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刺沙蚕(Nereisjaponica)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是鱼、虾的优良饵料,冬末春初繁殖时离开河口向盐度较高的海区移动。与多齿围沙蚕,褐片阔沙蚕等其它沙蚕不同,日本刺沙蚕在繁殖过程中不出现完全变态,但是与其它沙蚕一样,其繁殖过程也受一组性信息素控制。从雌性成熟的日本刺沙蚕体腔液中提取并鉴定出一种有生物活性的挥发性物质──辛二烯-[3,5]-酮-[2],这种化合物可以增加群浮个体在配子释放之前婚舞时的游动速度.但不诱导配子释放。在许多沙蚕中有着性信息素作用的5-甲基-3-庚酮,在日本刺沙蚕体腔液中没有发现,也没有性信息素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刺沙蚕摄食沉积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刺沙蚕为典型的沉积食性底栖动物,通过大量吞食沉积物来获得能量,以维持自身的营养需求。作者于1996年10月在山东省丁字湾北部泥滩潮间带采集日本刺沙蚕,利用肠道内含物分析方法测定了日本刺沙蚕对自然沉积物的摄食率,其结果为5.71±2.76mg.mg-1.d-1,并估算出日本刺沙蚕饱食沉积物所需时间约为6.58h。日本刺沙蚕在摄食沉积物时偏向于选择较大的颗粒,这与最适觅食模型的结论相反。这一结果可用底栖生物对其栖居环境适应方式的特殊性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沙蚕养虾能增大对虾规格、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饵料成本、防止池底污染[1]。但目前仍有许多养虾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清池药物将养虾池内的沙蚕杀死,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找到虾池常用药物对沙蚕的安全浓度,笔者于1992年5~6月用漂白粉、茶子饼、CuSO4、生石灰对沙蚕的毒性进行了试验。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日本刺沙蚕(Neanthesjaponica)[2]取自寿光县第二水产养殖公司111号养虾池,选用健康、肢体完整的个体,规格2.5~3.5cm(CuSO4毒性试验沙蚕规格4.5~5.5cm)。漂白…  相似文献   

4.
日本刺沙蚕的生态特性及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刺沙蚕(Neathesjaponica)的生态分布、繁殖发育、摄食等习性非常适合对虾养殖的需要,是对虾养殖中较理想的大型活体生物饵料品种。将其移植到对虾养成池中,既能摄食对虾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也能被对虾摄食。这样既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减轻养殖废水对海洋的污染,又能降低养虾成本,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自身抗病能力。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日本刺沙蚕的生态分布、繁殖发育习性及其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沙蚕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水产养殖有所帮助。1 生态特性日本刺沙蚕个体较大,成体体长一般为1…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6年6月在山东莱阳市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体长4.5-6.0cm体重1.2-3.7g)和日本刺沙蚕(体长1.0-5.0cm)通过持续20的室内实验,研究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实验条件为:水温21-23℃,海水盐度30-31,pH=8.2-8.6,室内自然光照,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C(g.g^-1.d^-1)与体重W(g)的关系为C=0.153W^0.7072,在  相似文献   

6.
沙蚕科性信息素的种间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明远  杨宇  吴宝铃 《海洋学报》1992,14(5):95-100
本文对海洋多毛类沙蚕科4属7种沙蚕:褐片阔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双管阔沙蚕(P.bicanaliculata)、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琥珀刺沙蚕(N.succinea)、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绿沙蚕(Nereis virens)和涂沙蚕(N.fucata)性信息素的种间作用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属的双管阔沙蚕和褐片阔沙蚕及日本刺沙蚕和琥珀刺沙蚕的异沙蚕体的体腔液可以互相诱导异性的异沙蚕体发生婚舞(naptial dance)和释放配子;雌性或雄性的多齿围沙蚕、雄性的绿沙蚕和涂沙蚕的异沙蚕体体腔液分别可以诱导异性褐片阔沙蚕异沙蚕体发生婚舞并释放配子;但雌性或雄性褐片阔沙蚕、雄性的日本利沙蚕、琥珀刺沙蚕和涂沙蚕的异沙蚕体的体腔液却不能诱导异性多齿围沙的异沙蚕体发生婚舞或释放配子.不过,雌性褐片阔沙蚕异沙蚕体的体腔液能引起雄性多齿围沙蚕异沙蚕体脑电活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 (Iznka)大规模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生产实践 ,模拟野外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 ,在较大规模的育苗池环境条件下 ,对日本刺沙蚕胚胎和发育作了生殖生物学的观察和描述 ,为人工增养殖日本刺沙蚕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不同盐度下(15、20、25、30和35)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对饵料中氮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盐度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氮、生长氮、粪便氮、氮的饵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性的影响,它们均有随盐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到达最大值后(盐度30左右),又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排泄氮随盐度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盐度对氮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日本刺沙蚕的最佳氮生长盐度为28~29.实验结果还显示日本刺沙蚕在适宜盐度下获得较高的氮生长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氮摄食和氮的饵料转化率.盐度对日本刺沙蚕氮收支各组分均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中排泄氮的比例在盐度25时最小,而后随盐度的升高或降低都明显增大,这与生长氮和粪便氮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反.粪便氮的比例变化并不剧烈,范围为7.50%~9.41%.因此,排泄氮的比例和生长氮的比例主导着日本刺沙蚕的氮收支模式.日本刺沙蚕在5个盐度下的平均氮收支方程为100CN=49.01GN+42.45UN+8.54FN,其中,CN为摄食氮;GN为生长氮;UN为排泄氮;FN为粪便氮.此外,作者还对水生动物氮收支的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虾池几种动物的摄食能力和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养虾业大多尚处在粗养和半精养状态,这两种模式的特点是放苗密度较低,正因如此,天然饵料对生产的意义相对更重要,尤其对摄食量较少的养殖中前期的幼虾,基础饵料成为提高效益、减少污染、预防疾病的关键因素,是目前的人工饵料无法替代的。因此,基础饵料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国内最早开展研究开发工作的是原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所养殖室对虾组[3]①。有些地方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繁殖基础饵料,取得好的经验[1,4]。到目前为止,对基础饵料的主要种类的认识多半限于沙蚕科的日本刺沙蚕(Neanthesjaponica),…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日本刺沙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本刺沙蚕Neanthes iaponica(Izuka)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沿岸;日本的日本海和太平洋沿岸.为中国和日本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11.
虾池纳潮期日本刺沙蚕幼虫数量及其沉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92年2月27日-5月30日在文登市高岛盐场养虾场,对日本刺沙蚕(卵、各期胚胎和幼虫)的纳潮数量和幼虫的沉降进行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养虾生产有意义的纳潮期有3个。3月上旬的新月潮,持续12d,数量为(25-50)×103个/m3,主要组成是受精卵、各期胚胎和担轮幼虫。3月甲旬的满月潮持续7d,数量为(2-5)×103个/m3。4月上旬的新月潮持续8d,数量为(2-3.5)×103个/m3。纳潮量与潮汐关系密切,但与平均潮高无显著的相关。各潮期的纳潮数量比应是4:4:2。对16个纳潮虾池测试的平均沉降量为4492个/m2。据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日本刺沙蚕幼虫的沉降期可划为暂时沉降(5-6刚节)和变态沉降(7—10刚节)。出现暂时沉降(4月15日以后),便可执行纳潮后的排水等虾池早期管理。纳潮的定量监测方法简单、快速和准确,可用来指导虾池的纳潮。  相似文献   

12.
对虾养殖池生态环境生物监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在山东半岛南部五垒岛湾地区,对浮游植物和纤毛虫原生动物等与对虾生长关系密切的生物进行监测与控制,使虾池形成和保持适宜的生物构成;对日本刺沙蚕[Neantnes japonica(Izuka)]幼虫密度进行监测,适时抽水采集沙蚕幼虫入池,使虾池沙蚕幼体密度达到5000~10000个/m2。从而为对虾生长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1条件与方法1.1试验池及条件试验地选在山东半岛南部五垒岛湾的烟台警备区养虾场,位于高潮区以上,通过河道进排水,每半月大潮汛期间,只能抽水6~7d,半月…  相似文献   

13.
日本刺沙蚕大规模移植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年11月—1992年5月在文登市高岛盐场总面积1665亩的30个虾池进行了日本刺沙蚕的移植研究,沙蚕的总投放量为1849/kg,每亩平均11.11kg。3月中旬测得的幼虫平均密度为20130个/m~3,4月中旬测得的定着幼虫和幼体的平均密度为3352个/m~2。对两次6组随机抽样总计1215条成体沙蚕测得的雌雄比为1:2。成熟雌体的平均怀卵量为24×10~4(±3.6×10~4)个,平均粒径为209(±3.7)μm。在移植沙蚕的虾池中,沙蚕幼虫定着的数量和生长发育的情况同自然纳潮虾池中的情况无任何差异。提出了两个简易的公式,以便计算对虾生长盛期为保持一定数量的沙蚕密度每亩所需投放的沙蚕数量。  相似文献   

14.
沙蚕在对虾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沙蚕作为鱼虾饵料,早已引起世界各国注目,但在我国作为鱼虾饵料,特别是作为对虾养殖的活饵应用于生产,尚未见大量报道。1987年我们对丁字湾沙蚕的自然分布、生活习性、繁殖季节、幼虫浮游和附着进行了研究。1989年在丰城乡642亩(1亩=666.6m~2,后同)虾池纳潮引沙蚕入池,获得成功,平均单产175kg,高者达185kg,最高每亩纯利达1200元。  相似文献   

15.
丁字湾潮间带日本刺沙蚕幼体对底栖微藻的摄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位素 14 C现场同步示踪技术 ,测定了丁字湾北部泥质潮间带不同体长日本刺沙蚕幼年个体对底栖微藻的摄食率。结果表明 ,日本刺沙蚕的个体摄食率与虫体体长呈正相关 ,其总体摄食率为 0 .5 399× 10 -3 h-1,相当于摄食底栖微藻 1.985μg C· 10 cm-2 · h-1。同时得出 5月份现场条件下底质表层初级生产力为 38.2 4 μg C· 10 cm-2· h-1。  相似文献   

16.
于1988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在采集到的多毛类标本中,发现了背褶沙蚕Tambalagamia的一新种,其与代表种背褶沙蚕T.fauveli和东方背褶沙蚕T.orientalis在眼、双背须出现的刚节数以及背须的形状等有明显的区别,故定名为中华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sinica,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Izuka)分布于我用黄海、渤海沿岸;日本的日本海和太平洋沿岸:为中国和日本的特有种。 1908年,日本饭启Izuka首次报导,,定名为日本沙蚕Nereis japonica,并对其生殖发育做了简单记述。1955年,香川义信研究了日本沙蚕成体及幼虫与盐度的关系;1962年赫列勃维奇、吴宝铃报导了我国的日本沙蚕;1964年Imajima和Hartman在“日本多毛多环虫”一书鉴定为杂色刺沙蚕Neanthes diversicolor(O.F.Muller);1972年Imajima订正为现名。  相似文献   

18.
1沙蚕的主要用途用沙蚕养殖对虾的研究成果早已推广,且在不少地方取得了节约饵料10~40%、提高产量30~35%的较好效果[2,3]。但是,由于沙蚕自身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耗氧,且具杂食的习性.因此,有时也发生争夺饵料,出现缺氧。在用沙蚕养虾的过程中,沙蚕和对虾之间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沙蚕也并不总是处于被对虾捕食的地位。近年有不少地方,由于用沙蚕养虾,出现对虾小苗成活率极低,甚至全无的现象。在文登市销售的虾苗中发现,在同一批虾苗中,只是由于买主不同,虾苗成活率高低相差悬殊。分析发现:凡是虾苗成活率低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福建近海天然与养殖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进行基本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以及沙蚕毒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论是天然或是养殖的,双齿围沙蚕均富含粗蛋白质(60%,干基)和氨基酸(TAA∶54.27%~56.80%);必需氨基酸(EAA/TAA约37%,EAA/NEAA≥0.58)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呈味氨基酸所占的比例(FAA/TAA约45%)也较高.其油脂含量为9.9%~12.5%,且脂肪酸中富含n-3 PUFAs.双齿围沙蚕体所含的必需矿物元素种类齐全,Fe、Zn、I、Se等含量丰富;而有毒元素(Pb、Hg、Cd、总As与无机砷)的含量却较其它海洋水产动物低.沙蚕毒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双齿围沙蚕均含有沙蚕毒素(1.68~2.42 mg/kg),而经80℃以上烘干或煮熟后的NTX为未检出.因此,不论是天然的还是养殖的双齿围沙蚕均属于高蛋白质,且富含n-3 PUFAs和微量必需.  相似文献   

20.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亲体为2010 年半人工育苗的苗种, 人工培育至异沙蚕体后进行集中催产、人工授精, 受精卵经过消毒后, 孵化至囊胚期, 收集入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 经3 d 孵化至3 刚节幼体再次收集, 放入土池进行幼虫培育。卵子受精后, 定期(早期每隔1 h, 囊胚期后每隔3 h)取受精卵, 置于OLYMPUS-CX31 显微镜进行活体观察并进行拍照。结果表明, 在双齿围沙蚕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出现了与已有结论不符的特殊现象, 例如油球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胚胎的高温孵化。而且,在孵化期, 一种寄生纤毛虫导致沙蚕胚胎及出膜3 刚节疣足幼体的大量死亡, 其病害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