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里木板块东北边缘地壳结构及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云来 《西北地质》1993,14(2):6-10
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近几年来研究大陆地壳成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利用本区所获得的最新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地壳结构特点,求出了该区大陆地壳、上地壳、中—下地壳及盖层的地球化学成分。通过与国外典型大陆地壳相比较,本区地壳为花岗闪长质的或石英闪长质的,略偏酸性,且上地壳比中—下地壳更偏酸性,说明本区地壳物质分异调整水平较高,显然这与本区剧烈的地壳板块运动、岩浆及火山作用(幔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68,自引:5,他引:168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在新疆北部地质调查积累的资料,并结合对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简要讨论了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该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是垂向上具有双层结构,侧向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分区。新生代侧向构造分区表现为盆山构造,古生代晚期侧向构造分区总体表现为显生宙造山带与古老地块的镶嵌,具体划分为两个弧形造山系、两个雁行斜列的帚状构造和3条线性造山系,分别属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喀拉塔格等4个古板块;喀拉塔格古板块是新元古代地壳作为基底的古岛弧与其周围的海洋岩石圈组成的板块,残迹保存在南天山碰撞带之中;阿尔泰山、东准噶尔、准噶尔—吐哈地块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西准噶尔和中亚地区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的组成部分,查尔斯克—斋桑带、依连哈比尔尕带和康古尔塔格带,构成了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南界,南天山是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古板块的碰撞带。在纵向上,该区地壳被划分为震旦纪至石炭纪、二叠纪至侏罗纪和白垩纪以来的陆内演化等3个构造层。该区构造格架的形成过程包括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晚期古洋盆的演化与关闭、二叠纪至侏罗纪受古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洋演化影响、以及新生代期间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等3个构造阶段;在某些地质时期还与幔源岩浆的底垫对地壳或岩石圈的改造有关。该区前身的古洋盆包括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两个洋盆。从动力学角度看,该区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分别受控于水平方向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垂直方向上软流圈地幔与上覆岩石圈或地壳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不仅使该区大陆地壳的增生有水平的和垂直的两种方式,而且使该区地壳演化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两种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3.
本文据中-法合作期间的地震广角反射资料阐述了青藏高原的深部地壳结构及构造特征,结合地表地质现象探讨了高原的形成机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上、下地壳分别增厚一倍左右,最厚处达75km。它是由来自北侧并逐渐向南推挤的强大水平力,使该区地壳与其南部的印度地块相碰并受其阻挡,在经向水平挤压力的长期作用下,该区地壳终于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开始,在经向上因地壳片段的褶皱和叠覆而缩短,在垂向上急剧增厚和抬升而形成高原。这是构造力与重力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印支运动对济阳坳陷构造形态形成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印支运动动力来源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聚敛,聚敛作用形成巨大的NE-SW向挤压力首先导致济阳坳陷北西向压性构造的形成,产生了一系列NW向褶皱隆起带及其伴生的宽缓向斜,其次在对济阳盆地产生多处NW向挤压逆冲构造,伴之以褶皱构造。印支运动还造成本区地势起伏不平,剥蚀程度差异还导致相对隆起区与相对低洼区相间排列,上古生界保留较完整。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降升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滕吉文  张中杰 《地学前缘》1997,4(2):247-254
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转边地带地球深部结构,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探讨了风瓦纳的古解体后,印度板块北进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后效。由于印度板块中、上地壳与地幔盖层物质挤入,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以及复杂深层动力过程的作用。深部物质被分异、调整,致使地壳缩短增厚,深部物质例向流展,导致青藏高原隆升,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特异的深部结构与深层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古亚洲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使青藏高原进入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城市所在盆地沉积和断裂的研究表明,自漳州地区向北东和向南西各盆地起始沉积、沉积间断和全新世海侵等事件是时间上依次发生的序列沉积事件,漳州及其以北各第四纪盆地构成向南西掀斜的箕状盆地。基于上述规律性,提出了自漳州向北东和向南西依次扩展的第四纪以来地壳隆张的运动模型。分析了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关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菲律宾板块的作用是该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巴士系构造是该区地壳运动的触发构造。  相似文献   

7.
<正>闽西南拗陷是中国东南多金属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历史以来,本区就成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经历了受古亚洲构造域影响的原始古陆核的形成一直到受太平洋板块作用的活动大陆边缘全过程,地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伴随着火山-侵入活动,并成为东南沿海地壳增生的主要方式。将乐一带位于闽西南坳陷西北缘,是闽西南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侏罗世以来受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东南大陆岩石圈强烈挤压作用,闽西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带地球深部结构、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探讨了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北进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后效。由于印度板块中、上地壳与地幔盖层物质挤入,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以及复杂深层动力过程的作用,深部物质被分异、调整,致使地壳缩短增厚,深部物质侧向流展,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升。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特异的深部结构与深层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古亚洲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使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造成高原及其周边地域剧烈的水热活动和特异的地震活动,强烈地改变了该区人文气候、生物区系和生态环境,从而构成中—新生代以来东亚乃至全球系统最为壮观的地球科学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肖虹  马文璞 《中国地质》2007,34(2):212-228
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小型陆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根据近年来SHRIMP测年信息、生物古地理和相邻构造带的延伸,认为朝鲜半岛、日本飞驒—隐歧地块古生代应该归属于中朝板块;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归属于北美板块;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本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发展同西太平洋壳向东北亚大陆的俯冲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相当多学者从东亚大陆本身的陆-陆碰撞-挤出-扩张来寻求晚中生代以来地壳-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原因。本区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古亚洲洋消亡和晚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北大陆的陆-陆碰撞汇聚两个时期,使中亚造山带扩展到中朝板块北缘的阴山—燕山地区,使地壳增厚,形成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高原地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减薄,出现大规模伸展型盆-山结构,郯—庐断裂北延,出现左行走滑错移,东部陆缘俯冲增生、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引起的挤压变形,以及古近纪晚期大面积准平原化,黑龙江、吉林古近纪隆起边缘断陷盆地中的许多重、贵金属砂矿矿床也多半形成在此期;新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进一步减薄,大陆裂谷扩展为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带,形成NNE向伸展型盆-山结构,日本海打开,西太平洋岛弧形成,早更新世末初步形成地形阶梯,晚更新世以后才形成了控制着地热与水系分布的现今地貌格架。  相似文献   

10.
广西花山—姑婆山地区位与南岭钨锡成矿带西段广西东北部富贺钟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该区恰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最终拼合带上,正值南岭东西向构造带、湘南南北向构造带和桂东南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交汇部位。该区地壳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产种类多。  相似文献   

11.
闽台地球动力学及其能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菲律宾海板块凸向亚欧大陆俯冲-碰撞异常岛弧带。福建位于台湾岛弧西侧活动地块。闽台独特的构造格架、地球动力学状态和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之成为研究海陆板块俯冲-碰撞效应及其对板内地震活动影响天然地区。本文主要依据近30多年以来对福建地块的地震地质背景、地壳变形观测、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以及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地热场等资料,结合台湾学者详细对台湾岛弧地球动力学与强震构造等研究成果,探索海陆板块俯冲-碰撞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板内活动地块影响,进而揭示板间-板缘-板内强震活动关联性和动力学性状的异同性。试图为本区强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西昆仑构造带及其邻区的宽频带地震探测和航磁异常研究结果表明,西昆仑构造带的南部(亦即青藏板块)的岩石圈向塔里木盆地下部俯冲,西昆仑的蛇绿岩带是闭合于加里东造山时期的古特提斯洋的残迹;青藏板块在向塔里木盆地俯冲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北部坚硬、古老的塔里木地体的强力阻挡,使得向北俯冲的岩石圈产生裂解,发生拆沉;在青藏板块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的同时,南部青藏板块岩石圈的回弹及软流层的浮力作用导致上部地壳发生引张断陷,深部熔岩上涌造成了碱质型熔岩沿断陷裂隙喷溢,同时也形成了构造带两侧反逆冲构造格局;西昆仑中央断裂是青藏高原的“第四缝合带”,北昆仑构造带仅仅是由于在青藏板块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时,西昆仑构造带中地壳浅部物质逆冲于塔里木前陆之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从重力异常看三江地区的地壳构造轮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计算了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的地壳厚度。本区地壳厚度由北而南逐渐变薄,北部最厚达67公里,南部最薄为41公里;横断山中段,有向东西两侧变薄的趋势。根据本区地壳厚度的变化,划分出哀牢山、丽江——木里、建水——师宗三大地壳构造带;滇西、滇中、松(潘)甘(孜)、滇桂四大地壳构造区。文中对各区、带作了简要论述,并指出本文的地壳构造区与大地构造的二级构造单元具有一致性;而其中的地壳构造与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又相吻合。本文从中生代以来海陆变迁关系,指出本区地壳厚度在新生代有剧烈的增加。并根据本区新生代区域性地壳褶皱运动,指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在这一期间的碰撞,是本区新生代地壳形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邴志波  王宗秀 《地球学报》2004,25(5):555-560
大连地区是稳定地台发生强烈变形的典型代表。研究表明,自中生代以来该区受多期较强烈构造变形事件的影响,强烈的改造、叠加造成该区复杂的地壳构造面貌,其中NS向剪切变形是区内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构造变形,形成大规模EW走向巨型平卧、同斜倒转褶皱,造成大范围地层倒转。本文以变形构造动力学为纲,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及构造解析,对大连地区的NS向剪切变形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其变形时间为晚印支期,认为晚印支运动是大连地区褶皱构造格架的奠基构造事件,这种大规模的板内变形是扬子板块和中朝板块陆一陆碰撞的陆内变形效应。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微板块震旦—寒武系火山岩是反演该区震旦—寒武纪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本区震旦—寒武系火山岩主要有碱性玄武岩、流纹岩及少量安山岩。通过对该组岩石中玄武岩的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微板块在震旦—寒武纪期间曾经受到边缘活动带的明显影响,而产生陆内裂陷,形成了具有特殊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它们为该区古构造环境的反演和古板块构造格局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火成岩岩石学纪录。  相似文献   

16.
沙尔布尔山位于西准噶尔东北缘,居于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的聚合带中。依据该区的地质构造纪录和通过研究认为,本区构造演化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八车力金钼矿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南西约60 km处,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兴蒙造山带东段,爱辉-阿尔山复背斜北端新开岭隆起区南侧.受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和叠加,该区经历了多期次地壳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活动,地质构造复杂,是金及有色金属成矿有利地区.区内有七十余年的砂金开采历史,显示出良好的金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本文通过已知金、钼矿化特征研究,结合矿区和外围的大比例尺地质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总结找矿标志,为本区金钼矿的成因研究和进一步找矿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部乌兰不浪太古代穹状构造是2003年在该区进行1:25万区调工作时识别确定的,其与北侧的由色尔腾山岩群和新太古代侵入岩组成的NW向线状构造一起构成了本区特殊的构造样式,其中穹状构造是地壳深部岩浆底板垫托作用形成的,28~25亿年间是其裂解和绿岩带形成的时间,而25亿年则为古陆块最终焊接阶段。反映了太古宙古大陆形成-裂解-闭合的横向增生和垂向加厚的地壳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江苏—南黄海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是中国东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之一。同时,该地区历史上曾频发中—强以上级别的地震,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是威胁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该区的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和发震机制还不清楚。本文通过整理江苏—南黄海地区的历史和仪器记录地震数据,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格局,发现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若干条区域活动断裂带,在时间上具有约60年的平静期,目前仍处于地震活跃期。深部构造研究还表明该区域内地震活跃的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均存在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表明地震活动与区域深部构造有关。东部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板块边界挤压力和大陆边缘因地形高程差异伴随的重力势能是中国海洋地震的主要驱动力。上述认识不仅加深了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构造环境的理解,同时也能对该区防震减灾公益事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构造赤道是现今全球岩石圈板块相对深部地幔的优势运动方位。它的方位不同于地理赤道,整体上表现为NWW-SEE向横贯全球,在东非-中亚-东北亚表现为SW-NE向。本文在调研全球地壳断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板块运动数据、活动断裂数据,首次编制了构造赤道的全球地壳断面图,对其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及其运动演化进行探讨。构造赤道在大陆地壳区,主要跨越古生代地壳。沿着构造赤道廊带,从非洲开始,向东依次显示了伸展-挤压-伸展-挤压-伸展-挤压-伸展的相交替的运动特征,出现不同类型的重要板块构造边界及其构造单元,并控制了重要构造地貌单元的发育。它是泛大陆裂解以来全球构造运动的重要体现,并明显受到星际力学的影响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