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河入海流路发展趋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清水沟流路现状的分析,经过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和与以往研究成果的综合对比,初步提出黄河近期及远期入海流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清水沟流路进入老龄阶段,这不是一条理想的流路。黄河口治理泊当务之急是在清七断面以下选取一条新的最佳入海路径,这是长期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最佳选择。文中还对最佳流路的标准和进行科学论证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侯国本  丁东 《海岸工程》1998,17(1):53-55
黄河口的减沙与水资源利用是稳定黄河流路的重要措施。入海流路的选择是确保油田开发、港口建设和防灾的重要工作。加强河口港湾和河口治理工程的研究是解决黄河口治理的关键工程。  相似文献   

4.
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变迁频繁,有关不同流路时期沿岸余流场变化的认识将为理解入海泥沙输送特征的变动和沿岸泥沙动态提供重要的水动力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实验,以分处黄河三角洲北、东两岸的钓口和清水沟流路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流路基本稳定后的初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结构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流系的总体趋势存...  相似文献   

5.
长期稳定河口流路方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华 《海岸工程》1998,17(4):52-56
分析了长期稳定黄河河口流路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阐明了长期稳定流路的思路,对比评价了几条方案,提出了流路安排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玉珍 《海岸工程》1992,11(3):54-60
黄河尾间摆动改道的主要根源是泥沙。黄河所到之处,泥沙无处不在,并在黄河入海的各个节点造成梗阻,这些节点之间又互相影响,促使河道加快淤积和衰亡。这就是河口的自然改道形态。只有以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设计,重点施工,分别破除各节点的梗阻状态,才能使流路稳定、水沙畅顺入海。这就是河口的人工治理形态。本文分别对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的八项工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提出了积极促进黄河尾间由自然改道形态向人工治理形态转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可采用的系统工程治理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侯国本 《海岸工程》1992,11(2):30-32
一、黄河口流路的概况现在的黄河口流路(1976年清水沟流路)的动力条件,对流路稳定非常有利,便于综合治理。解决河口流路稳定的关键在于处理拦门沙的成长、存在,以及消除,拦门沙不消除必然阻水、阻冰。洪水或冰凌期间,水位抬高,发生溯源淤积,河床随之抬高,此即地上河的成因。久而久之,黄河下游成为“悬河”。悬河必决口,所以才出现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有文字记录以来,大迁徙26次,关键问题在于“拦门沙作祟”,所以,治河经验谓之“大河之治必自河口始”。  相似文献   

9.
陈雄波  雷鸣  王鹏 《海洋工程》2014,32(4):117-123
按照"从上到下"的方法,分析刁口河再次启用的四种定位:备用流路、生态供水、同时行河和分洪通道的流路运用规模;设计了该流路与现状清水沟流路联合运用的6个方案。根据各方案分流口上下游的河道冲淤特性,对黄河下游的反馈,工程投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比选。最后推荐在2030年以后利津流量超过4 000 m3/s时将刁口河作为分洪通道、其余时间使用清水沟流路和工程投资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的数值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变迁频繁,有关不同流路时期沿岸余流场变化的认识将为理解入海泥沙输送特征的变动和沿岸泥沙动态提供重要的水动力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实验,以分处黄河三角洲北、东两岸的钓口和清水沟流路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流路基本稳定后的初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结构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流系的总体趋势存在一致性,但不同岸段的局部余流场结构、流速及其分布在不同季节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在流场结构上,夏、冬季的差异很小,而春、秋季的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在10m以浅的近岸海域的变化明显.高流速区分布,在钓口流路时期具有随各突出沙嘴而生的特点,清水沟流路时则是沿岸线走向、呈条带状延伸,且其分布范围更大、中心流速更高.沿岸余流流速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比钓口流路时期大很多,以清水沟口以南海域的流速增加最显著,北岸海域其次,清水沟口以北、神仙沟以南岸段的变化最小,在季节上以冬季增幅最明显.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潮致余流场的总体特征也是基本一致的,分布于甜水沟沙嘴(清水沟口)南、北部的涡环结构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清水沟流路时期神仙沟和甜水沟等原沙嘴附近的潮致余流流速存在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现状,于2019年5月分别对建国后黄河入海口4个流路区域20个潮间带站位进行了采样调查。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纲16目37科60种,主要优势种有托氏?螺(Umbonium costatum)、泥螺(Bullacta exara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等;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8.34个/m2和398.3 g/m2;各流路区域的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786~1.409,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为0.332~0.462,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1.216~1.692。平均密度在不同地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指数则差异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结果说明各采样站位物种相似度较高。黄河入海改道、防潮坝建设工程以及黄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分布及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对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状况进行分析,为底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数据,以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建立黄河河口泥沙有限元模型的必要性,并结合黄河河口实际情况,建立了黄河河口二维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从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潮位、流速和冲淤验证结果可以看出,由模型模拟的潮汐和潮流的等海洋动力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和海底变形都与实测资料一致,表明建立的河口泥沙二维有限元数学模型可进行黄河河口的潮汐、潮流和泥沙运动及海底冲淤演变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13.
黄河农场地区地下水入海通量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的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长期观测,并尝试建立黄河三角洲典型地段-黄河农场地区的水文地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该地区地下水入海量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的气象因素和黄河、小岛河及海洋的水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地下水的入海量,而且黄河的水位变化和气象因素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入海量的主要因素。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入海量比地表径流入海量小得多。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原水库规模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可垦荒地和滩涂面积大 ,开发条件优越 ,地下石油丰富 ,黄河口流路横贯三角洲 ,是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的宝贵水源。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原水库的建设规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规划指标 ,平原水库规模的大小 ,对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具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从来水、需水以及可供水量等多方面考虑 ,综合分析和确定。通过方案计算和比较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原水库库容规模为 6641 0× 1 0 4 m3。  相似文献   

15.
A unique Yellow River-derived distal subaqueous delta in the Yellow Sea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Z.S. Yang  J.P. Liu   《Marine Geology》2007,240(1-4):169-176
Newly acquired high-resolution Chirp sonar profiles reveal a unique Yellow River-derived, alongshore distributed, bidirectional (landward and seaward) across-shelf transported, omega-shaped (“Ω”) distal subaqueous deltaic lobe deposited around the eastern tip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Yellow Sea. This clinoform deposit directly overlies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ve surface, featured by convex-up seafloor morphology, up to 40 m thick locally. Radiocarbon-14 dates from the underlain pre-Holocene and transgressive sediments indicate this distal lobe has formed since the middle-Holocene highstand under a relatively stable sea level. This along-shelf distributed distal clinoform has been deposited mainly by the resuspended Yellow River sediments carried down by the coastal current, interacting with the local waves, tides and upwelling. Collectively, over the past 7000 years, nearly 30% of the Yellow River-derived sediment has been re-suspended and transported out of the Bohai Sea into the Yellow Sea. Overall, the Yellow River-derived sediment could reach the − 80 m water depth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about 700 km from the river mouth; in contrast, a very small fraction of the modern riverine sediment could escape the outer shelf or reach the Okinawa Trough.  相似文献   

16.
黄河贯通时间的新探索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石化2井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元素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与现代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相比,埋深233m之上的沉积物中大多数元素含量及元素之比与之接近,而233m之下的沉积物元素组成则明显偏离黄河物质的化学组成。上部与下部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差别函数及物源指数计算结合岩性、粒度分析揭示,黄河物质在该地区的影响深度可达233m左右,因此,推测大致在早更新世时黄河贯通并流进华北平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夏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年夏季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环境参数,初步探讨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共鉴定浮游动物52种(不包括浮游幼体20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769.6 ind/m3,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4和0.48.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柱头幼虫(tornaria larvae)、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其中体长较小(0.7~1.1mm)的柱头幼虫和小拟哲水蚤是最重要的优势种类.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水域浮游动物划分为3个组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温、表盐和水深.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技术已经成为定量计算与半定量分析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的重要研究手段。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突发性事件在潮滩冲淤变化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定量表达、岸滩处于不冲不淤时的最佳剖面形态、现有冲淤数值模型的完善和GIS与数值模型系统的集成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有着我国典型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陆源和海洋污染事故的影响。本文针对黄河口附近海上油田的开发和运输带来的潜在溢油风险,结合溢油污染概率模型以及河口的生态脆弱性,对黄河口湿地潜在溢油污染风险进行评估。在河口水动力模拟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情景模拟法选取300种风和潮流组合作为溢油模拟的强迫条件,分别模拟溢油后72 h和720 h的污染结果,并统计黄河口湿地受溢油污染影响的最大概率和最短时间,采用环境敏感指数表征湿地对溢油污染的敏感程度、危害后果指数量化表征其危害程度及风险矩阵量化风险高低。结果表明黄河口国家公园受潜在溢油污染概率较大,危害后果指数值为29,处于较高危害等级,属于中风险区;河口岸线受潜在溢油污染概率较小,危害后果指数值均小于1,溢油危害后果低,属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m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he erosion or deposition rates of its different sections. In June, 1996.Yellow Rivers terminal course was artificially turned eastwards to empty into the sea and then the 1 lth lobe of the modem Yellow River delta began to form. This course change may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3rd subdelta 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that.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dvances towards east by north with the 1st, 2nd and 3rd subdeltas arranged in succession. Coast zone in the deltaic area is divided into 7 different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erosion or deposition rates: the relatively stable section from Dakou River to Shunjiang Stream, the weakly retreating section from Shunjiang Stream to the Tiaohe River mouth, the strongly retreating section from the Tiaohe River mouth to the station 106. the artificially stable section due to stone dam protection from the station 106 to Gudong Oilfield, the strong deposition section from Gudong Oilfield to Dawenliu Haipu, the weakly deposition section from Dawenliu Haipu to the Zimai Stream mouth, and the stable section from the Zimai Stream mouth to the Jiaolai River mouth.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situations of the sections will nearly remain the same in 10 years, but the retreating and silting-up rates will tend to become slower gradually. Human activities have an eviden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s of the coast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