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影响城乡发展模式,带来城市和农村人口新的分布格局.本文基于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框架,采用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考虑中国人口政策和迁移规律,对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PDE)中的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参数进行本地化处理,开展5种SSPs路径下的中国及分省(区、市)城乡人口预估研究,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5种SSPs路径下中国城市人口均有所增加,2015-2050年增长3.4(2.2~3.7)亿人;农村人口持续降低,减少约3.0(1.1~4.0)亿人;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9%(67%~86%).2)未来中国大部分省份城市人口都将较2015年有所增加,西部省份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省份;所有省份农村人口都将明显减少,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幅度高于西部地区.相比2015年,2050年西藏、新疆等地城市人口最多可增加两倍以上;大部分省(区、市)农村人口可减少60%以上.3)未来大部分路径下自然变动对城市和农村人口均由正的影响逐渐变为负影响;机械变动对城市人口影响为正,对农村人口影响为负,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口自然变动在东西部省份的差异是导致东西部城乡人口不同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低纬高原地区城市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纸伟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昆明气象站室内外温资料和未受城市影响的太华山气象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城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昆明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在平均气温约升高0.5℃/30a;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干季大于雨季;不论是干季还是雨季,城市增温产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增加1km^2,年平均室内气温将升高0.0054℃,年平均气温升高0.012℃,而城市人口增加1万人,年平均室内气温或高0.0259℃;年平均气温升高0.0098℃,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一这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短期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局地气候现象,随着全球变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以往的研究表明人口聚集和人口数量对城市热岛效应和区域城市气候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人口短期的快速迁移流动对城市气候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多大尚不清楚。本文利用世界上每年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春节人口流动来探讨人口短期快速流动对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上海市春节周日最高温、日均温和日最低温城市热岛强度分别为0.35℃、0.90℃和1.53℃,相对于背景场(春节前2~4周和春节后2~4周的平均值),分别低了0.16℃、0.11℃和0.15℃,相对变化分别为31.4%、10.9%和8.9%。由此可见,人口短期快速迁移流动是影响热岛效应和城市气候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人口流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是复杂的,其效应与气候背景、天气状况、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流动特征及分布甚至城市烟花爆竹燃放(通过影响气溶胶、云量及废热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未来仍需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虽占据整个地球表面积很小,但高度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传播和扩散的中心。城市气候环境既受到所属区域气候背景的影响,又反映了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高度密集和特殊的下垫面所形成的一种与城市周围乡村不同的局地气候状况,这些状况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城市气候特征:城市热岛、城市干岛、城市湿岛、城市混浊岛、城市雨岛等,其中以城市热岛特征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0—2060年人口经济发展情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和经济情景预测,研究可持续路径(SSP1)、中间路径(SSP2)、区域竞争路径(SSP3)、不均衡路径(SSP4)和化石燃料为主发展路径(SSP5)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的变化趋势,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和经济发展情景数据库,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风险、适应和减缓路径方案设计。研究表明:(1)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2.3%,GDP总量占全球的31.2%。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经济总量大,但人口密集,人均GDP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人口密度小,经济相对发达。(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人口和经济整体呈增长趋势,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对人口经济变化有重大影响。不同的SSPs路径下,2060年人口将比2016年水平增加3.3亿(SSP5)~18.3亿(SSP3),经济总量达到2016年水平的3.0(SSP3)~6.4倍(SSP5)。人口占全球总量的比重持续减少,经济比重则有所增加。(3)21世纪中期(2051—206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平均人口密度约95人/km2,GDP约164万美元/km2。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间人口经济分布有一定差异,SSP3路径下大部分国家人口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缓慢,人均GDP多低于2万美元;SSP5路径下人口相对较少,经济发展迅速,大多数国家人均GDP超过2.5万美元;其他3种路径下人口经济发展介于SSP3和SSP5之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全球逐月降水与潜在蒸散发格点数据集,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为干旱指标,采用改进的强度—面积—持续时间极端事件识别方法,对“一带一路”区域干旱事件及其人口暴露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60—2016年“一带一路”区域呈现变干趋势,至1992年有所缓解,空间上显著干旱区域主要分布在沙特阿拉伯、伊朗、蒙古、中国等。(2)区域年均发生干旱事件89次,以持续1—2个月干旱事件为主,占总事件频次的82%;年均总影响面积约0.92×10^(8)km^(2),以持续3—5个月的干旱事件影响面积最大,约占年均总影响面积的44.8%;干旱事件最强中心强度均达到极端干旱强度。(3)持续3—5和6—8个月干旱事件频次、影响面积和事件最强中心强度均呈增加趋势,需引起重视。(4)区域干旱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多年均值为5.43亿人,不同持续时间干旱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均显著增加,尤其2000年以后,年均人口暴露度达7.88亿人,较多年均值高出45%。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际,为了研究城镇化背景下的长期碳排放趋势,构建了人口变动与能源系统互动的综合分析框架与社会经济-能源系统模型。结果显示,从2014年至2050年,预计有3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并呈现从中小型城市逐步向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汇集的趋势。人口流动趋势与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结合,推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品生产和能源服务需求增长。基准情景下,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84亿tce,能源相关CO2排放达到176亿t,比2013年增长83%;而在低碳转型情景下,通过技术创新,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需求可以控制在61亿tce左右,CO2排放在2020—2025年间达峰,2050年比基准情景降低78%。低碳转型过程中,非化石能源电力和能效技术的减排潜力最大,工业和电力部门率先在2020年达峰,建筑和交通 (①按照国际通行的能源系统部门划分标准和能耗概念,工业、建筑、交通均属于终端能源消费部门,其中建筑部门能耗指建筑运行能耗,而非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能耗;交通部门能耗指所有交通活动能耗,既包括交通运输业营运类运输工具的交通能耗,也包括私人、公务非营运类运输工具的交通能耗 [1]。)将在2030年左右达峰。实现低碳转型所需新增固定投资占GDP的1.5%,不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负担。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10年MODIS地表温度产品影像,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分析了成都地区夏季城市温度场及其城市热岛变化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加快,成都地区夏季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区域以中温区向次高温区转换为主。成都地区热岛效应昼夜变化较大:白天热岛面积不断增大,与周围卫星城热岛连成一体,2000年和2010年城市热岛对区域的增温贡献分别为0.13℃和0.29℃,变化量达0.16℃,夜间并不存在大面积强热岛区。旧城区内城市热岛面积有所增加,但不显著,城市扩展区内热岛的规模显著增大,2010年较2000年新增强热岛区域面积166.43 km2,变化幅度达54%。高城市化水平的成都市地区的日较差相对于周边低城市化水平地区明显减少。同时,城市热岛还与人口的平方根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成都地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每增长100万人,热岛效应强度增加0.4℃。  相似文献   

9.
遥感动态监测太原市城市建设用地及其扩展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世纪70年代、1993年和2010年3个时段的遥感TM影像为依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了汾河流域太原市的实体边界提取,获得太原市城市建设用地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源,对太原市城市建设用地近30 a的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近30 a一直处于城市快速扩展阶段,且向南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及发展方向主要受地形等自然因素和人口、经济及政策等人文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IPCC提出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本文以中国14个乡村振兴核心区为研究区,结合中国当前人口特征设定不同SSPs路径下本地化人口预估参数,采用人口—发展—环境(PDE)模型,预估2020~2040年人口变化特征.结合SSPs-RCPs情景下多模式的干旱评估结果,探讨未来乡村振兴核心区干旱暴露人口较基准期(1...  相似文献   

11.
陕西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人口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ArcGIS技术,计算陕西温湿指数(ITH)和风效指数(K),系统分析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陕西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及与人口分布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的年均ITH及年均K均呈明显的南北差异,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陕西省总体不存在人居环境气候高度适宜地区和气候不适宜地区;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与人口分布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气候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全省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气候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对北京室内外气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北京近郊朝阳气象站室内外气温和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小的远郊密云站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北京市近郊区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导致了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冬半年大干夏半年;不论是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人口均有较好地相关关系,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并可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引言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类的主要集聚形式及主要集聚地之一,也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强度开发的人工生态系统。随着我国城市扩大化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尤其是20世纪以来,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危机。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卫生状况恶劣等等,许多城市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人们原有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污染加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病”,其中城市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成为严重制约城市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因此只有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展跨学科的前沿综合研究,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预见性,建设安全防灾减灾体系,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城市化与气象灾害近50年来,世界城市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工业发达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即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越快,城市化进程也就越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气象灾害危害越来越大。现代城市人口密集,经济集中,商业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正是由于城市聚集着大量的人口、资金和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造成人口伤亡较严重的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的增加会提高滑坡灾害的人口风险.文中将不同RCPs情景多个模式的未来降水数据和SSPs情景下的未来人口数据相结合,构建滑坡灾害人口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滑坡灾害人口风险.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下中国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呈上升趋势,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中国南方地区不同类型人口城市气温1951~2001年期间资料,按人口数把城市分为6类,分别对它们不同季节和全年的气温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人口城市气温差异较大,气温随人口数增加而增加,其与人口数的关系可以用非线性函数来反映。还提出用人口类型城市的气温变化的主分量趋势与自然变化趋势的差值作为热岛效应的估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基于1997—2006年辽宁省10 km×10 km分辨率的气象资料,通过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和农业生产力模型计算了农田、草地和湿地的生产力及其动态。结果表明:近10 a来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呈略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1997—2006年辽宁省植被年平均总净第一性生产力为(农田、草地和湿地)3.63×107 t•yr-1,其中农田、草地和湿地分别为2.18×107 t•yr-1、0.99×107 t•yr-1和0.46×107 t•yr-1。应用人口承载力模型计算出在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1997—2006年辽宁省的年平均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226.9万人、2035.3万人和2015.1万人。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由于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边界层的研究有着更实际的意义。这项研究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和改造,空气污染的防治,建筑物的设计和工业建设项目的选址和评价提供依据。基于上述原因,进入70年代以后,有关城市边界层的研究发展迅速,在一系列大规模城市观测计划(例如苏联的Запорожъе城的CAENEX—72和美国的St.Louis城的METROMEX)的基础上,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城市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及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城市范围内形成了以热岛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气候。辽宁中部的五大城市即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均为重工业城市,市内烟囱林立,人口密集,厂矿企业众多,城市之间的小型厂矿和乡镇企业星罗棋布,构成了特有的下垫面温度场,形成了辽宁中部的热岛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经改进的Kassam-Wageningen法,对江苏省4大粮食作物的光、温、水生产潜力与土壤的影响进行了逐级计算,对全省6个农区粮食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未来40年的发展,及其满足人口需求的能力做出分析与预测,提出了今后实现粮食生产与人口消耗良性平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临汾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对人口承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义  沈丽峰 《山西气象》1997,(4):23-25,31
关于临汾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对人口承载力的探讨@王文义@戴有学@薛双青¥临汾地区气象局@沈丽峰¥临汾市水利局关于临汾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对人口承载力的探讨王文义戴有学薛双青(临汾地区气象局041000)沈丽峰(临汾市水利局041000)引言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