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厚壳贻贝足腺细胞cDNA文库进行筛选,共克隆得到14条厚壳贻贝mcofp3的cDNA序列和8条mcofp6的cDNA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序列比对和变异位点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4条mcofp3cDNA序列分属于厚壳贻贝mcofp3家族的两个亚家族,其成熟肽序列变异相对活跃;而8条mcofp6 cDNA序列并无明显的亚家族划分,序列相对保守。本次实验所获得的mcofp cDNA序列初步显示了厚壳贻贝足丝蛋白家族基因的分子多样性,为将来深入了解厚壳贻贝足丝蛋白的分子多样性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关的新型生物黏附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申望  叶茂  王日昕  石戈  赵淑江 《台湾海峡》2011,30(2):250-256
以筛选的2个可鉴别的地中海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厚壳贻贝(M.coruscus)及其杂交后代的PCR标记(扩增核基因Glu-5’特异片段PCR标记Me14/Me17和延伸因子1α第一个内含子区段PCR标记引物EFbisF/EFbisR),对舟山海域3个贻贝主产区(马鞍列岛海域、浪岗山列岛海域、中街山列岛海域)采集的贻贝样本的种类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100个马鞍列岛海域贻贝个体和30个中街山列岛海域贻贝个体均为厚壳贻贝;而54个浪岗山列岛海域贻贝样本中,16个个体(29.6%)为厚壳贻贝,38个个体(70.4%)为地中海贻贝;3个群体中均未检测到2种贻贝的杂交个体.因此,推测舟山海域地中海贻贝自然分布仅局限于局部海区,但在适宜的海区地中海贻贝可取代厚壳贻贝成为贻贝床的优势物种,舟山海域贻贝床的动态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贻贝样本中没有检测到地中海贻贝与厚壳贻贝的杂交个体,表明调查海域可能没有杂交贻贝分布或数量极少,地中海贻贝通过杂交、基因渐渗污染厚壳贻贝基因组的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3.
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及动力学机制对提高生物体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微管网络如何通过结构的动态变化调控适应环境变化已成为胁迫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条斑紫菜(Pyropiayezoensis)能够适应潮间带复杂多变的环境,是研究潮间带大型海藻抗逆机制的良好材料。目前对紫菜微管相关基因家族构成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条斑紫菜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个Tubulin基因(Pyα-tubulin 1、Pyα-tubulin 2、Pyβ-tubulin和Pyγ-tubulin)和11个Kinesin基因(PyKinesin1—PyKinesin11),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特征、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和失水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条斑紫菜中有3种微管蛋白(Tubulin)亚型;该家族成员散布于1号和2号染色体上, Pyα-tubulin 1和Pyα-tubulin 2为串联重复基因;PyTubulin家族成员在基因结构和蛋白特征方面均较为保守,且在转录水平对失水胁迫不敏感。条斑紫菜中有5种驱动蛋白(Kinesin)亚型,亚家族种类和基因数量均少于高等植物;该家族基因散布于1号、2号和3号染色体上,无串联重复基因; PyKinesin家族成员在基因结构和蛋白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PyKinesin1在中高度失水胁迫下表达量显著上调。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Tubulin和Kinesin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解析微管在条斑紫菜响应失水胁迫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洋酸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显现出对海洋生物的严重影响。贻贝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但目前尚缺乏海洋酸化背景下厚壳贻贝的分子响应相关研究。为此,对厚壳贻贝外套膜组织开展了急性酸化条件下的代谢组学分析,以期了解厚壳贻贝在酸化条件下,其外套膜组织的代谢物组成和含量变化。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结合代谢物数据库搜索和鉴定,从厚壳贻贝外套膜中鉴定代谢物总计7882种。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处理后的厚壳贻贝外套膜组织中共有497种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其中,320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177种显著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脂代谢、信号转导、维生素代谢、核酸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ABC转运体。结合外套膜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以及抗氧化活性分析,推测厚壳贻贝通过激活尿素合成、增强细胞膜流动性以及加强渗透压调节和钙离子转运等方式来应对海洋酸化的威胁。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应对海洋酸化的分子策略,以及在海洋酸化大背景下的贻贝健康养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厚壳贻贝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自然环境中栖息范围不甚明确。本文于2014年7月间利用水下摄像的手段,调查和分析了渔山列岛不同断面上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渔山列岛潮下带5条断面的生态类型差异显著,不同断面栖息的优势种也不相同;断面间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均值为37.04~185.80 ind/m2,其中断面A的栖息密度最低,断面E的栖息密度最高,断面C和断面D的栖息密度相差不大,但是不同调查样方内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从0~388.89 ind/m2不等;厚壳贻贝主要分布在水深3~9 m的水层中,其中以水深5~8 m的水层中最为密集,约占总栖息密度的90%以上;在水深8 m的区带上,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为160.19 ind/m2,当水深小于1 m和大于11 m时,厚壳贻贝分布极少;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厚壳贻贝栖息密度在不同断面(F=57.011,P<0.01)和不同水层(F=66.495,P<0.01)中的差异均极显著,断面和水层的交互作用(F=10.483,P<0.01)对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也有极显著差异;经检验,厚壳贻贝栖息密度(A)的自然分布与水深(D)呈正态分布,可以用高斯方程拟合,R2的取值范围为0.8753~0.9997;利用聚类分析发现,调查样方被明显的分为3组,体现了水深在厚壳贻贝自然分布中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16S rRNA序列初步探讨贻贝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比较贻贝属5个物种包括中国的两种贻贝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来初步确定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了解中国沿海两种贻贝的遗传多样性情况.以Perna viridis为外群,采用NJ法和MP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发育分析表明,5种贻贝(Mytilus californianus, M. corcuscus, M. galloprovincialis, M. edulis, M. trossulus)在系统树上依次进行分叉,呈放射状.M. californianus最为原始,M. corcuscus次之.每一个贻贝物种都形成单系.其中,M. edulis和M. trossulus是非常相似的,M. corcuscus和M. californianus的亲缘关系近.同时发现,我国沿海分布的紫贻贝(M. galloprovincialis)和厚壳贻贝(M. corcuscus)的遗传多样性都较高,但厚壳贻贝的遗传多样性要低于紫贻贝,可能是由于厚壳贻贝过度被渔民开采等导致厚壳贻贝群体大小降低的缘故.这里系统发育分析为将来进行物种进化、迁移和育种方面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几种理化因子对厚壳贻贝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盐度、pH值及海水主要离子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精子的激活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盐度为5~35的溶液对厚壳贻贝精子都可激活,但精子激活率和运动时间均存在差异,在盐度为20的溶液中,精子激活率最高,为63.7%,精子运动时间最长,为37.5 min;高盐度环境下的精子运动时间和激活率长于、高于低盐度环境下的精子运动时间和激活率。不同pH值的海水对厚壳贻贝精子运动时间和激活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pH值为7.0~8.5的海水中,厚壳贻贝精子的激活率和运动时间随着pH值的增加而上升;在pH值为8.5~9.5的海水中,精子激活率和运动时间随着pH值的增加而下降;在pH值为8.5的海水中,精子运动时间最长,为54 min左右,精子激活率最高,为67.4%;高pH值海水中精子激活率和运动时间均比低pH值海水中的高。质量分数为1%~5%的NH4Cl和CaCl2溶液对厚壳贻贝精子没有激活作用。质量分数为1%和2%的KNO3溶液不能激活厚壳贻贝精子,质量分数为3%~5%的KNO3溶液对精子能起到激活作用,且激活作用随着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质量分数为1%~4%的MgCl2溶液对厚壳贻贝精子的激活作用不明显,只有在质量分数为5%时该溶液才能激活少许精子。除质量分数为1%和5%的KCl溶液不能激活厚壳贻贝精子外,质量分数为2%~4%的该溶液均能激活厚壳贻贝精子,质量分数为3%时该溶液对厚壳贻贝精子的激活率最高。质量分数为1%~3%的NaCl溶液能激活厚壳贻贝精子,而质量分数为4%和5%的NaCl溶液不能激活厚壳贻贝精子。Na+、K+和Mg2+溶液均能改变厚壳贻贝精子细胞膜的通透性,对该精子起到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胁迫下厚壳贻贝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因对环境污染反应灵敏,且具有降解毒物、抗氧化等作用常被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分子;厚壳贻贝对环境污染物具有很强的耐受性,是重要的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生物,因此研究厚壳贻贝GST分子及其表达特征,对正确使用其进行海洋环境污染预警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同源克隆法获得厚壳贻贝GST部分序列(Gene Bank序列号为KC176684),经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初步推断所得到的GST基因为pi型。鉴于铜和镉是目前海水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铜和镉胁迫后GST在厚壳贻贝血液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铜(Cu2+浓度为20μg/L)和镉(Cd2+浓度为200μg/L)胁迫均造成GST高水平表达,但最高表达量出现的时间略有差别,Cu2+出现在刺激后第10 d,表达量为对照组的6.95倍,Cd2+则出现在第15 d,约为对照组的6.11倍,说明GST参与了厚壳贻贝重金属的解毒过程,且对于不同重金属胁迫的解毒能力稍有不同。鉴于厚壳贻贝GST对重金属刺激的敏感作用,可将其作为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监测的生物指示基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了浙江和福建沿海的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564bp的COI基因片段上,厚壳贻贝的5个群体均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度(0.867±0.129~1.000士0.177)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度(0.007±0.005~0.011±0.008);邻接关系树显示,5个群体的单倍型相互混杂,仅有1个小的分支存在;厚壳贻贝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呈星状结构,存在1个与系统树相对应的分支;不同群体间的F_(ST)值较小,且统计检验的结果均不显著,表明浙江、福建沿岸的厚壳贻贝群体问在COI基因上存在同质性;Tajima's D和Fu's F_s中性检验的结果(Tajima's D=-1.828,P=0.017;Fs=-22.954,P=0.000)都显著偏离中性,提示厚壳贻贝经历了群体扩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海域厚壳贻贝栖息和资源补充情况,探索资源持续利用,作者对福建台山列岛周边海域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资源进行潜水调查及样方采样分析,研究了该海域厚壳贻贝的分布密度、生物量、生物学特征;结合旁侧声纳和测深仪对海底面状地貌与海底地形进行扫测,并对海底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厚壳贻贝生境底质特点、栖息覆盖率等。台山列岛海域调查结果显示岩礁面积共2.189822km2,厚壳贻贝平均密度151.33个/m~2、平均生物量6.89 kg/m~2,平均质量45.55 g/个。计算显示当其栖息覆盖率达到10%、20%、30%和40%时,该海域厚壳贻贝资源增长量分别为520、1 039、1 559和2 079 t/a。目前该海域年均采挖量约为762.8~1 125 t/a。据此,只有当厚壳贻贝覆盖面积达到该岩礁区域面积的20%~30%时,其资源量才能得到有效补充。剖面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该海域厚壳贻贝覆盖率仅为12%~24%,由此可见,该海域厚壳贻贝资源将面临资源枯竭风险,为更有效地保护和持续利用厚壳贻贝资源,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肠道细菌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肠道细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贝类附着的作用,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成体肠道中分离10株肠道细菌,调查厚壳贻贝肠道细菌形成微生物被膜特性,分析微生物被膜密度、细菌种属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肠道细菌均可有效促进稚贝附着。其中,Paracoccus sp.1微生物被膜诱导的稚贝附着率最高(61%),且微生物被膜膜厚较厚,细菌分布较密集;仅5株肠道细菌Roseovarius sp.1、Winogradskyella sp.1、Tenacibaculum sp.4、Bacillus sp.5和Nonlabens sp.1的被膜密度与附着显著相关(P0.05)。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肠道细菌诱导附着率与其种属无关。本研究表明源于厚壳贻贝成贝肠道细菌可以促进其稚贝的附着,说明肠道细菌对厚壳贻贝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肠道细菌与厚壳贻贝相互作用和推动该种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VASA蛋白属于DEAD-box家族蛋白,是一种RNA解旋酶,在生殖细胞的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卵巢中克隆得到vasa基因cDNA全长(将其命名为Ec-vasa),Ec-vasa序列长度为2516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800bp,编码600个氨基酸,具有DEAD-box家族蛋白的8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与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同源性最高(80%)。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Ec-vasa在卵巢组织中特异表达,在肌肉、肝胰腺、心脏和鳃等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Ec-vasa在卵巢发育Ⅰ期具有较高表达量,随着卵巢的发育,表达量逐渐降低,在第Ⅳ期达到最低水平。结果表明,Ec-vasa基因可能在脊尾白虾卵巢的早期分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雌鱼生长快,成熟雌鱼个体大小是雄鱼的2倍以上,开展性别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对于探究圆斑星鲽性别决定机制,建立单性培育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获得了wt1awt1b两个同源基因,wt1a基因全长为3263bp,预测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245bp,编码415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长372bp和1640bp;wt1b基因全长为2312bp,预测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281bp,编码427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长369bp和659bp。wt1a基因编码氨基酸分子量为46.2kDa,理论等电点为9.24,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在ORF末端有4个锌指结构,编码KTS三肽;wt1b基因编码氨基酸分子量为46.95kDa,理论等电点为8.99,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在ORF末端有4个锌指结构,并且编码KTS三肽。基因表达结果表明:wt1awt1b基因主要在圆斑星鲽性腺中表达,精巢的表达高于卵巢,肾脏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推测wt1a基因和wt1b基因在性腺和肾脏发育过程及功能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在早期发育阶段,wt1a基因在原肠期之前微弱表达,从原肠早期开始逐渐上升至神经胚期表达量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直至孵化阶段,推测wt1a基因在圆斑星鲽原始生殖细胞分化过程及性腺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在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贝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仍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已发表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基因组和转录组,获得其PPAR基因,命名为CfPPAR-like,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572 bp,编码48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MW为54305.3 Da,等电点pI为8.3,二、三级结构以转角和卷曲为主,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属于胞内蛋白。与脊椎动物PPARs蛋白序列比对表明CfPPAR-like包含DBD和LDB结构域,其中DBD区域保守性较高,而LBD的保守性较低。进化分析显示,栉孔扇贝等软体动物的PPARs聚为单独一支,仿刺参等棘皮动物的PPARs聚为单独一支,果蝇和线虫的PPARs基因同源物在进化树的最外端,脊椎动物的三种PPARs亚型分别聚类后,再与无脊椎动物PPARs聚类,结果支持核激素受体超家族在脊椎动物进化早期出现了各亚型这一假说。CfPPAR-like在幼虫发育过程中呈现普遍性表达,暗示其参与扇贝幼虫早期的分裂,贝壳的形成以及幼贝的变态过程;在成体各组织中,CfPPAR-like在栉孔扇贝的性腺、肾脏以及消化腺中表达量较高,表明其参与扇贝性腺分化、脂肪代谢等过程的调控。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贝类脂质代谢调控机制以及优良扇贝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获取了蓝点马鲛Wap65-1和Wap65-2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长度分别为1659 bp和1725 bp,各自编码426和436个氨基酸。通过Clust W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表明:蓝点马鲛Wap65-1与Wap65-2基因的同源性为60%,处于不同的分支上。进一步对该鱼的幼体进行热诱导,通过q RT-PCR分析表明:两种基因在高温诱导下均有上调,而Wap65-2基因上调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构建两种基因冷休克表达系统,成功实现了两种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而且发现Wap65-2对高温胁迫下E.coli BL21(DE3)的存活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蓝点马鲛耐热品种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构建的cDNA文库及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得金属硫蛋白及硫氧还蛋白基因全长。结果表明,青蛤金属硫蛋白和硫氧还蛋白的cDNA全长分别为776bp和804bp,金属硫蛋白基因编码74个氨基酸,包含7个CXC特征结构;硫氧还蛋白基因编码165氨基酸,包含5个氨基酸构成的活性中心。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了两种基因在Cd2+胁迫下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金属硫蛋白基因在Cd2+胁迫下6—12hmRNA表达量急剧上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硫氧还蛋白基因在Cd2+胁迫下mRNA在6h明显升高,在6—24h与对照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Cd2+能够诱导青蛤金属硫蛋白和硫氧还蛋白基因表达的时序性升高,二者的转录过程反映了贝类抵御重金属胁迫的分子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7.
嵊泗列岛海域三种贻贝贝体框架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壳长SL、壳宽SW、壳高SH(BD)、OA(壳顶至韧带末端的直线距离)、OB(壳顶至壳背面最高点的直线距离)、OC(壳顶至壳后端最远点的直线距离)、OD(壳顶至壳高性状在腹缘的落点的直线距离)、AB(韧带末端至壳背缘最高点的直线距离)、BC(壳背缘最高点至壳后端最远点的直线距离)、CD(壳后端最远点至壳高性状在腹缘的落点的直线距离)为贝体框架变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系统比较了嵊泗列岛海域厚壳贻贝、紫贻贝和"杂交贻贝"贝体框架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所涉9项贝体框架特征指标中,紫贻贝与厚壳贻贝间无显著差异的指标仅为L5(OC/SL)和L7(AB/SL)(P0.05),而"杂交贻贝"各项指标则均与厚壳贻贝和紫贻贝具显著差异(P0.05),厚壳贻贝和紫贻贝变异系数大于10%的指标均仅为L7(AB/SL),而"杂交贻贝"则仅为L3(OA/SL);(2)厚壳贻贝与紫贻贝间的欧氏距离最短(P0.05),仅为0.160;厚壳贻贝与"杂交贻贝"间和紫贻贝与"杂交贻贝"间的欧氏距离相近(P0.05),分别为0.452和0.418;(3)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3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928%,其中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可依次归为与滤食功能区水平剖面占比相关的贝体框架因子,与消化功能区水平剖面占比相关的贝体框架因子,和与消化功能区垂直剖面占比相关的贝体框架因子,通过第一主成分仅能较清晰地区分厚壳贻贝和"杂交贻贝";(4)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L1(SW/SL)、L3(OA/SL)、L4(OB/SL)、L5(OC/SL)、L6(OD/SL)和L7(AB/SL)为自变量,所建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区分厚壳贻贝、紫贻贝和"杂交贻贝",三者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94.6%、94.6%和10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6.4%。  相似文献   

18.
海洋真菌广泛参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同时与海洋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贝类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生物, 为深入了解海洋真菌与贝类养殖的潜在关系, 选择厚壳贻贝养殖区海水及8种组织真菌为研究对象, 利用荧光定量PCR以及ITS rDNA高通量测序解析养殖厚壳贻贝各组织及所处海水环境的真菌群落丰度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养殖区内和边缘海域的真菌丰度显著高于养殖区外围海域; 从贻贝养殖区和组织中共获得1 409个OTUs, 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在海水真菌群落为优势纲; 而在贻贝组织中, 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 足20.13%、肾脏14.72%)、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 鳃2.89%、后闭壳肌1.92%、血淋巴1.36%)、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 性腺3.59%、足1.57%)和伞菌纲(Agaricomycetes, 性腺3.09%、消化腺2.71%、鳃2.50%)占据优势地位。多样性分析显示厚壳贻贝和海水间真菌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 Bray-Curtis相似距离分析显示贻贝真菌群落与养殖区内海水更为相似, 而与边缘和外围海水差距较大。厚壳贻贝不同组织间、不同区域海水间的Beta多样性差异主要来自物种替换; 贻贝与海水间真菌Beta多样性的差异主要来自丰富度差异。综上所述, 厚壳贻贝体内真菌具有组织差异性, 并且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区海水的真菌群落。研究结果将为贝类真菌资源、贝类-真菌相互作用及生态影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鱼类先天性免疫因子之一,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获得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IL-10基因cDNA序列,由899个核苷酸组成,含1个55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84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分子量为21.24kDa、N端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表明大黄鱼IL-10具有IL-10家族特征性序列和构成2对二硫键的4个保守性半胱氨酸,与欧洲鲈(Dicentrarchuslabrax)IL-10序列相似性最高(78.5%);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大黄鱼IL-10和其他鱼类IL-10形成一个大簇,与欧洲鲈进化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大黄鱼IL-10基因在鳃和肠中高表达,肝和头肾中低表达;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侵染后大黄鱼肠、脑、脾、肝和头肾中IL-10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其中头肾和肝中上调幅度最大(分别为菌侵染前的10.06倍和8.79倍)。综上,大黄鱼IL-10基因表达与病原菌感染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大黄鱼IL-10的生物学功能及免疫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组蛋白乙酰化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HATs)在机体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海洋贝类中研究极少。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作为典型的滩涂双壳贝类,经常面临多种极端环境和细菌胁迫的挑战,基于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系统分析了缢蛏HAT基因家族(ScHATs)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环境因子和细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出11个ScHATs基因,根据序列同源性分为GNAT、MYST和p300/CBP三类,每个亚家族中几乎所有的HAT都具有特定的保守结构域和保守基序。基因表达谱和qRT-PCR分析显示,ScHATs在幼虫发育前期表达量普遍高于发育后期;在氨氮胁迫下,ScKAT2B、ScKAT8、ScKAT9-2、Scp300在鳃中的表达量显著变化(P<0.05);在高温胁迫下,ScHATs在鳃和肝胰腺中表现出相似的表达模式,而Scp300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在副溶血弧菌胁迫下,ScHATs的表达均出现显著上调(P<0.05)。综上结果提示, 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