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尖紫蛤Hiatulaacuta发育程度,将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时期。尖紫蛤生殖期在福建省为9—11月,生殖盛期在10月.温度是影响性腺发育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个体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的同一滤泡中,雌、雄生殖细胞分区域分布。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组织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双质核仁染色深浅的两部分,是由于这两部分蛋白质含量不同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时期,精原细胞具有A型和B型两种类型。施氏獭蛤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流沙港海区施氏獭蛤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1月,为3.47%;该贝的繁殖期为10月—次年4月,繁殖期水温为16.2—26.5℃。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2:1。  相似文献   

3.
1.为进行生殖周期研究的需要,本文首先对胶州湾两种习见帘蛤动物的种名重新进行了鉴定,发现其中原来定名为杂色蛤Venerupis variegata的一种应是半叉蛤V.semidecussata。其另一种仍为蛤子V.philippinarum。 2.本文以组织学和细胞学方法为主,研究了胶州湾两种习见帘蛤动物的性腺发育周期,并根据性细胞的发育过程,把它们的性腺发育周期分为:A(增殖期)、B(生长期)、C(成熟期)、D(生殖期)、E(后生殖期)等五个时期。 3.半叉蛤和蛤子雌性腺发育周期的形态学过程彼此完全没有什么差别。此外,两者雄性腺体的发育也有同样表现。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考虑它们两者分类关系的依据。 4.结合性腺组织学检查、室内自然产卵观察,人工授精实验、性腺发育指政(平均体重与平均壳长比值)的测定和性腺解剖观察等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可以肯定胶州湾半叉蛤和蛤子的生殖周期是一年一次。其生殖季节是从9月上旬到10月中旬,共约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 5.在雄性个体产卵以后,泡囊内仍然残留一部分卵子。鉴于大量吞噬细胞的侵入,这部分卵子继续成熟和产出的可能是不大的。 6.雄性排精活动可能较产卵时间要长一些。甚至到12月底前后,仍有个别个体的泡囊内残留极少精子。但新精子的产生必须到4月初旬左右才能开始。 7.在卵母细胞早期发育过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盐度分别对尖紫蛤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洋  黄海立  吕广煊  刘志刚 《海洋科学》2011,35(10):117-122
在水温17-32℃(盐度16)、盐度2-23(水温27℃)的范围内采用渐变法进行温、盐度对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 Cai et zhuang)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是:(1)孵化水温27℃,盐度17,历时980min左右尖紫蛤胚胎发育至直线铰合期;(2)尖紫蛤胚胎发育适宜温度范围为23.1~31....  相似文献   

5.
郑碧琪  鲁超  刘炜  郭玉臣  黄文  程宏  林婧 《海洋学报》2021,43(4):133-140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雄海地瓜的性腺发育均可划分为休止期 (I)、发育早期 (II)、增长期 (III)、成熟期 (IV)、部分排放期 (V) 和排空期 (VI),雌、雄性腺发育程度基本同步。海地瓜性腺发育有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大多数海地瓜在5月性成熟后开始陆续排放配子,配子排放过程中伴随着生殖管的自体破坏然后重生,即性腺开始新一轮发育,新的生殖细胞在11月开始生成并逐步发育直至翌年5月成熟。海地瓜性别比接近1∶1,生殖周期为1年,繁殖期为5?8月(夏季),属于多次排精卵类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开发保护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保护菲律宾蛤仔资源,本文利用组织学手段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定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除5~6月份为繁殖期之外,9~10月为另一繁殖期。根据性腺细胞在生殖滤泡中的比例,将其第二繁殖期内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结合自然海区调查观测。确定海区水温15℃以上时,蛤仔排放精、卵,且在繁殖盛期至少有两次集中排放的过程。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与自然野生种群的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尖紫蛤外套腔中的隐匿豆蟹的繁殖和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观察生活在尖紫蛤外套胺中的隐匿豆蟹性腺周年发育情况和分析头胸甲宽组成变化,研究隐匿豆蟹的繁殖和世代交替.隐匿豆蟹的繁殖期为3-10月,繁殖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两个繁殖高峰.隐匿豆蟹的世代交替是:在繁殖期早出生的个体,至翌年繁殖,形成第一个繁殖高峰.其中部分个体抱卵孵化后,性腺再次成熟和繁殖,这两部分豆蟹在繁殖后的当年死亡.因此这些个体,越过冬季,寿命只有1周年多.而在繁殖期晚出生的个体,翌年只繁殖一次,再过一个冬季,至第3年繁殖期再次繁殖后而死亡.这些个体越过两个冬季,寿命两周年.隐匿豆蟹生长至甲宽3.2mm后,才进入尖紫蛤外套腔中生活,在这以前,隐匿豆蟹营自由生活.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和pH对不同规格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明显.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之间的关系可分别用二次多项式OR=-c1+d2S-d3S2,NR=C2+ d4S-d5S2表示,在盐度1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达到最大值,当盐度超过10时反而下降;pH 6.4-8.4时,3种规格尖紫蛤的单位体质量耗氧率和排氨率随pH升高而增强,pH大于8.4时耗氧率和排氨率降低.盐度2-18时,不同规格的尖紫蛤个体O∶N值为:8.319-14.840,平均为11.476,在14时O∶N出现峰值;pH 6.4-9.4时,不同大小的尖紫蛤个体O∶N值为:2.377-11.502,平均为8.547,在8.4时O∶N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9.
紫云蛤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61年和1980年,我们先后在福建省龙海县九龙江口和广东省吴川县鉴江口采集到紫云蛤科(Psammobiidae)紫蛤属(Scnguinolari)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尖紫蛤Sanguinolaria acuta sp.nov., 现对它的形态特征、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广西北部湾海域钝缀锦蛤(Tapes conspersus)精巢周年发育情况、精子发生过程及成熟精子超微结构,本文采用组织切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对钝缀锦蛤精巢发育过程、精子的发生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广西北部湾钝缀锦蛤未见雌雄同体情况,观察的个体皆为雌雄异体。一周年的采样结果中,雌性个体138个、雄性个体102个,雌雄的性比约为1.35︰1。1年即为精巢发育的一个周期,发育时期可以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共5个主要分期。精细胞的发育可以划分为5个主要分期,即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成熟精子期。精子全长约59.27 μm,属于鞭毛型,由头部、中部、尾部3个部分共同构成,精子头部呈圆锥型,由细胞核和顶体组成,顶体呈倒“V”型。电子在顶体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顶体前部电子分布少,后部分布多。中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5个圆形排列的线粒体和一个中心粒复合体。轴丝与质膜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尾部,轴丝的双联体微管结构横切面表现为“9+2”型。此外,本实验观察到少部分精子尾部呈双尾结构。  相似文献   

11.
毛蚶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毛蚶性腺的组织学和外部形态特征,可将其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时期。根据肥满度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认为在连云港海区的毛蚶性腺发育为一年一个周期,排放期为7月至9月,繁殖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毛蚶为分批产卵类型,集中排放需要满足一定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的刺激。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1.2:1。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1.石花菜多分布于开放海岸的岩礁上,属于一种好浪藻类。它分为孢子体和雌、雄配子体。雌配子体成熟的果孢受精发育为囊果,放出果孢子,萌发后长成孢子体。孢子体成熟放出四分孢子,萌发后长成雌、雄配子体。因此一般说来,这  相似文献   

13.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浙江引种养殖的硬壳蛤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胚胎发育、幼虫和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养殖的硬壳蛤性腺发育过程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19.0-28.2℃,可大批产卵二次;肥满度最高为7.11%(6月份),最低为3.68%(1月份);水温20-22℃时,D形幼虫孵出时间约为20h,浮游幼虫经9-10天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10-11天发育变态为稚贝.研究还发现,硬壳蛤的精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牛角形或较直的长三角形,与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精子形态明显不同.文中还讨论了性腺发育与积温的关系,指出性腺发育成熟的积温和有效积温大约为1800℃和600℃.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生化分析和组织切片技术,系统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指数(HSI)、主要生化成分和组织学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HS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在Ⅳ期[(7.46±1.23)%],最低值在Ⅵ期[(4.62±0.63)%];(2)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的生化组成存在显著变化,Ⅰ期肝胰腺中水分含量高达67.91%,其他各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中脂肪/湿重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Ⅰ期最低(13.48%),Ⅳ期最高(24.24%);肝胰腺中蛋白/湿重并无显著变化(P>0.05),而总糖/湿重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3)不同生理阶段雌体肝胰腺组织学存在两个较明显的变化—生殖蜕壳及产卵前后,Ⅰ期肝小管中B细胞占优势(约50%左右),R细胞较细长,肝小管内腔中存在大量食物残渣和脱落的B细胞顶泡等,生殖蜕壳后(Ⅱ期后)的雌体肝胰腺中R细胞数量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R细胞逐渐饱满。产卵后雌体肝胰腺中的细胞间界限变得模糊,部分肝小管的管腔开始自溶,但是此时B,F细胞数量开始增多,这说明随着春季东海海区水温的升高,雌体开始恢复摄食,以保证第二次卵巢发育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双线紫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获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线紫蛤是我国名贵的海珍品,近几年,由于滥采乱捕状态,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双线紫蛤资源大幅度减少,如果不加紧保护,很有可能出现灭绝的危险。为确保我国沿海特有的双线紫蛤资源得以正常维护和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解决人工苗种繁育问题。而它的生物学研究尚属空白,人工育苗繁育国内外至今均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日本蟳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繁殖习性和性比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其性腺的组织学和外部形态特征,将卵巢发育分为6个发育期:形成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复期;将精巢发育分为5个发育期:形成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复期。根据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认为在连云港海区的日本蟳性腺发育为1年1个周期,繁殖期为5~9月,交配产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水温17.5~23.5℃)。日本蟳为分批产卵类型,但第二批卵的数量远少于第一批卵。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约为1∶1。  相似文献   

17.
对虾精荚和精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虾养殖业已成为许多国家沿海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培育体质健壮的种苗是这一产业兴旺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研究对虾生殖生物学,确保生产大量、充足、高健康苗种以满足养殖的需要是当务之急。目前,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雌虾的生殖系统及卵的发育,对雄虾生殖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部分集中在雄虾生殖系统的结构、促雄腺的结构、作用及精子的形态、发生,而对雄虾成熟度、精子质量评价及影响精子成熟的因素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8.
日光照时数对裙带菜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少军 《海洋与湖沼》1996,27(3):302-307
于1992年4月在青岛前海栈桥湾采集野生的裙带菜,并在室内分离和培养雌,雄配子体克隆,利用营养生长的配子体材料研究光照时数(DH)对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光照可以有效地阻配子体发育,配子体只进行营养生长(VG),形成卵囊的配子体细胞占的比例为零,雌配子体细胞呈不规则圆形,多个细胞聚集成簇状,雄配子体则长成丝状体,随着DH的减少,发育的配子体细胞数比例逐渐上升,至DH为12时达最高,为63  相似文献   

19.
江蓠的生活史为同形的单倍雌、雄配子体和双倍果孢子体,以及双倍四分孢子体相互交替(Kim,1970),属于典型的多管藻型(Oga-ta,1972)。其中,除果孢子体寄生在雌配子体上外,雌、雄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都是独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种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淡水、半咸水、潮间带及1800m的深海均有分布。通常营自由生活,在木头中钻洞、泥沙里、礁石下、海藻丛中以及海绵动物的孔隙中均可生活。 团水虱科的种类雌、雄异型,幼体时雌、雄的区别不太明显,随着个体的成长,雌、雄差异越来越大。雄性个体通常大于雌性个体,而且雄性个体体表往往比雌性个体体表具有更多的突起或刚毛。雄性个体可通过精荚以及位于第2腹肢内肢的雄性附肢来识别,雌性个体可以通过孵卵片或育卵室来识别。由于团水虱科种类雌、雄两性通常异型,加之幼体、成体的形态差别特别大,因而同一种的不同性别或发育的不同时期常被误认为是两个种,甚至两个属。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团水虱科共93属634种,国内过去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在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的等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分检出团水虱科12种,分隶于8属,其中5种为中国新记录,这些标本大部分来源于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其种类名称如下(带*者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