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本文根据青岛地区已评价的42处矿泉水点资料,从有益元素的种类水化学性质及形成条件三个方面对矿泉水进行了不同性质的分类;从岩石、构造、地貌环境方面阐明了矿泉水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矿泉水成因,指出了含有益元素的岩石是矿泉水形成的基础奶利的构造,地貌环境是矿泉水的形成条件,深成地下循环水的溶解作用是矿泉水的归宿的初步论断,提出了断裂破碎带及其次级构造裂隙发育区、大理岩、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区及第四系底部有良好  相似文献   

2.
在山东省德州市首次探明国内稀有含碘饮用天然矿泉水──“中华碘泉”。研究表明,矿泉水是在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和弱碱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下,地下水与陆相沉积含水介质长期水岩反应中经溶滤形成的,属古老埋藏型封存水;矿泉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为含碘小苏打型矿泉水,但氟含量偏高;为合理开发这一宝贵资源,可采用规模化含碘矿泉水的技术工艺来开发。  相似文献   

3.
天然矿泉水特殊组分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GB8537-87《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为依据,从理论上阐述了天然矿泉水特殊组分(锂、氡、锶、铁、锌、溴、氟、碘、钼、偏硅酸、偏硼酸、硒、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布、岍存形式及迁移规律,以便对我国矿泉水勘察和开发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青岛神泉天然矿泉水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2月,在青岛胶州市张应镇北4km处,发现了青岛神泉天然矿泉水。该矿泉水赋存于鲁东橄榄安粗岩系中的玄武质岩石中,属锶、硅酸复合型低钠低矿化度重碳酸钙型矿泉水。后经进一步研究发现:(1)围域橄榄安粗岩系中其它岩类的地下水,往往均可构成锶、硅酸复合型矿泉水;(2)随着岩石时代变新,其地下水pH值增高,偏硅酸含量增高,而锶含量降低,锶和偏硅酸构成负相关。这一发现不仅拓宽了天然矿泉水的找寻靶区,而且限制了其类型分布,具重要而广阔的示踪意义和指导意义。同时,隐示了广泛分布橄榄安粗岩系的胶莱地区,可能成为我国又一新的天然矿泉水田区。  相似文献   

5.
青岛崂山周边地区构造断裂及花岗岩风化壳发育,具有开发矿泉水的潜力。在崂山周边实施14口水文井,分析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发现主要水文地质问题集中在河流中下游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工农业污染导致地下水硝酸根等超标,近海区域存在海(咸)水入侵现象。在蓝色硅谷区发现一处矿泉水后备选区,该点位于花岗岩风化壳内,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_4-Ca·Na,微量元素锶含量为0.66 mg/L,偏硅酸含量为25.49 mg/L,均高于饮用天然矿泉水最低标准。矿泉水的形成主要与崂山地区地质环境特征及岩石矿物组成等因素密切相关,花岗岩中的二氧化硅和锶在长期水岩作用下融入水中,最终形成偏硅酸-锶复合型矿泉水。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矿泉水基地之一,其产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东南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地也很受欢迎.青岛矿泉水远在本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就很有名.当时是指产于崂山区相当纯净的地表水,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使崂山九水一带的水质矿化度很低,  相似文献   

7.
崂山花岗岩地区含锶、偏硅酸矿泉水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崂山花岗岩地区矿泉水的特征。指出其矿泉类型为含锶、偏硅酸型,并讨论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分析入手,以“中华碘泉”含碘矿泉水为例,就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中对碘指标的界定提出了初步商榷意见。指出,国标中的碘指标应标定“总碘(以I计)”较为适宜;而与国家匹配的检验方法中也应增补“关于碘酸盐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青岛西北地区矿泉水的水化学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青岛西北部橄榄安粗岩系分布区饮用天然矿泉水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特征。指出:作为水岩反应的结果体现,其主要化学成份Ca2+、Mg2+与Sr2+间构成明显的成份正相关;而K+、Ca2+、Mg2+、HCO-3与H2SiO3间构成负相关,Sr2+与H2SiO3间亦呈负相关。并对矿泉水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痕量硒极谱催化波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催化极谱技术建立了痕量Se的测定方法,该法够准确测定0.1ppb的Se,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能应用于矿泉水,文昌鱼和矿样中痕量Se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冬季东海典型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就冬季东海陆架典型海域POC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黄海沿岸流影响的中陆架砂质区POC和悬浮体含量高,POC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高;悬浮体含量低的中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砂质区,POC含量低,其垂直分布比较均匀。POC的垂直分布与海水体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陆源沉积物供应和海洋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198个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沉积物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程度和粒度效应。结果显示,沉积物的常量元素以SiO2、Al2O3、CaO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5.9%、8.53%、16.7%,其中SiO2、Al2O3代表了陆源碎屑组分,CaO代表了生物碎屑组分。陆架区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陆坡区具有较高的Al2O3、CaO含量,但是,Al2O3的高含量在深水下陆坡区,而CaO的高含量在上陆坡岛礁区。总体上,常量元素Fe2O3、K2O、MgO、Na2O、TiO2与Al2O3具有相似的含量分布特征,指示细粒组分的吸附作用;而SiO2、CaO与Al2O3呈相反的分布特征以及负相关关系,反映了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受到石英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稀释作用。大部分元素的富集因子介于1~2之间,富集特征不明显,表明碎屑物质主要为地壳来源,仅CaO、MnO出现较高的富集因子,指示陆坡区生物富集作用和深水陆坡区化学沉积作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0年7月辽宁省海岛调查资料,本文讨论了北黄海大鹿岛海水营养盐(PO4-P,SiO3-Si,NO3-N,NH4-N,NO2-N)分布特征,并对海域环境质量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东海沉积物中重矿物组合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海沉积物中重矿物的组合状态及矿物分区,陈丽蓉等曾从特征矿物对比的角度加以研究。本文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刘松 《海洋与湖沼》1996,27(4):451-454
根据1990-1994年博斯腾湖小湖区出入湖水质矿化度监测和开都河西支入湖水量和出湖水量观测资料,采用水量平衡和盐量平衡关系推导出博斯腾湖小湖区出湖水质矿化度模型。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NT2孔沉积地球化学及其物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苏北岸外南黄海陆架区NT2孔岩心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源判别。南黄海NT2孔化学成分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层性,常微量元素组成的垂向变化可自上而下分为5层,常微量元素的R-型聚类分析表明初步可分成5个聚类,R-型因子分析反映常微量元素主要受4个因子控制。研究发现南黄海NT2孔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长江和黄河,NT2孔上部0~5·50和5·50~19·40m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19·40~27m沉积物以黄河源为主,底部54·60m以下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其间夹近28m厚的沉积物则以长江源为主。结果表明黄河在中更新世中晚期已开始对南黄海陆架沉积作用有明显的影响,长江从晚更新世早期到现代一直对南黄海陆架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南海夏季不同深度层次的各站位的温度,盐度,pH,O2,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磷酸盐,硅酸盐等水化学参数作为变量,实施Q型多维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南海的水团可划分为南海表层水,南海次表层水,南海中层水,南海深层水和南海深海盆水等5种类型,聚类分析结果与温盐点聚图解所得的结论完全一致,南海夏季调查的多维聚类分析及T-S点聚图一致表明,南海的海水有着良好的成层结构,自海面至海底的水体运动自然形成了化学性质各异的五个水团。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东部CC48孔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样品于1988年采自太平洋东部CC48孔。通过对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1)各种类型深海沉积物的稀土含量有所差别,以稀土元素总量而论,深海粘土>硅质软泥>硅钙质软泥>钙质软泥;沉积物中的自生矿物、硅质生物成因的非晶质SiO2及碎屑矿物对稀土元素起富集作用,而生物CaCO3则起分散作用。(2)稀土元素含量随深度发生变化。为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应用元素地层学方法将岩芯分成5个层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1986年10月至1989年9月,采用氨沉淀法从莱州湾沿岩地下浓缩海水制盐后的苦卤中提取超高纯镁砂(高温煅烧后的MgO)的方法研究,重点解决了Mg(OH)2的沉降、过滤、降钙去硼及洗涤等问题。研制的超高纯镁砂纯度达到:MgO2,99.95%;CaO2,0.05%;B2O3未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