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焉耆国家基准气候站1993-2012年逐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观测资料以及和静、巴音布鲁克1961-2012年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回归分析方程,推算和静县山区及平原地区逐月的太阳总辐射,对比分析了和静县山区及平原地区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从太阳能资源丰富度、资源稳定性及可利用价值等方面对和静县太阳能资源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2年和静县平原及山区太阳总辐射均呈减少的趋势,平原地区7月太阳总辐射最多,山区5月最多,最少值均出现在1月;平原地区属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区,山区为丰富区;平原地区及山区太阳能资源均较稳定;平原地区年平均可利用太阳辐射的天数为286 d,山区为267 d;平原和山区一天中上午和中午是最有利的利用时段。  相似文献   

2.
太湖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 1998年 1— 12月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得到此间太湖地区近地面太阳紫外辐射及其占太阳总辐射比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年平均日总量为 0 .73MJ· m-2· d-1,大于临近的上海 ;紫外辐射瞬时极大值为 5 0 W· m-2 ;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年平均值为 6 .2 % ,也比上海要大 ;其年变化特征与上海相同 ,夏季大冬季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北京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BJ-RUCv2.0)在北京地区降水日变化的预报偏差特征及其成因,利用2012—2015年夏季BJ-RUCv2.0系统第2重区域(3 km分辨率)预报结果和北京地区122个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以及观象台探空观测资料,分析模式对北京地区降水日变化预报偏差的区域性特征和传播特征,研究模式局地环流预报偏差特征及其对降水预报偏差的可能反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J-RUCv2.0系统多个更新循环的预报在北京平原地区均存在夜间降水漏报问题,降水预报偏差表现为模式预报降水在西部山区降水偏多,预报降水雨带难以在平原地区增强发展,造成了模式降水在傍晚山区偏多而夜间平原地区降水明显偏少。通过分析模式局地环流预报偏差及其响应机制发现,由于白天平原地区近地层偏暖偏干,山区底层偏冷中层偏湿,造成了山区-平原地区间的温度梯度强度偏强且强温差出现时间提前,西部山区午后降水偏多;由于平原地区地面气温预报持续偏高,入夜后偏北风难以到达平原地区,造成了山区-平原间的地形辐合线位置偏北,影响山区降水雨带向平原地区移动,同时平原地区近地层内水汽持续偏低,抑制降水雨带在东移过程中的发展,造成模式在平原地区夜间降水预报容易出现漏报。模式冷启动所用的GFS资料土壤湿度在北京平原地区明显小于实际观测,是模式预报偏暖偏干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春末夏初珠穆朗玛峰地区辐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年5月23日~6月22日的观测数据和先前已有的相关实测资料,分析了总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有效辐射以及地表反射率.结果表明:春末夏初珠峰大本营地区出现瞬时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现象相当频繁,甚至还能出现小时平均值也大于太阳常数的记录;由于珠峰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低温低湿,大气逆辐射明显减少;地面长波辐射不仅低于平原地区,也低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在地表辐射平衡中.珠峰大本营地表有效辐射大于反射辐射;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白天净辐射正值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而最大值减少.  相似文献   

5.
潘守文 《气象学报》1962,32(3):199-214
本文根据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1958—1960年,三年辐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辐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中讨论了区域的直接太阳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有效辐射和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并将它们与地区上空的大气环流特征、地形条件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作为气候形成因子之一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特征有着许多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2007年1—1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辐射的气候学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紫外辐射7月最大,12月最小。冬季大约只有夏季的2/5多一点。全年瞬时强度峰值在6月,为67.11 W·m-2。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变化位相为单峰型,夏季大,冬季小,春、秋季居中。紫外辐射受云量和沙尘影响很大。与晴天相比,阴天紫外辐射减少31.68%;Sc、Ci云时,平均紫外辐射比晴天时分别减少23.63%、12.53%;沙尘暴天气被削弱了41.91%。  相似文献   

7.
农田光合有效辐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董振国  于沪宁 《气象》1983,9(7):23-24
目前,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估算农田光合生产潜力,都需要知道某一地区光合有效辐射年、季总量及变化特征。我们于1980—1982年在河北省栾城县良种场观测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照度,对石家庄地区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和可见光与太阳总辐射的比例关系,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8.
玛曲高寒草甸地表辐射与能量收支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0年观测资料,分析了玛曲高寒草甸地表辐射与能量收支的季节特征。结果表明:玛曲高寒草甸入射太阳辐射与净辐射年累积量分别为6482.2和2577.2MJ.m-2.a-1;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5,生长期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2;全年入射太阳辐射的38%转换为地表长波辐射,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的草地;净辐射占入射太阳辐射的38%,低于全球以及低海拔地区的草地;在冻结期,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93%,在生长期,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62%。  相似文献   

9.
"派比安"在阳江不同地区的风场特征及防风问题   总被引:1,自引:13,他引:1  
黄小丹  周武 《广东气象》2007,29(2):26-28
利用阳江海岸线上不同下垫面梯度风观测塔在“派比安”过程中所取得的资料,探讨登陆热带气旋在不同下垫面的垂直风场特点以及防台措施。分析发现,平原地区各层风速较稳定,随“派比安”的移近而增大,远离而减小,风随高度成指数增长,在v<20 m/s时,80 m的10 m in平均风速与10 m的最大风速相当;背风面风速扰动大,很有可能在热带气旋靠近时出现风速减小现象;迎风坡出现大风时间长,最大风速比背风面和平原地区都大。迎风坡和背风面在台风环状下沉运动带影响时,高层和地面10 m in平均风速相差较小,而平原地区并没有这一特征。根据弗洛斯特(Frost)风速随高度变化的经验公式,近地层风速垂直切变指数n在平原地区稳定,风随高度的对应关系好。台风登陆前所有下垫面的n都出现突增现象。阵风系数受下垫面和周围环境影响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玛曲地气相互作用试验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1月15日梯度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冬季小气候特征和地表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玛曲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局地环流,夜间有辐射逆温和逆湿现象存在。辐射各分量均小于青藏高原北部的观测值,晴天条件下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和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五道梁地区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分析了1986年中美联合考察期间五道梁站的地面辐射平衡的气候学特征。五道梁地区夏季直接太阳辐射强,空气洁净,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以分子散射和臭氧吸收为主。总辐射中以散射为主。光谱反射率中太阳短波反射率为0.13,太阳红外反射率为0.25,雪面上二者接近;反射率受土壤湿度影响明显,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各波段反射率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地表比辐射率约为0.90。地表净辐射和地面热源强度大。太阳紫外辐射大,占总辐射的比例也大。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4—10月太阳总辐射的分光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青藏高原主要作物生长期4—10月太阳总辐射的分光辐射能量的分配特征,分析了太阳高度角、天气条件等对太阳分光辐射相对通量的影响;与中国东部平原区相比,青藏高原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对通量稍低,但其绝对量仍远远高于中国东部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太阳分光辐射的某些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广州地区1985—1990年的太阳分光辐射的连续观测资料(观测角度为23°11′),研究了广州地区紫外辐射、可见光辐射(光合有效辐射)、近红外辐射的某些特征。结果指出,每年7—10月份各分光辐射及总辐射总量较大。月总辐射中可见光辐射占总辐射的百分比年平均为47.3%,相应的紫外辐射和近红外辐射分别占7.1%和45.6%。文中还分析了晴天条件下分光辐射的变化和1990年紫外辐射变化的某些特征,并分析和讨论了分光辐射与云量、日照时间等因子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兰州西固地区冬季太阳辐射与大气浑浊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田文寿  黄建国 《高原气象》1995,14(4):459-466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地区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4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56个台站日照百分率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同时利用1991—2010年太阳总辐射数据初步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太阳能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年内太阳辐射呈单峰型,5月最高,4—8月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时期;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在1990年之前呈显著下降,之后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在环渤海地区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下降幅度最大的集中于京津塘周边地区以及山东中南部地区;四季总辐射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降幅略高,秋、冬两季降幅略低;1991—2010年环渤海地区太阳总辐射呈西北部高,向东、南方向递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太阳散射辐射的分光测量及其能量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修兰 《气象学报》1994,52(2):241-247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先后研究了散射辐射与总辐射的关系[1-6],建立了各种计算散射辐射的经验公式,但有关分光散射辐射分量的测量和研究为数甚少。为此,我们于1989-1990年在北京对300-2800nm光谱范围内的7个波段的散射分量进行测量,并研究了各分量与全谱段散射总量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五道梁地区的太阳紫外辐射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江灏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6,15(2):141-146
该文利用1993年9月-1994年8月五道梁站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太阳紫外辐射年平均日总量为0.73MJ/m^2,小于拉萨地区、而大于高原东北侧的河南走廊地区;紫外辐射的瞬时极大值较大,7月份可达56W/m^2,大于河区而略小于拉萨地区。  相似文献   

18.
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波区间的太阳辐射在气候模式中往往被忽略。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_AGCM2.0.1大气环流模式,采用矩阵算子辐射传输算法,研究了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式辐射通量和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ISCCP和CERES辐射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长波区间晴空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2.05 W/m2,均方根误差减少1.29 W/m2;长波区间晴空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70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21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1.38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1.03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99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30 W/m2。以ECMWF再分析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赤道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温度的冷偏差得到改善,对流层顶温度平均误差减小0.27 K,均方根误差减小0.25 K。  相似文献   

19.
叶更新 《气象科技》2015,43(5):849-857
利用N S(Navier Stokes)方程和一个基本假设推导出星体大气平均纬向风和平均气压公式,根据公式讨论了地球大气纬向风系和平均气压以及副热带高压的成因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地球大气纬向风是大气微团密度与基准大气密度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大气微团的密度大于(小于)基准密度,则为西风(东风);密度的差距越大,风速越强。在中高纬度地区大气微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而向空间辐射多,导致其密度变大,因此在中高纬度盛行西风;而在低纬度地区,因为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使大气微团密度变小而盛行东风。夏季(冬季)太阳辐射增强(减弱)使得大气微团密度变小(增大),进而导致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增强)和低纬度地区的东风加强(减弱)。风速的大小还与纬度的余弦成正比,这就使得最大西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而不是大气微团密度最大的极地附近;也使得最大的东风不是发生在太阳直射点附近而是靠近赤道一侧。根据气压公式和大气密度的经向差异可以得出中高纬度区域气压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分布特征,而太阳辐射所造成低纬地区密度的减小是该区域气压大于中高纬度的主要原因;在赤道上纬度的正弦为零,使得气压在赤道上存在极小值,导致了赤道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且太阳辐射越强、副热带高压越强。因为纬度正弦因子的存在,使得副高脊线总是位于太阳直射点的向极一侧。在假定太阳大气为理想气体的情况下,由N S方程推导出太阳大气自转角速度随纬度的变化公式,由此解释了太阳较差自转的成因在于低纬地区的大气微团密度大于高纬度,并且在赤道上大气微团的密度最大。该公式与观测得到的经验公式在略去高阶小项后一致。由此认为,太阳大气的运动在形成机制上与地球大气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在太阳表面没有象地球表面那样受太阳辐射的影响,N S方程是所有星体(包括恒星、行星)大气共同遵守的动力方程。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买苗  火焰  曾燕  俞亚勋 《气象科学》2012,32(3):269-274
利用江苏省淮安、南京、吕泗3站的逐月太阳总辐射资料和70个气象站的月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全省各地逐月的太阳总辐射分布,指出江苏省太阳总辐射的季节分布特征是冬少夏多,春秋适量;太阳总辐射区域分布是北多南少;太阳总辐射的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下旬—8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上旬出现一个相对低谷阶段,恰好与江淮梅雨期多阴雨天气相对应。本文的结论为江苏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