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发育阶段: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  相似文献   

2.
克拉通盆地内古隆起是了解板内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也是油气、煤、盐、铀等矿产勘查的主要对象,一直是盆地分析的热点领域。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为例,利用新的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与深探井资料,解剖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刻画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隆起带发育在华北克拉通地块中西部,自伊盟—杭锦旗、乌审旗—定边,南延至镇原—正宁一带,呈“工”字形,面积达7.5×104 km2以上;伊盟凸起为基底隆起,镇原隆起为多阶段、间隙性发育的剥蚀与沉积型隆起,定边凸起为沉积型隆起。它是基底分异构造格局与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共同控制的产物,为在中元古代裂陷基础上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演化的古隆起;古生代早期,邻接周缘洋盆表现为台缘隆起;石炭纪晚期—二叠纪早期,因差异升降而具陆缘隆起性质;印支晚期—燕山期以来,隐伏于天环坳陷之下埋藏沉没。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为多机制复合成因,伊盟凸起为基底强烈伸展、长期剥露剥蚀型隆起;镇原凸起为西缘断阶迁移、南缘前缘隆起叠加的复合隆起;定边凸起为断阶迁移、挤压叠加的继承性隆起。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对盆地内部的构造—沉积分异施加了重要影响,其两翼斜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在构造解析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勘探方向。发现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经历多期构造运动与变迁,主要有前寒武纪基底隆起雏形期、早奥陶世末期古隆起形成期、奥陶纪末期古隆起定型期、志留纪-泥盆纪古隆起改造期、二叠纪末古隆起调整期、中生代古隆起差异沉降期6个阶段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以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为主的塔中、塔北、塔西南等三大古隆起,古隆起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继承性与迁移性。古生代形成的古隆起控制了台盆区油气的分布,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多期成藏配置形成多层系含油的复式成藏格局,古隆起斜坡区是大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古隆起形成演化分析表明麦盖提斜坡区发育喜山晚期才沉没的塔西南早古生代大型古隆起,石炭系泥岩盖层与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形成优质储盖组合,具有海西期成油、喜山期注气的油气成藏史,是台盆区继塔北、塔中古隆起大油气田之后的有利勘探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古隆起主要类型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柴达木盆地古隆起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为指明柴达木盆地古隆起的勘探方向,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及近年来已发现古隆起油气藏实例解剖,对盆地主要古隆起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演化期次、运动学特征及成藏规律等进行总结。将盆地古隆起划分为稳定型、活动型、残余型与消亡型等4种主要类型。同时,盆地的古隆起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隆起主要发育于盆地深大断裂两侧,盆地不同性质的边界条件决定了古隆起的发育类型。古隆起在油气运聚、储层类型、圈闭类型、输导条件及保存条件等方面具备优越的成藏条件。以此确定了柴达木盆地古隆起两个有利勘探方向,一是已发现油气田的挖潜;二是成藏条件较好的盆缘山前构造带。   相似文献   

5.
古隆起是控制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古隆起控藏条件和控藏分布特征。通过对古隆起区域构造及形成演化分析,阐明了三级古隆起构造格局分布特征,明确了古隆起经历了始新世、早-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总体具有长期继承性发育特点。总结了古隆起控藏的地质特征:古隆起范围控制了平面油气分布范围;古隆起构造演化控制了多种圈闭发育及油气藏类型;古隆起位置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应用“多要素匹配成藏模式”原理和方法,建立了适合珠一坳陷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阐明了隆控临界成藏条件和控藏规律。研究发现,930%的油气藏储量分布在古隆起坡顶及坡上,油气田的储量及油田个数随着到古隆起顶部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基于古隆起控藏模式,预测了珠海组、珠江组上下段、韩江组上下段等5个目的层古隆起控藏高概率地区主要分布在东沙隆起、北部隆起带、惠西南条带、陆丰凹陷、PY4洼以及恩平凹陷周缘。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古隆起的分布及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属于多期叠合盆地,存在多期不整合与古隆起构造,二者的形成及发育密切相关。利用钻井、地震、野外露头等综合资料,开展了盆地尺度的构造层、不整合结构构造、累积最小生长指数分析,进一步了解盆地内多个古隆起的分布、成因及隆升过程,特别是和田、塔中、塔北、巴楚、塔东古隆起及其内部的形成演化。发现盆地内不同时期古隆起构造变形和展布与盆地周缘造山带构造作用相响应。早古生代以来盆地内古隆起经历了6次大的迁移,每次迁移的动力来源于该时期盆地周缘的板块边缘或造山带的构造活动。根据隆起形成的主控因素,塔里木盆地古隆起主要可分为4种成因类型,包括断控隆起、继承性隆起、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和构造古地理隆起等。古隆起隆升的差异还体现在隆起区内不同部位上,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2D和3D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分层数据得到的不同时代地层的残余厚度图和现今埋深图,在对主要构造不整合面剥蚀量恢复和去压实校正的基础上,采用古构造、古地貌恢复方法,利用盆地模拟软件(PetroMod10)计算了不同地层的在不同构造时期的古埋深和古厚度,系统深入研究了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演化历史,阐明了巴楚隆起与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关系及迁移规律,结合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特征,探讨了古隆起演化与岩溶储层发育之间关系,建立了岩溶储层发育的构造演化模式,预测了奥陶系有利岩溶储层分布地区.结果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演化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和喜山期等4个构造旋回阶段;不同时期古构造面貌受控于不同构造期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巴楚隆起是海西早期开始发育,显现出隆起的雏形,到喜山中期开始大幅度隆升,并最终定型.构造演化经历了二个阶段,即海西运动的隆起形成和喜山运动强烈隆升改造阶段,隆起位置迁移不明显,主要表现在隆起规模上的变化.而和田古隆起则是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发育的一个大型古隆起,现今呈现为一个向南倾斜的大型麦盖提斜坡带;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加里东运动雏形形成、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运动持续隆升、海西运动中晚期的沉降埋藏、印支-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掀斜消失等四个阶段,且古隆起位置在平面上发生了明显逆时针方向的迁移.受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的控制,奥陶系发育了加里东中期、晚期和海西早期等三期风化壳岩溶,其中以海西早期岩溶最发育;玉北地区遭受了三期构造抬升剥蚀,为三期岩溶的叠置区,是巴楚-麦盖提地区岩溶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位于盆地中西部,龙门山构造带以东。分析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成因机理对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和指导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大量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资料,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地层特征,识别古隆起发育区的前二叠系缺失情况,以及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方法,较为详细地刻画了加里东古隆的形态特征,进而认识古隆起的阶段性演化;以灯影组顶面古构造演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平衡剖面技术,确定了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阶段,将其划分为震旦纪雏形期、寒武纪-志留纪发育期、泥盆纪-石炭纪剥蚀夷平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埋藏期、晚三叠世-现今调整定型期5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四川盆地基底断裂特征,进一步分析加里东古隆起动力学成因机理。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和基底断裂分期分段活动的影响。是基底作"堑垒式"差异隆升使盆地出现"大隆大坳"此起彼伏的构造格局,从而影响了继承性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基底继承了奥陶纪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及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利用大量钻井分层数据,绘制了晚古生代各个时期残存地层厚度图,其空间变化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格局特征。结合东西向及南北向地层厚度对比、演化剖面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在本溪期—太原期主要受中央古隆起的控制,地层空间展布东西分带明显;山西期中央古隆起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不是很明显,地层从东西分异逐渐过渡到南北分异,这种沉积格局的转变与古地理演化具有一致性,从而说明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鑫  骆宗强  曹自强  柯岭  侯波 《世界地质》2015,34(2):460-467
为研究Great South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了该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盆地划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漂移期与新的板块边界形成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该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力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受当时盆地构造位置与控凹断层的控制,主要分布于早期断陷湖盆的控凹断层下降盘,而断陷湖盆白垩系发育的储层是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演化也控制了与断垒、古基底凸起相关的圈闭发育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圈闭多具有继承性,可分为西部斜坡、中央凹陷与东部凸起三个构造带。垂向上,油气主要在断层比较发育的白垩系地层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以近源成藏为主,中央凹陷圈闭带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1.
四川含油气叠合盆地基本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重新审视其基本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特点变得迫切而必要.四川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显生宙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一中三叠世伸展体制下的差异升降和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晚三叠世-始新世挤压体制下的摺皱冲断和复合前陆盆地(陆相碎屑岩盆地)、渐新世以来的褶皱隆升改造(构造盆地)3大演化阶...  相似文献   

12.
金衢盆地的原型及其含油气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衢盆地是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发育在前中生代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主要由北部浅凹陷带、中央隆起带以及南部深凹陷带三个构造单元组成。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构造事件、深部构造、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间断等进行了研究。盆地经历了早期陆内挤压、早白垩世晚期伸展拉张、晚白垩世拗陷、白垩世末萎...  相似文献   

13.
占王忠  谭富文 《沉积学报》2020,38(4):876-885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格局是研究其沉积演化史和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基础。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分析、沉积序列等方法,结合最新的地质调查及其研究结果,对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环境进行恢复,并讨论了上三叠统烃源岩基本特征。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受北侧碰撞造山挤压和南侧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打开双重影响,北羌塘前陆盆地逐渐萎缩消亡,南羌塘则经历走滑作用开始接受沉积。盆地北部的可可西里造山带、东部的岛链状隆起带和中部的中央隆起带为该时期盆地内三个物源区。北部边缘、中央隆起带东部边缘和盆地的中、东部地区,形成滨岸—三角洲相沉积。盆地中西部沉积较稳定的缓坡相碳酸盐岩。南羌塘坳陷的南部,沉积了向上水体逐渐变深的浅海陆棚相沉积物。此时期碳酸盐岩缓坡相区发育的烃源岩,具有高残余有机碳,高成熟度,低残余生烃潜量等基本特征,综合评价属于中等—较好烃源岩,以生气为主。推测多格错仁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优选目标和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14.
海拉尔盆地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具有"下断上凹"的二元结构,"洼槽控油、隆起带控油"特征明显。本文在系统研究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隆起带形成演化历史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历经了5个阶段:即铜钵庙组山间盆地、南一段和南二段被动裂陷盆地、南三段和南四段主动裂陷盆地、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断-坳转化盆地和青元岗组坳陷盆地。经历了3期强烈变形和2期强烈改造,被动裂陷的走滑作用导致反向断层及其下盘翘倾隆起,形成"长期淋滤造储、近洼不整合输导、反向断层遮挡" 的成藏有利条件,最终成为被动裂陷层序有利油气富集区带。主动裂陷伸展作用形成小型滚动背斜和中央隆起带,小型滚动背斜带形成"小而肥"构造油藏,而中央隆起带形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南屯组沉积末期构造反转,导致部分中央背斜带隆升剥蚀,断裂切割破碎,进而导致大气水下渗淋滤,有效改造基岩潜山储层,成为基岩潜山油藏的富集带。伊敏组沉积末期,形成正反转断层和反转期活动的正断层两种调整型断层,将早期聚集在断陷构造层的油气调整到大磨拐河组,聚集在反转构造及其边部,形成次生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5.
综合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构造演化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不同断裂带油气性质差异性、成藏期次及油气充注过程进行研究。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油气物性和成熟度存在差异,由西向东从7号断裂带向1号断裂带原油密度变小,西部的7号带和5号带北段油气成熟度低,5号带南段和1号带油气成熟度高。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存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多期油气充注过程。自西向东不同断裂带上主成藏期存在差异,西部的7号及5号断裂带油气成藏期为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晚期,东部的顺北1号断裂带多了一个晚期油气成藏即喜马拉雅期成藏。顺北地区多期油气充注成藏是导致该区油气成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奥陶系成藏期古构造对断裂带的油气充注具有控制作用。加里东晚期,研究区走滑断裂带构造均处于充注有利区;海西晚期,顺北11号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充注来自东部满加尔的油气概率较低。喜马拉雅期,仅顺北1号断裂带及其以东获得高熟油气充注。  相似文献   

16.
构造调整对油气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采用定量方法研究构造调整强度及其对油气形成与调整的影响是对成藏研究定量化的有益探索。下奥陶统地层是塔里木中央隆起带的重要储层,具有统一的原始构造和沉积环境,而后期构造调整相差巨大,最终形成了塔中和巴楚地区在成藏及含油气性上的巨大差别,塔中为加里东晚期形成的古隆起,后期构造稳定,变动小;巴楚隆起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革和改造,一直到喜山期才最终定型。构造调整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和油气运移的方向,制约着油气藏的形成与改造,并最终决定了油气藏在时空上的分布。塔中隆起从加里东期开始到喜山期发生继承性成藏,油气兼聚,圈闭的发育制约油气藏的发现;巴楚则多为晚期成藏,聚气为主,喜山期形成的气藏是巴楚地区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74  
任战利  张军 《沉积学报》1994,12(1):56-65
本文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经迹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高地温场的存在,古地温梯度高达3.5~4.0℃/100m,高于现今盆地的平均地温梯度2.89°C/100m。古生界地层最大古地温一般在150~240°C之间,最高可达270°C以上,古地温明显高于今地温。高古地温梯度的形成与中生代末期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根据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可知,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低。推迟了生气时代,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及运移期。生气高峰期较晚,盆地内又缺乏断裂,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3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主要是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形成的,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成藏和分布,而且晚期构造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良好的储集空间。乌尔逊-贝尔凹陷的4个方向构造带和不整合面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地层剥蚀关系分析,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具有"三隆一洼"的特点。基于野外剖面、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录井、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明确了栖霞组和茅口组发育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包含一级台缘带、二级台缘带、开阔台地和台盆等4种亚相以及一级台缘滩、二级台缘滩、台内滩和硅质台盆等微相。栖霞组、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受控于沉积前古构造:一级台缘带分布于古隆起与斜坡—盆地过渡地带;开阔台地分布于古隆起区和低隆起区;台盆分布于低洼区;二级台缘带分布于开阔台地和台盆之间的过渡地带。类比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勘探,栖霞组、茅口组台地内部的二级台缘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相似文献   

20.
波尔藏陇巴背斜作为羌塘盆地东部典型构造之一,是一个已经被后期构造破坏的圈闭构造,油气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油气运移。其构造演化是羌塘东部区域构造演化史的缩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晚期,燕山期为构造定型时期,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叠加变形等构造调整作用,喜马拉雅晚期以快速抬升和构造破坏为特征。构造解析及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羌塘盆地东部构造挤压应力早期以NNE-SSW向为主,晚期以NE-SW向为主;间有NW-SE向和近EW向。早期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具有很好的配套性,晚期则以构造破坏为主。从构造变形程度看,羌塘东部以及中央隆起带等受喜山运动的构造破坏较强烈,但羌塘坳陷中部应该存在保存条件较好的构造圈闭。综合分析认为,羌塘坳陷上三叠统含油气系统可能较之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更加良好,它受到喜山期的构造改造程度应该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