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孔霖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6,47(4):787-794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是种群在黄海冷水团中得以顺利度夏的关键过程。本研究对温度(10°C和19°C恒温,10—19°CⅠ和10—19°CⅡ变温)与饵料种类(硅藻饵料,自然饵料)双因子培养实验进行研究,探讨温度和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和饵料种类对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均有影响。C5期幼体在变温组的油脂积累是10°C组的31%—102%,是19°C组的1.8—6.1倍,低温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个体代谢消耗以增加油脂的积累。在恒温培养下,C5期幼体在硅藻饵料组的油脂积累是自然饵料组的2.8倍,硅藻饵料比自然饵料更有利于油脂的积累。雌体的体长和油囊体积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硅藻饵料相比,在自然饵料组中雌体的性腺发育速度更快,性腺成熟度更高(繁殖指数:58%—65%)。  相似文献   

2.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王荣  张鸿雁  王克  左涛 《海洋与湖沼》2002,33(5):453-460
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 ,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 (Acartia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 ,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三种小型桡足类成体的年产量分别为 2 4 .89、1 0 .83和 1 9.5 4mgC/(m3·a) ,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为 1 8.30mgC/(m3·a)。小型桡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 ,特别是渤海湾和莱州湾 ,这里正好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 ;而中华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中央水域。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持续时间长 ,从 4月到 1 0月 ,覆盖了几乎所有仔稚鱼大量出现的月份 ;而中华哲水蚤高峰季节持续时间短 ,仅 6月和 7月。另外 ,在粒度上 ,小型桡足类的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中华哲水蚤等大型桡足类小了一个数量级 (按体积计 ) ,特别适合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因此认为 ,在近海生态系统中 ,小型桡足类较之大型桡足类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孔霖  孙松  张芳 《海洋与湖沼》2016,47(5):971-976
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水团区表、底层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底黄海冷水团初步形成,此时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4和C5期幼体丰度占总体的62%—93%,种群处于度夏前的准备阶段。冷水团区C5期的平均呼吸率是近岸C5期的68%,同时冷水团底层C5期的油囊体积百分数是近岸种群的2.4倍。由此推测,冷水团区次表层较厚的温跃层(19—25m,0.3—0.5°C/m)以及冷水团的低温环境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呼吸消耗,进而增加油脂的积累。此外,冷水团区表、底层C5期的呼吸率相近,但底层C5期油囊体积百分数为表层的1.9—4.2倍,积累大量油脂的C5期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  相似文献   

4.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关键种之一。它是莱州湾内唯一成体大于2mm的桡足类优势种,是仔鱼向幼鱼转换过程中重要的饵料来源。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除12月和翌年1—2月为冰期外)逐月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莱州湾中华哲水蚤种群中桡足幼体和成体的生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月份中,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CI—CV和成体都出现了。桡足期个体的总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5—6月。月均生物量为2.91mg C/m~3,丰度为7ind/m~3;日生产力和年生产力估算值分别为0.74mg C/(m~3·d)和266mg C/(m~3·a)。各调查月份中,CIV和CV对总丰度的贡献比例最高;4月和10月以早期桡足幼体CI—CIII居多,8—9月和11月以成体占绝对优势;其他月以后期桡足幼体(CIV和CV)丰度值相对较高。成体中,雌体较多;雌/雄性比值介于0.86—6.46,在11月最高,10月最低。各发育期的前体长月均值在8—9月最低,4月最高;其季节变化与水温呈负相关。丰度分布由莱州湾湾口东侧向湾内逐渐减少;丰度高值区(100ind/m~3)集中出现于5—6月的表层水温介于15—25°C、盐度高于31—32的站位。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3/2014年夏季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使用北太平洋网采样品及同步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拟长臂樱磷虾(Thysanoessa macrura)、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和近缘哲水蚤(Calanus propinquus)这四种优势浮游动物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和拟长臂樱磷虾在南设得兰海域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其中南极大磷虾丰度较高,且它们的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离。在研究海域东部的南奥克尼群岛(South Orkneys)邻近海域发现了大量的南极大磷虾原蚤状C期幼体,表明大磷虾曾于1月中上旬左右产卵繁殖。研究海域的东部南极大磷虾种群结构以幼体前期为主,而西部的种群结构则以幼体后期、未成体和成体为主。尖角似哲水蚤和近缘哲水蚤的空间分布也较为广泛,且两者分布基本一致。东部南奥克尼群岛临近海域的浮游植物浓度较低,这可能是大量南极大磷虾幼体和桡足类摄食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中华哲水蚤各期幼体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晓丹  王真良 《海洋学报》1991,13(2):247-253
本文分析了1986年5、7、11月和1987年2月在北黄海预倾废区(38°35'N、122°12'E)进行定点连续观测中分层采样的中华哲水蚤各期幼体。结果表明,北黄海一年四个季度月均能采到不同数量的各期中华哲水蚤幼体。随着季节的变化,各期幼体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数量均有所变化,垂直移动的能力从无节幼虫至成体越来越显著。光、温度和盐度是影响中华哲水蚤幼体垂直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7.
宁娟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3,44(3):734-740
采用荧光染色法对黄、东海春、秋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个体核酸含量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RNA∶DNA比对中华哲水蚤生长状况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在饥饿培养24h后RNA∶DNA比值显著降低;雄性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显著低于雌体和C5期幼体;春、秋季(2009年5月和2010年11月)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两者最高值均出现在近岸;两个月份DNA含量相对稳定,在2.5—3.5μg/ind之间;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与叶绿素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饵料是中华哲水蚤的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左涛  王俊  王秀霞 《海洋与湖沼》2017,48(2):327-335
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12月和翌年1—2月冰期除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网采的数据资料,进行了莱州湾浮游桡足类胸刺水蚤(Centropages)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和生产力估算的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最为常见的胸刺水蚤是腹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和背针胸刺水蚤(C.dorsispinatus)。腹胸刺水蚤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该种5月丰度最高,月均丰度为435ind./m~3;背针胸刺水蚤主要出现夏、秋季(7—11月),该种9月丰度最高,月均丰度(76ind./m~3)明显低于腹胸刺水蚤相应值。成体中,两种胸刺水蚤的雌/雄比介于1—2。水温较高时,两种胸刺水蚤的桡足幼体和成体的前体长较小。腹胸刺水蚤密集区(100ind./m~3)主要分布于莱州湾湾口外东北侧,该水域水温多低于20°C;而背针胸刺水蚤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水温介于21—25°C的湾内西侧近岸水域。粗略估算得到腹胸刺水蚤和背针胸刺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月均生物量值分别为471μg C/m~3和50μg C/m~3,日生产力分别为89μg C/(m~3·d)和15μg C/(m~3·d)。两种胸刺水蚤具有明显季节更替和丰度空间分布互补性。背针胸刺水蚤已取代了2000年以前的优势种瘦尾胸刺水蚤(C.tenuiremis),成为莱州湾夏、秋季主要的胸刺水蚤。  相似文献   

9.
张光涛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02,33(2):196-202
1998年12月-1999年1月在南极普里兹湾采用现场培养的方法对大、中型桡足类优势种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戈氏长腹水蚤(Metridia gerlachei)和巨锚哲水蚤(Rhincalanus gigas)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根据浮游动物垂直拖网的样品分析了它们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实验中,C.acutus和M.gerlachei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3.3(5-49)和5(4-12)个/雌/天;R.gigas没有产卵。随后对获得的卵进行连续观察,所有的卵均没有孵化。通过标本分析发现,C.acutus夏季的种群结构为双峰态,尤其是陆冰缘站,新生个体主要是CI期桡足幼体,而越冬个体包括CIV、CV和雌性成体。R.gigas的种群结构特征不明显,新生个体为12月末发现的大量集中分布的无节幼体。M.gerlachei表现出和C.acutus相似的丰度分布特性,但其种群结构主要是成体和晚期幼体。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中华哲水蚤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黄海定点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各个发育期的昼夜垂直分布,分析了该种2000年6月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雌体在后半夜上升到表层产卵,形成卵的高密集区;随后,卵在大约20h内边沉降边孵化成NI期无节幼体,导致相应时间内卵的密度减少;NIII到CV期幼体的垂直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其密集群的平均深度主要分布在30m的温、盐跃层。讨论了温、盐跃层,叶绿素a,捕食者等因素对它们垂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海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丰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孙松  杨波  吉鹏 《海洋与湖沼》2006,37(4):322-329
根据2001年3、5、6、7、8、11月黄海6个航次的大容量采水器(59L)中浮游动物的样品资料,对小拟哲水蚤无节幼体及该种桡足幼体和成体丰度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3月份在整个黄海测区内的丰度较低;5月份除山东半岛南岸三个高值站位,外海相对比近岸高;6、7月份的丰度水平最高,7月份航次中,丰度最高的站位可达10555ind/m3,整个测区内,海州湾内侧高于外侧;8月份,测区内的丰度分布相对均匀,丰度较低;11月份,测区小拟哲水蚤的分布相对也比较均匀。小拟哲水蚤无节幼体的丰度在黄海测区内的分布格局与该种桡足幼体及成体丰度的分布格局在3、5、6、7月份比较吻合,在8、11月份吻合程度较差。不同月份小拟哲水蚤的分布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关系不尽相同;其受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大,受盐度、叶绿素a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秋季(11月底),桡足类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aculeatus)和拟哲水蚤(Paracalanus)幼体为三亚湾优势种;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crassirostri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平均日摄食压力最大,各站平均为叶绿素a的(6.79±6.82)%,其次是针刺拟哲水蚤,平均为(5.97±5.67)%,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平均为(2.20±2.33)%,桡足类在秋季对浮游植物的日摄食压力占叶绿素a的(22.31±18.92)%。三亚湾属于生产力偏低的海区,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以中型浮游动物针刺拟哲水蚤、锯缘拟哲水蚤(Paracalanusserrulus)、红纺锤水蚤(Acartiaerythraea)、微驼背隆哲水蚤(Acro calanusgracilis)和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gibber)为主,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也占一定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左涛  王俊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6,38(10):94-104
拟哲水蚤是莱州湾桡足类中周年出现的优势种;是上层鱼类幼鱼早期开口饵料的重要贡献者;掌握其种群动态分布特点;有利于了解湾内生物环境状况、次级生产力生产水平。基于2011年5月至20 12年4月采集的浮游生物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莱州湾拟哲水蚤的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均表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季节中;4-6月以成体居多;其他季节以桡足幼体CⅢ-CⅤ较多;其中10-11月和3月主要由后期桡足幼体CⅣ和CⅤ期构成。成体中以雌体为主导;雌/雄比介于1.46~9.62;该比值在3-4月最低;10-11月最高。拟哲水蚤各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个体大小以4-5月最大、8月最小;并与水温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总生物量月变化与丰度变化相同;即以8月值最高;3-5月值最低;月均值为2.69 mg/m3(以碳计);日生产力估算值为0.74 mg/(m3·d)(以碳计)。由上述结果;推测莱州湾拟哲水蚤的种群结构周年变化主要可分3个阶段;4-6月是莱州湾拟哲水蚤开始繁殖期;7-8月为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期;9月之后为种群增长相对停滞期。  相似文献   

14.
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克  王荣  高尚武 《海洋与湖沼》2001,32(5):534-540
于 1 994年 4月 (春季 )和 1 1月 (秋季 )在东海 41 0站 ( 1 2 4°5 9′E ,2 9°32′N ,水深 85m)对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规律进行 2 4h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均不明显 ,其数量主要分布在 0— 1 0m的表层水域 ;在桡足类的优势种中 ,个体较大的中华哲水蚤第V期和成体、精致真刺水蚤 ,以及磷虾类的中华假磷虾和太平洋磷虾等 ,其昼夜垂直移动比较明显。而一些个体较小的种类 ,如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和其他种类的幼体、被囊类的优势种长尾住囊虫等 ,无论是在春季还是在秋季 ,它们的昼夜垂直移动均不明显 ,主要集中在 0— 1 0m的表层水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不同酸度、温度和盐度条件下重金属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在采样环境下(温度12±0.5℃、盐度32±0.5、pH值7.8±0.1),随着铜和TBT浓度的提高,中华哲水蚤的死亡率升高(P0.05),此时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96 h-LC50分别为84.65和1.59μg.L-1。为测定改变环境因子后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所受的影响,实验采用了2×2×3×4因子设计(2个酸度,2个温度,3个盐度,4个污染物浓度)。结果显示:温度升高8℃能够显著提高各浓度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致死率(P0.05);pH值降低1,盐度升高8或降低7对各浓度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致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6.
在北冰洋的高纬度海区,陆坡—海盆之间的交换对极北哲水蚤(Calanus hyperboreus)的种群补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极北哲水蚤在西北冰洋种群补充的地理差异,我们利用2003年夏季所采集的样品,分析了该物种的丰度、种群结构和体长分布。从总丰度的地理分布来看,极北哲水蚤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与楚科奇深海平原之间的陆坡区(CS-slope),而在水深较浅的楚科奇海并没有记录。在CS-slope区域,极北哲水蚤的总丰度在1 110.0—5 815.0个/m3之间,而其他海区的总丰度在40.0—950.0个/m3之间。从不同的发育期分布上来看,早期幼体(CI-CIV)在CS-slope区域占优势,而CV期幼体和成体在深水海盆区占优势。从体长的地理分布上来看,差异最为明显的是CⅢ期幼体,其在CS-slope区域的前体长在2.48—2.61 mm之间,而在其他海区的前体长在2.16—2.37 mm之间。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幼体(CI-CIV)的丰度与叶绿素a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而CV期幼体和成体却与叶绿素a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我们的结果表明,极北哲水蚤可以通过加快第一个生长季节的发育速度而受益于初级生产力的增加,并且高生产力的CS-slope区域是陆坡-海盆之间种群补充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17.
秋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晓  姜美洁  刘萍  张学雷  王燕  王宗灵 《海洋学报》2016,38(10):125-134
基于2007年秋季在南黄海(32°20'~37°00'N;124°E以西)进行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大面调查;分析了秋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共鉴定浮游动物113种(不包括25种浮游幼体);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磷虾幼体(Euphausia larvae)和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是秋季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为(156.37±12.04)ind/m3;生物量为(172.57±10.41)mg/m3;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本航次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相对处于较高水平;磷虾幼体分布趋势与中华假磷虾(Psudeuphausia sinica)一致;说明秋季是中华假磷虾种群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时期;小齿海樽在南黄海的大量出现系自身种群补充的结果;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在近岸海区很少出现。中华哲水蚤、强壮滨箭虫丰度高值区倾向分布于海洋锋附近;进一步佐证了海洋锋对浮游动物的积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选取象山港国华电厂附近海域的10个站位,于2010、2011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进行了环境因子调查及浮游动物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国华电厂温排水提高了温度、盐度和电导率,降低了溶氧值;4个航次共计采集到浮游动物20种(含幼体),其中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短尾类溞状幼体等种类为优势种;电厂附近水域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分布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而种类数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温排水的增温效应不改变浮游动物的季节分布格局,但不同月份的优势种因其发生改变;冬季温排水会提高浮游动物种丰度,但降低了多样性,而夏季温排水降低了浮游动物的种类、丰度及多样性,秋季丰度值达到最高丰度值达到最低;浮游动物的分布与电厂排水口分布有明显关系,并有"迁移"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冬季和夏季浮游哲水蚤类群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2月10日-3月6日(冬季)和8月26日-9月6日(夏季)在南海北部的两个航次中用浮游动物大网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哲水蚤类70种,冬季航次62种,夏季航次62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大。在海洋站位,每个站位出现的哲水蚤类为4-41种,近岸的站位出现的种数少,向远海逐渐增多。哲水蚤总丰度冬季为10-353个/m3,夏季为13-205个/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哲水蚤生物量干重冬季为0.80-33.39mg/m3,夏季为0.64-5.81mg/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种类多样性指数采用香农-威弗指数,冬季为0.80-4.39,夏季为2.12-4.66,在近岸较低,远海较大。优势度大于2%的种被认为是优势种。冬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狭额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tenuis)、弓角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长尾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达氏波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夏季的优势种(类)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狭额真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小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柱形宽水蚤(T.stylifera)、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这些种在各个站位占总丰度的15%-92%(平均为48%)。优势度大于5%的种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狭额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异尾宽水蚤,各种的丰度(除狭额真哲水蚤外)从近岸向远海降低。在远海深水的站位,出现了热带暖水种乳点水蚤属的腹突乳点水蚤(Pleuromamma abdominalis)、瘦乳点水蚤(P.gracilis)和粗乳点水蚤(P.robusta)。哲水蚤目种丰富度、桡足类丰度、多样性指数、优势种丰度从近岸到远海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桡足类群落从近岸到远海的演替。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高氮(摩尔C/N=8.5)、低氮(C/N=12.7)和氮添加(C/N=9.6)亚心形四爿藻(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喂食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的幼体和成体,研究了此水蚤在不同氮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摄食。随着藻细胞C/N比值的升高,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速率从(0.067±0.001)/d减缓到(0.056±0.001)/d,同时,高氮条件下,幼体分别发育5d和18d后进入桡足幼体期和成体期,氮添加实验组与之相仿,低氮条件下则推迟到第8天进入桡足幼体期。随着藻细胞C/N比值的升高,安氏伪镖水蚤各个时期个体的氮含量显著降低,存活率也随之降低。处于高氮或氮添加条件下的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氮摄食率[(0.53-0.95)×10?4mgN/(ind·h)]均比低氮条件[(0.32-0.6)×10?4mgN/(ind·h)]要高,但仅成体的碳摄食率在高氮条件下达(8.11±1.21)×10?4mgC/(ind·h),明显高于低碳条件下的(7.54±0.35)mgC/(ind·h)。结果表明:氮缺乏对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发育和摄食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添加条件下的饵料仅部分逆转这种抑制作用,暗示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和摄食除受氮元素的直接限制外,还可能由于饵料在低氮时缺乏某些化合物而受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