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西稻城古冰帽的地貌特征与冰期探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稻城古冰帽现保存有各种类型的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依其规模大小、分布范围和组合特征可明显区分出四个地貌地带。数量众多的各种冰种作用遗迹表明,中更新世以来稻城古冰帽地区曾先后经历过三次冰川作用。  相似文献   

2.
MIS 3时期青藏高原东南部稻城古冰帽冰进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MIS 3)是全球气候演化过程中特殊的时期,对深入认识区域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东南部稻城古冰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历史和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区域,许多学者在该区进行了冰川地貌学和年代学研究。目前,该区域在MIS 3阶段是否存在冰川前进事件仍存在争论。现着重从洞穴石笋、高原冰芯、海洋沉积、古湖孢粉等记录来总结我国MIS 3阶段的气候环境状况,并搜集高原及周边地区MIS 3阶段冰进事件的记录,结合稻城古冰帽区已发表的MIS 3阶段的年代数据来探讨稻城古冰帽区MIS 3阶段的冰川前进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稻城古冰帽区MIS 3阶段(43~53 ka)发生了大规模冰进事件,这可能是由于该冰帽区处于相对冷湿环境且受到了西南季风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区域气候重建与环境演变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稻城古冰帽,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了多次冰期并保存了丰富的古冰川遗迹,是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类型特征的理想区域。目前,已有学者对冰川地貌类型划分和冰川地貌制图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古冰川地貌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量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Pro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运用目视解译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冰川地貌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了稻城古冰帽(约3 600 km2)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图。本文识别了该区冰川地貌中的冰川湖、冰川谷、羊背岩和冰碛垄等四种类型,初步统计了约1 096个冰川湖、370条冰川谷、41个羊背岩及1 268列冰碛垄;空间分布上,冰川湖和羊背岩主要分布在海子山夷平面上,冰川谷以古冰帽边缘区发育为主,冰碛垄则主要形成于海子山夷平面上和东、西两侧的山谷里。本研究可为第四纪冰期规模估算、古气候重建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当地的旅游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原为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面上出露岩层主要为三叠系砂岩、板岩和中生代花岗岩.在该地区,第四纪有三次冰川作用.冰期时,冰帽(如稻城冰帽)、冰帽一山谷冰川(如甘孜冰帽—山谷冰川区)、大型山谷冰川及山麓冰川(如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曾发育过一个冰帽——稻城冰帽,然而关于这个冰帽发育的年代和变化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年代数据的支撑.本文选自稻城第四纪古冰帽南缘雄古附近的冰碛垄、冰碛台地、羊背石和冰川漂砾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和26Al暴露年代测定.结果显示,稻城古冰帽南缘至少发生过5次冰川前进事件,每次冰川前进到达最大规模的时间分别为19.0±0.7 ~ 19.8±0.7kaB.P.,25.8±0.6~27.4±0.7kaB.P.,52.5±0.9~59.6±1.1kaB.P.,162.2±2.7 ~287.4±9.9kaB.P.和大于480.2±2.2kaB.P..根据年龄数据以及空间位置关系的分析,稻城古冰帽很可能形成于约800~ 600kaB.P.之间,此后冰川的规模呈现出随着时间不断缩小的趋势,可能与该区气候的变干有关.MIS 3的冰川规模比MIS 2大,可能与MIS 3时期气候比MIS 2相对湿润有关.  相似文献   

6.
新龙古冰帽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龙古冰帽位于沙鲁里山北部,古冰帽面积为2000km~2。海拔4600m以上湖群遍布,冰碛物撒满高原面,此即为古冰帽的判识标志。古冰帽分中心区与外围山谷冰川区,遗留有冰蚀湖、蚀碛均夷面、冰蚀丘陵、冰川槽谷、羊背石、鼓丘、侧碛堤等多种地貌类型。本冰帽演化经历了三次冰期。  相似文献   

7.
冰川事件是气候波动最直接的地质证据,利用冰川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冰碛物的年代数据建立冰川事件的时间顺序,是反演冰川演化历史以及区域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冰川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很大程度限制了冰川年代数据的获取。近年来,随着光释光测年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冰川沉积物的年代测定。本文利用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稻城冰帽库照日地区系列冰碛垄进行年代测定,试图建立库照日地区冰川事件的年代序列。然而,光释光(OSL)年代结果与先前发表的ESR和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代数据不一致,且个别数据与地貌新老关系不符。通过对比分析显示:冰碛物样品埋藏前释光信号的部分晒退以及样品提取的石英不纯,可能导致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的较大误差和不准确性,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冰川事件是气候波动最直接的地质证据,利用冰川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冰碛物的年代数据建立冰川事件的时间顺序,是反演冰川演化历史以及区域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冰川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很大程度限制了冰川年代数据的获取.近年来,随着光释光测年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冰川沉积物的年代测定.本文利用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稻城冰帽库照日地区系列冰碛垄进行年代测定,试图建立库照日地区冰川事件的年代序列.然而,光释光(OSL)年代结果与先前发表的ESR和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代数据不一致,且个别数据与地貌新老关系不符.通过对比分析显示:冰碛物样品埋藏前释光信号的部分晒退以及样品提取的石英不纯,可能导致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的较大误差和不准确性,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稻城冰帽区更新世冰川测年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通过ESR和14C测年对典型冰碛物进行直接和间接定年, 并结合冰碛地貌形态和位置, 确定稻城冰帽区自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6次较大规模的冰川前进, 依次与MIS-16、 MIS-6、 MIS-3中期、 MIS-2早期、全球意义上的末次盛冰期(MIS-2)和冰后期对应, 冰川作用规模基本上逐渐减小.最早、规模最大的冰川作用发生在570 ka BP前后, 意味着本段高原面在570 ka BP之前已进入了冰冻圈, 且自那时起, 该区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抬升作用. 全新世到来之前, 稻城冰帽全部消失了, 它是一个随着气候冷暖波动逐渐后退的过程, 不是以死冰的方式突然消亡. 值得注意的是, 末次冰期大间冰阶中期(MIS-3b)的冰川前进规模超过了末次盛冰期(MIS-2), 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步性. 其不同步的原因可能是: MIS-3中期, 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相对较低, 但其海陆分布状况能够诱发较强的南亚夏季风, 它给以季风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海洋性冰川区带来较多的降水, 结合该时段较低的温度, 有利于冰川较大规模前进; 末次盛冰期时, 气候严寒, 但夏季风微弱, 降水稀少, 冰川平衡线下降程度反而不及MIS-3b.  相似文献   

10.
滇西名山点苍山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细部考察地貌发育、地貌组合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苍山 洱海地区层状地貌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苍山及其外围山地的寒冷地貌过程和第四纪冰川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点苍山发育两次冰川作用, 即大理冰期早期和晚期, 是中国大陆发育古冰川的最南界. 探讨了苍山山顶古夷平面、三级广布的侵蚀面、三级混杂堆积扇群及滨湖地区的地貌结构与特征. 位于苍山北部,比苍山主峰低800 m的罗坪山发育了倒数第二次冰期(即丽江冰期), 其以复合型山岳冰川的出现为表征. 最后对海东山地和花甸坝地堑谷的地貌特征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花岗岩石林(阿斯哈图)--一种新的地貌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在内蒙克什克腾旗增内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大山上,发现世界罕见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花岗岩石林是在特殊的内、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花岗岩中的节理和裂隙是形成石林的构造基础;在古冰川、寒冻风化、风和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石林。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主要分为:冰川作用;寒冻风化、风和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石林。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主要分为:冰川作用;寒冻风化作用;风蚀作用和夷平作用4个阶段。花岗岩石林地貌是花岗岩地貌  相似文献   

12.
四川康定折多山末次冰盛期古冰川重建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 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 m和4 110 m,相差270 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近年来,中国赤峰等地相继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重新讨论提供了新的地貌证据。这些证据主要有:冰臼、冰蚀残丘、古冰斗、刃脊和角峰等。冰臼的相继报道曾经引起“冰蚀成因”与“风蚀成因”的大讨论,而恰恰是这些引起争论的冰臼引发了笔者对中国境内第四纪大陆冰川的重新思考。经过近几年的实地考察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境内所报道的绝大部分“冰臼”确实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其中,发现于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冰臼是典型的大陆冰川作用的结果。内蒙古赤峰北部阿斯哈图石林是典型的冰蚀残丘,而花岗岩中与地面平行的“节理”——剥离面理与冰川作用是分不开的,其成因须重新讨论。冰臼与剥离面理的同时存在是冰川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考虑到河北、山东、山西已经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特征,可以推论:华北东部地区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大陆冰川,其范围可能达到山东的泰山以南,而全球更新世大冰盖的范围值得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东北部拱王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况明生  李吉均 《冰川冻土》1997,19(4):366-372
云南省东北部的拱王山海拔3100m以上的山地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典型的冰川遗迹集中分布在轿子山峰附近和妖精塘-牛洞坪两个地区,遗存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蚀岩盆和侧碛堤。根据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将拱王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末次冰期的倒数第二期冰期。  相似文献   

15.
喀喇昆仑山北坡冰川地质及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喇昆仑山北坡是我国山岳冰川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是冰川地质及地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该区主要冰川的地貌类型、不同类型冰川作用的规模及发育程度,以及各阶段冰川作用强度与挽近时期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藏东南部末次冰期早阶段冰川作用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东南部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划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蓝本。其中,白玉冰期即末次冰期,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相对应的冰川沉积广泛分布于本区的波堆藏布谷地。已有的冰川数值年代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的冰川作用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然而,关于早阶段的冰进记录,目前却未有确切的年代学证据,此次冰川作用究竟发生于MIS 4还是MIS 3,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及野外地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光释光测年手段对波堆藏布谷地疑似形成于末次冰期早阶段的冰碛垄进行测年,年代结果介于(56.4±4.2)~(65.9±3.9) ka之间,相当于MIS 4。藏东南地区MIS 4冰期冰川作用年代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具有可比性,表明该阶段冰川作用发生的普遍性。通过对比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及亚洲季风区古气温与古降水指标记录,认为藏东南地区MIS 4冰期冰川作用可能是对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减弱及气温下降的响应,与季风降水无关。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典型冰碛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更新世全球冰河期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作为冰川遗迹之一的冰碛土,属于特殊的工程岩土,具有成分复杂、结构混杂、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大的特点,容易和坡积物、残积物等第四系堆积物混淆。在建的亚丁机场位于稻城海子山,场址地基土为稻城冰帽消融所形成的冰碛土,具有青藏高原冰碛土的典型性。为了掌握冰碛土的特殊物理力学性质,揭示其和冰川演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亚丁机场场道地基的勘察,完成了典型冰碛土粒度成分分析、现场及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测试,以及冰碛土ESR测年。研究表明,亚丁机场场址的冰碛土形成于375ka B.P. ; 由于大小混杂、颗粒级配良好(Cu=8.05,Cc=1.09),在后期多次冰川的压实作用下,表现出密度高、空隙比小、地基变形模量和承载力高的特性,平均前期固结压力达到290kPa,可作为高原重大工程的天然良好地基。  相似文献   

18.
冰期之青藏高原新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冰碛测年技术近些年有很大进展。古里雅冰芯底部3 6Cl测年和昆仑山垭口老冰碛ESR测年已表明 ,青藏高原在昆仑黄河运动之后的 70万年前就进入了当时的冰冻圈 ,与全球性的冰期旋回相耦合 ,发生了最早的冰川作用。最近的冰碛ESR测年表明 ,高原东北边缘的祁连山地区至少在 40多万年前的氧同位素 12阶段发生了冰川作用 ,天山高望峰冰碛测年显示了同样的结果。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高原第四纪冰川仍然是以横亘在高原上的高大山系为依托发育的 ,各地各次冰川作用的清晰界限和有限范围不允许作连续大冰盖的推断。稻城冰帽南面断陷谷地中深风化红色冰碛物粘土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达到了红壤的水平 ,其北面理塘盆地灰岩风化壳也显示很深的风化 ,此二者海拔在40 0 0m上下 ,有相当老的年龄 ,说明它们从未受到大冰盖的袭劫。研究进一步表明 ,现代和冰期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 ,羌塘地区高出边缘 15 0 0m左右 ,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 ,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 ,而不是什么大冰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一直存在争论。冰川作用使山体遗留冰蚀遗迹,通过研究冰蚀遗迹可进一步分析山体地貌的演化过程,辨识是否存在冰川作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大视域俯视观察山体地貌,可突破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的局限性,为冰蚀地貌结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喜马拉雅山广泛发育现代冰川,冰蚀地貌清晰且典型。通过研究喜马拉雅山脉冰蚀地貌结构,发现了冰蚀三角脊链,揭示了山体冰斗集群发育过程及规律。根据冰斗系统剥蚀推进方向,分辨出对蚀三角脊链、斜蚀三角脊链与追蚀三角脊链3种基本组合形态。冰蚀三角脊链是冰蚀作用的结构性遗迹,我国东部中低山区广泛发育冰蚀三角脊链,进一步佐证我国东部地区曾广泛发育第四纪冰川。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极地乌拉尔西坡科日姆砂金矿区砂矿的构造地貌环境、地貌中砂矿的原岩位置及其切割水平、夷平面和风化壳的完整性、潜蚀喀斯特、河谷网系的发育阶段、第四纪冰川作用等地质地貌背景和矿床基本特征以及该区砂金矿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