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缢蛏亲贝暂养及人工催产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缢蛏的生态习性和摄食特点等,设计了缢蛏亲贝模拟自然生态暂养方式,与挂笼暂养及底播暂养等进行了比较试验,并对暂养亲贝的性腺发育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descens在人工育苗过程中的人工催产技术,比较了几种催产方法的催产效果,其中以0.5×10-3氨海水浸泡刺激效果最好。催产的成功与否与亲贝性腺发育程度关系密切。此外,本文简要讨论了几种催产方法对不同双壳贝类的使用结果,对亲贝生殖腺寄生虫影响亲贝性腺作了简单观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企鹅珍珠贝亲贝培育、人工催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水池培育达一星期,暂养期间人工诱导不排精产卵的亲贝,移至天然海区吊养,可提高亲贝成活率,有利于性腺发育,换水或短时间露空后,投喂过量的饵料,能有效诱导企鹅珍珠贝排精产卵。  相似文献   

4.
青蛤催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对青蛤(CyclinasinensisGemlin)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大批量成熟卵子,室内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1987~1996年,作者分别在启东和大连进行了百余次的催产效果研究,最后筛选出一种特有效的综合催产方法,催产有效率达95%以上。1 材料1.1 亲贝来源在青蛤繁殖盛期,从自然海区内采捕个体完整、健壮,性腺发育肥满的成贝作为亲贝。1987~1992年亲贝取自启东近海乡沿海滩涂;1994~1995年亲贝采捕于大连金州区登沙河乡沿海滩涂;1996年亲贝取自启东盐场水库,重复扩大试验。1.2 容器、水质和其他材料1987~1992年,属初试阶段,用塑料盆和塑料桶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进行魁蚶吊笼养殖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入笼规格、挂养水层及放养密度对魁蚶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比较了魁蚶吊笼养殖与底播养殖模式的不同差异。试验表明,吊笼魁蚶的最适入笼规格为1.5 cm;越冬最适挂养水层为3.5 m以上,度夏最适水层为2.5~3 m;第一次越冬最适密度为1 000粒/层,第一次度夏最适密度为500粒/层,第二次越冬最适密度为200粒/层,第二次度夏最适密度为100粒/层;通过吊笼养殖至3~4 cm规格后进行底播养殖,能够有效提高魁蚶成活率,由此可见,吊笼—底播接力养殖,是提高魁蚶养殖效益的一种有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测定方法 ,研究了硬壳蛤稚贝野外中间培育的适宜初始规格以及直接底播、袋中加砂底播、袋中加砂笼养和袋中无砂笼养 4种野外培育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 ,硬壳蛤稚贝进行野外中间培育的适宜规格为壳长大于 2— 4mm。在 4种培育模式中 ,直接底播和袋中加砂底播模式效果比较理想。直接底播的稚贝 ( 30 0 0粒 /m2 )经过 2 8天便可由壳长2 .62mm长到 9.47mm ,达到播种规格 ;经过 62天的培育可以长到 1 7.5 1mm ,成活率可达83.3%。利用袋中加砂底播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略低于直接底播的稚贝 ,但成活率略高于直接底播的稚贝 ,可达到 89.8%— 94.5 %。与上述两种培育模式相比 ,袋中加砂笼养和袋中无砂笼养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较慢 ,其中以袋中无砂笼养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最慢 ,成活率最低。在这两种培育模式中 ,下层稚贝生长最慢 ,其次为中层稚贝 ,再次为上层稚贝  相似文献   

7.
栉江珧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栉江珧(Pinna(Alrina)peclinala Linncaus)人工育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变温刺激法、阴干流水刺激法及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法催产亲贝效果较好。在水温20.6~24.7℃,密度1.018~1.023水体申经50d培育后幼虫附着变态成稚贝,变态率10%-20%,10d后最大幼贝长达6mm。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利用对虾育苗设施,进行天然海水河蟹工厂化育苗生产性试验。试验结果令人满意,696只亲蟹产出蟹苗1764万只。文中讨论了亲蟹的暂养与促产、幼体孵化、幼体培育等主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可控条件下,比较和分析了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5种微藻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4种滩涂贝类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培养初期(5~6 d),投喂不同微藻的稚贝实验样品生长速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培养9~10 d后,各实验组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差异:投喂角毛藻、球等鞭金藻的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及投喂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强,生长迅速、整齐,经过15~18 d的培养,成活率达85%以上;投喂微绿球藻的4种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弱,生长缓慢、不整齐,成活率低于20%。投喂角毛藻的泥蚶、缢蛏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青岛大扁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而投喂角毛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与之非常接近。角毛藻对泥蚶、缢蛏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最好,球等鞭金藻次之;青岛大扁藻对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与角毛藻非常接近,而青岛大扁藻对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较差;绿色巴夫藻的饵料效果与球等鞭金藻类似但均比球等鞭金藻差;微绿球藻的饵料效果最差。用颗粒粒度计数分析仪分析泥蚶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对5种微藻的选择性滤食后发现,最先被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干净的是角毛藻,其后是球等鞭金藻;泥蚶稚贝实验样品开始滤食青岛大扁藻时的速度较慢,但当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被滤尽后,青岛大扁藻也被迅速滤食,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微绿球藻的速度最慢;最先被青蛤稚贝实验样品滤净的也是角毛藻,其后是青岛大扁藻,在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被滤尽后,球等鞭金藻也迅速被滤食干净,微绿球藻同样是最慢被滤食的。可见,贝类稚贝总是优先滤食饵料效果好的微藻,饵料效果最差的微藻被贝类稚贝滤食的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10.
扇贝亲贝育肥,充足的饵料供应是关键问题之一。以活的单胞藻为饵料,需要同时培养,经常供不应求,影响正常生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制了以螺旋藻干粉为主要原料的扇贝亲贝育肥饵料——“SB—A型扇贝高级营养剂”。于1989年3至4月,在山东威海市水产育苗场,进行了海湾扇贝亲贝育肥试验,试验证明:用SB—A饵料饲养,海湾扇贝亲贝成活率、性腺发育指数、产卵量和孵化率接近或相当于常规活单胞藻饵料的效果,基本上可以代替活单胞藻饵料。SB—A饵料的研制成功是一个重大突破。该所于1989年4月底在威海市召开了现场验收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试验效果良好,使用方法简便实用,可明显降低饵料成本,应用SB—A型配合饵料于海湾扇贝育肥生产,在国内外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1.
用紫露草微核技术,检测几种氟化物的微核(MCN)效应。指出氟化物有损伤染色体的作用,环境中的氟污染既引起一般公认的牙釉病和氟骨病,还有损伤染色体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2.
一定厚度的油膜对海浪的抑制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海浪谱的作用量平衡方程,给出了一定厚度油膜对海浪的抑制模型,该模型不仅与油膜的物理参数有关,而且与环境参数有关。文中开展了抑制比对这些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动力学粘性,表面/界面弹性、油膜厚度、油膜覆盖率等参数对抑制比的影响较大,但油膜的其他物理学参数如:密度、表面/界面张力,表面/界面粘度几乎对抑制比不产生影响;而且,文中还发现风速和风向对抑制比的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油膜对雷达回波信号的抑制,只需考虑油膜对海浪的抑制作用;但对厚乳化溢油而言,还应考虑到介电常数的减小对雷达回波信号的抑制。将本文建立的抑制比模型所得结果与墨西哥湾溢油事故期间的15景ENVISAR ASAR影像所得抑制比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研究了沿黄低洼盐碱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南美蓝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养殖技术和健康养殖模式。结果表明:沿黄低洼盐碱地养殖用水经适当的岛子调节,可明显提高2种对虾虾苗的存活率;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半精养池塘2种对虾养殖平均产量为163.5lkg/亩,平均投入产出比为220%;精养池塘分剐为395kg/亩、244%,而且南美蓝对虾的成活率、产值、纯利润和投入产出比均比南美白对虾的要高。提出在沿黄低洼盐碱地推广抗病力强的南美蓝对虾健康精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间接ELISA法(最低检测值约104cfu)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不同培养阶段、抗体处理、营养饥饿等对河流弧菌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TSB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极显著强于TSA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P<0.01);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粘液,粘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y=0.1782ln(x)1.6923(R2=0.9810);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粘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粘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粘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粘附量急剧下降;抗体处理后河流弧菌的粘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饥饿菌体的粘附量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海水中的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鳃粘液,其粘附作用受细菌培养条件、营养状况等自身因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河流弧菌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5.
缩短栉孔扇贝养殖周期新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栉孔扇贝三倍体,升温苗的养成及强化养成管理等新措施来达到缩短栉孔扇贝养殖周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气-液两相流理论,引入并改进了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SIMPLE),对压力筒内的内破裂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发展了一套不依赖于试验结果的预报方法,较之以前的理论研究结果有了长足的进展,所采用的模型与假设能用于多种内破状况的模拟与预报。本文对多种状态的内破裂进行了数值预报,对于一系列影响内破裂的因素及降低内破裂危险性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对海洋水下工程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广泛存在于海中基质表面的微生物粘膜对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研究了不同年龄微生物粘膜 ( 1 ~ 6 d ) 对杂色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 ~ 6 d微生物粘膜均显著地诱导幼虫附着,其中 3, 5 和 6 d 微生物粘膜还显著地诱导幼虫变态;幼虫的附着率和变态率分别与微生物粘膜中的藻类密度和细菌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推测藻类和细菌可能在幼虫的附着和变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垂直基质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90 % 以上的幼虫附着在具 23 d 微生物粘膜的载玻片表面且变态率达 70 % 以上,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粘膜可以诱导杂色鲍幼虫的附着和变态,同时也证实了幼虫具备选择附着基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8年以来,我们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彩虹明樱蛤的人工育苗试验。幼虫适宜生活环境是:pH:6.00—9.11;海水比重1.020—1.030;面盘幼虫期最适培养密度每毫升30—50个;壳顶期幼虫培养每毫升2—5个。附着后稚贝的生存适宜范围更大。本文还就亲贝的育肥、催产技术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了砂岩储层全岩矿物模拟岩心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法,并对所制作的模拟岩心和天然岩心进行孔隙特性和实验性能对比评价。研究出一种新型环保硅酸盐类复合胶结剂,找出了影响模拟岩心强度和渗透率的主、次因素。确定了模拟岩心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具有完好外观且具有天然岩心的成分特性、孔隙特性、渗透特性、敏感特性和实验规律的模拟岩心,可代替天然岩心进行采油工程措施的室内模拟实验,既填补了无天然岩心就无法进行室内实验的空白.又解决了因天然岩心的非均质性导致实验数据重复性差或无可比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室内暗光条件下,采用网箱流水平面养殖和箱笼流水立体养殖两种养成方法,确认在现有条件下前一种方法养殖效果比较好。使用这种方法,将九孔鲍Haliolisdiversicoloraquatilis和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苗经过1a的养成,存活率分别为58.3%和59.65%,存活个体平均大小达到了商品鲍规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