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新胃乃安片中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及毛蕊异黄酮苷4种异黄酮成分的同时鉴别方法,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20∶20∶9)为展开剂对上述4种成分进行分离鉴别,以清除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能力对鉴定成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薄层色谱特征明显,在同一薄层板上能同时鉴别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及毛蕊异黄酮苷4种成分,其中筛选出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苷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为新胃乃安片的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DPPH-UPLC-Q-Exactive-MS法研究藤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不同炮制品的藤茶为对象,考察其清除 DPPH自由基的能力,并运用UPLC-Q-Exactive-MS技术对藤茶的抗氧化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藤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UPLC-Q-Exactive-MS分析共鉴定了18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5个。结论:应用 DPPH 抗氧化活性筛选及 UPLC-Q-Exactive-MS 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藤茶抗氧化活性成分,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藤茶抗氧化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及总还原力等抗氧化指标评价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藻渣醇水提取物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隐甲藻渣不同极性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乙酸乙酯相和石油醚相总抗氧化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较高,水相和正丁醇相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较高,且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总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显著正相关,而总黄酮仅与总抗氧化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提示除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抗氧化成分。本研究表明隐甲藻藻渣具有较好地抗氧化活性,有待合理开发利用,其可能存在的其他抗氧化活性成分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4.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中国南海蓝细菌Lyngbyasp.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15个化合物,包括7个脂肪酸甲酯、3个脂肪酸乙脂、3个烷烃、1个邻二甲苯和1个叶绿醇。另外从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十六烷酸钠、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胡萝卜苷。以上成分均首次从该属蓝细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利用过氧化氢耐受性实验对北极海洋沉积物中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进行初筛,通过其对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的测定进一步验证其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根据过氧化氢耐受性实验,从145株供测菌株中筛选出25株对过氧化氢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抗氧化活性菌株,占总供测菌株的17.2%;其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可分别高达84.15%,88.61%和45.77%。基于16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筛选出的25株活性菌株多样性较高,分别属于细菌域的5个纲,15个属,20个种;其中以γ-Proteobactria纲的菌株数量最多。北极海域的海洋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具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资源,将为了解极地微生物的抗氧胁迫机制及极地来源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研究和优化降解条件,建立了一套降解快速、反应条件温和的蜈蚣藻多糖降解方法,并进一步制备得到不同分子量多糖,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比较微波辅助降解法和传统加热降解法,验证了微波辅助降解法的高效性,并进一步对微波功率,不同配比的H2O2和HCl,及降解温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功率600 W,1% H2O2(V/V),pH 2,降解温度70℃的降解条件为最优降解条件。并通过控制不同反应时间降解得到了4种低分子量蜈蚣藻多糖,分别为LGFP-1:40.8 kDa、LGFP-2:22.6 kDa、LGFP-3:5.1 kDa、LGFP-4:3.0 kDa。其理化性质分析表明,降解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蜈蚣藻多糖的总糖、硫酸根含量,而对蛋白含量和单糖组成无显著影响,红外光谱显示降解反应未破坏多糖的主要糖结构,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降解前后多糖具有明显差异,多糖结构越发松散,由原本的平面片状结构逐渐变成线状结构,并出现球状结节。不同分子量蜈蚣藻多糖显示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低分子量蜈蚣藻多糖LGFP-2、LGFP-3、LGFP-4显示出更强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更强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20批杜仲黑茶指纹图谱,联合其抗氧化活性建立“谱-效”相关模型,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潜在抗氧化活性成分及生物通路和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杜仲黑茶中主要成分含量;以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主要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TCM等数据库获得杜仲黑茶高“谱-效”相关成分及靶点,通过PPI和KEGG分析对杜仲黑茶抗氧化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靶向预测,进一步筛选潜在活性标志物。结果:基于杜仲黑茶指纹图谱对其9种主要成分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7种潜在活性标志物,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芦丁、新绿原酸、绿原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和槲皮素-3-0-桑布双糖苷。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了杜仲黑茶-特征成分-靶点网络,其中MAPK3、TNF、IL-6、CXCL8、VEGFA、JUN等为关键靶点,而杜仲黑茶抗氧化活性主要涉及氮代谢、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等。结论:采用“谱-效”相关和网络药理学方法进行杜仲黑茶抗氧化活性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复杂贝类和微藻中的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及其代谢产物,建立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联用技术的非定向筛查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 MS2、PRM和Target-SIM/dd MS2三种质谱鉴定模式,整合多种数据采集挖掘策略,通过研究多种AZAs在不同基质样品中的质谱裂解规律及特征碎片离子丰度,实现AZAs及其衍生物的快速筛查检测和精准鉴别。结果表明:PRM模式能有效排除AZAs同分异构体的干扰,获得更高的专属性,适用于目标代谢物筛查;应用Full MS/dd MS2和PRM结合的方式,根据AZAs裂解途径及多种AZAs代谢产物裂解规律,在贝类中共鉴别出20种AZAs系列化合物,其中包括初步推测了3种新型AZAs代谢产物的结构。应用本方法还发现AZA9、AZA10、AZA19等代谢物均随代谢过程持续升高,是AZA2在贝类代谢过程中的末端产物。该方法能够为复杂基质中的AZAs系列毒素及其衍生常规检测与精准鉴别提供参考,可应用于解析AZAs毒素在贝类体内的代谢转化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考察不同产地布渣叶的差异性化学成分。方法:色谱条件为Waters CORTECS UPLC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6 μ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进样量1 μl。采用电喷雾电离(ESI)技术,在负离子模式进行采集检测。应用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技术对代谢轮廓及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聚类,并筛选布渣叶的差异化学成分。结果:安徽产地与其他产地布渣叶在化学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鉴定出13个黄酮类差异成分(3个原花青素类、5个黄酮碳苷类、5个黄酮醇氧苷类)。结论:通过该研究建立的UPLC-Q-TOF-MS/M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不同产地布渣叶的差异化学成分,为布渣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为揭示生态环境对布渣叶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影响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石柑子不同提取部位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的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石柑子石油醚振摇提取部分、三氯甲烷振摇提取部分、乙酸乙酯振摇提取部分、正丁醇振摇提取部分以及水提取部分和阳性药地塞米松处理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分别运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RT-qPCR法检测iNOS细胞和COX-2细胞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细胞和COX-2细胞的蛋白表达。结果:石柑子石油醚提取部位、三氯甲烷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正丁醇提取部位和水提取部位作用RAW264.7细胞的无毒剂量分别为25、5、10、50、25μg/ml;LPS的用药质量浓度为0.5μg/ml;地塞米松的用药质量浓度为0.4μg/ml;石油醚提取部位25μg/ml和地塞米松能下调iNOS mRNA表达且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三氯甲烷提取部位5μg/ml和地塞米松能抑制COX-2的蛋白表达,并且下调COX-2 mRNA的表达。结论:石油醚振摇提取部分和三氯甲烷振摇提取部分对通过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和COX-2细胞基因核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莓茶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出莓茶活性成分,在NCBI Gene等数据库找到疾病相关靶点,在Cytoscape平台筛选出莓茶和疾病的共有靶点,使用STRING和DAVID数据库分析共有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结果:莓茶-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含26种活性成分和71个共有靶点。莓茶防治疾病的靶点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胱天蛋白酶3(CASP3)等。得到1447个GO条目,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等,得到106条KEGG通路富集结果,主要有晚期糖基化终末化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结论:莓茶可能通过介导AGE-RAGE、HIF-1等多条信号通路,影响ACE2、IL-6、VEGFA等蛋白的表达,调节病毒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代谢等生物功能,故可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 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 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 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鉴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区域特征的指纹溯源技术。结果表明, 采用乙腈/甲醇/丙酮(体积比为1︰1︰1)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 C8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 质荷比(m/z) 100~600和Amide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 m/z 600~1 500作为色谱质谱检测条件下, 提取的化合物数量较多且稳定性良好, 覆盖了40.4%指纹信息; 紫贻贝与产毒藻中的共检出11种毒素成分, 且具有高度相关性。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如C类)和膝沟藻毒素(GTX类)在暴露期发生了显著的代谢转化; 将摄食3种产毒藻后紫贻贝的差异化合物与特征毒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共筛选出13种复合指纹物质。构建6种特征物质的Fisher判别模型, 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8.9%, 可实现产毒藻种溯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紫贻贝特征指纹溯源技术, 初步实现了从污染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到肇事藻种的逆向溯源,可应用于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LC-Q-TOF)分析比较冰岛刺参(Cucumaria frondosa)和南非花刺参(Stichopus variegatus)脑苷脂的分子种组成。以氯仿-甲醇(2∶1,V/V)溶液提取,经皂化和SPE净化,在正离子模式下,通过自动二级(MS/MS)方式同时获取脑苷脂分子的一级和二级质谱图。筛取含180Da中性丢失碎片的分子,再结合二级质谱中的长链碱和脂肪酸碎片,确定每种脑苷脂分子的结构。研究表明:一次性从冰岛刺参中分析出56种脑苷脂分子,从南非花刺参中分析出109种脑苷脂分子;南非花刺参含长链碱种类较多,为15种,冰岛刺参含长链碱11种。冰岛刺参脑苷脂中鞘氨醇型长链碱占91.84%,南非花刺参脑苷脂中鞘氨醇型长链碱占85.97%;脂肪酸的组成均为17~25碳的饱和或单不饱和脂肪酸,且以24碳脂肪酸为主。冰岛刺参脑苷脂中2-羟基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33.50%,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2∶3;南非花刺参脑苷脂中2-羟基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6.73%,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2∶1。研究结果显示,在抑制肿瘤细胞增长、预防癌症方面南非花刺参脑苷脂较冰岛刺参脑苷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为不同海参脑苷脂的活性研究和营养评价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海绿潮浒苔提取物的化感效应及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感作用是浒苔绿潮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浒苔产生化感物质的结构、种类以及产量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针对黄海浒苔绿潮致灾藻种,利用毒性鉴别程序(TIE)对其体内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及结构鉴定,明确了浒苔产生化感物质的主要成分。首先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3种有机溶剂分别对新鲜浒苔进行提取,得到3种不同溶剂粗提物,其中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抑藻活性最强,对测试物种中肋骨条藻的半数有效浓度(96h-EC50)值为22.25 mg/L;其次对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萃取分离得到初步提纯物,其对中肋骨条藻的96h-EC50值为21.12 mg/L;然后用硅胶层析柱对上述初步提纯物进行分离,共得到6种组分,其中抑藻活性最强的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96h-EC50值为10.57 mg/L;最后,对新鲜浒苔提取物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化感物质为: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2-十六碳烯酸、棕榈酸、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12,15-十六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13-二十二碳烯酸等8种脂肪酸。研究结果对于系统阐释浒苔绿潮暴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足(DF)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四妙勇安汤中各中药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GeneCards、OMIM、TDD数据库以“Diabetic Foot”为关键词,筛选出DF的基因靶点。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为关键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 Cytoscape软件绘制药物-成分-DF-靶点网络图;运用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关键靶点进行分析。利用Autodock软件、Cytoscape软件对核心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运用Pymol 2.5软件进行蛋白对接可视化处理。结果:获得四妙勇安汤有效成分120种,靶点基因251个。药物-成分-DF-靶点网络图中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以及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雌激素受体1为重要节点,主要作用于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靶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结论:四妙勇安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F,发挥其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为复方治疗D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具有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的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 EGF 15-0-3苯甲醛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层析、Sephadex LH-20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等现代波谱分析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 采用MTT法对苯甲醛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进行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研究。从EGF15-0-3的苯甲醛部位共得到9个苯甲醛类化合物, 结构依次为flavoglaucin (1)、tetrahydroauroglaucin (2)、isoaspergin (3)、 isotetrahydroauro-glaucin (4)、dihydroauroglaucin (5)、isodihydroauroglaucin (6)、2-(1',5'-heptadienyl)-3, 6-dihydroxy-5-(3'-methyl-2'-butenyl) benzaldehyde (7)、auro-glaucin (8)和2-(2',3-epoxy-1'-heptenyl)-6-hydroxy-5- (3'methyl-2'-butenyl) benzaldehyde (9)。体外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研究表明, 苯甲醛类化合物9具有较强的克服肿瘤耐药活性, 可能是由于其结构2位烷基侧链与3羟基形成吡喃环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分析技术建立定性和定量检测中药材茯苓中25种禁用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对干燥茯苓样品进行提取、净化、浓缩等预处理后,经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分析测定,并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茯苓中25种禁用农药在1~1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00以上;检出限在0.00040~0.0100 mg/kg;定量限在0.000667~0.0333 mg/kg;以上检测均符合农药残留的检测要求。加标回收实验的平均加标率为70.1%~123.3%,加标率和加标样品的重复性验证结果也均符合标准要求。18批茯苓样品均未检出25种农药残留。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适用于多种中药材中禁用农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异病同治高脂血症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并分析其作用靶点,采用Network Analyzer分析补阳还五汤的主要活性成分;检索OMIM、DrugBank、GeneCards、TTD、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高脂血症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靶点;使用Biogenet对药物与两种疾病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再提取三者的交集网络,得到补阳还五汤异病同治高脂血症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靶点;使用 Metascape 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筛选出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取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77种、靶点250个,高脂血症靶点1074个、缺血性脑卒中靶点1211个,最终得到核心靶点96个、富集通路150条。补阳还五汤异病同治高脂血症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成分为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棕榈酸、豆甾醇等,核心靶点为肿瘤蛋白P53(TP53)、纤连蛋白-1、泛素蛋白,主要通路可能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个成分与靶点均能较好地结合,其中β-谷甾醇与TP53靶点的结合强度最佳。结论:补阳还五汤通过多活性成分、多作用靶点、多有效通路发挥对高脂血症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异病同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白花蛇舌草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和Uniprot数据库获取黄芪-白花蛇舌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基因;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NSCLC靶点基因;绘制韦恩图得到疾病和活性成分共同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成分靶蛋白-疾病靶蛋白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Cytoscape 3.9.1软件绘制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及成分;DAVID数据库及Bioinformatics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PyMol软件和AotoDock软件绘制相应的分子对接图。结果:经筛选共得到653个黄芪-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靶点和6178个疾病靶点,两者交集靶点154个。GO功能富集到747个生物过程、83个分子功能和150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6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TGS1蛋白与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均结合稳定。结论:黄芪-白花蛇舌草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等成分,PTGS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等靶点,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等信号通路治疗NSCLC,初步预测了黄芪-白花蛇舌草对NSCLC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揭示其治疗NSCLC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生物活性测定指导下,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南海海绵Xestospongiatestudinaria来源的一株共附生真菌Pleosporaceae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5个甾体类化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9,22-trien-3β-ol(2),(22E)-ergosta-5,7,22-trien-3β-ol(3),ergosta-6α-hydroxy-4,22-dien-3-one(4),(22E)-5α-cholesta-7,22-diene-3β,5α,6β-triol(5)。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Pleosporaceae属真菌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和5具有较强的卤虫Ar-temia salina致死活性,化合物1还显示强的抗藤壶Balanus amphitrite附着活性,其EC50为0.85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