一个经历反复的过程。此外,用诊断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各动力和热力强迫因子对季风经向环流的贡献,发现驱动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首要因子是潜热加热项,主要由北部凝结加热,南部蒸发冷却的经向不均匀加热场分布使得潜热加热对环流的作用为正。温度垂直对流输送项的作用次之,该项的分布在南海北部的值为正、南部值近似为零,这种分布形势也使该因子能单独引起一个正季风环流。第三大因子是纬向温度平流输送项,在南海地区北部有暖平流,南部冷平流的温度平流分布形势对季风环流也起正的作用。而对季风中断期的因子分析表明:潜热加热及纬向温度平流的作用与正季风环流建立期完全相反,温度垂直对流的正作用也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冬季雾的气候特征和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普查了1951 ̄1997年共47年郑州市冬季(11年 ̄翌年2月)出现的雾日,分析了雾的年变化特征、月分布特征及连续性雾产生的环流形势、温湿场、风场特征,提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天津地区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东高红  尉英华  解以扬  刘一玮  李英华 《气象》2015,41(12):1447-145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TJ WRF)模拟资料及天津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等,选取几个典型天气过程(城区附近局地强雷暴天气过程、受海风影响明显的无天气过程)个例,分析研究天津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相互作用;重点对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相互作用触发局地强雷暴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热岛环流的伸展高度基本在800 hPa 附近、空间范围约为20 km、环流内有弱的辐合上升;海风环流的伸展高度在800~750 hPa、空间范围40~60 km,海风环流前沿海风锋的伸展高度为950~900 hPa,垂直上升速度平均为0.2 m·s-1 ,略强于城市热岛环流。海风环流对城市热岛环流有明显消弱作用,城市热岛环流对海风环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其阻挡的程度与城市热岛环流强度有关。随海风环流向内陆推进,海风环流与城市热岛环流相遇出现叠加,叠加后的辐合上升运动明显加强,最大上升速度可达0.6 m·s-1,并在不稳定天气形势条件下能触发局地强雷暴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HEST2007珠峰北坡风廓线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捍  李鹏  朱金焕  马舒坡  李爱国 《高原气象》2007,26(6):1199-1207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局地大气环流系统,继2006年HEST2006大气科学实验之后,2007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实施HEST2007综合观测.本文使用该观测实验中LAP-3000风廓线仪获得的绒布河谷内三维风场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面辐射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观测期间局地大气环流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该地区局地环流系统,特别是沿河谷的轴向风,与其上空西风环流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似乎与不同天气条件下喜马拉雅山区的大气辐射状况有关,即高层西风环流较强的阶段,地面辐射较强,激发出的局地环流也较强,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1—2012年NCEP/NCAR全球2.5 °×2.5 °日平均再分析风场及温度场资料,分析高原季风区纬向环流的季节突变现象,并探讨季节突变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 由冬季环流型向夏季环流型转变时,纬向环流表现为零速度线突然北跳,东风带持续加强北进,西风急流突然消失;反之亦然。(2) 600 hPa零速度线指数可作为纬向环流冬夏转换的判据。20 °N为临界值,零线于20 °N以北,高原上空为夏季环流型,20 °N以南则为冬季环流型。冬夏转换的突变时间分别为31候和59候。(3) 纬向环流季节突变的主要原因是高原的热力作用,随着6月高原加热增强,高原及其南部上升气流增强,形成了高原至低纬地区的季风环流圈,使得高原南部东风气流加强,迫使西风急流北退,完成了冬季环流型向夏季环流型的转变。10月高原加热作用减弱,高原至低纬地区的Hadley环流重新出现,西风急流逐渐增强,纬向环流转变为冬季环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