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东半岛黄海沿岸强壮箭虫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8月~2007年11月对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进行的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调查,根据强壮箭虫的个体丰度分析其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特征,并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其聚集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4个季节强壮箭虫的平均丰度为63.2ind·m3,呈现秋季冬季夏季春季的变化规律。水平分布上,春夏两季形成的丰度密集中心多于秋冬两季,但高丰度区分布范围小于秋冬两季;春夏两季丰度密集中心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而秋冬两季则以远岸海域为主。垂直分布上,春夏季强壮箭虫表层平均丰度高于底层,而秋冬季表层平均丰度则低于底层;强壮箭虫存在一昼夜内2次上升和2次下沉的垂直移动现象,其上升和下沉的时间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强壮箭虫在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呈现聚集分布。强壮箭虫的分布与多种环境因子变化有关,其中温度、盐度、桡足类分布是影响强壮箭虫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于2018年1—11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强壮箭虫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并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其聚集特征。结果显示,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中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值为17.92 ind/m~3,呈现冬季夏季春季秋季的变化规律;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中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值为41.17 ind/m~3,呈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的变化规律。在水平分布上,2种网型中的强壮箭虫都在近岸和河流入海口附近有高丰度值。强壮箭虫在胶州湾海域呈聚集状态分布,强壮箭虫的分布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其中温度和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浅水Ⅰ型网中的强壮箭虫大约是浅水Ⅱ型网中的2.3倍,对比历史资料发现,本次调查的强壮箭虫丰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强壮箭虫是我国温带海域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本文通过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的逐月综合调查,研究了大网浮游动物中强壮箭虫丰度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为22.6 ind/m3,高峰值出现在12月(47.5 ind/m3),最低值出现在8月(7.8 ind/m3);在水平分布上,除了夏季的8月,全年近岸海域强壮箭虫丰度均高于外海海域,且在10月及次年2月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作为肉食性浮游动物,强壮箭虫丰度时空变化除了受温度和盐度影响外,还与饵料生物(主要是桡足类)丰度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其丰度周年变化规律在不同海域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等因子的关系,本文依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6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A)和负二项分布参数的倒数(CA)等聚集指标,分析了强壮箭虫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了强壮箭虫密度的时空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强壮箭虫平均密度为21.85 ind/m3,春、秋季高,冬、夏季低;其密度的空间分布以黄河入海口附近水域为密集中心,向远岸水域逐渐降低;强壮箭虫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聚集特征随密度的变化存在两次聚集和两次扩散;水深、表层水温和浮游桡足类密度是影响其密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总偏差解释率为55.11%,强壮箭虫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小,随表层水温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随桡足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强壮箭虫密度受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环境因子变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的生活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元子  孙松  杨波 《海洋与湖沼》2010,41(2):180-185
根据对胶州湾外一站位连续1年逐月采样所获得的资料,研究报道了南黄海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的生活史特征。南黄海强壮箭虫共有5个世代:(1)春季世代(2—5月),生长率为0.0066/d;(2)夏季世代(6—8月),生长率为0.0038/d;(3)夏季世代(6—9月),生长率为0.0090/d;(4)夏季-秋季世代(7—11月),生长率为0.0152/d;(5)秋季-春季世代(10—5月),生长率为0.0160/d。强壮箭虫的生产力和摄食率分别为0.67gC/(m2·a)和2.33gC/(m2·a)。本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强壮箭虫5个世代中的夏-秋世代和秋-春2个世代的生长率较高;南黄海强壮箭虫的全年平均生产力显著低于东京湾,但对南黄海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却与东京湾相当。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光照强度、光周期、光质下对强壮箭虫的摄食强度和日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质对强壮箭虫的摄食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与强壮箭虫摄食率的关系式为:Y=-5×10-7X2+0.0026X+1.0043.光强在2800lx时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强度最高,为4.4 ind·d-1.光周期L∶D为12∶12时强壮箭虫对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强度最高,在蓝光下强壮箭虫对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强度和日粮均高于绿光组和黄光组.实验范围内,强壮箭虫的摄食强度与体长成正比,而日粮与体长成反比.  相似文献   

7.
于浩  刘光兴  陈洪举 《海洋学报》2015,37(10):141-145
为了比较大型浮游生物网(网孔505μm)、WP-2型浮游生物网(网孔200μm)和小型浮游生物网(网孔77μm)对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的捕获效率,利用2012年11月在渤海中部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网的捕获效率最高,分别为大网的2.9倍、WP-2网的1.3倍;大网对体长9mm以下个体有明显漏采,WP-2网对体长4mm以下和部分4~5mm个体有明显漏采,小网对体长9mm以上个体的捕获效率略低于大网和WP-2网。不同网具的捕获效率与箭虫个体大小密切相关,个体越小,网具间捕获效率的差异越明显,随着体长增大,差异缩小。建议今后在强壮箭虫的繁殖季节采集小网样品,作为其他网具样品的必要补充,为毛颚动物的种群动力学研究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数量分布年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峻峰  左涛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3,35(6):195-203
分析对比1959年、1982年、1998-2000年以及2007-2010年4个不同时期南黄海中部(34.25°~37.45°N,122.00°~124.00°E)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数量时空变化及其与温度、盐度和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温度可能对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分布影响较大;强壮箭虫则受盐度影响较大。PDO暖位相时期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显著低于冷位相时期,强壮箭虫则相反。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丰度与提前3个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强壮箭虫丰度仅与当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7年到2008年5月和8月长江口水域共4个航次的监测资料,对长江口水域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优势种、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平面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值8月份大于5月份生物量,分布格局呈近岸向外海递增趋势。5月出现的优势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分布于河口水域以及咸淡交错水域。8月的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分布于河口水域和咸淡交错水域,肥胖箭虫多分布于口外近海水域。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在4次采样均出现,是口外近海水域的主要优势种。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布格局呈近岸向外海递增趋势。盐度、温度及主要优势种中华哲水蚤是影响长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毛颚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倩  孙松  霍元子  杨波 《海洋与湖沼》2010,41(4):639-644
根据2006年9月—2007年8月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摄食、生物量、生产力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毛颚类3种: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拿卡箭虫(Sagitta 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其中强壮箭虫全年出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年平均密度达到45.3ind/m3;拿卡箭虫和百陶箭虫在秋、冬、春季出现,年平均密度分别为0.17ind/m3和0.35ind/m3。通过推算得到胶州湾毛颚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07.92mg/m2,年平均生产力为1.47mgC/(m2·d),占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11.6%。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冬季达到全年最大值,分别为5.71%和83.47%,在春季、夏季、秋季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0.67%、0.08%、6.48%,对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7.00%、2.48%和48.88%。由此可见,在冬季毛颚类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等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渤海中南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50年以前有关报道渤海浮游动物的文献很少。1958~1959年的全国海洋普查取得了大量的浮游动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编,1964)。1982~1984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每月一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白雪娥等,1991)。1984年8月,11月和1985年2月,5月,有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孟凡等,1993)。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就渤海部分海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研究(肖贻昌,1988;钟贻诚等,1984)。作为“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报道1998年秋季和1999年春季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的调查结果,为渤海生态系统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2.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2000~200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5月和8月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优势种出现的年份,平均丰度、优势度、聚集强度和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确定本区优势种的重要性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为次要优势种。马蹄娩螺(Limacina trochiformis)是偶然出现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在春季对总丰度贡献最大。真刺唇角水蚤是8个航次唯一的优势种,种群年间变化不显著。太平洋纺锤水蚤,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分布范围相对狭小,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分布在沿岸偏淡水的水体,适合较低的温度。太平洋纺锤水蚤分布在近岸偏成水的水体,适合较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13.
冬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黄海暖流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亮  李超伦  于非 《海洋与湖沼》2013,44(4):853-859
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对南黄海进行浮游动物采集, 以了解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黄海暖流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 南黄海冬季仍然以温带和暖温带种为主,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细足法Themisto gracilipes等温带和暖温带种类在浮游动物数量组成中具有较大优势。与此同时, 一些暖水种在调查海域局部出现。2009年12月暖水种仅分布在南黄海东南部黄海暖流源地附近。位于黄海中部的调查区东侧温盐层化现象明显, 近底层低温、高盐、高营养盐的水文特征体现了黄海冷水团的残留; 2010年1月在35°—36°N区域暖水种种类明显增加, 截平头水蚤Paracandacia truncata、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出现的位置与暖流路径相吻合, 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rimana数量相比12月有明显向北推进的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暖水种的分布与温度有良好的相关性。Shannon-Weaver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布规律, 对黄海暖流的指示作用不如种类明显。  相似文献   

14.
The feeding ofSagitta nagae was analyzed in connection with food chains in the pelagic and near-bottom communities of Suruga Bay.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1)S. nagae feeds on dominant copepod species both in the free water (upper water layers) and the near-bottom habitats; (2)S. nagae did not show any food-size selection in the range of 0.2 to 1.2 mm in cephalothorax width and height of copepods; (3) Feeding activity ofS. nagae in the free water is highest at night, while in the near-bottom habitat the species feeds more actively during the day than at night; and (4)S. nagae migrates between the bottom and free water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llow water by connecting the near-bottom community with the pelagic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
渤海中华哲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97,28(4):376-382
于1992年8月-1993年6月期间,在渤海进行渔业资源增殖生态基础调查, 型浮游生物网采取浮游动物样品,从中取出40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中华水蚤标本。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辐射圆筛藻、偏心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合计占89.2%;此外,也摄食很少量的甲藻类,金藻类和纤毛虫类,它在渤海所摄食的食物类群,季节变化不大,食物类九更替率各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pepoda in the Jiulong Estuary is studi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February 1983-January 1984 shows that the salinity of the Jiulong Estuary varies from 0.04 at Station E (head of estuary) to 31.7 at Station C (mouth of estuary). The distribution of copepoda is obviously affected by salinity.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species, Shannon-Weaver H' index of diversity, species richness d and species evenness J' of copepoda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Especially between the Station D and the Station C, being dominated by three predominant specie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apears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copepoda with salinity, the copepoda may be divided into five ecological groups, i.e. fresh-water, low-salinity estuarine, meso-salinity estuarine, neritic and oceanic groups. Their horizontal succ  相似文献   

17.
渤海鲈鱼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李军 《海洋科学》1994,18(3):39-44
对渤海353尾鲈鱼的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鲈鱼为游泳动物食性的鱼类,游泳动物占其胃含物总重量的63.58%;(2)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其饵料种类主要包括口虾蛄,Ti鱼,凤鲚,黄鲫等;(3)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呈现明显的月变化;(4)幼鲈主要摄食小型鱼类,甲壳类及其幼体,在相应月份里,与成鲈的食物组成相似程度很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RDA与GAMs模型的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与温盐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季节演替与温盐的变化关系,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利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了优势种与温盐的变化关系,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参数与温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优势种季节演替较为明显,由春季2种演替成夏季10种,再更替为冬季5种,春季和冬季优势种的种类和生态类群相对单一,夏季较为丰富。(2)优势种时空分布是综合多层环境因子的结果,如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与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正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和底层温度负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正相关;春季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与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夏季盐度是决定暖水性和高温高盐性优势种分布的关键因子,且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冬季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与表层温度关系密切,并呈现较强的负相关。(3)春季和冬季香农–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呈负相关。(4)温度和盐度对生物多样性参数影响显著,但季节上又呈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1—12月用浅水Ⅰ型和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在胶州湾进行的每月一次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调查结果表明,在胶州湾出现的浮游动物共81个种,春、夏季的种类数多于秋、冬季,湾北部的种类数少且年内波动大,湾南部、湾口和湾外种类数多且年内波动小。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短角长腹剑水蚤(O.brevicorni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和小介穗水母(Podocoryne minima)等。从个体大小上来看,体长<1mm的浮游动物丰度最大。与历史资料的比较显示,2004年胶州湾水母类比90年代同期增加15种,八斑芮氏水母成为冬季优势种。海区比较显示,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渤海相似,与黄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