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作者同意B.M.西尼村的意见,认为中国地台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大的构造单位,它是在吕梁运动后造成的。中国地台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它的北部称中朝地台,南部称华南地台。中国地台有一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活化”的地台。华南地台的东南部“活化”尤其强烈而显著,在中生代的太平洋运动时,差不多具有类似地槽的特征。但是它的“活化”是有悠久历史的,即开始於震旦纪,所以加里东运动给与很大的影响,但加里东运动只是地台内部的褶皱。地台“活化”直到中生代太平洋运动才得到高度发展,产生巨大的火成活动以及“中国式”的构造型式。新生代时地台还有中等强度的运动和火成活动。自第四纪冰期之后,地台仍在较弱的升降运动中。华南地台无论从沉积岩相、区域变质及火成活动,或从山字型、华夏式及南岭东西褶皱的构造体系等构造型式发育史的研究,都可以看到它的“活化”过程,在这过程里发育了“过渡类型”的构造形态,这都是不同放地槽或地台的构造形态的。本文是作为学习心得性质的初步尝试,文中不成熟和谬误之处尚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如果能在集体的讨论和研究之下将我国大地构造研究清楚的话,这是作者所衷心期望的。  相似文献   

2.
华夏古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华夏古陆的提出及岐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前震旦纪变质岩以往认为被泥盆系地层不整合覆盖,缺失下古生界。一九二四年葛利普首次将这一地区的古地理单位称之为“华夏古陆”,尔后为地质学者所长期沿用。一九五四年陈国达教授提出“基于这一地区系中国地台上的一个活化区,而范围又大致上相当于葛利普所早已提出的‘华夏古陆’的事实,作者建议称它为华夏活化区”。  相似文献   

3.
杨志华 《地质论评》1958,18(5):386-388
浙西的倒水坞层,王曰伦先生在所著“中国震旦纪冰碛层及其对地层划分的意义”一文中认为是震旦纪冰碛层。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的浙西地层表中,把它划入前震旦纪。根据作者最近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结果,也认为此层应属于震旦纪,但可能不是冰碛层。  相似文献   

4.
川西北“碧口群”时代的新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正东 《矿物岩石》1990,10(4):36-42
通过对川西北“碧口群”时代、层序的新研究,在建立正常层序的基础上,将广义碧口群解体为7个组,时代分属前震旦纪、震旦纪及寒武纪。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东南部的大地构造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纪舜 《地质论评》1960,20(3):132-133
中国东南部,在九岭山脉以南,雪峰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的大地构造,中外地质学家曾经多次予以论证。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里是一个前震旦纪的地台地带。新出版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说明书)”的作者,将该区当作华南台块的一部分,并作为中国地台活化的典型地区之一。最近陈国达似乎主要依据对这一地区大地构造的研究,提出了“地壳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地槽与地台的特点及其主要类型地壳,众所周知,可以分为活动地带与稳定地带。前者一般称为地槽,后者一般称为地台。但考虑到震旦纪以来与震旦纪以前地壳长期发展的特点有所不同(见文末补充部分),并且地槽这一名词是根据震旦纪以来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所以笔者暂认为地槽与地台两名词仅分别用于震旦纪以来的活动地带与稳定地带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据新地质资料 ,塔里木盆地和周边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 1)前震旦纪 :“古新疆克拉通”的形成 ;( 2 )震旦纪—中泥盆世 :“古南天山洋”的开合和“新疆克拉通板块”的重新拼合 ;( 3 )晚泥盆世—三叠纪 :“新疆克拉通板块”的局部裂解与拼贴 ,“新天山洋”的开与合 ;( 4 )侏罗纪—第四纪 :冈底斯地块北向碰撞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区域构造格局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米仓山-龙门山-康滇前震旦纪岛弧系统的确立该带在前震旦纪晋宁期是一个海沟岛弧系统,前人已在该带的部分区段,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这个问题.这些研究中,前震旦纪古岛弧的证据还不配套,有的是分段研究的,未对整个带作专门论述.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进一步确立该带作为古板块活动边缘的可靠性,并概要地阐述该带前震旦纪板块运动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1980,26(1):87-88
中国地质学会河北省分会和唐山地区地质学会于8月22日至28日在秦皇岛市共同组织召开了“冀东前震旦纪变质铁矿学术交流会”。会议检阅了近年来对冀东地区前震旦纪变质铁矿科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参加这次学术交流会的除我省的代表外,还有各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临近省、市(辽宁、内  相似文献   

10.
本区属于西伯利亚地块和塔里木—中朝地块之间的古生代陆间地槽,经历了由活动—稳定—活化解体—再稳定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两大变质旋回。在前震旦纪变质旋回中,先后发生了太古期、早元古期和晚元古期变质作用,它们的热流值表现为由高到低的旋回性变化。在古生代变质旋回中,加里东期和华里西期变质作用广泛发育,它们的变质作用类型表现为多样性的特点,变质带则是具有由北部和南部边缘向内部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冲绳海槽是一个在新生代褶皱带基础上,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活化区,即边缘海地洼区,其形成和发展与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为海底扩张的结果,具有过渡性地壳,高的热流值和至今还在活动的活火山。它经历了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地洼初动期和上新世以来地洼激烈期的地质发展和演化,成为全球现今仍在继续活化的典型。本区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地洼列;北山地穹列;吐噶喇地洼列和冲绳地洼列四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2.
龙首山地区的震旦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龙首山地区震旦纪地层的划分和分布情况。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和微古植物确定了其形成时代。认为龙首山地区震旦纪沉积建造经历了一种由造陆建造向造海建造的演化,地壳运动由活动向不活动的转化,反映在沉积建造序列上为陆源碳酸盐岩建造—冰碛岩建造、火山凝灰岩建造—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祝构造背景可能为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13.
邱威挺 《地质论评》1959,19(2):95-96
读了廖士范在地质论评18卷3期上发表的“从灯影灰岩内软舌螺(Hyolithes)的发现来商讨它的时代”一文后,笔者有些不同的看法,现在将我的意见写出来供大家讨论。廖士范等在西南会泽、会东、峨眉等处原属灯影灰岩的顶部发现了(Hyolithes)化石,从而认为“应将灯影灰岩从震旦纪中划分出来放在古生代底部或者索性归之于寒武纪底部”。此外徐嘉炜亦在震旦纪地层顶  相似文献   

14.
讲演会记录     
《地质论评》1948,13(Z2)
本会于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下午三时,假中央地质调查所举行讲演会,由本会理事长俞建章氏主席,会员喻德渊氏主讲湘南沅江流域之金矿及地质。喻氏首先简述沅江流域雪峰山与武陵山一带,系一古山地,在震旦纪末期,与沅江槽地同时形成。以后地盘变动,全区  相似文献   

15.
吉黑造山带与华北地台开原-山城镇段构造边界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玉鲸  陈跃军 《世界地质》2007,26(1):1-6,74
吉黑造山带与华北地台龙岗-清原地块的构造边界,在“伊舒”和“敦密”断裂带之间的辽北开原-吉南山城镇区段,长期存在不同认识。依据上肥地剖面原定“清河镇群”“北大沟组”和“吴家堡子组”新获岩浆结晶锆石离子探针(SHRIMP)年龄(2497±27)Ma和(2522±15)Ma及杨木林子附近原定“白砬子组”条带状大理岩(结晶灰岩)新发现的微古植物化石Stictosphaeridium tortutosum,Synsphaerium sp.,Histrisphaeridium sp.等(大体时限为震旦纪680~540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认清河(清河镇-山城镇)断裂带之南为太古代基底广泛出露的华北地台区,其上残留有稳定、次稳定型沉积组成的古元古代构造-岩石地层;其北为震旦纪、早寒武世及少量晚二叠世活动型沉积的造山带构造-岩石地层。证明清河镇-山城镇断裂带为该区段吉黑造山带与华北地台的边界。  相似文献   

16.
地台是地壳的兩大基本搆造單元——即地槽区和地台区——之一。和地槽区相反,它是一个業已“穩定了”的地区。过去在人們的观念中,所有地台区域那是“穩定”的,但据苏联学者的研究結果,实际上有些地台建成以后,經过或長或短的“穩定”时期以后,曾出現过强烈的、顯非一般地台所常有的活动。这种有过重新活动的地台,叫做“活化地台”。如同我們所知,活化地台在中國境內分布特广(参考)。所以正确地辨識这种構造区域对于我們  相似文献   

17.
渔户村组,命名于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北岸的渔户村。1940年,王竹泉等,将相当于渔户村组地层,分别称为“渔户村含燧石石英岩”与“旧城紫色页岩”,时代归震旦纪。1942年,米士统称“含燧石系”,时代归寒武震旦纪1963年,刘鸿允等,将其订名为渔户村组,时代定为寒武纪并得到许多人赞同,但一些寒武系地层专家如卢衍豪等,强调以Redlichia作为早寒武世地层上下界限的标准,实际上将渔户村组排除于寒武系之外。因  相似文献   

18.
闻广 《地质论评》1959,19(7):331-332
近来,大地构造方面的活化学说在我国某些地方开始流行起来了,陈国达并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地洼”的说法。陈国达对“地洼”所下的定义如下: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首先为活动的地槽区存在,然后由“地槽区固结、僵化转变而成为稳定的地台区”,最后“由地台区活化转变而成为更高级的新的活动区——地洼”。而且,分别称这“三个阶段”为第一、二、三构造层,其  相似文献   

19.
黔中隆起研究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黔中隆起”是南华纪一早古生代期间与南华裂谷造就的湘黔桂盆地演化有关的盆缘隆起。“黔中隆起”活动与盆地沉降曲线很好的吻合性证明了这点,二者是一对挠曲偶。这就是“黔中隆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伴随南华裂谷盆地的开合过程,“黔中隆起”经历了南华纪晚期雏形出现、震旦纪一奥陶纪水下发展、奥陶纪末期至早志留世古陆发展直到志留纪晚期的消亡。它不仅控制了当时该地区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以及这段时期地层的垂直发育序列和横向分布、变化,而且对陡山沱组磷矿、石炭系九架炉组含铝岩系等形成分布、黔中地区后期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发挥研究所的学术特长,加强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山地环境研究工作,同时扩大与国外相关研究单位的联系交往,最近,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正式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国科学院山地所”。 原成都地理所自1966年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山地环境进行研究。在1979年就确定了“以泥石流、滑波为为主的山地灾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