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规律,利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对研究区38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元素Cu、Pb、Zn、Cr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丰度大小依次为Zn>Cr>Cu>Pb。元素间相关性表明,Cu和Zn、Cu和Sc、Zn和Sc的相关性较好,Cu、Zn、Sc与OrgC、Al2O3、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关性较好,而Pb与OrgC、Al2O3、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关性较差,Cr与OrgC、平均粒径呈负相关,与Al2O3相关性较差。采用富集因子及地累计指数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元素富集及污染程度依次为Cr>Zn>Pb>Cu。区域对比揭示,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含量介于南海北部湾口和南海南部之间,总体上接近于自然背景值,呈无污染状态,Pb、Cr 2个元素在靠近海南岛沿岸及陆架局部海域受到工业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呈中等污染。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西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胶州湾西部大沽河口附近沉积物中As、Cd、Cr、Cu、Hg、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化学要素性质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重金属元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三角洲侧缘、前三角洲等泥质发育区,而低值区主要在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发育区。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变化特征表明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仅Hg元素有逐渐富集规律,但在某一事件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的环境质量有较大的变化。从平面分布特征分析,大沽河对胶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贡献不及湾东部主要的排污河流,但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沉积环境中重金属含量有相应的变化,在对全区进行含量对比以及污染源的分析时应考虑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影响。用地质累积指数对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主要受到Pb,Zn的污染,但污染程度较轻,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5月对高栏港湾内11个采样站位表层沉积物中Cu、Zn、Cd、Pb、Cr与As等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对由11个采样站位分组而成的4个区域(填海区、浇灌养殖排污区、航道区与外海区)进行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分析以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平均含量较低,除Cu与Cr属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二类标准外,其余4种元素均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平均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Zn、Cr、Cu、Pb、As、Cd。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除Cr外,其余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填海区、浇灌养殖排污区、航道区、外海区。高栏港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总体不高,属于中等污染水平,污染程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Cd、Cu、Zn、Pb、As、Cr。高栏港湾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处于较低水平,区域评价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填海区、浇灌养殖排污区、航道区、外海区,其中填海区的生态风险评价为中等水平,主要受Cd元素的高风险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闽江下游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组成、分布规律,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简要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元素Ba含量最高,平均为515 mg/kg,元素Ga最低,平均为7.54 mg/kg,11种元素按含量由高到低排列是Ba、Rb、Zr、Sr、Cr、V、Zn、Nb、Y、Cu、Ga;元素变异系数介于0.17~1.05之间,最大为Zr,最小为Ba.被测元素含量均呈现出沿河道向河口递增的趋势,部分元素表现出南、北港下游含量高于上游的分布特征,显示人类活动的影响.元素含量高值与Si/Al比值所反映出的沉积物细颗粒区域相对应.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与花岗岩成分相近,与石英砂岩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区域沉积物与长江、黄河和珠江沉积物相比,Ba、Rb两种元素含量差异相对较小,4条河流Ba约500mg/kg、Rb约100 mg/kg,其余元素在闽江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元素Zn、Cu差异最大.Cu、Zn和Cr 3种重金属元素相对以往分析结果较低.被测元素中V、Y、Zr、Nb 4种元素彼此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被测元素均与Si/Al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其中Rb、Ba、Sr关系相对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2,-0.886 5和-0.885 8.通过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的分析表明,元素分布反应出在该区域物源和气候等特征条件影响下物理、化学风化的结果,同时受到沉积物粒度、人为活动和潮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7年采自广西潮间带的?6?根短柱样,在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常量元素(Al、Fe和Ti)、重金属元素(Hg、Cu、Pb、Zn、Cd、Cr和As)以及?210Pb?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深层“清洁”沉积物中重金属与归一化元素间的线性回归构建了广西潮间带区域环境背景线。本文选用?Al?元素作为广西潮间带沉积物中的归一化元素。并借助于富集系数清晰展现了近期人类活动对广西潮间带沉积物的影响程度,这对研究广西乃至全国临海陆域人类活动的排污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比分析了珠江口和北部湾海域附近沉积物重金属元素Zn、Pb、Cu、Cr和沉积物粒度之间的相关性,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两个海域海底沉积物的4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黏土和粉砂沉积物中重金属富集程度大。Cu在两个区域均达严重污染程度,Zn、Pb、Cr在珠江口沿岸均达到中等污染程度,在北部湾部分区域达到中等污染程度。珠江口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由低级到高级不等,北部湾生态风险等级均为低级。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相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分析了在珠江口采集的21个表层柱状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r、Cd、As、Hg)的分布特征,并采用连续提取法,首次较系统地对该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相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Zn、Cr、Cu、Cd等重金属含量呈现由西北逐渐向东南递减的变化特点,而Pb、As、Hg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无明显规律。重金属的相态分布表现为,Cu、Cd以吸附相为主,Cr、Hg以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结合相为主,Pb、Zn和As则表现为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3个或4个相态中,其中Pb以有机相稍占优势,Zn以铁锰氧化物相稍占优势,As则以水相稍占优势。重金属含量及相态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污染源的排放(人为因素)和珠江口的水动力条件(自然因素),如强径流和弱潮所引起的沉积物粒度组成、海水、底质的盐度以及pH、Eh等。  相似文献   

8.
刘超  李超  孟莎  刘淑君  周斌 《海岸工程》2022,41(1):79-86
分析了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Pb,Zn,Cd和Cr)含量及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此5种元素含量均未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类标准.Cu、Pb、Cd、Cr分布特征基本相似,高值出现在站位4和站位11,Zn的分布特征不同,质量分数变化很大,存在明显的高值...  相似文献   

9.
于2015年9月,在渤海中部和黄海北部海域调查并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样品的粒度、重金属(Cu、Pb、Zn、Cd、Cr)含量及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生态风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受河流输入及海洋沉积环境的影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区域为河口区、渤海湾口以及北黄海中西部,调查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Pb、Zn和Cr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低污染水平,Cd达到中等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均为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0.
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相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渤海接受了来自周边河流、沿岸排污及海上油气开采所产生的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使得渤海的生态环境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采自渤海中部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Cu、Co、Ni、Zn、Pb、Cr、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相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分布规律、污染状况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Cu、Co、Ni、Zn、Cr在渤海湾的近岸区域和渤海中部泥质区有较高的含量,而Pb和Cd则在整个研究区的含量都较高;表层沉积物中Cu、Co、Ni、Zn、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Pb和Cd则具有较高的非残渣态含量;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未受到Co、Ni、Cr的污染,Cu、Zn、Pb和Cd则为未污染-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元素Co、Ni、Cr以自然来源为主,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物质组成的影响,而Cu、Zn、Pb,尤其是Cd,则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黄河沉积物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影响范围涵盖了本区大部分区域,但在研究区的北端受到滦河来源物质的影响,渤海湾和研究区中部则受到海河物质和大气沉降来源重金属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沉积速率及地球化学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对取自浙江近岸浅海海域的5个沉积岩心进行了^210Pb放射性活度、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含量测试,探讨了沉积速率的横向变化、化学元素的垂向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浅海沉积速率为1.19~0.91cm/a,存在自北向南逐渐减小的规律,并受当地入海河流的影响;元素的含量在垂向上由深到浅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呈高-低-高低或低-高低-高波动式循环变化;As、Cd、Hg、Cr、Cu、Pb和Zn等7个重点评价元素中,环境背景值普遍较高,Cr、Cu的背景值在海洋沉积物质量国家一类标准的最高限值附近。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4月在长江口泥质区获取了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粒度分析及粒度分形计算,并从中提取沉积物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结果表明,柱样的垂向沉积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上部0~12cm是动力环境改造频繁的活动层,沉积物混合程度较高;自12cm以下沉积物有粗细旋回变化的特征,可能与长江入海泥沙的季节变化有关。本区沉积物主要含两个敏感粒度组分,标准偏差峰值为6.0~7.2μm的细组分与长江来源的悬沙粒径大致相当,而标准偏差峰值为40.7~57.5μm的粗组分则可能与风暴潮、波浪和潮流输沙、长江流域及河口区的水利工程的影响有关。沉积物粒度在0.9~20.3μm标度范围内的统计自相似程度很高,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数的波动与沉积物粒度参数变化相吻合,表明沉积物粒度分维数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苏王港潮滩重金属Pb、Zn和Cu的累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年来江苏王港潮滩重金属Pb、Zn和Cu积累规律研究表明,王港潮滩WG05点位现代平均沉积速率为4.13 cm/a。王港潮间带重金属垂直方向的含量具有趋同性,从表层向下逐步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和亚表聚特征,王港潮滩Fe与Li的相关系数非常显著,超过了0.90,这些潮滩重金属来自岩石风化的可能性较大;Pb、Cu、Al则与铁元素呈负相关,表明王港潮滩沉积物中的重金属Pb、Cu的含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归一化后,Cu、Zn的归一化值在15年内相当稳定,其中Cu的波动范围在0.4~2之间,Zn在1.5~2.6之间狭小的范围内波动;这说明王港潮滩的Cu、Zn积累主要来自于地壳风化,受物源和沉积环境等自然因素控制较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而Pb归一化以后在4个柱状样中都表现出随时间的变化发生了较大的波动。Pb、Cu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14.
Vertical distribution (0–15 cm)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natural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ace metal contents and bioavailability were studied at five locations in the lower Douro estuary, Portugal. An analysis of vertical metal distribution,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thropogenic impact on the estuarine sediments, was also investigated. Sediment characterisation included organic matter, grain size, metals (Al, Fe, Cu, Pb, Cr, Ni, Cd, Zn and Mn), acid volatile sulphide (AVS) and 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 (SEM).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had low diversity (14 species), was dominated by small size opportunists and seemed to be controlled mainly by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l and Fe contents and sediment depth. The vertically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appears to affect redox status of the sediments and consequently metal bioavailability. Despite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ion in terms of Zn, Cu, Pb, Cr and Ni having already been detected in the north bank, the analysis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 was essentia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urrent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ion in terms of Zn, Pb and Cd in the south bank.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化学成分及物源示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EA1孔和EA5孔沉积物化学成分变化范围较大。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相比,钻孔沉积物的Si,Al,Mg,Mn,Ti,P,Ba,Zr,Co,Ni,Cu,Zn,Cr明显偏高,而Fe,Na,Ca,Sr,Li,U明显偏低,与全球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相比,钻孔沉积物的Si,Li,Rb,Ba,Th,Zr,Hf,Cu,Zn,Pb偏高,而Al,Na,Ca,Mg,Fe,Mn,Ti,P,Sr,U,Co,Ni,V,Cr偏低,钻孔沉积物的化学成分在垂向上具有明显变化,主要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钻孔沉积物中元素的富集因子(EF)均小于10,接近于1,表明钻孔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地壳,一些元素因分异或外来物质加入而富集,一些元素则因分异带出而亏损,钻孔沉积物源区的DF值判别表明,钻孔沉积物与现代黄河,长江沉积物均有亲缘关系,可能是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于气候带南移,干旱区域扩大,在古长江搬运沉积物中类似现今黄河沉积物的干旱组分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了地球化学示踪结果的长江与黄河双重性,或者说古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古长江搬运物质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在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往返航线上的海域,采集了22个海洋气溶胶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法测定了样品中的Cu、Pb、Zn、Cd、Fe、A1、Mn、Cr、V、K、Na、Ca、Mg等13种元素的含量.研究表明气溶胶重金属微量元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性.应用元素富集因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大洋、中国南极中山站邻近海域气溶胶中各元素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表现为亲陆性,丰度为:Ba>Sr>Zn>Ni>Zr>Pb>Cr>Cu>Co,浓集程度为Ba>Sr>Cr>Zr>Pb>Zn>Co>Ni>Cu,元素Cu-Zn,Cu-Ni,Cu-Ba及Ba-Zn呈明显正相关,Cu,Ni,Ba,Zn,Cr与水深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元素与CaCO3含量、氧化物含量、粒度组成的相关系数表明:(1)Pb,Co,Zr,既存在于陆源碎屑矿物晶格中,又以吸附状态被黏土吸附,还受碳酸盐沉积影响。(2)Sr,主要受生物碳酸盐沉积作用影响。(3)Cu,Zn,Ni,Cr,Ba,主要受黏土的吸附作用及铁锰氧化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北部浅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在南海西北部北部湾和海南岛周边海域采集的492个站位的底质沉积物样品,以同一海区内同时采集的柱状样品的底层样品和"清洁区"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值作为背景值,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ArcGIS软件,对其Cd、Zn、Pb、Cu和Crs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上述2种污染指数的分布图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2年福建湄洲湾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的7种重金属(Cr、Co、Ni、Cu、Zn、As、Pb)含量数据,研究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最后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相对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Cu、Zn、As和Pb含量均未超标,Cr超标21.2%.大部分重金属含量平面分布总体呈现东北往西南递减的趋势,体现陆源输入的影响,As、Zn及Pb在7号站位、Cu在8号站位出现高值区可能更多地联系于研究区域本身的背景特征.Cr、Co、Ni和Zn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且Co、As和Zn含量也两两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岩石的自然风化和侵蚀是Cr、Co、Ni、Cu、Zn和As元素在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来源,Pb可能更多来源于海上交通航运和海水养殖.研究区域综合潜在生态危害为中等生态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geochemical study of sediments along Ube, Suo-Oshima, and Kasado Bays in the Seto Inland Sea of Japan. We examined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s of 13 elements (As, Pb, Zn, Cu, Ni, Cr, Sr, Ca, Fe, Ti, P, Mn, and total S) in 40 coastal and river sediment samples, to evaluate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ir abundances, possible 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As, Pb, Zn, Cu, Ni, and Cr at Ube were 12, 26, 86, 16, 43, and 92?mg/kg, 6, 25, 31, 8, 9, and 29?mg/kg at Kasado, and 5, 20, 28, 3, 5, and 18?mg/kg at Suo-Oshima, respectively. Average As, Pb, Zn, and Cr concentrations at Ube were comparable or enriched relative to those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nd Japan upper crust, whereas most major elements, Cu, and Ni were depleted at Kasado and Suo-Oshima. Enrichment factor values show low to moderate enrichment of Zn, Ni, and Cr, whereas As and Pb show significant contamination at some sites, suggesting contribution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s of most metals mainly originate from natural processes; however, As and Pb ranges of 73–79 and 66–81?%, respectively, confirm their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 Factor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matrices suggest that elevated metal concentrations at Ube, especially in samples located in the river basin, may be controlled by Fe–Mn oxy-hydroxides. Deposition of metals at Kasado and Suo-Oshima might be controlled by non-ferrous metal (i.e., aluminosilicates), sediment grain size, or source rock composition (granite and gnei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