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中深部含盐系地层是中国陆相盐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采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构造运动与海平面变化,通过对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对古生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级别层序对含盐系地层发育形成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马家沟组地层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二级层序(构造层序)和三级层序(沉积层序)共同影响含盐系地层平面及剖面发育特征。沉积作用(三级层序)控制原始盐体的形成;构造作用(二级层序)控制原始盐盆的形成,并对含盐系地层形态产生破坏、改造及调整。研究含盐系地层层序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能够为海相盆地中深层盐矿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相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陆相地层的特点,其与海相层序地层相比具有特殊性。本文从层序的控制因素、层序界面、基准面、体系域与沉积体系的发育、层序地层与模拟技术和全球对比意义等方面回顾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的进展并讨论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石地层、测井地层、地震地层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Llanos盆地中部始—中新统Carbonera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4个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缺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发育内陆棚~前三角洲泥质沉积,高位体系域以发育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为主,整体上显示为四套从海进到海退的沉积旋回。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控制Llanos盆地中部Carbonera组层序形成与发育的主要因素。层序演化及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表明,高位体系域中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寻找优质储层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
构造对三级层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认为,一级和二级层序受全球性和区域性构造因素控制,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是三级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沉降是线性的、次要的。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沙三中亚段层序始于42Ma,历经1.5Myr。沙三中亚段层序发育在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运动幕,无论是构造沉降速率还是断层生长指数都是最大的,该幕是构造作用最强烈时期,构造作用是决定沙三中亚段层序的主要因素,它改变了地层格架样式,而湖平面变化、沉积物的供给只是改变了沙三中亚段三角洲前积层的形态和大小。  相似文献   

5.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形成机制分析--以松辽盆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上侏罗统—白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 ,由于海相环境与陆相环境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决定了海相层序与陆相层序在形成机制上 ,特别是在主控因素上显著不同。陆相盆地层序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气候因素的控制 ,也受沉积物供给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上述诸因素通过综合作用影响着基准面和可容空间的周期性变化 ,进而控制着各级层序的发育和内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山东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湖泊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留奇  韩文涛 《地质学报》1996,70(3):282-290
沾化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沉积地层可分成两个层序。在古构造、古地形、古气候、古物源供给及古海侵等因素控制下,层序内部发育了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笔者建立了该地区沙河街组综合层序地层剖面,并针对体系域、准层序组及准层序界面的识别、湖泊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讨论了控制湖平面升降的各种因素。文中表明了湖泊层序地层研究与海相层序地层研究之间的差异之处。湖泊层序地层研究必须基于构造演化、古地磁、古气候变迁、地质录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古生物资料及全球海平面升降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层序地层演化与整个盆地的发育和消亡以及沉积演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结合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依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提出了构造运动和气候是本区层序地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 3种层序类型,即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层序。由于构造运动导致湖岸线向盆地方向退缩,产生下降体系域,本次研究采用了体系域的四分法,即一个完整层序由低位、湖侵、高位和下降四个体系域组成,并且层序界面位于湖平面最大下降的位置,介于下降域和低位域之间。断陷初期红色地层层序,受气候因素控制明显,既不同于冲积地层层序,也不同于正常湖相地层层序,在层序演化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受构造作用和沉积物补给条件的影响,研究区发育三种沉积密集段,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在层序中所处位置不同,控制着不同的烃源岩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8.
试论控制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发育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以南襄盆地泌阳断陷中新生代陆相层序为例,探讨了控制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基底构造沉降、物源供给、古气候波动及湖平面变化是控制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发育的四大主要因素。在泌阳断陷湖盆中,区域性构造运动控制着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层序,盆地边界断裂的脉动性控制着地震层序 (层序组 )及层序;物源供给速率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比值决定着陆相层序单元堆叠型式;古气候影响陆相层序发育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影响物源及湖平面变化而产生效应,古气候周期性变迁决定着陆相层序中高频单元的发生、发展和定格;湖平面变化是研究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的主要内容,它直接控制着陆相层序诸多几何学方面的特征。这四大控制陆相层序发育的基本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天全芦山地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在地层记录中识别的基本层序、基本层序组和层序界面,将该陆相盆地充填序列分为4个层序,并根据岩石地层单元和沉积体系在时空上的展布特征建立盆地岩石地层格架;进而从古气候、湖平面升降、物源供给和构造作用等4个方面对层序地层成因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控制陆相盆地层序界面和层序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构造运动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10.
山旺组与馆陶组馆上段层序地层格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中新世沉积的山旺盆地山旺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馆陶组馆上段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野外露头、岩心、古生物、地球物理以及其他资料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两个盆地中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两盆地中控制层序地层格架发育的构造运动特征、沉积物供给、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等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可对比性。山旺盆地所处的地区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之一。这种在沉积体系上的天然联系,可能是山旺组和馆上段发育类似的层序地层格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相三角洲层序地层研究中的理论和应用问题,选取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北带下-中中新统(T50-T35)古珠江三角洲为目标开展了精细解剖.在消化吸收“沉积层序”理论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古珠江三角洲发育特点和井震资料条件,提出了基于层序界面(SB)、最大海退面(MRS)、最大海泛面(MFS)和高频海泛面(FS)等4种类型界面的高频层序划分方案,划分结果具有旋回特征明显、界面特征统一等优点,并揭示了研究区低位体系域较为发育的重要特征.在高精度层序格架约束下,进一步采用地震沉积学技术开展了精细沉积剖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低位域以大型交切状辫状水道为主,砂体厚度大且连片分布;相比而言,海侵、高位体系域含砂率明显变低,以弯曲、低能河道或滨岸-沿岸坝体为主,具备更大的岩性圈闭潜力.此外,结合层序构型分类的结果,提出以A型层序构型(高位域占比大)为主的韩江组六段和珠江组一段具备较大的岩性圈闭潜力.相关结论对珠江口盆地和其他海相盆地岩性圈闭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外海域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层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成龙  张珂  余章馨  邱燕 《沉积学报》2015,33(4):713-723
本文综合运用珠江三角洲外南海北部陆架的地震测线和三角洲地区的钻孔资料进行联合解译,获得由浅海至陆地的层序地层剖面,辨识出三角洲地区4套地层层序和南海北部陆架6套地层层序及体系域,前者仅记录了2个沉积旋回和相应的2次海面变化,而后者记录了更多沉积旋回及相应的海平面波动.在海、陆层序对接和对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把南海北部陆架6套地层层序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6~MIS1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珠江三角洲下旋回与南海北部陆架层序D相当,珠江三角洲下旋回对应着南海北部陆架MIS6~MIS5(距今15万年~8万年)时代的层序地层,MIS4~MIS2末次冰期低海面时期的三角洲沉积位于现今南海北部陆架之上,并未向北延伸到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和南海北部陆架的下沉都是南海陆缘扩张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包含了以下关键内涵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在承认各种资料的分辨率、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相互印证,强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强调地震反射相位等时界面确认的有效性,强调层序界面的反复确认,强调生物地层时代、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层序界面的响应研究,强调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等。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导致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揭示了珠江大河流域、陆架区大型珠江三角洲系统与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系统的耦合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古地理的响应关系。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南海陆坡深水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沉积古地貌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分布及其独特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演化规律的分析,得出在13.8 M a以来层序发育过程中,凹陷位于宽阔陆架向海盆变迁的陆坡区,北部发育两种类型的峡谷水道,向南海盆方向逐渐变得宽缓;盆地的古地貌背景、物源和气候变化为其主控因素的结论。同时,13.8 M a以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沉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现今的海底峡谷发育特点基本反映了整体的沉积背景。结果表明,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的深水沉积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受古地貌背景及其变迁的控制,沉积具有继承性,与现今的沉积面貌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5.
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地层、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由区域性不整合所限定的7个复合(二级)层序(CS1-CS7).复合层序CS3-CS7(上渐新统-第四系)均由区域性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由局部不整合或水退-水进的转换面为界的20个次级层序(三级).研究识别出包括外陆架至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陆架边缘前积体、单向迁移的横向底流-斜坡重力流复合水道、大型斜坡下切峡谷、泥质斜坡扇、斜坡滑塌泥石流复合体以及大规模软沉积物变形体等沉积体系或沉积复合体,它们在不同层序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构成多种沉积样式.短周期(三级)的沉积旋回变化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体上可对比,但长周期的海侵和海退则明显不同,受到了构造隆升和沉降等的控制.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可划分出裂后早期海底扩张沉积(破裂层序)、裂后晚期海底扩张沉积、后海底扩张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晚期的热隆起、构造差异沉降、裂后热衰减沉降以及上新世以后的东侧碰撞等对主要不整合的形成和海侵-海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发育的复合层序(CS3和CS4)记录了裂后海底扩张到停止的大陆斜坡沉积过程;而裂后早期的沉积层序(CS3)为破裂层序,以发育大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的前积层为特征.气候变化和季风加强可能增强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期的沉积物供应,为大规模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供给.发育于陆架边缘的三角洲-滨岸碎屑体系和共生的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通过钻探首次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证实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是水合物富集区。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趋势;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构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晚中新世(11.6~5.3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 m/Ma;上新世(5.3~1.8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 m/Ma;至更新世(1.8~0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3 m/Ma。而造成这些变化的主因是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和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的台湾运动。东沙运动(10~5 Ma)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自东向西运动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使得盆地深水区持续稳定沉降;台湾运动(3 Ma)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因重力均衡调整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将似海底反射(BSR)发育区与沉降速率平面图进行叠合分析,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趋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 m/Ma之间、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隆坳接合带区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NE—SW向平行于古岸线展布的K22条带状砂体外部地震反射特征、内部反射结构及平面展布规律,并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海平面变化特点,对K22条带状砂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22条带状砂脊为发育在陆架区古构造高带、受控于强制性海退过程的再沉积产物,其物源来自于早期的三角洲,沉积水动力条件多样,主要为海退过程中的潮汐流和波浪作用;同时,沿岸流也对砂脊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砂脊后期得益于快速的海侵而保留下来。留存下来的沙脊沉积被包裹在海相泥岩背景中,可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海西北次海盆新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层序地层分析,揭示了海盆中的沉积对构造演化阶段的响应。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盆地以对称裂谷形式,发育地堑裂谷层序,沉积以近物源为特征,相变大,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沉积体系的配置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明显,快速沉降和充分的物源供给决定了沉积体系的构成特征。晚渐新世海底扩张期,岩石圈破裂,陆缘进一步拉开并开始海底扩张,出现海相沉积,来自陆坡的陆架边缘三角洲越过陆坡进入海盆,在海盆内沉积了一套向海盆中部逐渐减薄的楔状地层,并伴有大量的火山碎屑沉积物。早-中新世以来热沉降期,随着构造沉降增大,相对海平面总体不断上升,进入深水盆地,形成陆架陆坡体系,大量的碎屑物质以重力流、深水底流等深水作用方式进入海盆;沉降晚期陆架-陆坡物源供应减弱,琼东南中央峡谷成为其主要的物质供应来源通道,在此期间二次海平面下降、回升的综合作用下,海盆内发育了多期以下切水道为特征的低水位域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9.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进展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育在大陆架边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三角洲(shelf-edge delta),因其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储层物性好,常常与陆坡深水扇体伴生,成藏条件好等特点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国际沉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油气勘探新领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一般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或低位时期,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可容纳空间和气候变化,并受到陆坡构造活动影响;也可发育在高位时期,受到波浪与潮汐的影响。前人提出了利用陆架边缘迁移轨迹预测深水沉积和基于陆架斜坡发育模式预测深水沉积的模型,即强烈抬升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强烈加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对应的深水区物质传输体系为泥质;水平—轻微下降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强烈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预示着大量砂体被搬运至深水区;轻微抬升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加积与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暗示深水沉积砂体发育介于上述二者陆架边缘迁移与深水扇预测模式之间。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规模砂体毗邻优质烃源岩,具备多种类型的油气运移通道,成藏条件良好,是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实例分析表明: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时期构造相对稳定,在古珠江充足的供源条件下,南海北坡珠江口盆地鹤山凹陷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并伴随陆架不断向海迁移而不断进积,S型前积体不断向海迁移,并在晚期发育下切谷及大型盆底扇沉积。鹤山凹陷珠海组沉积时期发育水平—轻微下降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对应于强烈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在珠海组沉积晚期发育较大规模叠合连片深水扇富砂沉积体系,是研究区极好的潜在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0.
彭光荣  杜家元  冯进  丁琳  李智高  李小平 《地球科学》2022,47(11):3989-4004
古珠江三角洲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对其总体沉积面貌的揭示仍未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区内有利砂体和潜在岩性圈闭的锁定.本次研究综合利用重矿物、岩心、钻井和区域三维地震数据,采用地震沉积学综合分析手段精确复现了早?中中新世古珠江三角洲的宏观沉积格局和相带展布.重矿物分析结果显示,古珠江分流河道体系向近端侧主要发源于西侧、东侧两个主河道分支,进而确定了古珠江三角洲“双支主控”的宏观基本格局.此外,经过对这两个分支河道体系重矿物组合特征对比,发现其分别与现代西江、东/北江有一定相似性,这可能表明中新世古珠江干流的流路与现今具有较高对比性.同时,针对分流河道和外缘条带砂的精细地震地貌分析显示出中新世古珠江三角洲可能受到河流?波浪?潮汐混合动力过程的影响,并且持续的西南向古水流对整体相带展布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