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4):513-518
三种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解壁酶,对三种海藻(分属于绿、红和褐藻)都有明显的分解胞壁作用[1],其效果优于一般的纤维素酶制剂。海螺解壁酶是混合酶,除纤维素酶(Cx、C1)和果胶酶外[2],还有分解海藻胞壁结构多糖、专一性更强的酶。  相似文献   

2.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5):645-649
三种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解壁酶,对三种海藻(袋礁膜、条斑紫菜和裙带菜)都有明显的解壁作用[1],海螺解壁酶为混合酶,在解壁作用中,除了起主要作用的七种结构多糖酶[2,3]外,混合酶液中还有其他的糖酶。本研究对其他五种糖酶(一种多糖酶和四种二糖酶)进行活力测定,并作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海洋腹足类动物的消化器官内,发现褐藻糖胶酶(fucoidanase)的甚少。Galli等在一种食植性马蹄螺(Tegula funebralis)的中肠提取液,以及Alexander等在红树林潮间带一种食碎腹足类(Telescopium telescopium)的晶杆中都测得褐藻糖胶酶的活性。Alexander等还报道了该酶的最适pH为6,饱和底物浓度为6mg/ml°有关该酶的其他反应动力学特性未见报道。 我们在研究三种海螺,食植性的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coreensis)、杂  相似文献   

4.
海藻解壁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藻生物技术始于50年代初期,其发展较陆生高等植物要缓慢得多。在海藻中缺乏特殊的海藻解壁酶是制约海藻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海藻解壁酶问题[14]。海藻解壁酶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类源[1,2,10,12,14,18,21,22,27~30]。1 动物源的海藻解壁酶研究1980~1984年刘万顺等[23]从海螺消化系统中制备了海螺酶,并用于紫菜、海带、裙带菜和江蓠的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分离,为开辟海洋动物源的海藻解壁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酶法制备红藻和褐藻原生质体的首次成功。1982年,唐延林[7]用海螺酶制备紫菜原生质体并再…  相似文献   

5.
朝鲜花冠小月螺的内脏提取液,经盐析透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三个酶峰,分别称之酶Ⅰ、酶Ⅱ和酶Ⅲ.再经Sephadex G-25凝胶过滤,得三种较纯的酶,最大提纯了73倍. 对三种酶的动力学性质分别进行试验,最适pH:酶Ⅰ为7.6±0.02 Tris-HCl缓冲液,酶Ⅱ为6.6±0.02 Na2HPO4-NaH2PO4缓冲液,酶Ⅲ为5.6±0.02HAc-NaAc缓冲液.在试验浓度范围内,KCl和NaCl对三种酶都是激活剂;MnCl2对三种酶都是抑制剂;MgCl2对酶Ⅰ和酶Ⅱ为激活剂,高浓MgCl2对酶Ⅲ为抑制剂;Pb(OAc)2对三种酶的作用不同.三种酶的Km值依次为0.2、0.6和0.04mg/ml.  相似文献   

6.
对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野生黄口荔枝螺Thaisluteostoma Holten和疣荔枝螺T.clavigeraKuster软体部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螺的蛋白质质量分别占各自湿质量的(20.24±0.016)%和(19.16±0.004)%,粗脂肪质量分别占各自湿质量的(1.28±0.03)%和(0.86±0.010)%,糖分质量分别占各自湿质量的(2.11±0.005)%和(1.93±0.003)%;在两种螺的蛋白质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每100 g软体部干品的氨基酸质量疣荔枝螺为68.14 g、黄口荔枝螺为60.17 g;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与总氨基酸质量分数的比值疣荔枝螺为37.48%,黄口荔枝螺为35.57%;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与非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的比值疣荔枝螺和黄口荔枝螺分别为56.28%和55.20%,其必需氨基酸模式基本接近FAO/WHO的优良蛋白质理想模式;在粗脂肪中各检测出1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比例高;软体部中的重金属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由此可见,两种螺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早期发育进行了研究,记录了疣荔枝螺各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和生长数据。研究表明,在温度27~28℃条件下,疣荔枝螺受精卵在卵囊内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担轮幼虫期和膜内面盘又重启,最后出膜进入卵囊外浮游幼虫期,全程需要14 d。在卵囊外浮游幼虫平均每天生长16.35μm,经历25 d左右变态成为稚螺,随后一直营匍匐生活。本研究结果为疣荔枝螺的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坛紫菜原生质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细胞与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与融合的研究中,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高等植物细胞去壁情况、原生质体再生壁的形成过程以及原生质体融合后细胞内细胞器的变化已经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手段。但在大型海藻细胞分离与培养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利用这一手段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 我们在研究Ⅰ中曾经利用海螺酶解离坛紫菜的营养细胞并成功地培养成紫菜叶状体,但是解离成单离细胞去壁情况如何,当时  相似文献   

9.
荔枝螺是福建海域常见食用螺类,古方记载和民间长期食用证实具有良好药用价值,但国内外对其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福建海域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为研究材料,从疣荔枝螺消化腺部位获得抗癌组分E-EA-2,通过液相色谱、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为6-溴靛红(6-bromoisatine),分子结构式C_8H_4BrNO_2.E-EA-2能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CF-7、人肝癌QGY-7703细胞增殖,药物浓度高于40μg/cm~3时,癌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E-EA-2能诱导肝癌细胞QGY-7703发生PARP蛋白剪切,加入泛caspase抑制剂使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同时,E-EA-2使MCF-7细胞核产生固缩,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E-EA-2对肝癌细胞QGY-7703的IC50为46μg/cm~3,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为28μg/cm~3,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主要是以促凋亡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海螺酶Ⅰ号、Ⅱ号是用于海藻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制备的活性较高的两种工具酶。我院海洋生物学系海螺酶研制小组从1980年开始,开展了对海螺酶的试制研究,1981年初步试制出了样品酶。近三年来又对酶制剂的生产工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对酶制剂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测试。  相似文献   

11.
海螺酶Ⅰ号、Ⅱ号是用于海藻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制备的活性较高的两种工具酶。我院海洋生物学系海螺酶研制小组从1980年开始,开展了对海螺酶的试制研究,1981年初步试制出了样品酶。近三年来又对酶制剂的生产工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对酶制剂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测试。试制的样品曾经分别在我院、上海水产学院、江苏省启东县水产局  相似文献   

12.
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报道软体动物88种,隶属5纲49科。潮间带软体动物按栖息底质分为三个类型:1.岩礁相:高潮带生物组成为粒屋顶螺群落和短滨螺—粒屋顶螺群落;中潮带为单齿螺—条纹隔贻贝群落、疣荔枝螺—青蚶—单齿螺群落和锈凹螺—疣荔枝螺群落;低潮带为锈凹螺—复瓦小蛇螺群落。2.泥相为珠带拟蟹守螺—婆罗囊螺群落。3.砂相:高潮带与中潮带上层未发现有软体动物分布,中、低潮带的较高潮区为紫藤斧蛤群落,较低潮区为等边浅蛤群落。 潮间带贝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如下:岩礁相依春、冬、秋、夏递减,泥相依夏、秋、冬、春递减,砂相依冬、秋、夏、春递减。 此外,本文还与中国沿海生物调查作了比较,其生物量与栖息密度的变化规律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3.
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施华宏  黄长江 《台湾海峡》2001,20(4):552-555,T007
本文选取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海口、北海、湛江、汕头和厦门港等作为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现场调查区,结果发现有11种海产腹足类存在性畸变。文中对分布广泛、易采集、性畸变现象普遍的疣荔枝螺的性畸变特征的解剖观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其他几种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特性作了对比。根据研究结果将疣荔枝螺性畸变雌体的阴茎和输精管的畸变程度划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海产贝类中对某些“近似种”间的鉴定工作困难颇多,主要是:(一)某些近似种客观上虽然是自然界中真实的种,但因研究不够,尚未找出彼此间主要的区別点;(二)也有一些是把多型种(polytypic specic)中某些分类特征上有变异的地区种群(local population)错误地描述为种。本文探讨了我国沿岸分布广而习见的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Gmelin),根据其形态特征变异的规律,认为它是一个多型种。 总的看来,过去多数学者,在鉴定标本时,没有充分了解和反映出各地区种群间在形态特征方面的变异,因此在划分T. coronatus,T. granulatus和T. cortesis这三“种”时遇到了困难。 本文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e (Gmelin)的形态特征,一方面说明某些形态特征会随着个体生长年龄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相关变异。另一方面也说明随各地区种群分布纬度不同而显示的地理变异。结果证明前人鉴定的L.granulata和L.coreensis乃是L.coronata这一多型种的地理亚种。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开展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具体包括亲螺人工促熟蓄养、卵囊采集、孵化、幼虫培育、变态和采苗等技术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后期面盘幼虫对不同附着基的喜好选择性实验,以及不同饵料和光照对幼虫附着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雌螺分批产卵,单个雌螺平均每次产出受精卵为61 750粒;在水温27~29℃时,面盘幼虫经过20 d左右的生长发育,壳长达到约600 μm,此时开始附着变态,由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附着后10 d左右变态为稚螺。后期面盘幼虫对附着基的选择性实验表明,固着牡蛎苗的栉孔扇贝壳和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是稚螺理想的附着基。不同饵料和光照对幼虫附着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附着变态期间,自然光照有利于幼虫附着变态;同时,连续投喂糠虾肉糜可显著提高幼虫变态率和稚螺成活率。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疣荔枝螺产业化繁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对13种荔枝螺属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观察,发现本属齿舌式均为0:1:1:1:0。齿舌中央齿尖锐突出与本属物种均为肉食性相符。各物种齿舌中央齿基部均较宽,具1枚中央齿中间齿,2枚中央齿侧齿。中央齿上布满侧生小齿,大部分为中央齿侧齿内小齿和侧齿外小齿,同种不同个体的小齿形态、数目存在差异,侧生小齿具有不对称性和可变性,因此在对本属种类分类时中央齿小齿仅可作为部分参考依据。本属种类的中央齿缘齿有较大的区别,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不具中央齿缘齿,其余11种具有明显的中央齿缘齿,因此齿舌的分叉类型也分两种,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为较原始不具中央齿缘齿的三分叉型,其余11种为两端分叉型。通过齿舌形态的分析,结合比较外部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认为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与其余11种之间已达到属间关系,建议将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归为红螺亚科的Mancinella属。  相似文献   

17.
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研究了有机锡污染生物指示种——疣荔枝螺的正常雄、雌和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果表明,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还有输精管或阴茎。当性畸变程度严重时,性畸变不育个体的卵囊腺组织出现破损,并具有不规则块状的不育卵囊和未排出的正常卵囊。虽然性畸变个体的雄性器官具有表现出雄性功能的潜能,但由于缺少精巢或完整的前列腺,不可能发展成为具有雄性功能的个体,这与性逆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机锡污染引起的性畸变已对疣荔枝螺种群生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深化此类负面生态效应的研究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别选用不同浓度的海螺酶 ;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氯化钠 5种渗透剂 ;维生素 C和甘露醇 2种抗氧化剂 ;对条斑紫菜酶解单细胞的成活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用浓度为 10 %的海螺酶酶解条斑紫菜 ,成活率最高 ;选用 2 mol/ L葡萄糖作渗透剂 ,效果最好 ,成活率达85.2 % ;加入抗氧化剂对细胞成活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荔枝螺属Thais,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骨螺科(Muricidae)。本属动物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或石砾间。过去对荔枝螺属虽有些零星报道,但缺乏系统研究。作者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共鉴定出荔枝螺属20种,其中2种在中国沿海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黄海北部两种蛾螺(腹足纲,蛾螺科)种名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在系统地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蛾螺属Buccinum标本进行系统整理时,发现产自于黄海北部,在《黄渤海软体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两种蛾螺,原定名为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和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存在种名误定。通过研究确认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应是朝鲜蛾螺Buccinium koreanum Choe,YoonHabe,1992,而书中所描述的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应是朝鲜蛾螺的一个形态变异标本。文中对朝鲜蛾螺的形态特征、齿舌和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论述,并与水泡蛾螺和尖角蛾螺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