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东南亚重大地质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分组研讨和展板交流内容,结合会议主题,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编图、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成果数据应用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日本、斯里兰卡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其成果基本代表了参会各国对地质灾害研究关注的焦点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对我国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的启示,将为我国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蒋波 《地质学刊》2006,30(1):31-31
2005年12月4日,“江苏省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应用研究项目设计”评审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中科院地质所汪集?院士、南京大学薛禹群院士等组成的评审组专家审阅了项目设计书,并听取了项目组汇报,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设计等级优秀,同意通过评审。江苏省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应用研究项目是省财政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施期为4年,主要任务分为地热资源调查与地热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两部分。预期成果:5处~10处地热田靶区,形成高产地热井5眼,预测地热资源量目标为10亿t标煤当量。该项目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调查成果…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开展储量调查的目标任务,总结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浅析了调查成果在加强矿政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资源安全等方面的应用。调查成果不仅在于摸清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更在于把这些成果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评价渭河盆地氦等天然气远景为目的,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远景调查”计划项目,项目采取多单位联合攻关,多行业资料共享,物化探等多手段联合实施的工作方法,初步探索了氦气成藏模式和调查方法,总结了氦气富集成藏必须具备氦源岩、高效运移通道和载体气藏3大条件,得出渭河盆地具备良好的氦、甲烷等天然气成藏条件等成果,并提出渭河新生代盆地基底部分残存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构想与关键理论技术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群、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城市地质调查,在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发展空间的调查评价,以及地质信息服务城市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在调查技术方法、成果产品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和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工作理念较落后、地质信息更新慢,成果体系没标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不足。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在优化城市结构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对城市地质调查提出了迫切需求。新时期应该以全新的思路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要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理念,服务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多个层面,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综合调查,打造地下三维可视化的城市地质模型(透明城市),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产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保障制度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多圈层交互带、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等理论,开展城市地质探测与监测、国土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三维城市地质建模与公共服务等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6.
王宇 《中国岩溶》2023,(4):627-635
通过南方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检查、评审意见书及记录等大量资料的梳理,参考有关文献、对照现行行业规范及管理要求,归纳分析了部分调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综合研究工作及成效较差、专题研究联系实际不够、第四纪地质调查较为浅显、钻探控制作用发挥较差且探水成功率低、水资源评价内容不全面。文中联系实际探寻了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南方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物探找水的准确性尚待提高、成果质量及研究程度考核指标不突出、项目成员专业构成和经验不足等。提出基于借鉴前人经验、推广应用新技术、全面理解和执行规范,以问题为导向,改进水文地质调查的措施建议,旨在促进解决当前地质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助力水文地质调查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新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构造运动与活动构造对人类的出现、演化、生存和发展都产生着深刻影响。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缘部署开展的活动断裂调查与活动构造体系研究、川滇地块旋扭变形的古地磁学研究、西秦岭地区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滇西盆谷区的新构造幕划分、腾冲火山活动特征及其新构造背景调查等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和探索活动构造体系控震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该区的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国土规划利用的科学决策和城镇化发展等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厅直     
《湖南地质》2009,(9):11-11
国土资源规划院举办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培训班 8月2日~7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培训班在长沙举办。据悉,本次培训由国土资源规划院组织,培训内容包括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等六部分。培训结束后,对各学员进行了现场技能考试,并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办派员进行了现场监考。通过培训,每个学员基本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以及数据库变更的方法及流程、  相似文献   

9.
桑玲玲  高歌  郧文聚 《物探与化探》2014,(2):359-362,376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都是涉及土地资源的质量调查与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两项成果的整合研究,是当前数据共享与学科间数据交叉融合的必然趋势。笔者将两项成果有机结合,分别从数据独立性、成果实用性、科学性等角度出发,对两项成果分别采用基于两项成果数据的叠加法、综合法和基于两项调查数据的因素法进行数据整合方法探讨,并以吉林省前郭县为研究区,对整合成果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的整合方法各有优缺点:基于两项成果数据的叠加法可以保持成果各自的独立性;基于两项成果数据的综合法易于表达,但过于强调经验;基于两项调查数据的因素法物理意义明确,但理论支撑不足。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中国航空物探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国内航空物探的主要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并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为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十一五"以来,中国的航空物探技术,尤其是航磁多参量、矢量测量、航空重力测量和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航空物探技术创新过程中,航空物探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加强,在基础地质、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能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满足国家资源勘查和环境评价对航空探测技术的需求,未来中国航空物探测量系统的分辨率、稳定性和实用性将进一步提高,航空物探在加强基础地质、固体矿产勘查、能源勘查等传统领域应用的基础上,将拓展及加强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部地热调查、水资源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军事及测绘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1973年涂光炽先生预言:"七十年代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将异军突起"、"环境科学与地球化学的相互渗透,产生了新的边缘分支学科——环境地球化学"。近40年来,环境质量的地球化学研究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界面机理三个发展阶段,在典型区域环境演化及环境—生态效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将在2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利。  相似文献   

12.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岸带环境地质图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海岸带环境地质图(1∶400万)在全面分析、系统总结我国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反映了我国海岸带区域性地质环境基本特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近岸海域水文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海岸带环境地质图编制的范围、主要内容及主要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典型地区地下水位对环境的控制作用及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辉  陈文芳  崔亚莉 《地学前缘》2010,17(6):159-165
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成果相结合、区域宏观分析与典型地区深入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出发,选取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作为典型区,分析地下水位对环境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地下水位控制阈值。华北平原有利于山前调蓄的地下水位埋深为10m、中东部平原浅层控制土壤盐渍化水位埋深为2~3 m、防止地裂缝的水位埋深为7 m、深层控制地面沉降水位埋深为50 m、浅埋岩溶区地下水位应控制在岩溶含水层上覆的松散岩类的底板高程(2 m)之上;西北地区控制天然植被衰败的地下水位埋深为2.0~4.5 m和人工绿洲灌溉期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位埋深为1.2~1.5 m,非灌溉期中冻结期地下水位埋深1.3~1.5 m,冻融期为2.2~2.7 m;沿海地区防止海水入侵的地下水位阈值应控制在漏斗中心水位高程-5~-6 m,最大不超过-8 m。上述地下水位控制阈值的确定,为实施地下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国内矿物治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综述了我国利用天然矿物治理重金属废水方面的研究新成果。天然铁的硫化物、天然铁锰的氧化物、方解石与磷灰石等具有良好的表面吸附与氧化还原化学活性;不同介质中它们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Cr^6 、Pb^2 、Hg^2 、Cd^2 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可广泛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矿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机理的研究表明,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是矿物表面与无机重金属离子之间的表面作用过程,包括矿物表面功能基与重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矿物表面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转化作用,以及矿物表面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浙江杭嘉湖平原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杭嘉湖平原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对本区开展了区域和城市(杭州市)环境质量评价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杭嘉湖平原区区域环境质量和杭州市区环境质量良好,各环境质量区较好的反映各区内工业生产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历史长短。通过对杭州市不同环境质量区内蔬菜的分析研究证明,杭州市区污染区内有害元素尚未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为防止今后出现超标现象,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境地质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永双  孙璐  殷秀兰  孟晖 《中国地质》2017,44(5):901-912
环境地质研究是以人-地相互关系为核心、促进人类与地质环境协调共处的重大课题,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环境地质研究是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重要使命,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应涵盖城市地质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综合防治、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地球关键带相关问题研究等,强调学科交叉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的空间遥感技术,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随着遥感技术在国际上的蓬勃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简述了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覆盖、森林与草场、海洋调查与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这些研究为遥感技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梳理了支撑泛珠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优势资源环境条件: ①富硒耕地资源优势显著,可有力支撑富硒产业发展; ②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总体优良,应急/后备供水保障能力强; ③地质遗迹类型较多,典型稀有,价值高,可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④地热资源保有量大,有利于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和发展; ⑤海岸带资源禀赋优越,但局部存在海岸侵蚀、淤积等环境地质问题; ⑥矿产资源区域特色鲜明,海上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大; ⑦工程地质条件整体较好。指出了区内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及局部存在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岩溶塌陷、水土污染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查明了珠江口土壤中硒含量高背景值是富硒大米形成的基础,探查了红层盆地压性构造带找水优势区域,研究了泛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绿色生态保持间的协调程度。这些进展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