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对位于松潘-甘孜地体南部的兰尼巴岩体和羊房沟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体的成因。U-Pb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集中在211Ma附近,属晚三叠世,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2含量(58.31%~68.02%)和较高的全碱含量(6.70%~8.80%),具有准铝质(A/CNK=0.68~0.99)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到橄榄玄粗岩系列。其中,兰尼巴岩体南段富Al2O3(15.85%~16.27%)、K2O(3.29%~3.40%),中等MgO(1.16%~1.47%),并具有高Sr(869×10-6~1032×10-6)、低Y(9.53×10-6~9.85×10-6)特征以及中等至较高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31],并且见有暗色包体,非常类似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钾质埃达克岩。兰尼巴岩体的北段及羊房沟岩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都很相似,相对兰尼巴岩体南段具有更高的K2O含量(4.08%~5.96%),相对低的Sr(664×10-6~868×10-6),稍高的Y(19.71×10-6~27.76×10-6)和明显较低的Sr/Y比值(29.39~42.05),显示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来自于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岩体的形成有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中幔源岩浆的加入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大量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部分物源。地幔岩浆的上侵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体的形成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晚三叠世就已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合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合峪花岗岩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外方山地区,为豫西地区燕山期最大的岩基,出露总面积达784km2,有多期侵入的特点,可划分为6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资料表明,合峪花岗岩基侵位时间为148.2~135.3Ma。合峪花岗岩基的SiO2=67.16%~75.43%,Al2O3=13.29%~15.92%,MgO=0.26%~1.12%,K2O+Na2O8%,Na2O/K2O=0.88~1.4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0.94~1.09,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14.5×10-6~49.9×10-6,平均值27.2×10-6),Sr含量变化较大(102×10-6~848×10-6,平均290×10-6),Y、Yb含量低(Y=3.21×10-6~17.3×10-6;Yb=0.43×10-6~2.16×10-6),Eu弱亏损(δEu=0.57~0.89),反映熔体发生过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源岩部分熔融生成熔体时残留相组合中没有或很少有长石的存在。合峪花岗岩基ISr=0.7071~0.7090,εSr(t)=40.8~65.9,εNd(t)=-16.4~-11.2,其tDM2为1.85~2.27Ga;锆石的εHf(t)主要集中于-25.39~-5.25之间,tDM2年龄介于1301~2846Ma。同位素数据显示合峪花岗岩基的源岩主要为南秦岭及扬子地块结晶基底,还混有少量熊耳群及太华群的物质。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合峪花岗岩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陆内俯冲,岩石圈增厚,幔源岩浆上涌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3.
侯红星  张德会  张荣臻 《地球科学》2016,41(10):1665-1682
石瑶沟花岗岩是华北陆块南缘东秦岭熊耳山地区近年来发现的首个埋藏在地下,与钼矿化有关的隐伏花岗岩体.主要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主体形成时期为140.46±0.59 Ma~136.53±0.44 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石瑶沟花岗岩SiO2=70.27%~73.22%,Al2O3=12.71%~14.96%,MgO=0.23%~0.54%,全碱(K2O+Na2O)含量(质量百分比)变化范围为6.43%~11.78%,显示高硅、富碱特征.里特曼指数(δ)变化范围为2.11~3.02,AR介于1.48~5.73之间,为钙碱性;ACNK值=0.95~1.01,属准铝质-过铝质Ⅰ型花岗岩.岩体稀土总量(∑REE)变化于147×10-6~322×10-6,LREE/HREE比值变化于15.2~25.2,LaN/YbN=19.1~50.5×10-6,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图上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左陡右平的右倾斜型.岩体Sr含量变化较大(133×10-6~759×10-6,平均371×10-6),Y、Yb含量(Y=10.02×10-6~18.80×10-6,平均12.57×10-6;Yb=1.16×10-6~2.02×10-6,平均1.40×10-6)和Sr/Y比值(12.77~61.66,平均30.44) 低,具中等-弱的负Eu异常(δEu=0.53~0.71,平均0.62),反映岩浆发生过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石瑶沟花岗岩Isr=0.707 44~0.713 84,εSr(t)= 44.1~134.9,εNd(t)=-12.96~-13.46,其tDM2=2.00~2.01 Ga,显示其与附近中生代合峪花岗岩基具同源性,岩浆源区包括南秦岭地块、扬子陆块以及部分太华群、熊耳群物质.综合石瑶沟隐伏花岗岩特征和区域地质演化,可得出结论:东秦岭地区在侏罗纪前的陆内俯冲体制下,南秦岭地块及扬子基底向华北陆块下俯冲碰撞使地壳加厚,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减压增温环境,使该区中-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最终在早白垩世形成石瑶沟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绿石沟岩体位于东准噶尔琼河坝矿集区,向东侵入到绿石沟铜矿赋矿围岩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火山岩中。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该岩体形成于354±1Ma,为早石炭世。其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岩,含有大量的基性微粒包体,具有较高的硅、钙、钾含量(SiO_2=62.31%~65.31%,CaO=3.71%~4.89%,K_2O=2.85%~3.54%),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铝含量较高(Al_2O_3=15.44%~16.29%),属准铝质(A/CNK=0.93~0.99,A/NK=1.68~1.96)Ⅰ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90.82×10~(-6)~111.36×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呈弱的负异常(δEu=0.68~0.8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具有高Ba(758×10~(-6)~1113×10~(-6))、Sr(401.8×10~(-6)~512.5×10~(-6))含量和高的(La/Yb)_N、Sr/Y值,显示出高Ba-Sr花岗岩的特征,应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岩浆混合的产物,可能形成于俯冲环境向造山后环境的构造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5.
王祥俭  刘建辉  冀磊 《岩石学报》2017,33(9):2689-2707
古元古代二长(正长)花岗质片麻岩在胶-辽-吉构造带广泛出露,是构成胶-辽-吉带的最主要物质组成。2件中细粒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样品及1件正长花岗质片麻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它们分别形成于2.17Ga和2.33Ga,代表两期花岗质岩浆事件,并经历了约1.89Ga的变质作用。这些花岗质岩石具高硅(SiO_2=71.68%~76.38%),富铁(Fe_2O_3+FeO=1.61%~4.35%)及全碱(K_2O+Na_2O=7.57%~9.3%),K_2O/Na_2O比值大于1,贫钙(CaO=0.2%~1.6%)、镁(MgO=0.05%~0.24%,Mg#=3.82~13.0)、磷(P_2O_5=0.01%~0.06%)及钛(TiO_2=0.12%~0.4%)的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104×10~(-6)~440×10~(-6)),具有轻微的轻重稀土分异,(La/Yb)_N比值在2~11之间,具明显的铕负异常(Eu/Eu*=0.30~1.18,平均值为0.56),具有低Sr(大部分100×10~(-6))、Rb(62.8×10~(-6)~187×10~(-6))、Cr及Ni含量,高的Zr(250×10~(-6))及Yb(2×10~(-6))含量,Zr+Nb+Ce+Y平均值为506×10~(-6),10000×Ga/Al值大于2.7;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模式图显示,富集Rb、U、K、Zr、Hf等元素,亏损Nb、Ta、Sr及Ti等元素;它们属铁质、准铝质至弱过铝质、碱钙-钙碱性系列,全岩锆饱和温度大于800℃,属A2型花岗岩;结合胶-辽-吉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全岩Nd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指示这些古元古代A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高温低压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大陆物质(TTG岩石)的部分熔融。暗示胶-辽-吉带可能经历了古元古代早期多阶段的陆壳伸展拉张,并形成初始洋盆,然后再到洋-陆俯冲、陆(弧)-陆碰撞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姚冲岩体位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上,岩体的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姚冲岩体SiO_2含量为71.28%~77.24%,K_2O含量为3.81%~5.28%,Na_2O含量为3.76%~5.03%,Al_2O_3含量为11.61%~14.6%,具有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过铝质(A/CNK=0.96~1.03)特征。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11.82×10~(-6)~123.65×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Eu负异常,岩体富集Rb、U、Hf和Y,亏损Ba、Nb、Ta和Ti,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点。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姚冲岩体的ε_(Hf)(t)值为-30~-22.8,位于地幔演化线之下,t_(DM2)值变化于2.21~2.60Ga之间,指示其源于扬子板块北缘的古老地壳,其组成类似于扬子板块北缘TTG型岩浆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姚冲岩体形成于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造山后的陆内伸展环境,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壳从挤压收缩向区域性伸展的构造体制大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山西段发育的花岗岩体缺乏精确地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资料。本次在乞格拉塔乌岩体中获得了425.1±4.4Ma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数据,将其形成时代厘定为中志留世。岩石SiO_2含量在64.07%~73.77%之间,Al_2O_3含量为12.40%~15.71%, A/CNK值为1.02~1.10,全碱(ALK)含量为5.85%~7.93%,里特曼指数(σ)为1.62~2.24,具有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特征;稀土总量介于166.3×10~(-6)~197.2×10~(-6)之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Eu值介于0.47~0.63之间,具明显负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La、Ce、Sm等,亏损Nb、Zr等高场强元素及Sr、P、Ti等,具有低Sr高Yb的特征(Sr含量在93.7×10~(-6)~211×10~(-6),Yb含量在2.1×10~(-6)~3.9×10~(-6))。研究表明,古亚洲洋从奥陶纪开始向北俯冲,一直持续到晚古生代中晚期。早古生代末期形成的乞格拉塔乌岩体,既有俯冲环境特征,又显示了后碰撞花岗岩类特点,其复杂的成因可能与古亚洲洋存在洋中脊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祁漫塔格乌兰拜兴地区花岗岩体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SiO_2含量为67.47%~73.63%,全碱(Na_2O+K_2O)含量为6.74%~7.89%,K_2O/Na_2O=0.59~1.30,A/CNK=0.91~1.08,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准铝质-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平均为137.28×10~(-6),δEu值为0.37~0.89,平均为0.57,(La/Yb)_N值为6.72~19.36,平均为10.75。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负Eu异常明显的右倾型;岩体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不相容元素U和Th,轻稀土元素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Ba;岩石Rb/Sr值为0.45~1.17,平均为0.72,介于上地幔值和地壳值之间; Nb/Ta值为5.36~13.90,平均为10.93,比值总体低于地幔平均值,显示壳幔混合的特点。采用锆石U-Pb定年的方法,获得乌兰拜兴花岗闪长岩的~(206)Pb/~(238)U年龄为384.1±2.4Ma,代表该岩体的形成年龄。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岩体形成于中泥盆世晚期后碰撞陆内伸展阶段,并与铁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在矿产勘查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云南马厂箐富碱斑岩埃达克岩性质的厘定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厂箐复式岩体SiO2含量变化于61.56%~71.63%,平均67.30%(≥56%);Al2O3含量变化于13.38%~17.18%,平均15.44%(≥15%);K2O含量变化于3.36%~8.92%,平均5.35%;K2O+Na2O变化于7.75%~11.55%,平均9.08%;K2O/Na2O变化于0.65~4.00,平均1.49,明显具有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特征;MgO含量变化于0.40%~4.59%,平均1.11%,在R1-R2图解中处于造山晚期和同碰撞期岩浆岩的范围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相对亏损,Sr含量高(337×10-6~718×10-6),Y主要集中在6.2×10-6~15.8×10-6之间(≤18×10-6),Yb含量变化于0.20×10-6~1.63×10-6之间(≤1.9×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且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点,LREE/HREE变化于8.02~24.01,Sr/Y变化于40.5~57.4之间,平均48.2(>40),La/Yb变化于17.5~105.8之间,平均43.4(>20),Sc含量变化于2.5×10-6~7.9×10-6之间(<10×10-6);δEu 变化于0.81~1.38之间,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马厂箐岩体属于C型埃达克岩中的钾质埃达克岩.马厂箐岩体埃达克岩性质的厘定及其与同一成矿带上的玉龙斑岩体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的认识,对于该区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睿华  张晗  孙丰月  武广  张宇婷  王硕 《岩石学报》2018,34(6):1725-1740
大兴安岭北端的上黑龙江盆地具有良好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潜力,本次对二十一站铜金矿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二十一站岩体的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形成时代为129±2Ma(MSWD=0.41),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127±2Ma(MSWD=0.10),均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闪长岩SiO_2的含量为57.04%~59.91%,Al_2O_3为15.5%~16.22%,MgO为2.93%~4.02%,Mg~#为51~61;花岗闪长斑岩SiO_2的含量为61.52%~62.77%,Al_2O_3为13.71%~14.54%,MgO为1.91%~2.51%,Mg~#为52~60,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Sr含量高,为595×10~(-6)~1207×10~(-6),Y含量低,介于11×10~(-6)~16.1×10~(-6)之间,Yb含量低,为1.1×10~(-6)~1.62×10~(-6),(La/Yb)_N值为14.5~19.9,δEu值介于0.70~0.85之间,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轻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U,相对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Nb、Ta、Ti),符合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一站早白垩世岩体为源区存在的榴辉岩或高镁麻粒岩构成的下地壳拆沉、熔融形成,该时期处于蒙古-中朝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后碰撞局部隆升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
李雪峰  李永胜  董国臣  吕鑫  夏清 《岩石学报》2021,37(6):1691-1712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发育大量印支期花岗岩,由北向南贯通整个西秦岭造山带。本文选取西秦岭东段的柴家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4个花岗质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这些花岗质岩体的岩性主体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时代在237~219Ma之间,并显示出两期岩浆活动的特点,早期柴家庄岩体形成于236.6±2.9Ma,晚期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岩体形成于220.12~218.9Ma。早期柴家庄二长花岗岩显示出类似埃达克岩的一些地球化学特点,如高含量的Sr(578 × 10~(-6)~661 × 10~(-6))和高的(La/Yb)_N比值(37.44~41.73),低含量的Y(3.48 × 10~(-6)-5.50 × 10~(-6))和Yb(0.3 × 10~(-6)~0.5 × 10~(-6)),以及弱的负Eu异常(δEu=0.85~1);在晚期花岗岩中,迷坝和周家山岩体同样表现高Sr含量(Sr400 × 10~(-6))、低Yb含量(Yb 2 × 10~(-6))的特点,但太白花岗岩则类似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 400 ×10-6,Yb 2 ×10~(-6))。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柴家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岩体的ε_(Hf)(t)值分别为-5.1~2.2、-4.8~-0.9、-6.0~-2.7和-6.3~-3.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依次为2153~1495Ma、2120~1767Ma、2227~1932Ma、2249~2033Ma,表明西秦岭东段花岗质岩体的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壳源物质,柴家庄岩体可能有部分新生下地壳物质加入,并且整体表现出结晶基底组成由北向南逐渐变老的趋势。显示埃达克岩特点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其喜马拉雅型的花岗岩则是正常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三叠纪时期发生的陆陆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加厚下地壳在不同深度发生的部分熔融,形成本区具有埃达克或者喜马拉雅型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质岩体。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中段明水地区头道河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头道河岩体形成于243~240 Ma的中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头道河岩体具有高硅(Si O2=61.32%~78.19%),富铝(Al2O3=11.85%~16.87%),贫铁(TFe2O3=0.56%~5.93%)、镁(Mg O=0.16%~3.30%)、钙(Ca O=0.26%~2.94%)的特征,为一套高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偏低(ΣREE=75.5×10-6~149.49×10-6),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介于8.71~17.61之间,无明显铕异常;微量元素以富集Rb、P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岩体花岗质岩石的176Hf/177Hf值为0.282 811~0.283 227,εHf(t)为较高的正值(+6.55~+12.19),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595~1 107 Ma之间。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头道河岩体源区物质为中元古代显生宙期间从亏损地幔增生的年轻火成岩地壳物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同期火成岩物质的时空展布规律,认为中三叠世头道河岩体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糜梅  陈衍景  孙亚莉  王焰  江合中 《岩石学报》2009,25(11):2769-2775
河南周庵超基性岩体蕴含大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矿化带位于超基性岩体边缘与围岩的接触带.周庵超基性岩体轻稀土富集,其La/Sm_N比值为1.3~4.7,Sm/Yb_N比值为1.9~4.4,显示一定程度的LREE/HREE分异.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型显示弱的负Nb异常.岩体的M含量为70×10~(-60~2120×10~(-6),Cu含量为15×10~(-6)~1056×10~(-6);矿石的Ni含量为2592×10~(-6)~6549×10~(-6),Cu含量为1147×10~(-6)~3239×10`(-6).矿石的Ni/Cu比值(2.0~2.3)低于岩石样品(5-83).强蚀变矿化样品的PGE元素含量高于弱蚀变样品约一个数量级,所有样品的Pd/Ir和Pt/Ir比值高,Pd/Ir=1.4~21,Pt/Ir=2.4~22,表明PPGE相对IPGE富集.上述特征显示周庵岩体是构造侵位的地幔岩,岩体与围岩发生了较强烈的物质交换,含水流体交代作用导致了岩体-围岩物质交换和岩体边缘矿化.  相似文献   

14.
赤峰蒙古营子岩体位于华北板块以北的兴蒙造山带南端,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其Si O2含量介于56.88%~68.82%之间,Na2O含量为4.32%~4.54%,K2O含量为2.3%~3.86%,且Na2OK2O。里特曼指数σ=2.4~3.29,Al2O3含量介于15.1%~16.8%之间,A/CNK=0.81~0.92,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Sr含量为782×10-6~1230×10-6,Y和Yb平均值分别为20.1×10-6和1.77×10-6,(La/Yb)N值为19.84~22.03,δEu=0.81~1.04,Eu异常不明显。岩体总体显示出C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暗示岩浆可能源于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52.8±2.4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结合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蒙古营子花岗闪长岩应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后碰撞阶段的产物,具有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地壳生长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安徽金寨岩体为一钾长花岗岩体,位于大别造山带北淮阳构造带,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29.7±1.5Ma,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体周边发现有数个铅锌多金属矿点,与区域岩浆作用及其矿化一致。岩体富硅(SiO_2=72.47%~77.80%)、富碱(K_2O+Na_2O=7.48%~8.16%)、贫钙(CaO=0.15%~1.47%);稀土配分曲线呈现"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18~0.40);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具有较高的Ga(21.68×10~(-6)~24.12×10~(-6))、Zr(127.68×10~(-6)~196.75×10~(-6))、Nb(33.31×10~(-6)~60.53×10~(-6))和Y(14.57×10~(-6)~27.51×10~(-6))含量,较低的Sr(8.15×10~(-6)~138.52×10~(-6))、Ba(23.04×10~(-6)~332.63×10~(-6))含量,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Ba、Sr、P、和Ti的负异常。以上特征表明金寨钾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可能是下地壳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金寨钾长花岗岩是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下的板内A1型花岗岩,不是形成于非造山大地构造背景下的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16.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_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6%,钾质含量较高,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Al_2O_3含量为14.24%~14.77%,A/CNK=1.14~1.24,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ΣREE=31.18×10~(-6)~41.67×10~(-6),LREE/HREE=4.15~6.41,δEu=0.46~0.70;CaO/Na_2O=0.07~0.12(0.3),指示其物源可能是含砂屑物质极少的泥质岩;Al_2O_3/TiO_2=133.1~279.8,比值较高,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属高压低温型后碰撞强过铝质岩石。花岗伟晶岩脉SiO_2含量在72.59%~80.91%之间,全碱含量5.26%~10.60%,Al_2O_3含量11.79%~17.64%,σ=0.74~3.80,A/CNK=0.98~2.38,ΣREE=4.03×10~(-6)~8.29×10~(-6),LREE/HREE=2.61~10.40,δEu=0.18~0.68,与岩体差异明显,主、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也较大。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不混溶作用可能是形成甲基卡含矿伟晶岩脉的关键因素,花岗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通过不混溶作用分离出富含挥发分的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侵位过程中可能交代围岩矿物而使稀有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二云母花岗岩浆和伟晶岩熔体性质的不同导致稀土元素和Th、Sr、Ti、Y、Rb、N等微量元素在两者中含量有明显差异。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就位过程中所经的路径不同和周围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位置产出的伟晶岩的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变化。与二云母花岗岩相比,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跳跃性。  相似文献   

17.
岩体地球化学研究可为解读矿床形成提供重要信息,这已成为当今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条件的有效方法,也对揭示矿床的形成过程、成矿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起到了关键作用。运用岩体地球化学研究思路对广西大厂矿区大规模成矿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进行研究。岩体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大厂锡多金属矿区深部岩体的主量元素包括Si O2、Al2O3、Fe2O3、Ca O、Mg O、Na2O、K2O、Mn O及P2O5等。Si O2含量为44.35%~76.21%,平均为67.34%;Al2O3含量为9.94%~15.28%,平均为13.71%;Ca O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0.57%~25.91%,平均为4.87%;K2O含量为1.34%~5.78%,平均为4.05%;Fe2O3含量的范围也较大,为0.89%~8.47%。利用K2O-Si2O图解可将钙碱性岩石进一步划分为高K型和低K型,结果显示,岩体多数投影点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域,少数落入"钾玄岩系列"以及"钙碱性系列"范围,说明深部侵入岩体主要表现为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另根据侵入岩体全碱-硅(TAS)分类图解,深部岩体主要为花岗岩,次为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岩体的微量与稀土元素包括Ba、Ce、Cr、Cs、Ga、La、Nb、Nd、Rb等,其中,Ba含量最高,16.9×10-6~1 005×10-6,平均值为416.72×10-6,闪长岩中的Ba含量普遍偏低,而花岗岩、花岗斑岩以及闪长玢岩的Ba含量显著较高,花岗斑岩的Ba含量相对稳定。岩体中Ce的含量变化范围为8.7×10-6~117.5×10-6,平均含量为54.72×10-6。Nb也是侵入岩体的主要微量元素组份,为9.4×10-6~86.1×10-6,平均含量为48.8×10-6。与Ba和Ce不同的是,Nb含量在不同类型的岩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岩体中Sr的含量也较高,但不同类型岩体中Sr的分配也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岩体总稀土(ΣREE)含量变化范围为23.2×10-6~262.19×10-6,平均值为128.30×10-6,其中,轻稀土含量为18.67×10-6~244.33×10-6,平均为114.56×10-6;重稀土含量为4.35×10-6~23.76×10-6,平均值为13.74×10-6。w(LREE)/w(HREE)均大于1,表明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而表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的w(LaN)/w(YbN)=2.59~19.27,说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岩体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处理结果显示,均为较微弱的"右倾模式",且各类岩体分布型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有岩体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铕负异常,其中,闪长岩体的铕负异常尤为突出,而花岗岩、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所表现出的铕负异常程度接近相似。  相似文献   

18.
云岭锡矿位于保山地块东缘的云岭花岗岩体内,含矿岩石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显示片麻状构造。本文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云岭花岗岩侵位于222.8±1.3Ma,其Si O2为64.83%~66.05%,K2O为3.30%~3.72%,Na2O为1.91%~2.19%,铝饱和指数(A/CNK)为1.26~1.30,显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花岗岩中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εHf(t)值分别在-10.6~-13.9和-1.16~-23.8之间,对应tDM2(Ma)分别在1926~2138Ma和1951~3387Ma之间,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古老的地壳物质重熔。云岭花岗岩中Sn含量在4.3×10-6~14.2×10-6之间,花岗岩中岩浆黑云母Sn含量在5.8×10-6~9.6×10-6之间,蚀变花岗岩中的热液黑云母Sn含量为75.8×10-6~244.0×10-6<...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东昆仑群力地区正长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群力正长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376.2Ma(MSWD=0.25),属晚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花岗岩。岩体富硅(SiO_2=74.61%~77.85%)、富碱(Na_2O+K_2O=7.03%~7.94%)、高铁镁比(FeO~T/MgO=11.39~36.93)、贫钙(CaO=0.50%~1.01%)、贫镁(MgO=0.06%~0.20%);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海鸥型"分布特点,具有强烈的负铕异常(δEu=0.08~0.09);高镓含量(Ga=22.86×10~(-6)~27.06×10~(-6)),富集高场强元素组合(Zr+Ce+Nb+Y=720×10~(-6)~891×10~(-6))、亏损Ba、Sr、P、Nb、Ta、Ti等;同时岩体具有高的锆石饱和温度(991℃~1 201℃)。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群力正长花岗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中的A_2型花岗岩,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群力正长花岗岩形成于始特提斯洋闭合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这一结果将始特提斯洋闭合后的伸展作用时限从中泥盆世延长到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20.
都兰县阿斯哈石英闪长岩体呈岩基状产出。闪长岩全岩样品具有低SiO_2(56.82%~61.15%)、富碱(Na_2O+K_2O为5.31%~6.02%)、低TFeO(6.09%~6.65%)和低TiO_2(1.02%~1.25%)含量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中Cr(24.6×10~(-6)~47.6×10~(-6))和Ni(12.8×10~(-6)~17.6×10~(-6))含量不高,K、Ba、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而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具有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的特征。用LA-ICP-MS测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32.6±1.4Ma,表明岩体为中三叠世形成。锆石具有明显偏低的εHf(t)值(-3.71~-0.84,平均为-2.31,t=232.6Ma)和偏老的t2DM年龄(1.32~1.50Ga,平均为1.41Ga),表明岩浆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很可能为研究区中元古代俯冲地壳物质。阿斯哈石英闪长岩的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特征,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古老壳源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岩石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俯冲向碰撞转换的动力学背景下,代表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过程的岩浆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