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结合地震、测井及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斜坡区第四纪的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控制因素。研究区第四系发育以巨厚的高角度前积层为特征的大陆斜坡沉积体系,可将其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构成包括低位、海进及高位域,沉积体系包括下切谷、北东向单向迁移斜坡水道、陆架边缘三角洲、斜坡扇及高角度陆架边缘前积体系等。随着海平面下降及物源供应,三角洲体系推进至陆架坡折形成巨厚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斜坡扇体系。更新世大陆斜坡沉积体系不断从番禺隆起向白云凹陷推进,陆架坡折带向海迁移;陆架区下切谷向上不断发育,在SB3和SB2界面上最密集;而冰后期至今的全新世高位三角洲被局限在内陆架地区。大陆斜坡沉积体系的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构造作用、气候变化以及沉积供给变化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2.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160×10-6,重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42×10-6,稀土元素总量约为202×10-6,轻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重稀土元素含量的4倍。现代三角洲的前缘斜坡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依次大于前三角洲、现代三角洲向晚更新世三角洲过渡区及晚更新世三角洲区。三角洲不同区域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相同,均呈现Eu的负异常,δEu介于0.64~0.70之间,平均0.67,在河海相互作用下,随着河流动力的减弱和海洋动力的加强,Eu的负异常加大。南支外Ce的异常与河口锋带有关,晚更新世三角洲Ce的异常与台湾暖流有关。轻稀土元素在现代三角洲前缘斜坡较富集,而重稀土元素在前三角洲区富集,REE在沉积物中的解吸或部分溶解过程是控制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的REE受到粒径和盐度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3.
海山是富钴结壳主要的成矿载体,结壳成矿分布不仅受到海洋最低含氧带、碳酸盐补偿深度、生物生产力、物质来源、海水氧含量等大尺度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海山地形、沉积作用和底层海流冲刷等小尺度微观因素的控制。通过对以中太平洋R海山为主的水下结壳成矿与分布的深入研究,发现结壳富集区以海山浅水区域为主;地形地貌上的尖顶高地区、顶坡过渡带、山体鞍部、山脊、斜坡上部等区域结壳质量较好,覆盖率高;下斜坡、山谷、山顶平坦区和斜坡区平缓台地是结壳贫乏区,结壳厚度小、覆盖率也低;15°以下的小坡度地形结壳成矿较好,3°~7°最佳,15°以上的大坡度区质量有所下降,陡崖区最差。地形对结壳分布和成矿起基础性影响作用,沉积作用和底流冲刷分别起到阻滞和促进作用,海流是保持低坡度区结壳长期稳定生长的关键因素,地形控矿本质上是和底层流联合对抗沉积堆积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坡折带对复合岩性圈闭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平湖斜坡带孔雀亭地区具备坡折带发育的古地貌背景,研究其类型和对沉积砂体、相带发育及成圈模式的控制,对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区坡折带发育的构造位置及与洼陷的匹配关系,可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区坡折带、中区坡折带与低区坡折带。按成因机制不同,可在坡折区内进一步细分出三种类型,即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侵蚀坡折。高区坡折带以发育侵蚀坡折为主,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形成侵蚀沟谷圈闭;中区坡折带以发育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为主,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前缘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道与扇体,形成断块-河道侧向尖灭复合岩性圈闭;低区坡折带发育断裂坡折,控制复合砂坝,形成断块-砂坝复合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成演化阶段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采用地震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钻测井数据、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和均方根振幅属性等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陆架边缘三角洲的识别特征、演化模式和控制因素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陆架边缘三角洲在顺物源方向具有高角度斜交型前积反射,缺乏顶积层的海岸平原相,其前端发育盆底扇沉积;垂向沉积序列以多期反旋回的前三角洲、席状砂、河口沙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的叠置为特征,发育陆坡区常见的生物扰动、泥质条带变形和滑塌、滑动现象;珠江组下段陆架边缘三角洲形成于强制海退体系域时期,并伴随着盆底扇的发育,而低位体系域时期主要发育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构造活动促使白云凹陷北坡在珠江组下段时期形成稳定分布的陆架坡折带,珠江组下段时期古珠江携带的充沛物源和该时期强烈的海平面下降使碎屑沉积物能够进积至陆架边缘,甚至陆坡地区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6.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20660、20656、20652和20648剖面上的散点(整数水深点)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属于高勘探开发油田,以岩心、钻/测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萨尔图油层组沉积相、亚相、微相的沉积特征,划分出辫状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湖相3种沉积相,同时划分出辫状三角洲平原、辫状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5种沉积亚相,以及辫状分流河道、泛滥平原、辫状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砂坝、砂滩、滨浅湖席状砂、滨浅湖泥坪12种沉积微相。根据各单井沉积相、亚相、微相的划分,分析泰康—西超地区萨尔图油层组各砂层组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在沉积相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存在两大有利油气区带,一是江21—杜65—来20井斜坡带,二是杜53井区。  相似文献   

8.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次定量调查。分别对18种环境因子和68个优势种和习见种所做的聚类分析显示了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与邻近海域的某些差异,并联系沉积环境将所研究海域划分为四个区:黄河口水下三角洲、莱州湾、渤海中部和渤海湾东部。对大型底栖动物与沉积速率的关系也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亚马逊水下三角洲底部边界层的测量D.A.Cacchione等近底边界层为流体剪切为直接作用于悬浮物及底床表层沉积物以形成冲刷或沉积的地带.对水下三角洲生长及结构的动力过程的认识主要借助于分析近底边界层重要的物理及沉积参数来进行的.本文我们利用GEOP...  相似文献   

10.
东海全新世沉积强度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主要按年代地层学 1 0 .3ka B.P.~ 1 2 ka B.P.,参考岩性和生物地层学方法 ,统一和确认了东海全新统底界。综合分析东海 52个钻孔和柱状岩芯资料 ,进行了全新世沉积强度分区 ,按沉积速率高低分为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区、浙闽近岸浅海沉积区、陆架东北冷涡沉积区、陆坡与冲绳海槽沉积区以及陆架残留沉积区。并对各区的沉积机理作了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1.
赵光磊 《海岸工程》2006,25(2):29-38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泥沙运移是河-海动力相互作用下的泥沙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现行水口门区岸滩和水下岸坡仍以不大的速率向海淤进,三角洲西段和南段沿岸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三角洲中段广大岸段大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冲刷蚀退态势。冲刷蚀退已严重地恶化了黄河现代三角洲的发育功能和三角洲经济开发环境,对油田的滩海工程和海上设施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海底地势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黄海海底地势分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是半封闭的内陆浅海,为新生代沉积盆地,深受外力作用的塑造。海底由西部缓倾斜地势区、西南部辐射状地势区、东部朝鲜半岛西岸水下冲刷槽沟地势区和中部浅海平原及黄海海槽地势区组成,形成由东西两侧向中部缓倾斜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水下滑坡体系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自1988年以来,通过多次野外考察和深入研究,在黄河口发现并确认存在大规模的水下滑坡体系。根据声纳图象和浅地层剖面记录,对滑坡进行分类命名和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滑坡体系中存在瓶颈状滑坡、平移板状滑坡和旋转滑坡3种类型;许多单个滑坡在下坡方向汇集成复合滑坡系统,有时数十条滑坡汇集成蜿蜒数公里的大规模复杂体系。滑坡冲沟分布广泛,将底坡表层切割得支离破碎,与密西西比河口比较,黄河口水下滑坡具有高含水、  相似文献   

14.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卫星遥感、测深、浅地层剖面及钻孔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及近海海洋灾害地质,编制了黄河三角洲海洋灾害地质图。黄河三角洲海岸灾害地质以海岸侵蚀为主,根据1976—2001年海岸的变化速率,可将海岸分为快速侵蚀海岸、中等程度侵蚀海岸、稳定海岸和淤积海岸四类,快速侵蚀海岸和中等程度侵蚀海岸长期以来遭受侵蚀。灾害地质因素有浅层气、灾害地貌、活动断层、海底滑坡、底辟、隆起脊、埋藏冲沟一古河道。浅层气主要分布在老黄河口附近渤海海底,近岸少见。浅层灾害地貌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的扰动区。扰动区位置在整个三角洲上变动明显,有向岸移动的趋势,斜坡坡度减小,扰动强度减弱。底辟除了发生在废弃三角洲侵蚀区外,还发生在三角洲外的渤海海底下部。隆起脊位于黄河口东部渤海海底,沿NE—SW方向发育,顺隆起脊发育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5.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ischarges extremely high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25 to 220 g/l) which favor sustained hyperpycnal plumes (underflows). Observations of weakly hyperpycnal unchannelized plumes and indirect evidence of strongly hyperpycnal channelized underflows over the delta front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modes of sediment dispersal. The weakly hyperpycnal plumes occupy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over the shallow (<5 m) delta top. From a pronounced front near the break in slope at about 5 m depth, they descend over the delta-front slope as wide-spread underflows. Evidence of strongly hyperpycnal underflows was shown from subaqueous valleys partly filled with low-density mud.  相似文献   

16.
Post-depositional slope instability and bottom mass-movement processes strongly modify the progradational subaqueous slopes of the modern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Wide, shallow gullies dissect the submarine slopes with gradients of 0.3 to 0.4°. Lower delta-front sediments experiencein situ subsidence, forming numerous collapse depressions. These processes are pronounced over much of the delta, incising and redistributing the most recently deposited silt-rich sediment. Principal causative factors include low sediment strengths created by rapid deposition in the delta during annual peak discharges from the river and severe bottom perturbations by surface storm-generated waves.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砂体形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通过多年水下实测剖面对比,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现今活动叶瓣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和砂体形态进行了研究。厚度分布等值线呈椭圆形,长轴与海岸平行。口门处沉积速率最大,平均最高值可达240cm/a之多,前三角洲沉积速率小于30cm/a,平均约15cm/a,三角洲侧缘小于50cm/a,平均约30cm/a。三角洲叶瓣砂体成分受物源控制,主要由粗粉砂组成。通过与世界六种典型三角洲砂体模式对比,认为黄河三角洲叶瓣砂体有其特殊性,代表具高密度流的三角洲砂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现代长江口、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区的海底上发育有大量规模形态各异的不稳定性现象。其中沙波和浅埋的生物气体是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形态,而滑坡和一些冲蚀结构则是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它们在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水下三角洲主要呈垂直岸线分布,而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则表现为平行岸线分布;分析认为这些现象与其河口的沉积环境和动力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水下底坡微地貌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分辨率的回声测深、旁侧声纳及浅地层剖面记录首次直观地揭示了黄河口水下底坡上发育有大量形态不同的微地貌类型。据其形态特征和规模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平滑海底、凹坑与洼地、冲沟、残留岗丘及扰动复合海底等五种类型。这些微地貌分布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不同水下三角洲单元上,并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黄河口海域特殊的沉积环境和复杂的动力条件是导致水下底坡微地貌形成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