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筛选并准确测定地黄活血汤调控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活性成分,作为其基于功效的质量评价指标。方法:活性筛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加入地黄活血汤中所含各成分单体,测定其对IL-6表达的影响,将产生显著影响者列入候选;以上述候选成分为指标,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研究,使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选择毛蕊花糖苷、木通皂苷D为指标性成分,共测定10批药材制备的供试品溶液。结果:ELISA法检测出毛蕊花糖苷、木通皂苷D、川续断皂苷乙、表儿茶素、芍药苷具有较为显著的IL-6表达调控活性;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毛蕊花糖苷、木通皂苷D在地黄活血汤中含量分别为0.0370~0.0534 mg/ml和0.0419~0.0590 mg/ml。结论:地黄活血汤中的毛蕊花糖苷、木通皂苷D能体外抑制IL-6的表达,建议列为该方基于功效主治的质量控制指标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DPPH-UPLC-Q-Exactive-MS法研究藤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不同炮制品的藤茶为对象,考察其清除 DPPH自由基的能力,并运用UPLC-Q-Exactive-MS技术对藤茶的抗氧化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藤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UPLC-Q-Exactive-MS分析共鉴定了18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5个。结论:应用 DPPH 抗氧化活性筛选及 UPLC-Q-Exactive-MS 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藤茶抗氧化活性成分,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藤茶抗氧化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Q-TOF-MS/MS)的安化黑茶抗氧化活性成分快速筛选和鉴别的方法,并对安化黑茶生茶及熟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分别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采用Inertsil ODS-2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反相HPLC梯度洗脱法分离各主要成分,在负离子模式下,利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检测;进而在安化黑茶生茶及熟茶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分别加入适量1,1-二苯基-2-苦基苯肼(DPPH)作为实验组,避光室温反应30min后经液质联用分析,并与不加入DPPH的空白组物质进行比较,快速发现其活性成分;并采用对照品、文献比对、质谱裂解规律分析鉴定生茶、熟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结果:依据质谱裂解规律及文献检索,从安化黑茶生茶乙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出32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生茶正丁醇部位中共鉴定出28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熟茶乙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出31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熟茶正丁醇部位中共鉴定出26个抗氧化活性成分。结论:利用DPPH-HPLC-Q-TOF-MS/MS技术快速筛选和鉴别安化黑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有效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建立湖南省中药饮片木姜叶柯叶Lithocarpus litseifolius (Hance) Chun的质量标准。方法:对18批木姜叶柯叶饮片进行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总灰分、水分、浸出物等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木姜叶柯叶中的根皮苷、三叶苷含量。结果:明确了木姜叶柯叶的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特征,木姜叶柯叶的水分限度≤9%,总灰分限度≤45%,浸出物限度≥25%,建立了通过HPLC测定木姜叶柯叶中根皮苷、三叶苷2种成分含量的方法。结论:该研究为木姜叶柯叶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及总还原力等抗氧化指标评价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藻渣醇水提取物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隐甲藻渣不同极性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乙酸乙酯相和石油醚相总抗氧化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较高,水相和正丁醇相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较高,且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总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显著正相关,而总黄酮仅与总抗氧化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提示除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抗氧化成分。本研究表明隐甲藻藻渣具有较好地抗氧化活性,有待合理开发利用,其可能存在的其他抗氧化活性成分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6.
利用过氧化氢耐受性实验对北极海洋沉积物中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进行初筛,通过其对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的测定进一步验证其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根据过氧化氢耐受性实验,从145株供测菌株中筛选出25株对过氧化氢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抗氧化活性菌株,占总供测菌株的17.2%;其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可分别高达84.15%,88.61%和45.77%。基于16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筛选出的25株活性菌株多样性较高,分别属于细菌域的5个纲,15个属,20个种;其中以γ-Proteobactria纲的菌株数量最多。北极海域的海洋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具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资源,将为了解极地微生物的抗氧胁迫机制及极地来源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疏肝健脾解毒方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以依利特Supersil ODS-C18柱(4.6 mm×250 mm,5 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23 min,12%乙腈;23~65 min,12%~26%乙腈),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经方法学验证,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7.2~43.2 μg(R2=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的RSD 均<2.0%(n=6),加样回收率为98.87%(RSD为1.79%)。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疏肝健脾解毒方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测定,可为其质量标准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升天麻头风灵胶囊质量标准,有效控制其制剂质量。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紫丁香苷和哈巴俄苷为对照,定性鉴别槲寄生和玄参;采用HPLC法对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C18柱(Inertsil ODS-2;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16∶84);检测波长:321nm;流速:1ml/min;柱温:30℃。结果: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方法灵敏,专属性强;阿魏酸在9.97~997n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7.52%。结论:本方法简便、重复性好,为天麻头风灵胶囊质量标准提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白花蛇舌草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和Uniprot数据库获取黄芪-白花蛇舌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基因;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NSCLC靶点基因;绘制韦恩图得到疾病和活性成分共同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成分靶蛋白-疾病靶蛋白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Cytoscape 3.9.1软件绘制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及成分;DAVID数据库及Bioinformatics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PyMol软件和AotoDock软件绘制相应的分子对接图。结果:经筛选共得到653个黄芪-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靶点和6178个疾病靶点,两者交集靶点154个。GO功能富集到747个生物过程、83个分子功能和150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6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TGS1蛋白与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均结合稳定。结论:黄芪-白花蛇舌草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等成分,PTGS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等靶点,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等信号通路治疗NSCLC,初步预测了黄芪-白花蛇舌草对NSCLC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揭示其治疗NSCLC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四甲丸中2种活性成分哈巴俄苷、肉桂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醋酸水溶液,体积比为25∶75,等度洗脱;流速:1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78nm。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哈巴俄苷、肉桂酸分离良好,质量浓度分别在5.36~134.06μg/mL(r=0.9999)、5.28~131.95μg/mL(r=0.9997)时,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6%(1.20%)、100.4%(1.30%)(n=6)。结论: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四甲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