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 分子遗传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遗传标记技术,它突破了形态和细胞水平上遗传标记的局限性,发挥着独特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同工酶、RFLP、RAPD、AFLP、mtDNA、SSR等几种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概述了这些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经济贝类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遗传分化、遗传育种、种质鉴定、基因定位和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技术因其所具有的 高效性和可靠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也为动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它可用于标记 辅助选择、品种鉴定、亲本选择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加速育种工作的发展,缩短育种 进程。目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 育种中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经验。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 究进展,并对海洋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双壳贝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遗传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遗传学标记技术,它突破了形态和细胞水平上遗传标记的局限性,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分子遗传标记目前已出现了几十种,本文主要介绍了同工酶、RFLP、SSR、RAPD这几种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在双壳贝类的分类学、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育种研究、病理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分子遗传标记多应用在分类学、遗传多样性、遗传育种方面,涉及的种类较广,但主要集中于珠母贝和牡蛎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部分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我国海带养殖情况阐述了遗传标记技术在海带及大型海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重金属对海洋贝类的急性毒性、细胞分子毒性及遗传毒性,探讨了利用海洋贝类监测海洋环境质量的可行性以及利用抗氧化酶作为指示重金属污染程度标志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海洋贝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具备了复杂和独特的免疫体系,为免疫防御系统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目前海洋贝类天然免疫系统经典分子在后生动物演化历程中的特点尚不明确。为探究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TLR)及其接头分子髓样分化因子(MyD88)基因家族在后生动物中的进化历程,研究了32个后生动物演化代表性物种中TLR及MyD88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关系,以长牡蛎为代表物种探讨了长牡蛎TLRs和MyD88s在病原感染、环境胁迫、早期发育和组织分化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海洋贝类中普遍存在TLR和MyD88基因家族的扩张,在腹足类和双壳类中检测到两个基因家族谱系特异性的基因扩张, 46个长牡蛎特异性扩张的TLR基因能够被病原诱导表达,且在不同类型的病原感染下,其表达模式具有特异性。和病原诱导表达的TLRs相比,参与牡蛎早期发育的TLRs起源相对古老。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贝类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TLR及其接头分子MyD88通过基因复制和表达分化形成了复杂特异的信号传导通路,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海洋贝类的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特点,丰富后生动物天然免疫进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遗传标记随着遗传学的建立到现在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表现出四种类型: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运用各种遗传标记对海洋珍珠贝的遗传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出有效的保护和复壮方案,加速良种的选育。对遗传标记在珍珠贝类中的应用作了系统总结和比较,四种标记各有特点,应用范围不同,需互相配合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分子标记在未来的育种研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贝类全基因组遗传育种评估与分析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贝类育种工作中推广应用准确率高于传统系谱资料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方法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评估技术,以实现全基因组选择算法的MixP软件为核心,结合国内贝类育种项目研究,本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以网站服务形式为基础的基因组选择网络育种平台。该系统在Ubuntu Linux环境下使用MySQL数据库和基于Java编程语言的服务器端动态页面(Java Server Pages,JSP)技术开发完成,主要包括系统公告、综合查询、信息维护、任务管理、育种评估、选种选配等6个功能模块,能够完成数据模拟,性状测量记录的储存和查询,遗传参数估计,分子标记效应估计从而计算基因组估计育种值,以及选种选配方案定制等主要工作。系统在可行性测试中分析了98个栉孔扇贝,包括2个亲本和96个子代的壳长数据和基因型信息,计算出分布于全基因组的单个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子标记效应以及个体的估计育种值,并简单计算出估计育种值与表型值的相关系数为0.703 9。这些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正常。该系统在贝类育种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中国贝类育种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回顾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桡足类分类学、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准确地鉴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物种诊断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DNA条形码的产生、原理、分析步骤、优势、局限及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11.
紫彩血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紫彩血蛤对沉积物的扰动。室内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10d内,沉积物表层的示踪颗粒有47%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12cm,垂直迁移率为1.80×10-5·g-1·cm-2·d-1。沉积物10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45%和15%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及向下迁移率分别为1.89×10-5·g-1·cm-2·d-1和0.63×10-5·g-1·cm-2·d-1  相似文献   

12.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简单重复序列从1974年在海洋生物中被发现,到1989年“微卫星”术语开始使用这段时间是这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阶段。伴随着PCR技术的发明、成熟与拓展,微卫星DNA以其多态性高、随机分布、共显性遗传、重复性好等特点在生物学的个体及系统发育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微卫星DNA的发展简史开始,较详细地介绍了它的原理、方法及策略,然后概括了在海洋动、植物的遗传学中,微卫星DNA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鉴定和标记以及系谱认证等领域的研究,展望了其在海洋生物分子育种、基因克隆、生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海产经济贝类壳色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产贝类的贝壳颜色是一个对生产、育种有重要意义的可遗传性状.滨螺、海湾扇贝、皱纹盘鲍、牡蛎、蛤类及珍珠贝等贝类的壳色多态性的遗传研究及壳色选择育种的角度综述了目前海产贝类壳色性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壳色多态性在育种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展壳色遗传机制和选择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微卫星技术路线的发展及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关于其技术路线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海洋生物应用中的进展情况对此进行了阐述。微卫星技术路线主要涉及4个方面:微卫星位点的开发、引物设计与合成、结果检测和数据分析。在这4个方面,微卫星技术正朝着结果分析更精确和自动化分析等方向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尤锋  吴志昊 《海洋科学》2020,44(8):69-84
染色体操作技术包括雌核发育及多倍体人工诱导等,可快速纯化性状,获得单性群体、生长快和不育/低育个体,是现代遗传育种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技术途径,近年来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快速纯化、低育及生物安全的特点在基因编辑、借腹怀胎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也极具价值。本文在简述鱼类染色体操作概念和诱导原理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我国海水鱼类雌核发育、多倍体的人工诱导和生物学机制,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生产实践等,以期为染色体操作在海水鱼类新种创制、生物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应用RAPD技术对大黄鱼岱衢洋选育群体和官井洋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选取15条10bp随机引物,共检测出96个RAPD位点。结果表明,岱衢洋选育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33.33%,平均杂合度为0.3008,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0879,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9079,平均遗传距离为0.0921;官井洋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3.75%,平均杂合度为0.3298,Shannon信息指数为0.1221,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84,平均遗传距离为0.1216。大部分遗传变异(93.52%)存在于群体内,少部分遗传变异(6.48%)存在于群体间。两群体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为0.0123。以上分析表明,大黄鱼官井洋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岱衢洋选育群体,但两个群体都处于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需要对大黄鱼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以避免遗传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Strong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may give rise to complex species and/or camouflage the presence of sibling species in brackish waters. The prosobranch gastropod Nassarius corniculus (Olivi, 1792) is a common scavenger widely distributed in Mediterranean brackish and marine areas. We examined the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features of N. corniculus populations and related these features to the environmental complexity of brackish habitats. Morphological data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radular features between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two Mediterranean lagoons (Lake Faro, Messina, Sicily and Lake Fusaro, Gulf of Gaeta). Analysis of with the mitochondrial marker mt 16S rRNA revealed genetic variability within the Lake Faro population but did not show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lagoons indicated by morphological data. We also predicted the gene flow of N. corniculus by comparing populations of two marine areas (Faro Sea and Isch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