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把海洋弄得不那么清洁了。然而,水族生灵们出于生存需要,拼命在净化水域。它们的这种天性真令人肃然起敬。忠于职守的监测哨海洋中有众多环境监测哨、监测员始终忠于职守。大海中有一种发光细菌,当大海清净时,能发出强光,一旦污染,发出的光就明显减弱。原来其体内含有两种特殊化学物质——荧光酶和荧光素。荧光酶为一种蛋白质,具有奇  相似文献   

2.
每当夜幕降临在大海时,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海面上闪闪烁烁的光芒象一条条火舌。海洋发光主要是由发光细菌引起的。在这些发光细菌的生物体内,有一种荧光素和氧结合、生成氧化荧光素,其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就发出了光。海洋发光细菌多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洋中。它们大多是以寄生、共生或腐生的方式生长在鱼、虾、贝、藻等生物体上,为这些鱼、虾、贝等提供了新的光源,使它们更有利于觅食和驱敌。一个瓜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发光细菌的生长和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A_2)的萤光酶和萤光酶应用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发光细菌生长和萤光酶合成的最适环境和营养条件,明确其生长与发光之间的关系,使菌体能以最快的速度合成大量的萤光酶。有关环境和营养条件对发光细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Harvey等已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不同的菌种或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已知环境条件下,其发光变化亦不尽相同。近年来,对发光细菌的萤光酶的生物合  相似文献   

4.
相渊  张培军 《海洋科学》1997,21(1):15-17
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是许多腔肠动物所特有的生物荧光素蛋白。1971年,J.G.Morin等[8]发现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victoria)发出的绿光不是缘于水母发光蛋白,而是另一种蛋白——GFP造成的。1974年,Morise等[9]首次证明在维多利亚水母体内发出的绿光,是钙离子激活的水母荧光蛋白(发蓝光)将能量传递给GFP后产生的,GFP是一种接收及最终放射能量的物质,所接收的能量来自荧光素酶-氧化荧光素的复合体或钙离子激活的发光蛋白。纯化的GFP,是具有23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6888Da的单体蛋白[10]。GFP的构像十分稳定[11],…  相似文献   

5.
利用发光细菌测定抗菌素的效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应用发光细菌的发光系统来检测各种物质的报道日见增多,尤其在检测环境污染、有毒物质等方面应用较多。由于其快速易行,灵敏度高而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抗菌素效价的检测上,则尚未见报道。本文主要利用发光细菌的发光特性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特点,选用目前应用很广的几种抗菌素——四环素,多粘菌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对发光细菌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文昌鱼酸性磷酸酯酶在不同浓度的盐酸胍作用下酶的构象与催化活力变化的关系。盐酸胍浓度在1mol/dm~3时,酶活力提高50%.随着盐酸胍浓度提高(2~4mol/dm~3),酶活力下降,荧光强度也下降,荧光发射光谱λ_(max)值明显红移(330~358nm)。测其变性及失活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酶的失活速度大于变性速度,表现为慢构象变化、快活力变化的一种模式。在盐酸胍3~4mol/dm~3时,酶的变性与失活过程表现为两个一级反应过程(快相和慢相),其构象与催化活力的变化表明AC-Pase 与活力部位相关的色氨酸残基微环境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地球是水球,绝大部分由海洋所覆盖。在茫茫的大海中到底生活着多少生物,海洋科学家尚未弄明白。人类早在20多年以前就登上月球,但迄今却不能深入到大洋9000千米以下来察明海底世界。在浩瀚无垠瞬息万变的海洋世界里,到处充满了神奇、恐怖、令人渴望探究的未解奥秘。  相似文献   

8.
蓝镜头     
《海洋世界》2012,(5):F0002-F0002
荧光乌贼 荧光乌贼通常只有7厘米长,发光团位于触手末端。其最神奇的用途,是利用生物光进行伪装,使自己和周围幽蓝的海水融为一体,在猎物最意想不到的时候一击致命。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一种快速简单用以确定海洋微藻细胞活性的技术,针对船舶压载水中常见的3个门类中11种10~50μm单细胞微藻用中性红(NR)、5-氯甲基荧光素二乙酸酯(CMFDA)、荧光素二乙酸酯(FDA)三种染料进行染色,通过光镜和荧光显微镜对染色结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R(中性红)是检测本实验中全部海洋微藻藻株细胞活性的最佳染料,染色最佳浓度为1/10 000,染色时间为30min;5-氯甲基荧光素二乙酸酯(CMFDA)、荧光素二乙酸酯(FDA)和双荧光染色对海洋微藻藻株活细胞着色时间短,染色效果明显,但其应用具有局限性,适用于检测本实验中甲藻门(塔玛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原甲藻、利玛原甲藻、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和绿藻门(青岛大扁藻和杜氏盐藻)的活性,染色最佳浓度为5μmol/L FDA+2.5μmol/L CMFDA,染色时间为10min,但不适用于检测硅藻门的细胞活性。因此,中性红更适合检测船舶压载水中微藻活细胞,根据光镜下微藻细胞着色情况而判断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0.
MICROTOX法在监测生物毒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鄢庆枇  郑天凌 《台湾海峡》1998,17(2):190-194
本文用MICROTOX法测定了甲胺磷、乐果、甲基异柳磷等三种有机磷农药的生物毒性,分析了厦门近岸海域水体生物毒性及甲胺磷降解过程中的毒性变化。测定结果表明:1)甲基异柳磷对发光细菌相对发光度的抑制作用最强,乐果对发光细菌的抑制的作用最弱;2)黄厝海滩与胡里册海滩终年各月份水样发光细菌的相对发光度都在80%以上,属于低毒或无毒水平;3)甲胺磷在降解过程中毒性逐渐减小,其毒性下降幅度为:降解菌株1〉降  相似文献   

11.
莫知 《海洋世界》2008,(9):24-29
在人类的历史上,16世纪是个大航海、大发现、大贸易的伟大时代。而在中国,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明朝政府实施严厉的禁海政策,留给海外贸易一条“濒死的生路”:朝贡勘合贸易。明朝的中国商人是不允许私下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外国商人跟随“贡使”,在前来“朝贡”的时候,通过市舶司,把货物以“贡品”的名义,  相似文献   

12.
从浙江近海表层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到114株发光细菌,其中有Photobacterium leiognathi,Vibrio harveyi,V.fischeri等。P.leiognathi多分布在水中(占86%)、V.harveyti是沉积物中的主要种类(占87%)。发光细菌的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季节分布与种类组成有关,海区不同,种类组成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荧光乌贼     
《海洋世界》2012,(5):2
荧光乌贼通常只有7厘米长,发光团位于触手末端。其最神奇的用途,是利用生物光进行伪装,使自己和周围幽蓝的海水融为一体,在猎物最意想不到的时候一击致命。在日本富山湾海下三四百米  相似文献   

14.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肝胰腺中丝氨酸蛋白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声波和加热处理,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分析和蛋白质变性凝胶电泳分析丝氨酸蛋白酶的变化。研究表明,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丝氨酸蛋白酶的酶活有不同影响。低功率短时间超声处理会使酶活力升高,随着功率和超声时间的增加,酶活力逐渐降低。紫外光谱显示,超声处理使酶液紫外吸收出现蓝移现象,而加热对其影响不大。内源荧光显示,超声和加热处理均对蛋白酶有荧光猝灭作用。SDS-PAGE显示,超声和加热2种处理方法均能引起丝氨酸蛋白酶不同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15.
在浩瀚的海洋世界里,有一种三棘棘鱼,它被人们誉为神奇的鱼巢“建筑师”。这种鱼的雄鱼在向雌鱼求婚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施工、建造一座坚实漂亮的“新房”,以招来雌鱼。  相似文献   

16.
发光细菌     
林光恒 《海洋科学》1978,2(3):34-37
早在十八世纪许多学者就已观察到微生物的发光现象。对发光微生物,包括发光细菌和发光真菌的研究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生物发光重要组成部分的微生物发光,由于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的重要性,一直吸引着微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兴趣。海洋发光细菌在海上所形成的乳状海光,对军事、渔捞、航运的意义,也一直为航海学家、海洋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所注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发光的本  相似文献   

17.
陈素丽  丁焱 《台湾海峡》1993,12(4):359-364
本文报告了文昌鱼酸性磷酸酯酶在不同浓度的盐酸胍作用下酶的构象与催化活力变化的关系。盐酸胍浓度在1mol/dm^3时,酶活力提高50%,随着盐酸胍浓度提高(2-4mol/dm^3),酶活力下降,荧光强度也下降,荧光发射光谱λmax值明显红移(330-358nm)。测其变性及失活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酶的失活速度大于变性速度,表现为慢构象变化,快活力变化的一种模式。在盐酸胍3-4mol/dm^3时,酶  相似文献   

18.
海蜇,早在5亿多年前就漂浮在海洋里,是一种极古老的腔肠动物,还是预报风暴最早、最准确的“顺风耳”。因为它的“耳朵” (细柄上的小球)中有小小的听石,风暴产生时发出的次声波(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频率为8赫兹~13赫兹,传播比风暴、波浪的速度快)冲击小小听石“球”壁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海蜇就隐约听到了即将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便警惕地离岸游向大海避灾。  相似文献   

19.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EC3.2.1.52,NAGase)是几丁质酶系的主要组成分之一,节肢动物周期性脱皮生理和生长发育与NAGase密切相关。为了探讨有机溶剂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NAGase的影响,从中国鲎内脏分离提取了NAGase,研究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乙二醇、丙三醇、甲醛和丙酮等8种有机溶剂对中国鲎NAGase的影响;利用酶抑制作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丙酮对NAGase的抑制机理和抑制作用类型。结果表明:甲醇对中国鲎NAGase有激活作用,乙醇、正丙醇、正丁醇、甲醛和丙酮对该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二醇和丙三醇对NAGase表现为低浓度下呈激活现象,随浓度增大则转为对酶的抑制作用;丙酮对中国鲎NAGase的抑制有剂量效应关系,0.1 mol/L丙酮可使酶活力丧失49.53%;丙酮对中国鲎NAGase的抑制作用是个可逆过程;动力学研究显示,该酶抑制作用类型属于混合型。丙酮对游离酶(E)的抑制常数KI和对酶-底物络合物(ES)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0.117和0.608 mol/L,KI相似文献   

20.
乙醇对锯缘青蟹碱性磷酸酶活力与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锯缘青蟹碱性磷酸乙醇微扰后的分子构象变化情况。乙醇对酶分子构象有显著的影响,酶的内源荧光强度随乙醇浓度增大而增加,荧光发射峰逐渐发生红移,说明酷氨酸、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紫外吸收光谱在278nm吸收峰随乙醇浓度增大而增强。这些结果表明,酶蛋白分子中的生色基因残 基的微环境发生变化;酶的剩余活力随着乙醇浓度增大而迅速下降,经乙醇失活的酶在正常的测活体系中监测酶活力,发现酶活力可以回升到92%以上,说明酶的乙醇失活是可逆的,可以通过稀释复活。测定乙醇对酶的抑制动力学,表明乙醇对青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是反竞争性机制,其抑制常数Ki为1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