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千岛湖水华发生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或表征。然而这种对水华发生机制的经典理解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千岛湖在营养盐较高时没有发生水华而在较低时却发生了水华的现实。通过对千岛湖发生水华前后与其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所做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千岛湖发生大面积水华时的水体营养盐(TN和TP)含量、水位和银鱼生物量等指标均没有与水体历年(1993~1997年)未发生水华时的相应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也有证据表明,水体浮游动物密度在水华发生前后出现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很小,且水体也仍处于中营养程度。只有鲢鳙生物量在发生水华时显著小于没有发生水华时的历年生物量平均值。此外,温度也常被认为是诱发水华暴发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但分析认为,水温是周期性变动因子,千岛湖历年的水温并没有显示1998和1999年有任何异常。综合上述分析后认为,千岛湖1998、1999年大面积水华的发生,可能与水体中鲢鳙生物量的显著减少有密切关系。但银鱼的大量存在,遏制了浮游动物的数量,使低鲢鳙生物量和低浮游生物量同时出现成为可能,从而也可能成为导致水华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中国沿海普遍受到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s)的污染。钦州湾是国内外闻名的牡蛎养殖基地,目前仍不了解该海域海水和主要养殖品种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沾染LSTs毒素情况与食用安全性。本文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钦州湾香港牡蛎养殖区海水交换口处,通过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吸附收集海水中的脂溶性贝类毒素,同时每月采集香港牡蛎样品,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海水和香港牡蛎体内的LSTs毒素含量与组成,并对香港牡蛎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海水共检出GYM、OA和PTX2三种组分,平均浓度分别为0.44、14.20和1.67μg/(kg resin·30d)。香港牡蛎共检出DTX2、GYM、SPX1、Homo-YTX四种组分,其中Homo-YTX为定性结果, DTX2、GYM、SPX1三者平均浓度分别为0.95、18.86和0.95μg/kg。(2) GYM毒素均值在海水中和香港牡蛎体内含量变化趋势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0;OAs毒素在海水中和香港牡蛎体内变化趋势类似, Pearson相关系数为0.35。(3)毒素存在一定季节变化。海水OA和PTX2夏季高,其他季节低,均值最高值分别发生在7月和6月;香港牡蛎体内GYM冬季和夏季较高,DTX2春季和夏季较高;但海水中的GYM和香港牡蛎体内的SPX1全年变化均不明显。总体而言,钦州湾海水和香港牡蛎已受到多个LSTs毒素组分污染,海水LSTs毒素含量较国内其他海域低,参考欧盟LSTs毒素标准,本海域的香港牡蛎脂溶性贝类毒素仍未超标,可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3.
于1997年7月-1998年6月采集大亚湾澳头海域水样,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分析调查方法,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的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8种,其中硅藻98种,甲藻83种。结果表明,大亚湾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高,年平均细胞密度为424.7cells/ml,最高细胞密度为6689.8cells/ml,硅藻为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调查期间共发生藻类水华7次,硅藻可在全年各季节发生水华,而甲藻水华仅在春季发生。硅藻水华的消退与N的大量消耗有关,而甲藻水华对P消耗较大。结果表明,大亚湾合适的温度、盐度、气象条件、丰富的硅酸盐含量及N、P等营养盐的及时补充是大亚湾浮游植物数量高和水华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风、流等物理因素对藻类的聚积作用对水华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典型的开管式软体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开闭壳的行为习惯,易使大量海水成分进入体内。因此,海水中的微生物极易附着于长牡蛎的软体部表面。本研究利用16S rRNA对长牡蛎外套膜着色区和无色区以及其生活区域海水进行了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牡蛎外套膜表面的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均高于海水。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长牡蛎外套膜着色区与无色区的共同优势菌类,而海水中优势菌类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上,主要发现了弧菌(Vibrio)、假交替单孢菌(Pseudoalteromonas)和海洋单胞菌(Marinomonas)在内的28个菌属。此外,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显示,外套膜着色区与无色区的微生物标志物存在差异。着色区的主要标志物为螺旋体科未分类属(norank_f_Spirochaetaceae),而无色区的主要标志物为弧菌(Vibrio)。综上,长牡蛎外套膜组织表面与海水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外套膜着色...  相似文献   

5.
海水酸化暴露可对海洋生物产生多层面的影响。本研究以潮间带野生与潮下带养殖长牡蛎(不同生境背景)的不同组织(鳃、外套膜及消化腺)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室内调控p CO2模拟海水酸化暴露条件下,其基础代谢活动、能量代谢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海水酸化暴露后,两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基础代谢过程均受到了一定抑制作用且受影响程度差异明显。潮间带野生与潮下带养殖长牡蛎的关键生理过程(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对海水酸化暴露存在不同的响应变化,表明两种长牡蛎应对海水酸化的调节机制可能存在差异。依据PLS-D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生理指标中,对样本的差异贡献较高(VIP值1)的指标为:SDH、AST、ATPase、ATP含量、糖原含量、CAT、GST及SOD,表明海水酸化暴露后,在两种长牡蛎的3种组织中上述指标的响应变化程度更大。综合评价分析多个生理指标的整体变化揭示:在海水酸化暴露条件下,潮间带野生长牡蛎比潮下带养殖长牡蛎对海水酸化的生理响应更为剧烈;相比于鳃及消化腺组织,长牡蛎外套膜组织可能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海水养殖池海洋原甲藻水华前后水化条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海水养殖池塘实验围隔中海洋原甲藻水华暴发前、后水化条件的变化,得出了如下结果:海洋原甲藻水华一般多发生在连续晴朗的天气,而常在阴雨天气崩溃;从水化条件方面来说,该藻水华也常发生于NO3-N浓度以及N/P比较大时。在扁灌等绿藻类与海洋原甲藻交替成为优势种时,可以利用水体中Ch1。总量及Ch1.b、Ch1.c之间 的波动情况来反映该水华的发生与崩溃。  相似文献   

7.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发育与留存古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起浩 《海洋科学》2002,26(4):58-62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以牡蛎原生、分布面积大 ,年龄主要在25800±2490aB P~15460±420aB P之间为其主要特征 ,在牡蛎生长期间 ,深沪湾地壳抬升速率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 ,深沪湾海水深度稳定 ,海岸环境稳定 ,古牡蛎繁盛生长 ,其后深沪湾地壳抬升成陆 ,古牡蛎滩脱离海水成为牡蛎滩台地 ,距今7000a和距今2000a的两次强古地震 ,使古牡蛎滩快速下沉到潮下带和潮间带海底 ,这是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能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牡蛎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大概有20种,最常见的有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长牡蛎、密鳞牡蛎等。在贝类养殖中,牡砺在全世界总产量最大,年产量在8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9.
厦门西海域海水和养殖动物污染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2月和4月对厦门西海域海水和两种养殖动物的重金属(Cu、Zn、Cd、Pb)、石油类和大肠杆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海域海水的重金属(Cu、Zn、Cd、Pb)、石油类含量基本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养殖动物鲈鱼和僧帽牡蛎也基本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海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量超过了国家海水卫生标准,显示该海域有一定程度的有机质污染,其养殖产品不宜生食。马銮湾内海水和养殖动物的污染物含量较海外高。养殖鲈鱼的肝脏对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浓集系数远较肌肉为高,而僧帽牡蛎对污染物的浓集能力又明显比鲈鱼强。  相似文献   

10.
海水中的黄金第一个测定海水中黄金含量的科学家,是德国化学家埃·卓恩施塔特。还在1872年,卓恩斯塔特在爱尔兰海曼岛附近采集水样,并用当时普通的方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的黄金数量,结果是67毫克/吨,以后测定时所得出的数值更低。30年后,瑞典著名的化学家斯万塔·阿尔列尼乌斯于1902年分析了当时所获得的结果,将大洋水中黄金的平均含量确定为6毫克/吨,与地壳岩石中的平均含量近似。但即便  相似文献   

11.
最初,人们无法相信,在海水养殖场,如果捞起专门伤害牡蛎、淡菜的海星,将其撕成几段,扔进海水,以为海星必死无疑,再不会损害牡蛎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被撕成几段的海星,回到海水后,居然不会死,而且在残存的躯体上再生出新的肢体来,甚至会长成两个新海星。其实,在海洋动物中,海星不是唯一具有这种断肢再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海水温度和不同精子密度条件下对四倍体(4n)与二倍体(2n)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离体精子的存活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倍体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精子的存活时间均随水温的升高和密度的降低而缩短,四倍体牡蛎精子的存活能力低于二倍体.四倍体牡蛎精子在海水温度10℃可存活8 h,在28℃仅存活2 h;二倍体牡蛎精子在10℃可存活12 h,在28℃仅存活4 h.四倍体牡蛎精子在较高密度(6.4×10<'7>个/Ml)下可存活8 h,较低密度(2.0×106个/Ml)下低于1 h;在与四倍体牡蛎精子相同的高、低密度下,二倍体存活时间分别超过10 h和1 h.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底物中钙赋存形态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本研究设计3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实验底物钙含量、钙赋存形态及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对实验底物上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稚贝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因子中,实验底物钙含量对附着稚贝密度和壳高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其它2个因子(钙赋存形态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均显著影响着实验底物上附着牡蛎稚贝的密度和壳高(P0.05)。在相同的牡蛎浮游幼虫丰度下,3种钙形态底物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能力大小顺序为:有机钙碳酸钙=硫酸钙(P0.05);壳高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同样的钙形态底物中,高牡蛎幼虫丰度下牡蛎稚贝附着量均显著高于低幼虫丰度的处理组(P0.05)。  相似文献   

14.
牡蛎,也称蠔,在我国东南沿海是一种常见的双壳类,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因此,许多地方都搞起了人工海水养殖。可是,距今9750万年(晚白垩世下限)~2460万年(早第三纪上限)期间,新疆的塔里木是牡蛎的主要产地。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牡蛎化石足1963年夏天在皮山县桑株村南的小山上。桑株,是戈壁沙漠中的一颗明珠,绿州方圆约有10~20平方公里。记得从皮山县城出发正是中午刚过,一坐到敞蓬卡车的车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牡蛎卵子体外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卵子体外发育的过程。解剖性腺获取的卵子大多发育至第1次减数分裂前期。在海水、氨海水中浸泡能促使生成泡破裂,促进卵子的继续发育,而且卵子在氨海水中的发育速度要快于在纯海水中的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6.
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近年其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为了解长牡蛎的免疫基因在季节上的表达模式变化规律及死亡爆发高峰期的水环境情况,在其主养区山东乳山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在 2018 年 1、 3、5—9 月对该地区牡蛎鳃样品做了免疫基因定量分析,在 6、7、9 月对养殖海域的环境因子 (水温、盐度、pH、溶解氧)、各时间点水体里的浮游植物数量及各采样点牡蛎条件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SP70 在 7 月份高表达,其余 5 个抗性相关基因在 8 月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在测量的三个月中,7 月水温最高,6 月和 9 月水温略低于 7 月,这一结果和表达模式相关。研究表明近岸的藻类丰度更大。因此,温度是影响长牡蛎存活的各环境因子中的主要因素,温度显著影响到体内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且间接影响到夏季牡蛎的条件指数。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对2007年3月30日至4月23日南黄海海域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TDIAs]=[As5+]+[As3+])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针对水华中心区域(BM1站)进行了25h的连续观测,以探讨春季水华对有毒类金属元素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DIAs的浓度范围为7.9~22.3nmol/L,平均值为(17.8±1.9)nmol/L。TDIAs在南黄海的分布主要表现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南部海域底层海水中。近岸海域表、底层TDIAs的含量相当,而中、南部海域由于存在明显的密度跃层,表、底层TDIAs的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2007年3月31日至4月1日研究区域西南部受到沙尘天气和降雨的影响,表层海水中TDIAs的含量显著升高。研究区域中、南部海域在观测期间暴发了典型的黄海春季水华,通过大面观测和对重点区域的连续观测可以发现,水华期间TDIAs的分布和磷酸盐类似,与Chl a呈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r=0.51,P0.05,n=39)。经初步计算,浮游植物水华对10m以上表层水体中TDIAs的清除量约为2.4nmol/L,占表层保有量的15%左右。通过箱式模型计算得出黄海TDIAs的停留时间约为(18.2±8.5)a,远远低于大洋。通过对该海域砷、磷摩尔比值的计算可以发现,南黄海砷、磷摩尔比值约为大洋中的20倍左右,这可能会引起浮游生物对砷酸盐的大量吸收和转化,从而带来潜在的生态危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长牡蛎的壳色有很多种,其中壳色较深个体(黑壳)比较浅个体(白壳)的外套膜中含有更多的黑色素。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天然海水中白壳与黑壳长牡蛎外套膜双酚A (BPA)含量,发现黑壳长牡蛎外套膜中的BPA含量较白壳长牡蛎低(P0.05)。由于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酪氨酸酶是一种酚氧化酶,可以通过对氧化酚类或芳胺类等多种底物的氧化起催化作用,推测其在BPA等酚类毒物的降解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黑色素含量牡蛎对BPA降解能力和对BPA损伤抵抗能力的差异,本实验进行了浓度为1 mg/L,1.5 mg/L和2 mg/L的BPA亚慢性暴露实验:通过对暴露后长牡蛎外套膜组织中BPA含量分析发现,白壳与黑壳长牡蛎外套膜中BPA含量均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3种浓度BPA亚慢性暴露后,黑壳长牡蛎外套膜BPA含量均低于白壳长牡蛎,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3种浓度BPA亚慢性暴露后,黑壳长牡蛎外套膜组织中活性氧(ROS)荧光值均显著低于白壳长牡蛎(P0.01)。通过对外套膜组织学观察发现,2 mg/L的高浓度BPA暴露使白壳长牡蛎外套膜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黑壳长牡蛎外套膜未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可见,黑壳长牡蛎对BPA暴露可能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9.
牡蛎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素有海洋"牛奶"之美称。然而,由于养殖环境的污染,国内多数养殖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超标,危害公民健康。因此,研发养殖牡蛎净化技术日显重要。为此,本文以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牡蛎(葡萄牙牡蛎,也称福建牡蛎)为对象,设计了三种净化方法 (大蒜素灭菌法、紫外灭菌法、混合灭菌法(大蒜素+紫外线)先灭菌处理海水6h,然后将牡蛎养殖灭菌后的海水中,并在0 h、12 h和24 h时分别对其软体组织进行取样,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含量,以探求最佳净化牡蛎方法。结果显示,三种方法都能够对牡蛎体内的菌落总量和大肠杆菌含量起到显著的净化作用。比较而言,大蒜素净化效果最佳,经12 h和24 h的净化后,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MPN/100 g)由最初的2 307降至为240和189,显著低于紫外灭菌法的744和322以及混合灭菌法的384和359。经大蒜素净化24 h后,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为189 MPN/100 g,低于欧盟和我国双壳贝类养殖水域划分依据中规定的大肠杆菌含量≤230MPN/100 g时可以直接上市并供生食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厦门西港网箱养殖区底层水体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宪  邱海源  郑盛华 《台湾海峡》2003,22(3):325-328
本文根据1998年4月至1999年2月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西港海域网箱养殖区底层海水的t、DO、pH、COD、Chl-a、DIN、DIP的变化规律,结合对其富营养化程度分析,探讨了发生在养殖区底层海水中的有机质积累和降解作用。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底层水体有机污染负荷量的增大,是造成养殖水体恶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