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基于Mike21模型,建立了莱州湾附近海域的水动力计算模型,在对潍坊海化工业园区拟建排污口海域水动力计算结果验证正确的基础上,将水动力模型耦合物质输运模型,对工业园区拟建排污口排放污染物质的输移扩散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污水排海点拟建位置附近海域的水动力交换能力较差,在拟建污水排海点排放污水时,排放污染物的输移扩散造成较大面积的超标水域,影响的二类及三类海水水质功能区的最大面积分别为4.11km~2和2.36km~2,并影响附近3.07km~2水域底播养殖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疏浚工程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应用MIKE21软件,建立了湄洲湾港东吴港区工程附近海域的二维水动力和泥沙输运计算模型,在对潮流和悬浮沙计算结果验证可靠的基础上,分析工程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疏浚工程对附近海域的潮流产生影响,流向更有利于靠离泊作业。(2)工程前后流速变小,码头栈桥区域周边流速最大可减小1.23 m/s,回旋水域流速最大可减小约0.59 m/s,东吴航道流速最大可减小约0.43 m/s;(3)悬浮沙浓度增量10 mg/L包络线的最远扩散距离为4.01 km,扩散面积为14.66 km~2;施工结束后,悬浮泥沙恢复至一类水质的时长约3 h,恢复至本底值所需时长约16 h。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水动力学模型、物质输运模型和年龄模型,对渤海辽东湾潮汐驱动下的水动力状况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入海径流对辽东湾整体流场和水交换过程影响不大,其主要影响集中在河口附近海域。在潮汐的驱动下,辽东湾内形成了复杂的环流结构,辽东湾南北海域分别存在顺时针、逆时针的环流,而辽东湾湾口又存在逆时针环流,使得水交换能力较弱,对辽东湾向外海的物质输运产生不利影响,湾顶附近海域的物质主要通过扩散过程与外海进行交换。年龄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辽东湾河流入海污染物在河口附近停留时间较长,向远区的输运需要较长时间。入海污染物的影响具有局地性,对局部海域水质尤其是辽东湾湾顶的水质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河流入海污染物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小清河是莱州湾西南部主要入海河流和污染物来源,近年来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对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如何有待深入研究。采用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了近岸工程建设对潮流场的影响及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扩散特征,探讨了入海污染物扩散对近岸工程建设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的建设,导致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流速有所减小,减小值介于2~21 cm/s。河口两侧的堤坝、防波堤等工程阻挡了污染物向东南、西北方向扩散,使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范围有所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河口附近海域污染物浓度有所增加,从而加剧了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的水质污染。因此,近岸工程建设会造成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减弱,削弱近海海域的污染物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潇  冯秀丽  刘杰  魏飞 《海岸工程》2013,32(1):10-18
大规模的海洋工程建设会对周边海域的水动力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基于MIKE21Flow Model FM模型研究了张家埠新港建设对附近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港建设对潮位的影响很小,仅仅局限在工程附近的有限区域;工程建设对附近海域流场有一定的影响,工程东西两侧海域流速减小、南侧海域流速增大,流速变化在-0.55~0.24m/s之间,流向变化在-10°~50°之间,在距离工程4 000m外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污染物离岸排放的输移扩散规律及影响因素,本文基于MIKE21软件构建了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的数学模型,采用水动力模块对海域潮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排污口海域网格逐层加密,模拟了芝罘岛海域的潮流场,并与实测潮流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耦合输移扩散模块,模拟了污染物COD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输移扩散现象,并研究对比了风场和源项对离岸排放污染物的输移扩散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场改变了污染物离岸输移扩散的速度和方向;在排污区域附近,线源比点源更有利于污染物的离岸输移扩散。  相似文献   

7.
在该海域潮流数值计算的基础上,用二维乎流—扩散模型对烟台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COD(化学耗氧量)及油类污染的数值计算,并对1995年和2000年两个年代的水质状况进行了预测。给出了该海区未来10年内海水水质状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FVCOM模式建立了珠江口区域的天文潮和风暴潮数值模型,采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该区域K_1、O_1、M_2、S_24个主要分潮的等振幅线和等迟角线的分布特征,并选取典型台风对影响珠江口附近海域的台风暴潮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基于该模型模拟了1993—2013年影响珠江口附近海域的共48场台风过程;利用Gumbel分布,计算了百年一遇的风暴潮极值增水,珠江口门外西侧的极值增水大于东侧,其中该区域百年一遇风暴增水的最大值出现在赤溪镇和三灶镇中间的海域为3.19 m,可为珠江口沿岸地区的风暴潮防护和海岸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陆源污染物对连云港海域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沿深平均二维模型模拟了连云港海域的潮流场,分析了该海域的潮波特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扩散方程对连云港海域的水污染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港域水体的半交换期;比较分析了西大堤对该水域水交换的影响;计算了港域水体的Lagrange余流场,并分析了其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得到了港域几个典型位置的Lagrange轨迹;计算了港域的纳潮量,综合分析了港域水体的物理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10.
苏北近海水动力场及污水稀释扩散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苏北辐射沙洲海域,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其水动力场;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分别就大、小潮情况下的流速、潮位及潮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潮流场基础上结合苏北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污水排放情况进一步模拟了陆源排放污水的稀释扩散场,分别就两种典型污水排放量下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范围及污水扩散场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正交曲线网格能较好地拟合岸线,利用ADI法离散求解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能够有效地对苏北辐射沙洲水动力场进行模拟;受太平洋前进潮波与黄海驻潮波的影响,苏北辐射沙洲岸外南向近岸流和长江冲淡水入海后形成的北上近岸流在弶港交汇,其水动力场以弶港为中心辐聚辐散,形成向外逸散的放射状150°扇面;涨潮平均流速略大于落潮平均流速,落潮流历时略大于涨潮流历时,形成辐射状定向往复流.利用水动力场基础上建立的污染物输运模型模拟污水的稀释、扩散场等值线分布,并计算污染物的稀释情况.在规划的3 000 m3/h污水排放量下,涨潮阶段,排污口A附近污水沿大丰港附近的深槽稀释扩散,排污口C附近污水自N、NE、E和SE方向扩散,污水稀释度等值线向外海有一定的扩展,但相对不明显;落潮阶段,在苏北南向近岸流和长江冲淡水入海后形成的北上近岸流作用下,包络线向北及向东突起,污水稀释度等值线在落潮过程中达到最大.在规划的5 400 m3/h污水排放量下,排污口附近的稀释度等值线范围明显增大,其中排污口A和B附近稀释度等值线相互包络,落憩时刻污水稀释包络范围达到最大.在小潮过程,污水稀释扩散情况和大潮的潮周期过程较为相似,由于潮流较弱,稀释度范围相对小于大潮情况,各阶段的污水扩散范围变化较大潮时小.苏北近海海域内潮汐强、潮差大,潮间带广阔,排污口附近海域的水动力场对污水有较强的稀释、扩散作用.利用苏北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及物质输运规律科学地排入污水,充分发挥其自净能力,既可改善海域内水污染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可节省相应的污水治理费用.因此,探讨该海域的水动力变化特征及污水稀释扩散规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水动力学、水质数学模型,以渤海湾海岸带的几种典型开发活动--围海造地、海水淡化和河口建闸为例,模拟分析海岸带开发活动对渤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沿海围垦造成的潮通量、近岸流场水动力条件和污染物输移的变化;分析海水淡化工程浓缩海水的排放,高盐度高浓缩污染物对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河口建闸后蓄积的污水排放方式对河口及近岸海域造成的影响,大量污水一次性排放会增大河口及近岸海域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2.
以龙洞咀至养马岛邻近海域二维潮流模型为基础,建立污染物输运模型。预测烟台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后对附近水域水质的影响,并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影响预测。结果表明。正常运行时.污染物的超二类水域全部位于混合区内部,对附近海域环境影响不大,事故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排放会对该海域造成一定的污染,效应对污水处理厂加强管理.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跨海大桥工程的建设实施对附近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以舟山市小干二桥工程为例,系统分析工程施工期对附近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并结合收集的工程附近海域历年水质和生态环境状况的跟踪监测资料,对比分析工程实施前后附近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实际变化情况,验证工程的建设实施对附近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小干二桥工程的建设实施对附近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重构了大亚湾和大鹏湾潮汐水位“双峰”现象,确定了浅水分潮的异常增长是潮位“双峰”现象的主要成因,其中四分之一日分潮和六分之一日分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SCHISM模型构建大亚湾和大鹏湾附近海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近岸海域,在大亚湾以东,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全日潮,以西为不规则半日潮,在两个海湾内均为不规则半日潮;研究海域的潮流均表现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四分之一日分潮和六分之一日分潮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不同变形过程是造成两个相邻海湾水文差异的直接原因。通过构建不同底摩擦强度、消除水底地形以及改变海湾水深的数值实验研究表明,分潮传播方向与水深变浅方向是否一致,是导致两个海湾潮波浅水变形不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三维海洋模型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采用有限体积计算方法,引入了"干、湿"判断,建立了天海达工程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流和泥沙输移模型,预测分析了天海达工程建设后对附近海域水动力和地形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后对其西侧潮流影响较大,东侧与南侧影响较小,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程度减小,在距离工程1200 m以外海域流速相对变化值大约在8%以内;工程建设前后,静风条件下,工程附近海域地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岸线的改变,工程东西两侧500m范围内近岸海域淤积程度增大,淤积增大幅度范围为0.05~0.1 cm/a。  相似文献   

16.
七姊八妹列岛海域位于杭州湾南部的灰鳖洋内,除了岛礁周围局部存有深沟外,其余地区海床平缓.为了探究该海域海床演变情况,在了解杭州湾来水来沙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七姊八妹列岛海域的水动力、悬沙和底质分布特征.不同时期海图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近岸水深较小,人类活动频繁,围涂筑堤工程较多,一直处于淤积状态,属淤涨型岸滩,而离岸较远的海域,泥沙难于落淤而随潮反复搬运,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1962~2008年这46 a间,七姊八妹列岛海域总体呈现与岸线走向一致的淤积、冲刷间隔分布的冲淤带.平均淤积厚度约2.2 m,淤积幅度约5.0 cm/a,大多数地方平均冲刷厚度约2.4 m,冲刷幅度约5.0 cm/a.这些特点与当地的水动力条件和泥沙沉积特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悬浮体系指悬浮在水中,经过过滤能停留在滤膜或滤纸上的一切物质质点,其中包括泥沙颗粒、浮游生物及各种胶体物质等。悬浮体浓度分布是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与物质来源,海洋环流、潮流、波浪等动力要素密切相关。因此,悬浮体浓度及运移途径是测试环境条件的重要参数,对其进行研究将对开发港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探讨现代沉积过程则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澳门内港及附近水域(包括内港、筷子基北湾和南湾)历来是澳门海域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区域, 水质恶化常引发大规模鱼类死亡。本文利用近10年的澳门水质监测统计数据, 采用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了澳门内港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和水文动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内港区低氧现象为澳门海域潮、径流物理及生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内港没有明显的外海往复流和水体层化现象, 其整体的弱动力和筷子基水域的半封闭造成污染物滞留作用, 是形成低氧区的关键物理机制。筷子基水体自身生化耗氧是导致内港低氧的驱动要素, 底泥耗氧进一步加剧了内港的低氧程度。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东岸娄山河李村河附近海域水质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胶州湾海域潮流场数值模拟正确的基础上,建立了胶州湾东岸娄山河、李村河附近海域水质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海域水质现状监测资料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根据娄山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和李村河污水处理厂二期201O年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情况,预测了其附近海域的水质。预测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情况下,COD大于3.0mg/L的海域面积约为0.26 km~2.无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其附近海域水质状况比现状有较大改善;但是在事故情况下,各河口附近海域水质变差,超四类最大面积分别达到0.84km~2和0.54km~2,比现状增加0.53km~2和0.23k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一个三维陆架海数值模式来预报近海潮流和泥沙浓度的对流扩散,并应用于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的前期数值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海区潮流的涨落、岸线形状、海底地形及源强位置与泥沙在近海的输运扩散关系密切,模拟情形基本合理,表明该模式适合应用于河口、近岸等涉海海洋工程海域的流场及泥沙扩散的三维数值预测,为相关的水动力环境要素和水质影响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