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江蓠属红藻所含琼胶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分级法和(13)~C-NMR研究了从中国产江蓠属红藻(真江蓠、细基江蓠、芋根江蓠和凤尾菜)提取的6份琼胶多糖的结构特征。这些琼胶主要由用0.5mol/L和1.0mol/LNaCl从DEAE-Sephadex A 50层析柱洗脱下的带电荷的琼胶糖分子组成。6.0mol/L尿素级分是带低电荷密度的琼胶糖分子。各级分总得率达80%或以上。(13)~C-NMR谱图表明各种江蓠琼胶的主要级分基本上由琼胶糖结构构成,但有的级分中琼胶糖含微量6-SO_4-L-半乳糖,真江蓠和细基江蓠的琼胶糖含有6-OCH_3-D-半乳糖,而凤尾菜琼胶中则主要含有2-OCH_3-3,6-内醚-L-半乳糖。真江蓠和凤尾菜的个别级分的琼胶酶降解产物与(13)~C-NMR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在2011~2013年间对粤东地区进行了20余次野外大型海藻资源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利用形态特征,对部分标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标本中包含江蓠属5个种及变种,即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 Harvey、异枝江蓠G.bailinae Chang et Xia、细基江蓠G.tenuistipitata Chang et Xi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ipitata var.liui Zhang et Xia、长喙江蓠G.longirostris Zhang et Wang。它们的主要鉴定特征分别为:芋根江蓠的分枝基部明显缢缩;异枝江蓠的藻体暗绿色,初级分枝围绕主轴互生、偏生或叉分;细基江蓠的藻体主轴基部纤细,分枝简单;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藻体纤细,分枝繁多;长喙江蓠的囊果具有明显的长喙状突起。其中,芋根江蓠和异枝江蓠在粤东地区属首次报道,文章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粤东江蓠属的物种多样性,为粤东地区江蓠属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食用海产品重金属(如Cu、Cd等)超标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提取藻胶原材料及海洋养殖动物饲料的细基江蓠,可以大规模生长在海水池塘养殖区,有望用于该水域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本实验通过研究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在5个不同Cu2+浓度梯度(0、0.05、0.2、0.8、2.0mg/L)环境下的自身生长状况,及其对Cu2+的吸收富集情况,初步探究了细基江蓠对海水池塘养殖区Cu2+的生物修复能力。实验结果显示细基江蓠对Cu2+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吸收富集能力,在0.8mg/L Cu2+浓度下细基江蓠既能保证正常生长,又能吸附水体中最大量的Cu2+。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 (GC- MS)对海洋琼胶液化弧菌脂多糖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该脂多糖的脂质 A部分含有 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 3种 :正十二碳烷酸 ,正十四碳烷酸和正十六碳烷酸 ;不饱和脂肪酸 4种 ,分别为 9-十六碳烯酸 ,9-十七碳烯酸 ,11-十八碳烯酸和 9,12 -十八碳二烯酸  相似文献   

5.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和细基江蓠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随着我国南方九孔鲍养殖业的发展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var.Liui)的人工栽培在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蓬勃兴起 ;为此作者于1999年元月在广东、海南、广西采集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和细基江蓠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应用HPLC、原子吸收等分析手段 ,测定其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粗纤维、灰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 ,并与其他几种大型藻类比较 ,综合评价细基江蓠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营养价值。1材料与方法1.1材…  相似文献   

6.
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的RAPD和ITS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各12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DNA分析,对比多态位点比例、平均杂合度以及遗传距离,并构建UPGMA聚类图;通过PCR扩增出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和核苷酸变异研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的杂合度和多态位点比例均高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其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实验中8条随机引物扩增出特异的RAPD带,可用做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的分子鉴定标记;ITS序列在这两种海藻中变异极小;RAPD和ITS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均聚集为一枝,与同属不同种的龙须菜和真江蓠分开,提示细基江蓠和及其繁枝变种为同一个种,从而在DNA水平上支持了传统形态分类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光照和温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及生化组成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验研究光照、温度对细基江蓠的生长率及生化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照、温度及其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以上指标。在该实验条件下 ( 15~ 30℃ ,12 0 0~ 12 0 0 0 lx)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 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在光照为 10 0 0 0 lx,温度为 2 5℃时生长率最大 ,光照对生长的影响大于温度 ,而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的光饱和点也增高。光强是影响藻红素、叶绿素 a及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比率的主要环境因子 ,它与藻红素、叶绿素 a含量负相关 ,与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比率正相关。温度则是调节蛋白质及藻红素 /叶绿素 a比率的主要因素 ,它与蛋白质的含量负相关 ,与藻红素 /叶绿素 a比值正相关。温度和光照对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于2008年7月在黄、渤海区域采集了17个漂移浒苔样品,结合3个本地种,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浒苔中优势脂肪酸为十六碳酸,相对含量在27.82%—43.27%之间。藻体中还含有丰富的PUFA,主要为9,12,15-十八碳三烯酸、6,9,12-十八碳三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另外还含有EPA不饱和脂肪酸。以欧式距离平方为距离测量技术,类间距用平均链锁法,对20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浒苔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分为4大类,所有漂浮浒苔聚为第一类,青岛和连云港的本地种分别聚为另三类,说明青岛近海漂浮的浒苔不是青岛本地生浒苔,而是从外海漂移过来的,第一类的聚类结果显示了浒苔的漂移路径。结果表明,藻类脂肪酸的系统聚类分析为海洋绿藻分类与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是海南岛当地居民的主要栽培种。本文报道了用切枝培养的方法、研究这种江蓠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适温为15—30℃,最适为22.5℃。文章对这种江蓠的耐高温习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将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在铁限制条件下连续培养60天,分析海藻体内铁、色素、各种元素(N、P、C等)及总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特征、铁限制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光反应系统的影响以及铁限制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对N、P和Fe^3 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铁限制培养60天过程中(海水中铁的总浓度为451mol/L),细基江蓠组织中铁的含量和色素水平均随着铁限制时间的延长极显著地呈现指数下降。组织铁含量仅为对照组的5.26%,叶绿素和藻红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7.9%和33.8%。在铁限制培养过程中,组织中的N:P比由起始的29.53降低到23.68,而C:N比值几乎保持恒定。比生长率与组织中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铁限制使完整组织低温下的荧光发射强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荧光发射峰位蓝移,光系统Ⅰ与光系统Ⅱ的荧光发射强度之比PSⅠ:PSⅡ降低。在适度铁限制条件下(铁限制培养30天),细基江蓠对Fe^3 的还原和吸收能力都明显增强,铁限制海藻铁吸收速率的大小与铁限制的培养过程中以及铁吸收实验过程中介质的氮源种类有关,即在以NO3^-—N为惟一氮源进行铁限制培养后,在以NH4^ —N为氮源的介质中铁的吸收速率远大于在以NO3^-—N为氮源的介质中铁的吸收速率。铁限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细基江蓠对氯、磷的吸收能力,尤其对NO3^-—N的吸收影响较大,其最大吸收速率(Vmax)降低为对照组的33.4%。  相似文献   

11.
4 种经济海藻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改进的Bligh-Dyer法提取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分离和鉴定,C19:0内标确定总脂及各组分含量,研究了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和红毛菜(Bangia sp.)4种经济海藻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4种海藻都检测出C14-C22脂肪酸,总脂含量在12~19 mg/g之间,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均超过60%。不饱和脂肪酸中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为主,富含n-3和n-6系列PUFAs,n-6与n-3系列PUFAs之比均低于2。比较4种海藻脂肪酸组成特点表明,鼠尾藻以C16、C18和C20为主要组成成分,具褐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浒苔以C16和C18为主要组成成分,具绿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龙须菜和红毛菜以C16和C20类脂肪酸为主,具典型红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同时二者又有不同之处,分别显示真红藻与原始红藻脂肪酸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十四株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4个门的 14株 (红藻门 8株 ,甲藻门 1株 ,隐藻门 2株 ,绿藻门 3株 )海洋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 ,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 ,指数生长末期收获。结果表明 ,各门的微藻都有其独特的脂肪酸特征 :红藻中含有大量的 2 0 :4 n- 6和 2 0 :5n- 3,其中紫球藻 R2 5含量最高 ,占总脂肪酸的4 9.8% (AA占总脂肪酸的 2 0 .5% ,EPA占总脂肪酸的 2 9.3% )。隐藻的主要脂肪酸是 16 :0、18:1n- 9、18:3n- 3、18:4 n- 3、2 0 :5n- 3、2 2 :5n- 3。与其它甲藻有别的虫黄藻 ,18:4 n- 3含量很少并且不含EPA,其主要合成的是 16 :0、18:1n- 9和 2 2 :6 n- 3。 C16和 C18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本实验研究的 3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一种饵料微藻的脂肪酸甾醇分析及化学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一种重要的未知生物饵料微藻在充气和瓶中静态两种生态条件下进行培养,设计了一种分步衍生化脂肪酸与甾醇的GC/MS连续分析法,对微藻脂肪酸甾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微藻主要含有丰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C14:0,C16:0,C16:1以及一定量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5(n-6)和C18不饱和脂肪酸;共鉴定出11种甾醇组分,主要是24-甲基(乙基)胆甾醇,碳数分布从27到30,特别含有甲基巴夫甾醇和乙基巴夫甾醇;可以把这种微藻归到Prymnesiophyceae纲Pavlovales目Pavlovaceae科.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脂类分析结果可以作为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黑海参(Holothuria atra)体壁经Folch法提取总脂,用HCl-甲醇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总脂中的脂肪酸组成。从黑海参中共分析出28种化合物,包括25种脂肪酸甲酯和3种脂肪醛二甲基缩醛。黑海参体壁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2.93%,以C16:0(5.49%)和C18:0(4.38%)为主;不...  相似文献   

15.
粗枝软骨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沿海海藻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和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从采自青岛的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caulis)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1H NMR、13C NMR)以及质谱(MS)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loliolide(1),2-羟基苯甲醛(2),4-羟基苯甲醛(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4)和4-羟基苯甲酸(5)。  相似文献   

16.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different respiratory types were isolated from a marine sediment in a multiple chemostat system in an attempt to obtain bacterial cultures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diment. The fatty acid distribution of a mixed culture of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is system showe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lipid distribution of the zone of maximum sulphate-reduction activity within the sediment. Both distributions had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s of C14 : 0, iso and anteiso C15 : 0, C16 : 0, C16 : 1ω7 and C18 : 1ω7. This was in contrast to the lipid profile of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obtained by batch enrichment, which was dominated by iso C17 : 1ω7 fatty acids and correlated poorly with the sedimen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cultured from the sediment was further differentiated according to respiratory types (aerobic, facultative aerobic and facultative anaerobic) by growth in a chemostat under defined conditions. The fatty acid distributions of these communities were sufficiently different to enable the various respiratory types to be recognized by their particular fatty acid composition. Cyclopropyl fatty acids (?17 and ?19) were present in significant levels only in the aerobic bacteria, while the facultative aerob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18 : 1ω7 than the other cultures and the facultative anaerobic community was the only culture to hav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C12 : 0. The fatty acid distribution of Loch Eil sediment over the range C12-19 seemed to be predominantly of bacterial origin and were relatively abundant to a depth of 6 cm. The concentration of cyclopropyl fatty acids was highest in the oxidized surface sediments and decreased with depth as anaerobic conditions began to dominate, indicating that these fatty acids may only be indicative of aerobic sedimentary bacteria. In contrast to the fatty acids characteristic of bacteria, those fatty acids in the range C20-30 attributed to a terrestrial input were found in relatively constant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whole 0–12 cm depth profile.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发育早期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GC/MS法等方法分析了褐菖鲉的受精卵、初产仔鱼、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四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氨基酸含量从受精卵至初产仔鱼显著下降、前仔鱼期又显著回升、至后仔鱼期再次呈显著下降(P0.05);(2)总游离氨基酸量以初产仔鱼最高,是受精卵的10倍,各期的游离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为1.4%—20.0%;(3)受精卵中以DHA、C16:0两者实际含量最高,分别为104.88 mg/g和68.74 mg/g,C18:1n-9和EPA次之,分别为41.23 mg/g和27.23 mg/g;(4)褐菖鲉内源性营养阶段被选择性消耗的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1EPADHAARA,就脂肪酸的利用率而言MUFASFAPUFA;(5)褐菖鲉仔鱼在开口后的外源营养阶段对脂肪酸的利用率为PUFASFAMUFA,其中DHA相对EP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研究表明,褐菖鲉受精卵的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符合海水鱼类沉性卵的特征,褐菖鲉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对脂肪酸消耗具有不同的选择性,C16:1、C16:0、C18:0和C18:1是褐菖鲉早期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在褐菖鲉开口饵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乐清湾泥蚶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乐清湾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乐清湾泥蚶肉(干基)粗蛋白含量为67.75%;蛋白质氨基酸评价为85.4分,色氨基酸是惟一的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中。以呈鲜味、甘味或与之有关的谷氨酸、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6种氨基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量的46.7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相当高.尤其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5(EPA)和C22:6(DHA),占脂肪酸总含量的31.62%;此外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19.
水产动物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可用于评价其种群遗传。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辽河(LH)、黄河(HH)、长江(YZ)、瓯江(OJ)、闽江(MJ)和南流江(NLJ)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一步分析了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在6水系群体中检测出26种脂肪酸,其中C20:5n3、C18:1n9、C22:6n3、C16:0、C20:4n6、C18:2n6和C18:0为主要种类,其总和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2)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8种判别贡献较大的脂肪酸,分别是C17:0、C18:0、C20:0、C22:1n9、C18:3n3、C18:3n6、C20:2n6和C22:5n3,据此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8.33%;(3)聚类分析显示:OJ与MJ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 HH与YZ群体的欧氏距离比OJ与MJ群体的要大,NLJ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欧氏距离相对最大;(4)6群体间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2.99%—30.00%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在3.2732—3.3204之间。综上,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表明6水系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脂肪酸可以有效鉴别6水系野生绒螯蟹种群,整体上南流江群体和其余5群体间相距最远;本研究结果可为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wah肝油的脂肪酸组成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包括C14:0,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包括C16:1,C18:1ω7,C20:1;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C20:4ω6,C20:5ω3,C22:5ω3和C22:6ω3。尖头斜齿鲨肝油总饱和脂肪酸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月份降至最低值,8-9月升至最高值,总饱和脂肪酸的季节变化规律主要由C16:0决定,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主要由C16:1和C18:1ω9决定,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8-9用降到最低值,11月份又上升至一定水平,这种变化主要由C22:6ω3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