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种蛏类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472-481bp(16S)和658bp(COI)。3种蛏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62.1%;COI基因62.8%)。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3种类间存在128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2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5个插入/缺失位点,总共12个碱基长;COI片段有200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191个简约信息位点,不存在任何插入/缺失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大竹蛏与长竹蛏两片段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6和0.1712,两竹蛏类与小刀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054,0.2798和0.2662,0.2933。作者认为小刀蛏与竹蛏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达到科之间的水平,结果支持将其提升为刀蛏科的分类观点。3种蛏类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在种间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rRNA和COI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蛏类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精子发生和精子的超微结构,描述了从精原细胞发育到成熟精子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大竹蛏精子发生历经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阶段。成熟精子属典型的原生型,全长52—57 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中段由4—5个椭圆形线粒体和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尾部细长,为典型的“9+2”型结构。大竹蛏与同属的长竹蛏精子发生和精子超微结构存在差异。大竹蛏精细胞前顶体囊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分布在周缘呈一个带缺口的弧形而不是圆形,而长竹蛏前顶体囊周缘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呈一圆形分布;大竹蛏的前顶体囊是先内凹变形,然后一边变形一边移动,而长竹蛏的前顶体囊是在到达核前端后才开始变形。大竹蛏的顶体比长竹蛏的稍长;大竹蛏精子核形似子弹头而长竹蛏精子核形为圆球状;大竹蛏有卫星体结构而长竹蛏无卫星体结构;大竹蛏精子尾部鞭毛比长竹蛏的长。结果可以为竹蛏科相似种类的鉴定及亲缘关系的探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三种蛏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AFLP技术对浙南地区分布的小荚蛏(Siliqua minimai)、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大竹蛏(Solen grandis)3种蛏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检测,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781个清晰的位点;小荚蛏、缢蛏和大竹蛏多态位点比例依次为79.22%、84.25%和64.8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971、0.3070和0.2785,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402、0.4575和0.4010,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585、0.2691和0.1838.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蛏的核DNA遗传多样性水平以缢蛏为最丰富,小荚蛏次之,大竹蛏最低;并且3种蛏的共享位点很少,遗传趋异比较明显,说明3种蛏的遗传关系比较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克隆获得了一个大竹蛏(Solen grandis)铁蛋白(SgFer)基因的cDNA全长,其序列全长为848bp,5’和3’端的非编码区分别为111bp和212bp,开放阅读框525bp,推测编码17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0.2kDa,理论等电点为5.20。通过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了SgFer在健康大竹蛏组织中以及大竹蛏受到微生物多糖刺激后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SgFer在血细胞、鳃、外套膜、肌肉、性腺和肝胰腺等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SgFer在大竹蛏受到肽聚糖(PGN)和葡聚糖(glucan)刺激后,其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分别在刺激后6h和12h达到最高;而脂多糖(LPS)刺激不能诱导其mRNA表达量上调。SgFer可能参与大竹蛏对微生物多糖的清除反应。  相似文献   

5.
7个海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及基因变异位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美  申欣  孟学平  程汉良 《台湾海峡》2012,31(2):189-194
与单基因相比,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被广泛地应用于后生动物关键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本论文综合分析了海星纲7个物种(多棘海盘车、赭色豆海星、多棘槭海星、砂海星、长棘海星、棘冠海星和海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全面揭示了海星纲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海星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标准的37个基因.7个海星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完全一致;与海胆纲及海参纲楯手目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相比,海星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存在4.6 kb长片段的倒位.长棘海星属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非同义替换率(Ka)与同义替换率(Ks)比值都低于1.000 0(为0.006 0~0.221 9),显示出较强的负(纯化)选择.对海星纲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ad5、nad4基因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应用于海星纲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同时,在长棘海星属线粒体基因组变异位点分析中,nad5、nad4基因仍然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用于分析长棘海星不同群体及物种之间的生物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其生物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大竹蛏稚贝滤水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 年 10~11 月间,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稚贝进行了滤水率的研究.比较了不同饵料及浓度、规格、温度对大竹蛏稚贝滤水率(R<,F>)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适宜浓度下,大竹蛏稚贝对5种单胞藻的滤水率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2)大竹蛏稚贝的滤水率随着体质量的增...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克隆得到了一个大竹蛏(Solen grandis)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基因(SgTCTP)的cDNA全长,其序列全长为1055bp,5′和3′端的非编码区(UTR)分别为54和461bp,开放阅读框(ORF)540bp,编码179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4.50,预测分子量大小19.96kDa。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SgTCTP在健康大竹蛏各组织中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刺激后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SgTCTP在检测组织外套膜、鳃、性腺、血细胞、肌肉和肝胰腺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脂多糖(LPS)、肽聚糖(PGN)和葡聚糖(β-1,3-glucan)刺激都能诱导SgTCTP的表达量上调,SgTCTP的表达量分别在LPS和PGN刺激后6和3h达到最高,为空白对照的3.64和3.36倍;β-1,3-glucan刺激后SgTCTP的表达量上升幅度最大,在12h达到最高,为空白对照的11.76倍。SgTCTP可能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参与大竹蛏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大竹蛏同工酶组织特异性与多态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外套膜、鳃、性腺、消化腺、斧足5种组织6种同工酶(LDH、ADH、EST、MDH、ACP、SOD)进行组织特异性分析,并对吕四渔场海域大竹蛏自然种群生化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同工酶的活性及酶谱特征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6种酶在消化腺中的活性最强,LDH、EST、MDH和SOD酶谱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6种酶在消化腺和斧足中共检测到12个基因位点,其中Ldh-1、Ldh-2、Adh-1、Est-1、Mdh-1、Mdh-2、Mdh-3、Sod-2等8个基因位点为多态,多态位点比例为66.67%,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2.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9,预期杂合度(H<,c>)为O.373 7,实际杂合度(H<,o>)为0.333 3,香农信息指数(I)为0.624 2.  相似文献   

9.
大竹蛏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大竹蛏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水温21~24℃);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31.2%;最低出现在2月份,为21.2%.大竹蛏卵径为85~95 μm;受精卵在水温22℃,经20~24 h孵化成D形幼虫;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125 μm,浮游幼虫经5~6 d培养进入附着变态期,壳长为250 μm,发育变态为稚贝.  相似文献   

10.
采用磁珠富集和PCR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得到12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多态性微卫星引物。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1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339—8.8063个;观测杂合度(Ho)为0.0333—1.0000,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25;期望杂合度(He)为0.0333—0.902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6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320—0.8680。所有位点中,有8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SC1-5和SC4-6属于低度多态位点(PIC0.25);经Bonferroni校正后,无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位点;连锁不平衡检验结果表明,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此外,分析了这些引物在近缘种长竹蛏(Solen strictus)、大竹蛏(Solen grandi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通用性情况,结果显示:长竹蛏中,位点SC1-4、SC2-8、SC3-1、SC3-14表现出了高度多态(PIC0.5);在大竹蛏中,位点SC3-4、SC3-7、SC4-6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PIC0.5),SC2-9为低态位点(PIC0.25);在小刀蛏中,位点SC1-7、SC2-9、SC3-4、SC3-14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PIC0.5),SC4-6为低态位点(PIC0.25)。  相似文献   

11.
以小荚蛏(Siliqua minimai Gmelin)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小荚蛏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核型公式为2n=12m 14sm 10st 2t,染色体臂数(NF)=6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已经研究的大竹蛏、缢蛏和长竹蛏相比,小荚蛏核型更不对称,st/t类型数量更多,推测小荚蛏较为原始。用类平均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小荚蛏与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2.
鳍足类Pinnipeds是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类群,现存种类包括海象科Odobenidae、海狮科Otariidae和海豹科Phocidae的所有物种。在海豹属Phoca中,atp8基因的Ka/Ks最高,仅为0.084 7(远小于1),因而海豹属所有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选择压力均非常高。对于群海豹属Pusa,cox1、cox2和nad3基因的Ka/Ks均为0,表明在这3个基因中,所有的核苷酸的替换均为同义替换,没有出现氨基酸的改变。科内、属内基因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nad5、nad4和nad2基因可以作为cox1和cob基因辅助的分子标记。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强烈支持食肉目所有12个科均为单系群,并且鳍足类(海狮科、海象科和海豹科)为食肉目Carnivora内部的一个单系群(BPM=100,BPP=100)。在鳍足类内部,海狮科与海象科亲缘关系最近,聚类为海狮总科Otarioidea,然后与海豹科聚类:(海狮科+海象科)+海豹科。在海豹科内部,线粒体基因组的证据支持将海豹科划分为2个亚科,即僧海豹亚科Monachinae和海豹亚科Phocinae。线粒体基因组的证据,强烈支持鼬科Mustelidae与浣熊科Procyonidae关系最近,臭鼬科Mephitidae与熊猫科Ailuridae近缘,同时,鳍足类与[(鼬科+浣熊科)+(臭鼬科+熊猫科)]为姊妹群,而与熊科Ursidae较远。犬科Canidae在犬型亚目Caniformia中分化较早,位于犬型亚目的基部。  相似文献   

13.
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沿海大竹蛏(Solen grand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对AFLP引物,对丹东、烟台、莱州、日照和南通5个地理群体的141只大竹蛏个体进行了扩增,共得到了403个位点,片段大小在100—700bp之间。其中丹东、烟台、莱州、南通4个群体的大竹蛏遗传多样性水平接近,日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高于其它4个群体,结合Shannon’s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看,日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而南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AMOVA分析得到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Φst=0.2250(P<0.001),群体间的变异百分率为22.5%,群体内为77.5%,说明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但群体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渗透。  相似文献   

14.
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得白额纵沟纽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白额纵沟纽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476bp,包含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典型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747bp的非编码区.除tRNA-Thr和tRNA-Pro基因外,其他基因均编码在重链上.基因组碱基组成具有AT偏向性,蛋白质编码基因偏好使用富含T的密码子.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G,终止密码子多为TAA或TAG,nad1、nad2、cytb基因具有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预测的22个tRNA均具有典型三叶草结构.非编码区未发现在其他纽虫所报道的特殊茎环结构,但在nad4基因上发现有37 bp的发卡结构.白额纵沟纽虫的基因排列、起始密码子、tRNA反密码子与Lineus viridis完全一致,两者rrnL和非编码区长度差别较大,前者具有较少核苷酸插入.  相似文献   

15.
三种蛏不同组织同工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竹蛏科的缢蛏、细长竹蛏、长竹蛏5种组织(鳃、消化腺、外套膜、足、水管)聚丙烯酰氨垂直板状不连续电泳,研究了醇脱氢酶、苹果酸同工酶、苹果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等5种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三种蛏相应的酶带迁移率组成分布有明显种属差异,三种蛏的种属差异明显大于组织间差异。不同种间的个体其酶谱表型有稳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有关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差异所造成的。可利用其酶谱表型具有种特异性作为一种蛋白分子标记,应用于竹蛏科物种的鉴定上。  相似文献   

16.
尾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特征比较及分子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全面揭示尾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作者系统分析了12种尾索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尾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所有的基因均在同一链上编码,这与脊椎动物、头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与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标准的基因组成相比,尾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存在转运 RNA基因的增加以及部分物种 atp8基因的缺失.在尾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基因重排,即使在同属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中,也存在主编码基因的基因重排及基因缺失.尾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及氨基酸长度存在明显差异.2个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 和 C. savignyi)线粒体基因组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 Ka/Ks 比值都低于1(0.0927~0.6752),显示出一定的负选择.在所有的主编码基因中, nad5基因和nad4基因的变异位点最多,可以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用于分析尾索动物不同物种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尾索动物在科级的亲缘关系为:(((柄海鞘科 Pyuridae+芋海鞘科 Styelidae)+(((三段海鞘科Polyclinidae+星骨海鞘科Didemnidae)+簇海鞘科Clavelinidae)+玻璃海鞘科Cionidae))+长纹海鞘科Ascidiidae)+海樽科Doliolidae.  相似文献   

17.
刘皓  姚维  刘海情  刘楚吾  刘丽 《海洋科学》2014,38(11):16-23
为了解杂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线粒体基因组多态位点及遗传变异,对龙虾类的分类研究奠定基础,作者通过常规PCR步移扩增法获得杂色龙虾线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了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以及基因排列情况,并结合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osni)、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综合分析了龙虾属线粒体编码基因多态位点及基因变异状况。结果表明:杂色龙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15 700 bp,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和D-loop区组成,保持了泛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杂色龙虾线粒体DNA的碱基组成具有AT偏好性,A+T含量为67%,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A=34.6%,T=32.1%,C=20.5%,G=12.8%)。预测了杂色龙虾18个t RNA以及2个r RNA的二级结构。龙虾属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 2、nad 5基因以及D-loop区的多态位点比例较高,适合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龙虾类系统进化关系、种内多态性以及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长PCR扩增漳州西施舌线粒体DNA(ZZ-mtDNA),用引物步移法测序,获得线粒体基因组DNA全序列,研究其基因组特点。结合双壳类49个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基因间核苷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漳州西施舌系统演化地位。研究结果表明:漳州西施舌线粒体基因组DNA全长17 199 bp,A+T含量为64.2%,编码36个基因,其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tRNAs),2个核糖体RNA基因(lrRNA srRNA),全部基因均位于重链上,tRNASer为单拷贝,tRNAMet为双拷贝;非编码区占10.9%(1 882 bp/17 199 bp),其中,主非编码区为882 bp,与RZ-mtDNA主非编码区差异明显,另有一个较大(400 bp)的非编码区为漳州西施舌特异性非编码区;以双壳纲帘蛤目文蛤属3种贝类、贻贝目贻贝属4种贝类、珍珠贝目牡蛎科的6种贝类为参照,对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差异分析显示,漳州西施舌与日照西施舌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基因、tRNA组成、非编码区均揭示漳州西施舌是腔蛤蜊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19.
沟竹蛏的繁殖季节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性腺形态特征、组织切片观察和肥满度指数变化 ,报道沟竹蛏繁殖期为每年的6~8月份 ,分批放散精、卵 ,其两次生殖高峰分别出现于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繁殖季节、肥满度指数与温度密切相关 ,其繁殖期适宜温度为25~29℃。沟竹蛏的壳长与壳高的关系呈直线正相关 ,L=4.304H -2.084 ,(r=0.9138) ;壳长与干肉重呈幂函数关系 ,W1(非繁殖季节 )=4.750×10-7×L3.53,(r=0.9196) ,W2(繁殖季节 )=3.942×10-7×L3.301,(r=0.9105)。  相似文献   

20.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不连续电泳对尖刀蛏外套膜、鳃、肝胰腺和足等4种组织和小荚蛏外套膜、足和内脏团等3种组织的9种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蛏相应组织不同同工酶的分布既具一定组织特异性,也存在一定种属特异性,且两种蛏的种属差异明显大于同种蛏的组织间差异。其中,尖刀蛏与小荚蛏在足组织间差异最大,而尖刀蛏肝胰腺与小荚蛏内脏团两组织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由于不同种蛏各具其稳定的酶谱表型,故可利用两种蛏同工酶酶谱表型的特异性作为蛋白质分子标记而应用于刀蛏科不同属蛏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